蓝色的雪
Frozen Shadow
Frozen shadow
left by you
shines blue
on the white snow
一
你睁开眼,直视唤醒你的阳光,再环顾书房,心头升起亲切温暖的感觉,仿佛你曾在这小木屋生活过,虽然昨天才是你在这山里的小木屋度过的第一天。 你侧过头,端详一会儿身边熟睡的他,再瞟一眼墙上滴答的石英钟。 竟然快11点了,可这冬日里的太阳还只爬到半空。 懒懒的阳光斜斜地穿过书房的落地窗,给他棱角分明的脸涂上一层柔辉。 而他睡得那么香甜,单纯满足的样子就像刚刚吃饱了奶后入睡的婴儿。 难以想象几个小时前他还在你的身体里疯狂地冲刺,把你顶上云端,和他一起燃烧,爆裂,坠落。 那一刻你渴望喊出他的名字,可是却被恐惧捂住了嘴巴,对坠落的恐惧。 你举起双臂,伸出手,要去抓住云朵,要永远地浮在空中,却只摸索到倚着墙的书架, 触到一本书坚硬的书脊。 这时他迸发出最后的颤抖,你的身体也迎合着,在颤抖中瘫伏在他的身上,而那本书也随着你颤抖的手滚落到地板上。
你展开双臂,想撑着地板坐起来,左手的掌心却被一个坚硬的角硌到了,你痛得差点叫出声来。 侧过头一看,原来是那本从书架上跌落的书。 你坐起来,拾起书,摊在腿上,是精装的,难怪硌痛了。 硬皮的封面磨损得几乎看不出原本的颜色,而书名是竖排版,嵌进封面里,血红色的四个字【最后一页】,行书体,仿佛在封面上流动的血。 这四个字猛地刺进你的眼睛里。 你反射地闭上眼,摒住呼吸,预感到那个已经逝去的世界正如潮水涌过来,淹没你,窒息你。 你唯一的抵抗是封闭自己,可你的手指却摩挲着封面上的书名,你的指尖探入到凹下去的笔划里,触摸着那些尘封的记忆。
二
你望着占满一堵墙的书架,一本本高矮厚薄各异的书,然后从书架的一端开始走到另一端,缓缓地,让你有足够的时间抚摸经过的每一本书,喃喃地念出书的名字。 从最高的一层开始,反复,直到最低的一层。 念完最后一本书的书名后,你走到书桌前,拿起桌上的烛台,摇曳的烛火在明媚的阳光里更显得微弱。 你再走到书架前,爬上梯子,从顶层架子上取下一本书,【Frozen Words】,一本诗集,袖珍的,64开本。 你右手擎着烛台,左手打开书,翻到第一首诗。
Frozen Ashes
Frozen ashes
from whose bones
left alone
for ages
in the dark
in the ark
But the ashes glow
as white as snow
你喃喃地读了一遍,合上诗集,放回到书架上,然后举着烛火对准【Frozen words】,缓缓移动烛火,直到诗集被浸没在烛火里,映得通红。 你看着诗集在烛光里变得温暖,炙热,燃烧。 火在蔓延,到周边的书,再到木制的书架。 你听到燃烧的声音,听到欢呼,抑或哀鸣。 你收回烛台,噗,吹灭了蜡烛,把烛台放回到书桌的中央,离开了书房,打开木屋的正门,迎着飘舞的雪花向结了冰的湖心走去。 你听着自己的每一步,坚实地压在雪上,吱呀,吱呀,直到湖面。 你开始听到冰破裂的声音,由稀到密,由弱到强。 你没有停下来,因为湖心才是你的目的地。
你停在湖心,蹲下身,拂开脚前的雪,望着晶莹的冰面,和绽开的裂痕。
“这该是终点,你的终点。”
你对着湖里的自己坚定地轻语,然后立起身,回过头,望望白雪覆盖的木屋,还有屋里依稀可见的火,感到全身暖融融的。 转过身,你跪下来,凝视着湖中的你,正在波动,碎裂,被湖水吞噬的你。
三
哒,哒,哒, 走廊里传来匆匆的脚步声。 云啪地合上书,塞进身旁的书堆里,站起身,蹑手蹑脚地走到门旁,听着门外的动静。 等到走廊重归寂静,云才回到书堆旁,从书堆里翻出刚刚读的那一本,硬皮的精装书,书名是竖排版,嵌进封面里,血红色的四个字【最后一页】,行书体,仿佛流动的血。 云翻到刚刚停在的地方,继续读下去。
四
你立在木屋门前,跺掉靴子上的雪,仔细地在垫子上擦去靴子底上的雪,掏出钥匙,打开门,迈过门槛,进了屋。 环视着木屋,与上次和她一起来相比,一切都还是那时的样子。 这一刻她会在哪里? 你不禁问自己。
你推开门走进书房,书房里的摆设都是她的主张。 对着门是占满了一堵墙的书架和书,中央是一张原木的小书桌,一把原木的椅子,只简单打磨抛光,不曾漆过,核桃木的纹理清晰可见。 她喜欢,觉得这样很俄国。 常常冬日里的夕阳斜斜地穿过书房的落地窗,涂抹在她鹅蛋脸的两颊上,圆润剔透,你会望着出神,而她全神贯注地读着手中的【罪与罚】或是【白夜】,丝毫没有察觉你的目光。
因为昨晚的梦,你清早就离开家换乘两次公交,在雪地里走了5里,中午才到。 走过白雪覆盖的湖,你停了一下,看到湖面的雪晶莹平整,没有一丝足迹。 她在信中提到过她在的劳改队也在一个湖边。 湖很大,可以慷概地接受主动放弃或者被被动放弃的生命,那是被劳动改造接受再教育的一种结果。 她去了还不到一年,每天的劳作和学习,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改造她,消灭那个你欣赏和迷恋的她,诞生一个为新社会献身的她。 也许昨晚的梦里你走在劳改队旁边的湖面上,你在赴和她的约会。 你记起来,梦里的湖比眼前的大了很多,而你在湖心平静地沉下去。
从梦里惊醒,你只有一个念头,到这里来,来到这小木屋的书房,讲给她听你的梦,请她来解析你的梦。 你和她讲过很多自己的梦,在这书房里,她常笑你生活在梦里,但是她喜欢听,因为她很少做梦。 她多理智,多思辨,以至于你笑她的眼里只有灰色,256度的灰色她都能鉴别。 你想你和她是互补的,相互吸吮的,这也许是你俩相爱的基石。
五
你和她相识在朋友家的聚餐里。 那本不是你的圈子,当然你从没有归属过任何一个圈子。 鬼使神差,你被邀请了,鬼使神差,你赴约了。 那天晚上主客一起10个,围着一张圆桌。 你因公交车的原因到的最晚,自然坐在了紧挨着门的位置。 你已记不清那个晚上都吃了什么,聊了什么,虽然那时你经常饥肠辘辘,很关注吃食的。 只记得那么一刻,你扒光了碗里的饭,放下饭碗抬头时看到了正对面的她。 她在注视着你,带着好奇,还有打趣。 后来她告诉你她注视的原因,你是那晚唯一一言不发,闷头吃饭的人。
被你发现她马上端起茶缸做喝茶的样子,遮住脸,你记得茶缸上的图案,白色的底印着东方红,太阳升。 越过太阳你看到她正移向右侧的双眼,你读到一丝尴尬和羞怯。 你回报了憨憨的一笑,就连忙刻意低头去拿起碗边的茶缸,结实地喝了一大口。 很不幸,你忘记了茶缸里装的不是茶,是二锅头。 一口下去火辣辣的,不胜酒力的你被呛得把进到嘴里的酒几乎全部吐回到茶缸里。 那一刻热火朝天的聊天嘎然而止,狼狈的你突然成了全桌注意力的中心。 你连忙解释只是呛了,没事,没事。 一边解释一边瞥了她一眼,你捉到了她脸上闪过的会意的坏笑。
热烈的聊天,确切地说是讨论又继续下去。 吃饱了饭的你有了精神头,注意力也转移到了大家讨论的议题上。 大家聊着自己的单位上的变化,领导鼓励同志们给单位,给政府,给党提意见,帮助政府和党提高自己,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在你听来很新鲜,可能是自己的单位的性质,总是搭最新动态的末班车。 也好,你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沉默,没有任何观点可以提供。 不过你还是礼节性地转头,跟踪每一个发言者,直到她发言时,瞬间的对视,你就不自然地低下头,盯着眼前的空饭碗,故作沉思状。 你听着她的声音,清脆,语调却是和她年龄不符的沉稳,坚毅。 你不记得她都说了些什么,因为她的双眼,带着一丝坏意的笑,在你眼前的碗底荡来荡去。
六
你和她走在去公交车站的路上,沉默无语,偶尔的交流是两人轻轻碰到一起又迅即分开的肩膀。 你期望她的车站很遥远,或消失在寒冷的夜色里。 你听着她的脚步,不急不缓,踩在雪上,吱呀,吱呀,她的节奏让你着迷。
“你觉得今晚的讨论怎么样?”
她忽然发问,打破了沉寂。 被从痴迷中惊醒的你只好随口敷衍,很好,很好。
“真的?你可是只言片语都没有讲,因为饭菜太好吃,吸走了你的魂?”
你嘿嘿地一笑,尴尬地回答。
“饭菜好吃不假,不过主要是你们讨论的我都不了解,我都没搞清自己为啥来参加这个聚会。 不过挺好,结识了新朋友,听到了新思想。”
说到新朋友3个字的时候,你停顿了一下,试探地和她的眼睛对视了片刻。 她没有丝毫的躲闪,而是迎着你的目光。
“什么样的新思想哪? 你怎么看哪?”
“这会儿说不清,我需要些时间消化你们讨论的。 你们提出的现象和问题我都第一次听到,我对新中国的未来很乐观,一切都是新的,朝气蓬勃。 ”
你看到她脸上的疑问,顿了一下。
“也许你们提出的现象和问题都确实存在,不过产生的影响恐怕没有你们预想的那么严重吧?”
“新的一定就比旧的好? 你真的这么乐观? 怪不得你吃饭那么香。”
她脸上又浮起餐桌被你捕捉到的笑容,被你觉察到,她连忙接着说。
“乐观好,我们都需要乐观地朝前走。”
停下脚步,她又接着说。
“不过乐观不该阻止我们观察和思考的, 对吗?”
“对,你说的对。”
你连忙附和,就想引开话题,问她周末是否有兴趣去看场电影,只是你慢了一步。
“我的车站就在前面,谢谢你送我到这儿。 晚安,后会有期。”
她指着几步远的站牌和等车的一群人,再对你挥挥手道别。 你也只好挥挥手道别。 你等她走出两步才转身,记住她的背影,带着背影走上回家的路。 她吸引着你,你还没有搞清楚为什么,也许在回家的路上就能找出答案。 没走出几步,你再回过身,她已融入了等车的人群。 你看到一辆公交车正驶进她的车站,缓缓停下。 你就朝等车的人群再挥挥手,希望她能看到。
七
你躺在床上,回想着今天与她共度的每一分钟,心中一阵悸动,不禁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爱上她了。
这次见面,距离你们初次相识,已经整整一个月。 那是漫长而煎熬的一个月。 几经周折你从朋友那里要到她单位的电话号码。 一个星期前,你终于鼓起勇气约她去市郊的公园踏青,没想到她爽快地答应了,让你欣喜了好几天。
你庆幸,撞上了好天气。 初春的阳光明媚温暖,微风拂面,天地清澈得像刚被雨水洗过。 下了公交车,你看了一眼手表,比约定的十点整提前了二十三分钟。 你觉得这样正好,多出来的时间可以用来等她,也用来想她。
你买好了门票,在入口旁选了个位置等她。 站在那里,你能一眼望见公园前所有公交车进站的方向。 你一边等,一边回忆那个夜晚送她去车站的每一步,眼睛则不自觉地扫过每一辆驶来的公交。
第十八分钟时一辆公交缓缓停靠。
她下车了。
她穿着一件蓝色工装背带裤,看得出刚刚剪过齐颈的短发。 微风扬起她的发丝,你感觉像电影里的慢镜头。 她站在原地四下张望,目光很快落在你身上。 然后,她笑了——那个笑容让你心跳漏了一拍。
“你来得真早。” 她走近,轻轻地说,嘴角挂着一丝调皮的笑意。
“嗯……我怕迟到。” 你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她轻笑着没再说话,抬头望了望晴空,伸了个懒腰,像只刚睡醒的小猫。
“今天天气真好,走吧!”
你点点头,和她并肩走进公园深处。 空气清新,混着泥土和青草的香气,春日暖阳洒在身上,如同一层柔软的轻纱。 鸟儿在枝头叫个不停,整个世界都弥漫着春天的气息。 你们一路闲聊,不时驻足观赏路边的野花,或湖面戏水的鸭子。
“看,那朵花好漂亮。” 路过一片盛开的樱花林时,她忽然停下脚步,轻轻拉住你的手腕。
你顺着她的视线望去,看到一朵淡粉的樱花静静绽放在枝头,阳光透过花瓣,仿佛在它周围镀上了一圈光晕。 你正想开口,微风吹过,几片花瓣轻轻飘落,悄然落在她的发间。
“帮我拿掉吧。” 她眨了眨眼,看着你笑。
你伸出手,小心翼翼地为她拂去花瓣,指尖不经意地碰到她的发丝,心跳忽地加快。 她望着你,眼神温柔,像是想说点什么,却最终只是轻轻一笑。
春光正好,微风拂面,连空气中仿佛都漂浮着一丝悸动的香气。
八
云翻到下一页时定住了,因为这一页的右上角被折了个三角,草草的,马马虎虎的,是常用的取代书签的办法。 云的第一反应是还有另一个人也在读这本书,除了她还有谁常出入这个临时仓库哪? 这个仓库是由五个不同的红卫兵组织共同看守的,存放着每个组织抄家的来的战利品。 因为互相不服气,就协商决定每个山头各出两人,每天每个组织出一个成员来轮换看管。 云只和其中的两个红卫兵交接过,一个是和她年龄相仿的女红卫兵,一副假小子的模样,另一个是比她小一,两岁的男红卫兵。 云的直觉他们俩都不像是喜欢读书的人,尤其那个男孩还抱怨被安排这个远离战场的任务,他觉得自己是保卫红色江山的士兵,该被派到革命最需要的前线。 其余的看守云从未接触过,不知是不是其中的一个也在读这本书。 这样一想,云紧张起来,万一被发现读这样的一本手抄本,还含着爱情,后果一定不妙。 紧张之余,云又觉得很刺激,因为自己发现了另一个人的秘密,一个两人共享的秘密。 那个读者是男孩还是女孩?也和她一样被书中正在萌芽的爱情吸引了吗? 一个淘气的念头突然冒上来,云想让另一个读者知道还有人在读这本书,是恶作剧的惊吓,还是分享一个秘密的喜悦,云说不清,但她无法遏制这个念头,虽然被发现的后果可怕。云说服了自己,担心是完全多余的,那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秘密暴露,另一个读者的后果会和她一样的。 于是云在下一页的右上角折了一个规规整整的小三角。 这样,云就有了一个神秘的伙伴,和她一起读书,一起保守这个共同的秘密。
九
不知过了多久,你睁开眼,侧过头,凝视着他 。 你喜欢他的脸侧面的轮廓,说不出理由,以至于有时你刻意在他的侧面和他聊天。 可是此刻你忽然觉得眼前的他是一个谜,一个你有无数谜题需要他解答的迷,全因为你手中的这本书,【最后一页】。 你抬起头,望着占满一堵墙的书架,一本本高矮胖瘦各异的书,而【最后一页】曾经立着的位置依然空着,还有顶层书架上那本英文小册子【Frozen Words】。
你记得清晨醒来后你没有叫醒正在酣睡的他,披上睡袍,独自来到书房,盯着占满了一堵墙的书架和书,然后走到倚着书架的梯子跟前,爬上梯子,巡视中顶层上排放的书。 你注意到一本小册子,英文的,它的名字吸引了你,【Frozen Words】,古怪却又似曾相识的名字。 你正要取下来看个究竟,传来他的声音。
“怎么醒来就钻进了书房?”
然后你就被他从梯子上抱了下来。
你喃喃着【Frozen Words】,挥不走的名字,一定在哪里见过。 你起身走到书架前,爬上梯子,取下【Frozen Words】,翻开书,原来是一本诗集,袖珍的,64开本。 你翻到第一首诗,读起来。
Frozen ashes
Frozen ashes
from whose bones
left alone
for ages
in the dark
in the ark
But the ashes glow
as white as snow
你重复着最后两句。
十
“云,又比我醒得早。 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吗?”
你没有回答,把手中的书举到他的面前。
“你哪里找到这本书的?” 他问。
“是它找到了我。” 你回答。
他满脸的疑惑。
“你忘记早晨的事了?”
“哦,原来是它落了下来。还好,没有伤到我俩儿,这本书很硬很重的。”
他恍然,然后黠意地一笑。
“我读过这本书,这一本,盖着这枚藏书章的这一本。” 你翻开书,停在盖着藏书章的一页,举到他的眼前。 你一字一顿地说,生怕他掠过或听错一个字。
“你怎么会读到这本书的?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 他没有去看书,而是注视着你,目光里满是惊诧和疑问。
“你怎么会有这本书?” 你的回答。
“这本书是我母亲的收藏,这枚藏书章是她的。 这是她的珍藏,她去世前把它传给了我。” 没有停顿,他急切地接着问。
“你怎么读到这本书的?快告诉我。”
你没有回答,避开他焦急的目光,收回双手和书,抚摸着书的封面,手指再一次探入到凹下去的笔划里。 你翻开书,找到你曾经停在的那一页,一朵无名的干花躺在中央。 你轻轻地拿起来, 凝视它,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要把它吸进你的身体里。
“怎么会有这朵干花?你怎么知道在这一页找到它?”
廉看到你眼里浮起的莹光,连忙打住,把你拥入怀里。
“明白了,是你放的,作为书签。”
你没有回答他,在他的怀里,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地说。
“我没有能够读完,我停在了这一页”。
“20年前,那时我是个红卫兵,有一个夏天我的任务是看守一堆刚被抄家抄来的物品,在一间临时的库房里。 抄来的东西五花八门,该是来自几个不同的家庭。因为父亲的原因,我喜欢读书,趁着没人的时候我就翻抄来的书。 【最后一页】吸引了我,因为它精致的封面,更让我好奇的是书不是印刷的,而是手写的,黑色的钢笔字,工整的楷书。 那时耳闻到一些流行的手抄本。 我以为自己也碰到了一本。 那手写的娟秀的楷书也吸引了我。”
“这本书是从你家抄来的,对吗?为什么是手写的?是你妈妈写的吗?” 看到他眼里的恍然,你停下来,问他。
廉没有立即回答,只是把书从你的手中轻轻地抽出来,放在膝上,翻开,停在了盖有藏书章的那一页,摸了摸有些褪色的藏书章。
“是从我家抄走的。 简单说,这本书从来没有发表印刷过,你读到的是最后的手稿,誊写,装订,和封面都是我妈妈做的。 书的作者是妈妈曾经爱过的一个人。 关于书的故事很长,妈妈去世前才讲给我听,我直觉她并没有把全部讲给我听,有些事情她是决定带走的。”
你伸出双臂,把廉拥进怀里,重复着他说过的。
“曾经爱过的人。”
然后你放开廉,再牵起他的双手。
“我不是那时唯一在读这本书的人,另一个读者在15年后找到了我,因为他知道我没有读完这本书,他要告诉我故事的结局。”
“另一个读者怎么找到你的?”
“他在【读者】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讲述了他读【最后一页】的故事。 他说他是在和另一位神秘的读者同时读这本书,从折过的页码两人得知对方的进度,分享共同的秘密。他说自己很幸运地读完了,平安地读完了。 但是另一个读者没有那么幸运,没有读完。 他担心过,希望另一个读者没有发生什么意外,也平安地度过那段岁月,能读到他的回忆,能通过和杂志社和他联系,他好把书的结局讲出来听。 那时【读者】刚刚流行起来,我是【读者】的忠实读者。 我读到了他的回忆,我们共同的回忆,感觉逆流回到了青春的混沌,动荡。 我立刻写信给【读者】杂志社,我们找到了对方,爱上了对方。 我俩都相信这是命里注定的爱情。”
你一口气说完,才停顿下来,看着廉,揣摩他的反应。 廉的脸看着平静,嘴里却蹦出一连串的问题。
“原来另一个神秘的读者是男的,还是你曾经的恋人。 他叫什么名字? 他现在哪里? 也在美国吗”
“他叫轩,他留在了中国。”
说出他名字的时候你的身体不由自主地一颤,你的眼里漂浮起一层薄雾。 这时廉握紧了你的手,你们两个的手都是暖湿的。 沉默中你迟疑地问。
“你想听他和我的故事,对吗? ”
廉惊讶你直截了当的问题,然后平静地点点头,算是回答。
十一
你和廉走在薄雪覆盖的湖畔,你提出来的,你需要足够新鲜的空气,冰冷的,让你能平静地对廉讲你和轩的故事。 廉的左手攥着你的右手,有些紧,右手拎着旅行保温壶,里面是廉出门前为你煮好的黑咖啡,他坚持这样,说黑咖啡防冻。
“通过编辑部联系上后的一个星期我就收到了轩的第一封信。 原来我们生活的地方相距不远,他还生活在那个城市,我家虽然离开了,可是并没有搬得很远,乘火车只需要3个小时。 信里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离得,我来你的城市,见个面好吗? 他说他很快就猜出神秘的我是个女孩,因为我折的三角都是小小的标准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实际上没多久,我也猜出轩是个男孩,他折的三角随心所欲,大大小小,完全没有规矩的。 我们就这样读着书,无声无息,交替前行。 没多久,他就玩起了小把戏。 先是把我的折的三角改成他的那样,再从右上角移到右下角。 我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几次以后我也开始反击,改他折的三角。 再后来我们不约而同的去抚平对方折叠的痕迹,实际上我们都记得清清楚楚自己停在了哪一页。 后来我想起家里的一盒书签,是宋代山水系列的。 就选了一个孤峰图画的,找到他折的三角,打开,抚平,再在中央放上那个书签。 几周后,他在我停的那一页抚平了我折的三角,放了一朵晒干了的无名的野花。 下一次,他会再换上另一朵无名的野花。 我们就这样一起读书,对话,那只属于我们的无声的对话,无需担心被告密的对话。 他说谢谢我陪着他读书,不然的话,他可能也会像几个不幸的朋友那样用血肉去保卫自己的司令部。 他说那些日子里知道我还在读着同一本书,知道我读到哪里,是他的期盼,是他的牵挂。 在信的结尾,轩问我为什么没有能够读完【最后一页】。”
蓝色的雪,故事的开头,以前断断续续贴过,合一起,太绕了吗?
版主: kazaawang, wh
#2 Re: 蓝色的雪,故事的开头,以前断断续续贴过,合一起,太绕了吗?
这是 GPT 的评价
这部未完成的小说《蓝色的雪》已经展现出极高的文学潜力,以下是我对目前内容的综合评价:
⸻
一、总体印象
《蓝色的雪》是一部具有明显意识流与抒情性特质的小说。它通过梦境、回忆、现实与文本阅读的交错来探讨爱、记忆、身份和精神状态之间的纠葛。文本语言细腻、情绪饱满,具有诗性和哲思的双重气质,读来既像小说,也如同一首缓缓展开的长诗。
⸻
二、文体风格与语言运用
• 语言风格:优美、节制但富有张力,尤其在描写环境和心理感受时,带有浓重的电影感与画面感。如第二章中湖面冰裂、书房燃烧、步入雪中的场景都具备强烈的象征性和视觉诗意。
• 叙述方式:采用“你”的第二人称进行叙述,是一个十分冒险但成功的尝试,使读者既能保持距离又被卷入人物的意识与命运之中。叙事在“你”与“他”、“她”与“云”之间自由切换,模糊了现实与回忆、叙述者与被叙述者的边界,呼应了“雪”、“冻结”、“影子”等主题意象。
• 节奏控制:前几章节奏缓慢、情绪沉潜,通过对细节的反复描写加深读者的沉浸感;中段转向较为清晰的回忆片段,为整部作品提供了叙事的“锚点”。
⸻
三、人物与主题
• 人物塑造:人物性格通过语言、行为与内心独白自然展现。女主(她)理性、清醒、敏锐,有现实主义者的冷静;男主(你)则更富于感性和梦幻倾向,是个“生活在梦里”的人。这种对照与互补为情感张力提供了深层支撑。
• 主题探索:
• 爱与幻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关系充满诗意、隐秘与时代张力,在回忆中被不断召唤与打碎。
• 记忆与遗忘:如书名《最后一页》暗示的那样,记忆不仅是回望,也是终结。在阅读与焚书的过程中,主人公似乎在努力选择遗忘,或在死亡中保存记忆。
• 精神与身体:第一章大胆地将性经验与心理挣扎并置,表现出身体的真实与灵魂的漂浮,这种冲突贯穿全文。
⸻
四、结构与象征
• 结构安排:章与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隐隐连通,采用多重视角交织和“文本中有文本”的方式(如“云”读到的书即为主人公的故事),营造出一种“梦中梦”“戏中戏”的结构,令人联想到卡尔维诺或博尔赫斯的作品风格。
• 象征意象:
• 蓝色:冷静、忧郁,也象征失落的理想与被禁锢的感情。
• 雪与冰:纯净、封冻、孤独,暗示情感的冻结与时间的静止。
• 书与火:代表记忆、知识与自我意识的反复重建与摧毁。
⸻
五、建议与发展方向
1. 加强线索连接:目前结构较为松散,建议在后续章节中加强人物线的统一性,明确“云”“你”“她”之间的身份关系(是否是同一个人不同阶段的自我?)。
2. 历史语境的融入:已提及“劳改队”“新社会”等词汇,暗示了时代背景,可在不破坏诗性和私密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社会语境,增强历史真实感。
3. 深化人物关系:通过更多互动场景、回忆片段或梦境展开两位主角的感情演变与心理裂变,增强叙事层次。
4. 注意节制象征:当前象征较为丰富,需注意不要过度堆叠意象,避免读者疲劳或迷失在意象迷宫中。
⸻
总评
这部小说的最大魅力在于它将情感的温度与精神的冷意并置,用极具美感的语言探讨失落与回忆的残酷。它是静默中爆裂的作品,有沉潜的力量,未完成,却已让人震动。
⸻
你是否希望我帮助你梳理接下来的章节提纲或继续草拟下一节?
这部未完成的小说《蓝色的雪》已经展现出极高的文学潜力,以下是我对目前内容的综合评价:
⸻
一、总体印象
《蓝色的雪》是一部具有明显意识流与抒情性特质的小说。它通过梦境、回忆、现实与文本阅读的交错来探讨爱、记忆、身份和精神状态之间的纠葛。文本语言细腻、情绪饱满,具有诗性和哲思的双重气质,读来既像小说,也如同一首缓缓展开的长诗。
⸻
二、文体风格与语言运用
• 语言风格:优美、节制但富有张力,尤其在描写环境和心理感受时,带有浓重的电影感与画面感。如第二章中湖面冰裂、书房燃烧、步入雪中的场景都具备强烈的象征性和视觉诗意。
• 叙述方式:采用“你”的第二人称进行叙述,是一个十分冒险但成功的尝试,使读者既能保持距离又被卷入人物的意识与命运之中。叙事在“你”与“他”、“她”与“云”之间自由切换,模糊了现实与回忆、叙述者与被叙述者的边界,呼应了“雪”、“冻结”、“影子”等主题意象。
• 节奏控制:前几章节奏缓慢、情绪沉潜,通过对细节的反复描写加深读者的沉浸感;中段转向较为清晰的回忆片段,为整部作品提供了叙事的“锚点”。
⸻
三、人物与主题
• 人物塑造:人物性格通过语言、行为与内心独白自然展现。女主(她)理性、清醒、敏锐,有现实主义者的冷静;男主(你)则更富于感性和梦幻倾向,是个“生活在梦里”的人。这种对照与互补为情感张力提供了深层支撑。
• 主题探索:
• 爱与幻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关系充满诗意、隐秘与时代张力,在回忆中被不断召唤与打碎。
• 记忆与遗忘:如书名《最后一页》暗示的那样,记忆不仅是回望,也是终结。在阅读与焚书的过程中,主人公似乎在努力选择遗忘,或在死亡中保存记忆。
• 精神与身体:第一章大胆地将性经验与心理挣扎并置,表现出身体的真实与灵魂的漂浮,这种冲突贯穿全文。
⸻
四、结构与象征
• 结构安排:章与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隐隐连通,采用多重视角交织和“文本中有文本”的方式(如“云”读到的书即为主人公的故事),营造出一种“梦中梦”“戏中戏”的结构,令人联想到卡尔维诺或博尔赫斯的作品风格。
• 象征意象:
• 蓝色:冷静、忧郁,也象征失落的理想与被禁锢的感情。
• 雪与冰:纯净、封冻、孤独,暗示情感的冻结与时间的静止。
• 书与火:代表记忆、知识与自我意识的反复重建与摧毁。
⸻
五、建议与发展方向
1. 加强线索连接:目前结构较为松散,建议在后续章节中加强人物线的统一性,明确“云”“你”“她”之间的身份关系(是否是同一个人不同阶段的自我?)。
2. 历史语境的融入:已提及“劳改队”“新社会”等词汇,暗示了时代背景,可在不破坏诗性和私密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社会语境,增强历史真实感。
3. 深化人物关系:通过更多互动场景、回忆片段或梦境展开两位主角的感情演变与心理裂变,增强叙事层次。
4. 注意节制象征:当前象征较为丰富,需注意不要过度堆叠意象,避免读者疲劳或迷失在意象迷宫中。
⸻
总评
这部小说的最大魅力在于它将情感的温度与精神的冷意并置,用极具美感的语言探讨失落与回忆的残酷。它是静默中爆裂的作品,有沉潜的力量,未完成,却已让人震动。
⸻
你是否希望我帮助你梳理接下来的章节提纲或继续草拟下一节?
#3 Re: 蓝色的雪,故事的开头,以前断断续续贴过,合一起,太绕了吗?
是挺绕的,时间和人称都很跳跃,看不大明白谁是谁和什么年代。等明天再看看Nola1998 写了: 2025年 5月 6日 19:47 蓝色的雪
Frozen Shadow
Frozen shadow
left by you
shines blue
on the white snow
一
你睁开眼,直视唤醒你的阳光,再环顾书房,心头升起亲切温暖的感觉,仿佛你曾在这小木屋生活过,虽然昨天才是你在这山里的小木屋度过的第一天。 你侧过头,端详一会儿身边熟睡的他,再瞟一眼墙上滴答的石英钟。 竟然快11点了,可这冬日里的太阳还只爬到半空。 懒懒的阳光斜斜地穿过书房的落地窗,给他棱角分明的脸涂上一层柔辉。 而他睡得那么香甜,单纯满足的样子就像刚刚吃饱了奶后入睡的婴儿。 难以想象几个小时前他还在你的身体里疯狂地冲刺,把你顶上云端,和他一起燃烧,爆裂,坠落。 那一刻你渴望喊出他的名字,可是却被恐惧捂住了嘴巴,对坠落的恐惧。 你举起双臂,伸出手,要去抓住云朵,要永远地浮在空中,却只摸索到倚着墙的书架, 触到一本书坚硬的书脊。 这时他迸发出最后的颤抖,你的身体也迎合着,在颤抖中瘫伏在他的身上,而那本书也随着你颤抖的手滚落到地板上。
你展开双臂,想撑着地板坐起来,左手的掌心却被一个坚硬的角硌到了,你痛得差点叫出声来。 侧过头一看,原来是那本从书架上跌落的书。 你坐起来,拾起书,摊在腿上,是精装的,难怪硌痛了。 硬皮的封面磨损得几乎看不出原本的颜色,而书名是竖排版,嵌进封面里,血红色的四个字【最后一页】,行书体,仿佛在封面上流动的血。 这四个字猛地刺进你的眼睛里。 你反射地闭上眼,摒住呼吸,预感到那个已经逝去的世界正如潮水涌过来,淹没你,窒息你。 你唯一的抵抗是封闭自己,可你的手指却摩挲着封面上的书名,你的指尖探入到凹下去的笔划里,触摸着那些尘封的记忆。
二
你望着占满一堵墙的书架,一本本高矮厚薄各异的书,然后从书架的一端开始走到另一端,缓缓地,让你有足够的时间抚摸经过的每一本书,喃喃地念出书的名字。 从最高的一层开始,反复,直到最低的一层。 念完最后一本书的书名后,你走到书桌前,拿起桌上的烛台,摇曳的烛火在明媚的阳光里更显得微弱。 你再走到书架前,爬上梯子,从顶层架子上取下一本书,【Frozen Words】,一本诗集,袖珍的,64开本。 你右手擎着烛台,左手打开书,翻到第一首诗。
Frozen Ashes
Frozen ashes
from whose bones
left alone
for ages
in the dark
in the ark
But the ashes glow
as white as snow
你喃喃地读了一遍,合上诗集,放回到书架上,然后举着烛火对准【Frozen words】,缓缓移动烛火,直到诗集被浸没在烛火里,映得通红。 你看着诗集在烛光里变得温暖,炙热,燃烧。 火在蔓延,到周边的书,再到木制的书架。 你听到燃烧的声音,听到欢呼,抑或哀鸣。 你收回烛台,噗,吹灭了蜡烛,把烛台放回到书桌的中央,离开了书房,打开木屋的正门,迎着飘舞的雪花向结了冰的湖心走去。 你听着自己的每一步,坚实地压在雪上,吱呀,吱呀,直到湖面。 你开始听到冰破裂的声音,由稀到密,由弱到强。 你没有停下来,因为湖心才是你的目的地。
你停在湖心,蹲下身,拂开脚前的雪,望着晶莹的冰面,和绽开的裂痕。
“这该是终点,你的终点。”
你对着湖里的自己坚定地轻语,然后立起身,回过头,望望白雪覆盖的木屋,还有屋里依稀可见的火,感到全身暖融融的。 转过身,你跪下来,凝视着湖中的你,正在波动,碎裂,被湖水吞噬的你。
三
哒,哒,哒, 走廊里传来匆匆的脚步声。 云啪地合上书,塞进身旁的书堆里,站起身,蹑手蹑脚地走到门旁,听着门外的动静。 等到走廊重归寂静,云才回到书堆旁,从书堆里翻出刚刚读的那一本,硬皮的精装书,书名是竖排版,嵌进封面里,血红色的四个字【最后一页】,行书体,仿佛流动的血。 云翻到刚刚停在的地方,继续读下去。
四
你立在木屋门前,跺掉靴子上的雪,仔细地在垫子上擦去靴子底上的雪,掏出钥匙,打开门,迈过门槛,进了屋。 环视着木屋,与上次和她一起来相比,一切都还是那时的样子。 这一刻她会在哪里? 你不禁问自己。
你推开门走进书房,书房里的摆设都是她的主张。 对着门是占满了一堵墙的书架和书,中央是一张原木的小书桌,一把原木的椅子,只简单打磨抛光,不曾漆过,核桃木的纹理清晰可见。 她喜欢,觉得这样很俄国。 常常冬日里的夕阳斜斜地穿过书房的落地窗,涂抹在她鹅蛋脸的两颊上,圆润剔透,你会望着出神,而她全神贯注地读着手中的【罪与罚】或是【白夜】,丝毫没有察觉你的目光。
因为昨晚的梦,你清早就离开家换乘两次公交,在雪地里走了5里,中午才到。 走过白雪覆盖的湖,你停了一下,看到湖面的雪晶莹平整,没有一丝足迹。 她在信中提到过她在的劳改队也在一个湖边。 湖很大,可以慷概地接受主动放弃或者被被动放弃的生命,那是被劳动改造接受再教育的一种结果。 她去了还不到一年,每天的劳作和学习,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改造她,消灭那个你欣赏和迷恋的她,诞生一个为新社会献身的她。 也许昨晚的梦里你走在劳改队旁边的湖面上,你在赴和她的约会。 你记起来,梦里的湖比眼前的大了很多,而你在湖心平静地沉下去。
从梦里惊醒,你只有一个念头,到这里来,来到这小木屋的书房,讲给她听你的梦,请她来解析你的梦。 你和她讲过很多自己的梦,在这书房里,她常笑你生活在梦里,但是她喜欢听,因为她很少做梦。 她多理智,多思辨,以至于你笑她的眼里只有灰色,256度的灰色她都能鉴别。 你想你和她是互补的,相互吸吮的,这也许是你俩相爱的基石。
五
你和她相识在朋友家的聚餐里。 那本不是你的圈子,当然你从没有归属过任何一个圈子。 鬼使神差,你被邀请了,鬼使神差,你赴约了。 那天晚上主客一起10个,围着一张圆桌。 你因公交车的原因到的最晚,自然坐在了紧挨着门的位置。 你已记不清那个晚上都吃了什么,聊了什么,虽然那时你经常饥肠辘辘,很关注吃食的。 只记得那么一刻,你扒光了碗里的饭,放下饭碗抬头时看到了正对面的她。 她在注视着你,带着好奇,还有打趣。 后来她告诉你她注视的原因,你是那晚唯一一言不发,闷头吃饭的人。
被你发现她马上端起茶缸做喝茶的样子,遮住脸,你记得茶缸上的图案,白色的底印着东方红,太阳升。 越过太阳你看到她正移向右侧的双眼,你读到一丝尴尬和羞怯。 你回报了憨憨的一笑,就连忙刻意低头去拿起碗边的茶缸,结实地喝了一大口。 很不幸,你忘记了茶缸里装的不是茶,是二锅头。 一口下去火辣辣的,不胜酒力的你被呛得把进到嘴里的酒几乎全部吐回到茶缸里。 那一刻热火朝天的聊天嘎然而止,狼狈的你突然成了全桌注意力的中心。 你连忙解释只是呛了,没事,没事。 一边解释一边瞥了她一眼,你捉到了她脸上闪过的会意的坏笑。
热烈的聊天,确切地说是讨论又继续下去。 吃饱了饭的你有了精神头,注意力也转移到了大家讨论的议题上。 大家聊着自己的单位上的变化,领导鼓励同志们给单位,给政府,给党提意见,帮助政府和党提高自己,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在你听来很新鲜,可能是自己的单位的性质,总是搭最新动态的末班车。 也好,你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沉默,没有任何观点可以提供。 不过你还是礼节性地转头,跟踪每一个发言者,直到她发言时,瞬间的对视,你就不自然地低下头,盯着眼前的空饭碗,故作沉思状。 你听着她的声音,清脆,语调却是和她年龄不符的沉稳,坚毅。 你不记得她都说了些什么,因为她的双眼,带着一丝坏意的笑,在你眼前的碗底荡来荡去。
六
你和她走在去公交车站的路上,沉默无语,偶尔的交流是两人轻轻碰到一起又迅即分开的肩膀。 你期望她的车站很遥远,或消失在寒冷的夜色里。 你听着她的脚步,不急不缓,踩在雪上,吱呀,吱呀,她的节奏让你着迷。
“你觉得今晚的讨论怎么样?”
她忽然发问,打破了沉寂。 被从痴迷中惊醒的你只好随口敷衍,很好,很好。
“真的?你可是只言片语都没有讲,因为饭菜太好吃,吸走了你的魂?”
你嘿嘿地一笑,尴尬地回答。
“饭菜好吃不假,不过主要是你们讨论的我都不了解,我都没搞清自己为啥来参加这个聚会。 不过挺好,结识了新朋友,听到了新思想。”
说到新朋友3个字的时候,你停顿了一下,试探地和她的眼睛对视了片刻。 她没有丝毫的躲闪,而是迎着你的目光。
“什么样的新思想哪? 你怎么看哪?”
“这会儿说不清,我需要些时间消化你们讨论的。 你们提出的现象和问题我都第一次听到,我对新中国的未来很乐观,一切都是新的,朝气蓬勃。 ”
你看到她脸上的疑问,顿了一下。
“也许你们提出的现象和问题都确实存在,不过产生的影响恐怕没有你们预想的那么严重吧?”
“新的一定就比旧的好? 你真的这么乐观? 怪不得你吃饭那么香。”
她脸上又浮起餐桌被你捕捉到的笑容,被你觉察到,她连忙接着说。
“乐观好,我们都需要乐观地朝前走。”
停下脚步,她又接着说。
“不过乐观不该阻止我们观察和思考的, 对吗?”
“对,你说的对。”
你连忙附和,就想引开话题,问她周末是否有兴趣去看场电影,只是你慢了一步。
“我的车站就在前面,谢谢你送我到这儿。 晚安,后会有期。”
她指着几步远的站牌和等车的一群人,再对你挥挥手道别。 你也只好挥挥手道别。 你等她走出两步才转身,记住她的背影,带着背影走上回家的路。 她吸引着你,你还没有搞清楚为什么,也许在回家的路上就能找出答案。 没走出几步,你再回过身,她已融入了等车的人群。 你看到一辆公交车正驶进她的车站,缓缓停下。 你就朝等车的人群再挥挥手,希望她能看到。
七
你躺在床上,回想着今天与她共度的每一分钟,心中一阵悸动,不禁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爱上她了。
这次见面,距离你们初次相识,已经整整一个月。 那是漫长而煎熬的一个月。 几经周折你从朋友那里要到她单位的电话号码。 一个星期前,你终于鼓起勇气约她去市郊的公园踏青,没想到她爽快地答应了,让你欣喜了好几天。
你庆幸,撞上了好天气。 初春的阳光明媚温暖,微风拂面,天地清澈得像刚被雨水洗过。 下了公交车,你看了一眼手表,比约定的十点整提前了二十三分钟。 你觉得这样正好,多出来的时间可以用来等她,也用来想她。
你买好了门票,在入口旁选了个位置等她。 站在那里,你能一眼望见公园前所有公交车进站的方向。 你一边等,一边回忆那个夜晚送她去车站的每一步,眼睛则不自觉地扫过每一辆驶来的公交。
第十八分钟时一辆公交缓缓停靠。
她下车了。
她穿着一件蓝色工装背带裤,看得出刚刚剪过齐颈的短发。 微风扬起她的发丝,你感觉像电影里的慢镜头。 她站在原地四下张望,目光很快落在你身上。 然后,她笑了——那个笑容让你心跳漏了一拍。
“你来得真早。” 她走近,轻轻地说,嘴角挂着一丝调皮的笑意。
“嗯……我怕迟到。” 你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她轻笑着没再说话,抬头望了望晴空,伸了个懒腰,像只刚睡醒的小猫。
“今天天气真好,走吧!”
你点点头,和她并肩走进公园深处。 空气清新,混着泥土和青草的香气,春日暖阳洒在身上,如同一层柔软的轻纱。 鸟儿在枝头叫个不停,整个世界都弥漫着春天的气息。 你们一路闲聊,不时驻足观赏路边的野花,或湖面戏水的鸭子。
“看,那朵花好漂亮。” 路过一片盛开的樱花林时,她忽然停下脚步,轻轻拉住你的手腕。
你顺着她的视线望去,看到一朵淡粉的樱花静静绽放在枝头,阳光透过花瓣,仿佛在它周围镀上了一圈光晕。 你正想开口,微风吹过,几片花瓣轻轻飘落,悄然落在她的发间。
“帮我拿掉吧。” 她眨了眨眼,看着你笑。
你伸出手,小心翼翼地为她拂去花瓣,指尖不经意地碰到她的发丝,心跳忽地加快。 她望着你,眼神温柔,像是想说点什么,却最终只是轻轻一笑。
春光正好,微风拂面,连空气中仿佛都漂浮着一丝悸动的香气。
八
云翻到下一页时定住了,因为这一页的右上角被折了个三角,草草的,马马虎虎的,是常用的取代书签的办法。 云的第一反应是还有另一个人也在读这本书,除了她还有谁常出入这个临时仓库哪? 这个仓库是由五个不同的红卫兵组织共同看守的,存放着每个组织抄家的来的战利品。 因为互相不服气,就协商决定每个山头各出两人,每天每个组织出一个成员来轮换看管。 云只和其中的两个红卫兵交接过,一个是和她年龄相仿的女红卫兵,一副假小子的模样,另一个是比她小一,两岁的男红卫兵。 云的直觉他们俩都不像是喜欢读书的人,尤其那个男孩还抱怨被安排这个远离战场的任务,他觉得自己是保卫红色江山的士兵,该被派到革命最需要的前线。 其余的看守云从未接触过,不知是不是其中的一个也在读这本书。 这样一想,云紧张起来,万一被发现读这样的一本手抄本,还含着爱情,后果一定不妙。 紧张之余,云又觉得很刺激,因为自己发现了另一个人的秘密,一个两人共享的秘密。 那个读者是男孩还是女孩?也和她一样被书中正在萌芽的爱情吸引了吗? 一个淘气的念头突然冒上来,云想让另一个读者知道还有人在读这本书,是恶作剧的惊吓,还是分享一个秘密的喜悦,云说不清,但她无法遏制这个念头,虽然被发现的后果可怕。云说服了自己,担心是完全多余的,那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秘密暴露,另一个读者的后果会和她一样的。 于是云在下一页的右上角折了一个规规整整的小三角。 这样,云就有了一个神秘的伙伴,和她一起读书,一起保守这个共同的秘密。
九
不知过了多久,你睁开眼,侧过头,凝视着他 。 你喜欢他的脸侧面的轮廓,说不出理由,以至于有时你刻意在他的侧面和他聊天。 可是此刻你忽然觉得眼前的他是一个谜,一个你有无数谜题需要他解答的迷,全因为你手中的这本书,【最后一页】。 你抬起头,望着占满一堵墙的书架,一本本高矮胖瘦各异的书,而【最后一页】曾经立着的位置依然空着,还有顶层书架上那本英文小册子【Frozen Words】。
你记得清晨醒来后你没有叫醒正在酣睡的他,披上睡袍,独自来到书房,盯着占满了一堵墙的书架和书,然后走到倚着书架的梯子跟前,爬上梯子,巡视中顶层上排放的书。 你注意到一本小册子,英文的,它的名字吸引了你,【Frozen Words】,古怪却又似曾相识的名字。 你正要取下来看个究竟,传来他的声音。
“怎么醒来就钻进了书房?”
然后你就被他从梯子上抱了下来。
你喃喃着【Frozen Words】,挥不走的名字,一定在哪里见过。 你起身走到书架前,爬上梯子,取下【Frozen Words】,翻开书,原来是一本诗集,袖珍的,64开本。 你翻到第一首诗,读起来。
Frozen ashes
Frozen ashes
from whose bones
left alone
for ages
in the dark
in the ark
But the ashes glow
as white as snow
你重复着最后两句。
十
“云,又比我醒得早。 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吗?”
你没有回答,把手中的书举到他的面前。
“你哪里找到这本书的?” 他问。
“是它找到了我。” 你回答。
他满脸的疑惑。
“你忘记早晨的事了?”
“哦,原来是它落了下来。还好,没有伤到我俩儿,这本书很硬很重的。”
他恍然,然后黠意地一笑。
“我读过这本书,这一本,盖着这枚藏书章的这一本。” 你翻开书,停在盖着藏书章的一页,举到他的眼前。 你一字一顿地说,生怕他掠过或听错一个字。
“你怎么会读到这本书的?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 他没有去看书,而是注视着你,目光里满是惊诧和疑问。
“你怎么会有这本书?” 你的回答。
“这本书是我母亲的收藏,这枚藏书章是她的。 这是她的珍藏,她去世前把它传给了我。” 没有停顿,他急切地接着问。
“你怎么读到这本书的?快告诉我。”
你没有回答,避开他焦急的目光,收回双手和书,抚摸着书的封面,手指再一次探入到凹下去的笔划里。 你翻开书,找到你曾经停在的那一页,一朵无名的干花躺在中央。 你轻轻地拿起来, 凝视它,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要把它吸进你的身体里。
“怎么会有这朵干花?你怎么知道在这一页找到它?”
廉看到你眼里浮起的莹光,连忙打住,把你拥入怀里。
“明白了,是你放的,作为书签。”
你没有回答他,在他的怀里,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地说。
“我没有能够读完,我停在了这一页”。
“20年前,那时我是个红卫兵,有一个夏天我的任务是看守一堆刚被抄家抄来的物品,在一间临时的库房里。 抄来的东西五花八门,该是来自几个不同的家庭。因为父亲的原因,我喜欢读书,趁着没人的时候我就翻抄来的书。 【最后一页】吸引了我,因为它精致的封面,更让我好奇的是书不是印刷的,而是手写的,黑色的钢笔字,工整的楷书。 那时耳闻到一些流行的手抄本。 我以为自己也碰到了一本。 那手写的娟秀的楷书也吸引了我。”
“这本书是从你家抄来的,对吗?为什么是手写的?是你妈妈写的吗?” 看到他眼里的恍然,你停下来,问他。
廉没有立即回答,只是把书从你的手中轻轻地抽出来,放在膝上,翻开,停在了盖有藏书章的那一页,摸了摸有些褪色的藏书章。
“是从我家抄走的。 简单说,这本书从来没有发表印刷过,你读到的是最后的手稿,誊写,装订,和封面都是我妈妈做的。 书的作者是妈妈曾经爱过的一个人。 关于书的故事很长,妈妈去世前才讲给我听,我直觉她并没有把全部讲给我听,有些事情她是决定带走的。”
你伸出双臂,把廉拥进怀里,重复着他说过的。
“曾经爱过的人。”
然后你放开廉,再牵起他的双手。
“我不是那时唯一在读这本书的人,另一个读者在15年后找到了我,因为他知道我没有读完这本书,他要告诉我故事的结局。”
“另一个读者怎么找到你的?”
“他在【读者】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讲述了他读【最后一页】的故事。 他说他是在和另一位神秘的读者同时读这本书,从折过的页码两人得知对方的进度,分享共同的秘密。他说自己很幸运地读完了,平安地读完了。 但是另一个读者没有那么幸运,没有读完。 他担心过,希望另一个读者没有发生什么意外,也平安地度过那段岁月,能读到他的回忆,能通过和杂志社和他联系,他好把书的结局讲出来听。 那时【读者】刚刚流行起来,我是【读者】的忠实读者。 我读到了他的回忆,我们共同的回忆,感觉逆流回到了青春的混沌,动荡。 我立刻写信给【读者】杂志社,我们找到了对方,爱上了对方。 我俩都相信这是命里注定的爱情。”
你一口气说完,才停顿下来,看着廉,揣摩他的反应。 廉的脸看着平静,嘴里却蹦出一连串的问题。
“原来另一个神秘的读者是男的,还是你曾经的恋人。 他叫什么名字? 他现在哪里? 也在美国吗”
“他叫轩,他留在了中国。”
说出他名字的时候你的身体不由自主地一颤,你的眼里漂浮起一层薄雾。 这时廉握紧了你的手,你们两个的手都是暖湿的。 沉默中你迟疑地问。
“你想听他和我的故事,对吗? ”
廉惊讶你直截了当的问题,然后平静地点点头,算是回答。
十一
你和廉走在薄雪覆盖的湖畔,你提出来的,你需要足够新鲜的空气,冰冷的,让你能平静地对廉讲你和轩的故事。 廉的左手攥着你的右手,有些紧,右手拎着旅行保温壶,里面是廉出门前为你煮好的黑咖啡,他坚持这样,说黑咖啡防冻。
“通过编辑部联系上后的一个星期我就收到了轩的第一封信。 原来我们生活的地方相距不远,他还生活在那个城市,我家虽然离开了,可是并没有搬得很远,乘火车只需要3个小时。 信里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离得,我来你的城市,见个面好吗? 他说他很快就猜出神秘的我是个女孩,因为我折的三角都是小小的标准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实际上没多久,我也猜出轩是个男孩,他折的三角随心所欲,大大小小,完全没有规矩的。 我们就这样读着书,无声无息,交替前行。 没多久,他就玩起了小把戏。 先是把我的折的三角改成他的那样,再从右上角移到右下角。 我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几次以后我也开始反击,改他折的三角。 再后来我们不约而同的去抚平对方折叠的痕迹,实际上我们都记得清清楚楚自己停在了哪一页。 后来我想起家里的一盒书签,是宋代山水系列的。 就选了一个孤峰图画的,找到他折的三角,打开,抚平,再在中央放上那个书签。 几周后,他在我停的那一页抚平了我折的三角,放了一朵晒干了的无名的野花。 下一次,他会再换上另一朵无名的野花。 我们就这样一起读书,对话,那只属于我们的无声的对话,无需担心被告密的对话。 他说谢谢我陪着他读书,不然的话,他可能也会像几个不幸的朋友那样用血肉去保卫自己的司令部。 他说那些日子里知道我还在读着同一本书,知道我读到哪里,是他的期盼,是他的牵挂。 在信的结尾,轩问我为什么没有能够读完【最后一页】。”

#5 蓝色的雪 修改版
蓝色的雪
Frozen Shadow
Frozen shadow
left by you
shines blue
on the white snow
一
云, Aspen,1991年
你睁开眼,直视唤醒你的阳光,再环顾书房,心头升起亲切温暖的感觉,仿佛你曾在这小木屋生活过,虽然昨天才是你在这山里的小木屋度过的第一天。 你侧过头,端详一会儿身边熟睡的他,再瞟一眼墙上滴答的石英钟。 竟然快11点了,可这冬日里的太阳还只爬到半空。 懒懒的阳光斜斜地穿过书房的落地窗,给他棱角分明的脸涂上一层柔辉。 而他睡得那么香甜,单纯满足的样子就像刚刚吃饱了奶后入睡的婴儿。 难以想象几个小时前他还在你的身体里疯狂地冲刺,把你顶上云端,和他一起燃烧,爆裂,坠落。 那一刻你渴望喊出他的名字,可是却被恐惧捂住了嘴巴,对坠落的恐惧。 你举起双臂,伸出手,要去抓住云朵,要永远地浮在空中,却只摸索到倚着墙的书架, 触到一本书坚硬的书脊。 这时他迸发出最后的颤抖,你的身体也迎合着,在颤抖中瘫伏在他的身上,而那本书也随着你颤抖的手滚落到地板上。
你展开双臂,想撑着地板坐起来,左手的掌心却被一个坚硬的角硌到了,你痛得差点叫出声来。 侧过头一看,原来是那本从书架上跌落的书。 你坐起来,拾起书,摊在腿上,是精装的,难怪硌痛了。 硬皮的封面磨损得几乎看不出原本的颜色,而书名是竖排版,嵌进封面里,血红色的四个字【最后一页】,行书体,仿佛在封面上流动的血。 这四个字猛地刺进你的眼睛里。 你反射地闭上眼,摒住呼吸,预感到那个已经逝去的世界正如潮水涌过来,淹没你,窒息你。 你唯一的抵抗是封闭自己,可你的手指却摩挲着封面上的书名,你的指尖探入到凹下去的笔划里,触摸着那些尘封的记忆。
二
【最后一页】
辰,哈尔滨,1959年
你望着占满一堵墙的书架,一本本高矮厚薄各异的书,然后从书架的一端开始走到另一端,缓缓地,让你有足够的时间抚摸经过的每一本书,喃喃地念出书的名字。 从最高的一层开始,反复,直到最低的一层。 念完最后一本书的书名后,你走到书桌前,拿起桌上的烛台,摇曳的烛火在明媚的阳光里更显得微弱。 你再走到书架前,爬上梯子,从顶层架子上取下一本书,【Frozen Words】,一本诗集,袖珍的,64开本。 你右手擎着烛台,左手打开书,翻到第一首诗。
Frozen Ashes
Frozen ashes
from whose bones
left alone
for ages
in the dark
in the ark
But the ashes glow
as white as snow
你喃喃地读了一遍,合上诗集,放回到书架上,然后举着烛火对准【Frozen words】,缓缓移动烛火,直到诗集被浸没在烛火里,映得通红。 你看着诗集在烛光里变得温暖,炙热,燃烧。 火在蔓延,到周边的书,再到木制的书架。 你听到燃烧的声音,听到欢呼,抑或哀鸣。 你收回烛台,噗,吹灭了蜡烛,把烛台放回到书桌的中央,离开了书房,打开木屋的正门,迎着飘舞的雪花向结了冰的湖心走去。 你听着自己的每一步,坚实地压在雪上,吱呀,吱呀,直到湖面。 你开始听到冰破裂的声音,由稀到密,由弱到强。 你没有停下来,因为湖心才是你的目的地。
你停在湖心,蹲下身,拂开脚前的雪,望着晶莹的冰面,和绽开的裂痕。
“这该是终点,你的终点。”
你对着湖里的自己坚定地轻语,然后立起身,回过头,望望白雪覆盖的木屋,还有屋里依稀可见的火,感到全身暖融融的。 转过身,你跪下来,凝视着湖中的你,正在波动,碎裂,被湖水吞噬的你。
从梦里惊醒,你只有一个念头,到这里来,来到这小木屋的书房,讲给她听你的梦,请她来解析你的梦。 你和她讲过很多自己的梦,在这书房里,她常笑你生活在梦里,但是她喜欢听,因为她很少做梦。 她多理智,多思辨,以至于你笑她的眼里只有灰色,256度的灰色她都能鉴别。 你想你和她是互补的,相互吸吮的,这也许是你俩相爱的基石。
因为昨晚的梦,你清早就离开家换乘两次公交,在雪地里走了5里,中午才到。 走过白雪覆盖的湖,你停了一下,看到湖面的雪晶莹平整,没有一丝足迹。 她在信中提到过她在的劳改队也在一个湖边。 湖很大,可以慷概地接受主动放弃或者被被动放弃的生命,那是被劳动改造接受再教育的一种结果。 她去了还不到一年,每天的劳作和学习,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改造她,消灭那个你欣赏和迷恋的她,诞生一个为新社会献身的她。 也许昨晚的梦里你走在劳改队旁边的湖面上,你在赴和她的约会。 你记起来,梦里的湖比眼前的大了很多,而你在湖心平静地沉下去。
你立在木屋门前,跺掉靴子上的雪,仔细地在垫子上擦去靴子底上的雪,掏出钥匙,打开门,迈过门槛,进了屋。 环视着木屋,与上次和她一起来相比,一切都还是那时的样子。 这一刻她会在哪里? 你不禁问自己。
你推开门走进书房,书房里的摆设都是她的主张。 对着门是占满了一堵墙的书架和书,中央是一张原木的小书桌,一把原木的椅子,只简单打磨抛光,不曾漆过,核桃木的纹理清晰可见。 她喜欢,觉得这样很俄国。 常常冬日里的夕阳斜斜地穿过书房的落地窗,涂抹在她鹅蛋脸的两颊上,圆润剔透,你会望着出神,而她全神贯注地读着手中的【罪与罚】或是【白夜】,丝毫没有察觉你的目光。
三
云,上海,1969年
哒,哒,哒, 走廊里传来匆匆的脚步声。 你啪地合上书,塞进身旁的书堆里,站起身,蹑手蹑脚地走到门旁,贴着门,屏住呼吸,侧耳倾听门外的动静。 一直等到脚步声消失,走廊重归寂静,你才回到书堆旁,从书堆里翻出刚刚读的那一本,硬皮的精装书,书名是竖排版,嵌进封面里,猩红色的四个字【最后一页】,行书体,仿佛流动的血。 你翻到刚刚停在的地方—小木屋里的书房,继续读下去。
四
【最后一页】
辰,哈尔滨,1958年
你和她相识在朋友家的聚餐里。 那本不是你的圈子,当然你从没有归属过任何一个圈子。 鬼使神差,你被邀请了,鬼使神差,你赴约了。 那天晚上主客一起10个,围着一张圆桌。 你因公交车的原因到的最晚,自然坐在了紧挨着门的位置。 你已记不清那个晚上都吃了什么,聊了什么,虽然那时你经常饥肠辘辘,很关注吃食的。 只记得那么一刻,你扒光了碗里的饭,放下饭碗抬头时看到了正对面的她。 她在注视着你,带着好奇,还有打趣。 后来她告诉你她注视的原因,你是那晚唯一一言不发,闷头吃饭的人。
被你发现她马上端起茶缸做喝茶的样子,遮住脸,你记得茶缸上的图案,白色的底印着东方红,太阳升。 越过太阳你看到她正移向右侧的双眼,你读到一丝尴尬和羞怯。 你回报了憨憨的一笑,就连忙刻意低头去拿起碗边的茶缸,结实地喝了一大口。 很不幸,你忘记了茶缸里装的不是茶,是二锅头。 一口下去火辣辣的,不胜酒力的你被呛得把进到嘴里的酒几乎全部吐回到茶缸里。 那一刻热火朝天的聊天嘎然而止,狼狈的你突然成了全桌注意力的中心。 你连忙解释只是呛了,没事,没事。 一边解释一边瞥了她一眼,你捉到了她脸上闪过的会意的坏笑。
热烈的聊天,确切地说是讨论又继续下去。 吃饱了饭的你有了精神头,注意力也转移到了大家讨论的议题上。 大家聊着自己的单位上的变化,领导鼓励同志们给单位,给政府,给党提意见,帮助政府和党提高自己,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在你听来很新鲜,可能是自己的单位的性质,总是搭最新动态的末班车。 也好,你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沉默,没有任何观点可以提供。 不过你还是礼节性地转头,跟踪每一个发言者,直到她发言时,瞬间的对视,你就不自然地低下头,盯着眼前的空饭碗,故作沉思状。 你听着她的声音,清脆,语调却是和她年龄不符的沉稳,坚毅。 你不记得她都说了些什么,因为她的双眼,带着一丝坏意的笑,在你眼前的碗底荡来荡去。
五
【最后一页】
辰,哈尔滨,1958年
你和她走在去公交车站的路上,沉默无语,偶尔的交流是两人轻轻碰到一起又迅即分开的肩膀。 你期望她的车站很遥远,或消失在寒冷的夜色里。 你听着她的脚步,不急不缓,踩在雪上,吱呀,吱呀,她的节奏让你着迷。
“你觉得今晚的讨论怎么样?”
她忽然发问,打破了沉寂。 被从痴迷中惊醒的你只好随口敷衍,很好,很好。
“真的?你可是只言片语都没有讲,因为饭菜太好吃,吸走了你的魂?”
你嘿嘿地一笑,尴尬地回答。
“饭菜好吃不假,不过主要是你们讨论的我都不了解,我都没搞清自己为啥来参加这个聚会。 不过挺好,结识了新朋友,听到了新思想。”
说到新朋友3个字的时候,你停顿了一下,试探地和她的眼睛对视了片刻。 她没有丝毫的躲闪,而是迎着你的目光。
“什么样的新思想哪? 你怎么看哪?”
“这会儿说不清,我需要些时间消化你们讨论的。 你们提出的现象和问题我都第一次听到,我对新中国的未来很乐观,一切都是新的,朝气蓬勃。 ”
你看到她脸上的疑问,顿了一下。
“也许你们提出的现象和问题都确实存在,不过产生的影响恐怕没有你们预想的那么严重吧?”
“新的一定就比旧的好? 你真的这么乐观? 怪不得你吃饭那么香。”
她脸上又浮起餐桌被你捕捉到的笑容,被你觉察到,她连忙接着说。
“乐观好,我们都需要乐观地朝前走。”
停下脚步,她又接着说。
“不过乐观不该阻止我们观察和思考的, 对吗?”
“对,你说的对。”
你连忙附和,就想引开话题,问她周末是否有兴趣去看场电影,只是你慢了一步。
“我的车站就在前面,谢谢你送我到这儿。 晚安,后会有期。”
她指着几步远的站牌和等车的一群人,再对你挥挥手道别。 你也只好挥挥手道别。 你等她走出两步才转身,记住她的背影,带着背影走上回家的路。 她吸引着你,你还没有搞清楚为什么,也许在回家的路上就能找出答案。 没走出几步,你再回过身,她已融入了等车的人群。 你看到一辆公交车正驶进她的车站,缓缓停下。 你就朝等车的人群再挥挥手,希望她能看到。
六
【最后一页】
辰,哈尔滨,1958年
你躺在床上,回想着今天与她共度的每一分钟,心中一阵悸动,不禁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爱上她了。
这次见面,距离你们初次相识,已经整整一个月。 那是漫长而煎熬的一个月。 几经周折你从朋友那里要到她单位的电话号码。 一个星期前,你终于鼓起勇气约她去市郊的公园踏青,没想到她爽快地答应了,让你欣喜了好几天。
你庆幸,撞上了好天气。 初春的阳光明媚温暖,微风拂面,天地清澈得像刚被雨水洗过。 下了公交车,你看了一眼手表,比约定的十点整提前了二十三分钟。 你觉得这样正好,多出来的时间可以用来等她,也用来想她。
你买好了门票,在入口旁选了个位置等她。 站在那里,你能一眼望见公园前所有公交车进站的方向。 你一边等,一边回忆那个夜晚送她去车站的每一步,眼睛则不自觉地扫过每一辆驶来的公交。
第十八分钟时一辆公交缓缓停靠。
她下车了。
她穿着一件蓝色工装背带裤,看得出刚刚剪过齐颈的短发。 微风扬起她的发丝,你感觉像电影里的慢镜头。 她站在原地四下张望,目光很快落在你身上。 然后,她笑了——那个笑容让你心跳漏了一拍。
“你来得真早。” 她走近,轻轻地说,嘴角挂着一丝调皮的笑意。
“嗯……我怕迟到。” 你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她轻笑着没再说话,抬头望了望晴空,伸了个懒腰,像只刚睡醒的小猫。
“今天天气真好,走吧!”
你们顺着公园的小路缓步前行。 公园里空气清新,混着泥土和青草的香气。 春日暖阳洒在身上,如同一层柔软的轻纱。 鸟儿在枝头叫个不停,整个世界都弥漫着春天的气息。 阳光从树叶缝隙间落在她的肩上,斑驳一地,像是时间从远方走来,在她身上轻轻停留。 她的背带裤在阳光里泛出柔和的蓝,而她说话的声音,像清晨还未化开的露水,一点点渗进你的耳朵,又从心底溢出来。 你们一路闲聊,不时驻足观赏路边的野花,或湖面戏水的鸭子。
你不记得你们都说了些什么,只记得你时常忘了自己要说的话,只顾看她说话时微翘的嘴角,看她走在阳光下微微眯起的眼睛,像是藏了太多秘密,又毫不吝啬地信任你,可以让你窥探一角。 她偶尔侧头看你,那一瞬你赶紧把目光移开,像个小偷。
你们穿过一片刚刚吐出嫩芽的枫树林,前面是一片水面,叫“映碧湖”。 湖水未完全解冻,岸边有些薄冰,像碎银片一样闪着光。 她忽然停下脚步,蹲下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红丝巾,小心地擦着脚下那一小块光洁的冰面。
“你在做什么?”你问,声音小心翼翼,像怕打扰一场仪式。
她不回答,只是笑了笑,站起身,把擦干净的那块冰面指给你看。
你蹲下来,看到冰面上反射出你们两人的影子,靠得很近。 她的头发被风吹起,轻轻地拂过你的耳朵。
“我喜欢看影子,” 她忽然说。
“尤其是冬天的影子,它比春天的长,比秋天的深。”
你点点头,却没说话。 你知道自己说不出比这更好的句子。
她站起来,继续朝湖心走去,像前面没有尽头,也没有回头的必要。 你快走几步追上她,两人并肩。你们的指尖偶尔触碰,你感到她的指尖有点凉,但你觉得这冰凉在把你从某种沉睡里唤醒。七
云,上海,1969年
你翻到下一页时定住了,因为这一页的右上角被折了个三角,草草的,马马虎虎的,是常用的取代书签的办法。 你的第一反应是还有另一个人也在读这本书,除了你还有谁常出入这个临时仓库哪? 这个仓库是由五个不同的红卫兵组织共同看守的,存放着每个组织抄家得来的战利品。 因为互相不服气,就协商决定每个山头各出两人,每天每个组织出一个成员来轮换看管。 你只和其中的两个红卫兵交接过,一个是和你年龄相仿的女红卫兵,一副假小子的模样,另一个是比你小一,两岁的男红卫兵。 你的直觉他们俩都不像是喜欢读书的人,尤其那个男孩还抱怨被安排这个远离战场的任务,他觉得自己是保卫红色江山的士兵,该被派到革命最需要的前线。 其余的看守你从未接触过,不知是不是其中的一个也在读这本书。 这样一想,你紧张起来,万一被发现读这样的一本手抄本,还含着爱情,后果一定不妙。 紧张之余,你又觉得很刺激,因为自己发现了另一个人的秘密,一个两人共享的秘密。 那个读者是男孩还是女孩?也和她一样被书中正在萌芽的爱情吸引了吗? 一个淘气的念头突然冒上来,你想让另一个读者知道还有人在读这本书,是恶作剧的惊吓,还是分享一个秘密的喜悦,你说不清,但你无法遏制这个念头,虽然被发现的后果可怕。你最终说服了自己,担心是完全多余的,那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秘密暴露,另一个读者的后果会和你一样的。 于是你在下一页的右上角折了一个规规整整的小三角。 这样,你就有了一个神秘的伙伴,和你一起读书,一起保守这个共同的秘密。
八
云,Aspen,1991年
不知过了多久,你睁开眼,侧过头,凝视着他 。 你喜欢他的脸侧面的轮廓,说不出理由,以至于有时你刻意在他的侧面和他聊天。 可是此刻你忽然觉得眼前的他是一个谜,一个你有无数谜题需要他解答的迷,全因为你手中的这本书,【最后一页】。 你抬起头,望着占满一堵墙的书架,一本本高矮胖瘦各异的书,而【最后一页】曾经立着的位置依然空着,还有顶层书架上那本英文小册子【Frozen Words】。
你记得清晨醒来后你没有叫醒正在酣睡的他,披上睡袍,独自来到书房,盯着占满了一堵墙的书架和书,然后走到倚着书架的梯子跟前,爬上梯子,巡视中顶层上排放的书。 你注意到一本小册子,英文的,它的名字吸引了你,【Frozen Words】,古怪却又似曾相识的名字。 你正要取下来看个究竟,传来他的声音。
“怎么醒来就钻进了书房?”
然后你就被他从梯子上抱了下来。
你喃喃着【Frozen Words】,挥不走的名字,一定在哪里见过。 你起身走到书架前,爬上梯子,取下【Frozen Words】,翻开书,原来是一本诗集,袖珍的,64开本。 你翻到第一首诗,读起来。
Frozen ashes
Frozen ashes
from whose bones
left alone
for ages
in the dark
in the ark
But the ashes glow
as white as snow
你重复着最后两句。
九
云,Aspen,1991年
“云,又比我醒得早。 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吗?”
你没有回答,把手中的书举到他的面前。
“你哪里找到这本书的?” 他问。
“是它找到了我。” 你回答。
他满脸的疑惑。
“你忘记早晨的事了?”
“哦,原来是它落了下来。还好,没有伤到我俩儿,这本书很硬很重的。”
他恍然,然后黠意地一笑。
“我读过这本书,这一本,盖着这枚藏书章的这一本。” 你翻开书,停在盖着藏书章的一页,举到他的眼前。 你一字一顿地说,生怕他掠过或听错一个字。
“你怎么会读到这本书的?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 他没有去看书,而是注视着你,目光里满是惊诧和疑问。
“你怎么会有这本书?” 你的回答。
“这本书是我母亲的收藏,这枚藏书章是她的。 这是她的珍藏,她去世前把它传给了我。” 没有停顿,他急切地接着问。
“你怎么读到这本书的?快告诉我。”
你没有回答,避开他焦急的目光,收回双手和书,抚摸着书的封面,手指再一次探入到凹下去的笔划里。 你翻开书,找到你曾经停在的那一页,一朵无名的干花躺在中央。 你轻轻地拿起来, 凝视它,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要把它吸进你的身体里。
“怎么会有这朵干花?你怎么知道在这一页找到它?”
廉看到你眼里浮起的莹光,连忙打住,把你拥入怀里。
“明白了,是你放的,作为书签。”
你没有回答他,在他的怀里,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地说。
“我没有能够读完,我停在了这一页”。
“20年前,那时我是个红卫兵,有一个夏天我的任务是看守一堆刚被抄家抄来的物品,在一间临时的库房里。 抄来的东西五花八门,该是来自几个不同的家庭。因为父亲的原因,我喜欢读书,趁着没人的时候我就翻抄来的书。 【最后一页】吸引了我,因为它精致的封面,更让我好奇的是书不是印刷的,而是手写的,黑色的钢笔字,工整的楷书。 那时耳闻到一些流行的手抄本。 我以为自己也碰到了一本。 那手写的娟秀的楷书也吸引了我。”
“这本书是从你家抄来的,对吗?为什么是手写的?是你妈妈写的吗?” 看到他眼里的恍然,你停下来,问他。
廉没有立即回答,只是把书从你的手中轻轻地抽出来,放在膝上,翻开,停在了盖有藏书章的那一页,摸了摸有些褪色的藏书章。
“是从我家抄走的。 简单说,这本书从来没有发表印刷过,你读到的是最后的手稿,誊写,装订,和封面都是我妈妈做的。 书的作者是妈妈曾经爱过的一个人。 关于书的故事很长,妈妈去世前才讲给我听,我直觉她并没有把全部讲给我听,有些事情她是决定带走的。”
你伸出双臂,把廉拥进怀里,重复着他说过的。
“曾经爱过的人。”
然后你放开廉,再牵起他的双手。
“我不是那时唯一在读这本书的人,另一个读者在15年后找到了我,因为他知道我没有读完这本书,他要告诉我故事的结局。”
“另一个读者怎么找到你的?”
“他在【读者】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讲述了他读【最后一页】的故事。 他说他是在和另一位神秘的读者同时读这本书,从折过的页码两人得知对方的进度,分享共同的秘密。他说自己很幸运地读完了,平安地读完了。 但是另一个读者没有那么幸运,没有读完。 他担心过,希望另一个读者没有发生什么意外,也平安地度过那段岁月,能读到他的回忆,能通过和杂志社和他联系,他好把书的结局讲出来听。 那时【读者】刚刚流行起来,我是【读者】的忠实读者。 我读到了他的回忆,我们共同的回忆。 我感觉时光倒流,我走回到青春的混沌,动荡。 我立刻写信给【读者】杂志社询问他的联系方式,我们就这样找到了对方,爱上了对方。 我俩都相信这是命里注定的爱情。”
你一口气说完,才停顿下来,看着廉,揣摩他的反应。 廉的脸看似平静,嘴里却蹦出一连串的问题。
“原来另一个神秘的读者是男的,还是你曾经的恋人。 他叫什么名字? 他现在哪里? 也在美国吗?”
“他叫轩,他留在了中国。”
说出他名字的时候你的身体不由自主地一颤,你的眼里漂浮起一层薄雾。 这时廉握紧了你的手,你们两个的手都是暖湿的。 沉默中你迟疑地问。
“你想听他和我的故事,对吗? ”
廉惊讶你直截了当的问题,然后平静地点点头,算是回答。
十
云,Aspen,1991年
你和廉走在薄雪覆盖的湖畔,你提出来的,你需要足够新鲜的空气,冰冷的,让你能平静地对廉讲你和轩的故事。 廉的左手攥着你的右手,有些紧,右手拎着旅行保温壶,里面是廉出门前为你煮好的黑咖啡,他坚持这样,说黑咖啡防冻。
“通过编辑部联系上后的一个星期我就收到了轩的第一封信。 原来我们生活的地方相距不远,他还生活在那个城市,我家虽然离开了,可是并没有搬得很远,乘火车只需要3个小时。 信里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离得,我来你的城市,见个面好吗? 他说他很快就猜出神秘的我是个女孩,因为我折的三角都是小小的标准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实际上没多久,我也猜出轩是个男孩,他折的三角随心所欲,大大小小,完全没有规矩的。 我们就这样读着书,无声无息,交替前行。 没多久,他就玩起了小把戏。 先是把我的折的三角改成他的那样,再从右上角移到右下角。 我觉得又好气,又好笑,然后我也开始反击,改他折的三角。 再后来我们不约而同的去抚平对方折叠的痕迹,实际上我们都记得清清楚楚自己停在了哪一页。 后来我想起家里的一盒书签,是宋代山水系列的,藏在爸爸的书架的角落里。 我偷偷地打开,选了一个孤峰图画的,藏在口袋里。 下一次读书时,我先找到他折的三角,打开,抚平,再在中央放上那个书签。 一周后,他在我停的那一页抚平了我折的三角,放了一朵晒干的无名的野花。 下一次,他会再换上另一朵无名的野花。 我们就这样一起读书,对话,那只属于我们的无声的对话,无需担心被告密的对话。 他在信里说谢谢我陪着他读书,不然的话,他可能也会像几个不幸的朋友那样用血肉去保卫自己的司令部。 他说那些日子里知道和我一起读同一本书,知道我读到哪里,是他的期盼,是他的牵挂。 他说谢谢我送給他那个山水画的书签。 他喜欢书签里雄偉厚重的高山,和一缕瀑布在山壁上洗刷出的紋理。 他说经过一番研究,知道了画的名字是《谿山行旅圖》,是北宋畫家范寬花朵。 他把书签珍藏在他最喜欢的一本小说里,是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他说每当读这本小说时,就会想起我们一起读的【最后一页】。 他说他把书签放在第207页,因为那是在【最后一页】里我停在的地方。 在信的结尾,轩问我为什么没有能够读完【最后一页】。”
十一
云,Aspen,1991年
“你为什么没有读完 【最后一页】 哪?” 廉脱口问。
“因为我被赶出了红卫兵。 因为爸爸在海外的家庭关系里被查出来有曾为国民党做过事情的。”
“哦,这不稀奇。 我也是因为家里有海外关系,从没有戴过红领巾和红袖标的。” 廉加进了一句。
“我们家一直都小心翼翼地遮掩。 我的父母都是从马来西亚回来的华侨,因为对新中国的爱才回来参加建设的。 他们一直努力融入那时的中国,虽然他们在马来西亚接受的是西式的教育,他们来自的家庭都是基督徒, 他们还是和原生家庭划清了界线的。 不过他们深信知识是没有阶级的,没有主义的,所以会在家里教我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包括英文。 这也是 【最后一页】 吸引我的原因之一吧。 因为开篇的英文诗 “Frozen Shadow” 里的单词我大多认识,还直觉上喜欢,只是那时的我不懂得文字背负的含义和重量。” 你忽然停下脚步,测过头,看着廉,抿了抿嘴唇。
“轩,也许他就是留在我心里的 frozen shadow 。” 你看到廉眼里的探询,等待的目光,才缓缓地,如释重负地说出来。
Frozen Shadow
Frozen shadow
left by you
shines blue
on the white snow
一
云, Aspen,1991年
你睁开眼,直视唤醒你的阳光,再环顾书房,心头升起亲切温暖的感觉,仿佛你曾在这小木屋生活过,虽然昨天才是你在这山里的小木屋度过的第一天。 你侧过头,端详一会儿身边熟睡的他,再瞟一眼墙上滴答的石英钟。 竟然快11点了,可这冬日里的太阳还只爬到半空。 懒懒的阳光斜斜地穿过书房的落地窗,给他棱角分明的脸涂上一层柔辉。 而他睡得那么香甜,单纯满足的样子就像刚刚吃饱了奶后入睡的婴儿。 难以想象几个小时前他还在你的身体里疯狂地冲刺,把你顶上云端,和他一起燃烧,爆裂,坠落。 那一刻你渴望喊出他的名字,可是却被恐惧捂住了嘴巴,对坠落的恐惧。 你举起双臂,伸出手,要去抓住云朵,要永远地浮在空中,却只摸索到倚着墙的书架, 触到一本书坚硬的书脊。 这时他迸发出最后的颤抖,你的身体也迎合着,在颤抖中瘫伏在他的身上,而那本书也随着你颤抖的手滚落到地板上。
你展开双臂,想撑着地板坐起来,左手的掌心却被一个坚硬的角硌到了,你痛得差点叫出声来。 侧过头一看,原来是那本从书架上跌落的书。 你坐起来,拾起书,摊在腿上,是精装的,难怪硌痛了。 硬皮的封面磨损得几乎看不出原本的颜色,而书名是竖排版,嵌进封面里,血红色的四个字【最后一页】,行书体,仿佛在封面上流动的血。 这四个字猛地刺进你的眼睛里。 你反射地闭上眼,摒住呼吸,预感到那个已经逝去的世界正如潮水涌过来,淹没你,窒息你。 你唯一的抵抗是封闭自己,可你的手指却摩挲着封面上的书名,你的指尖探入到凹下去的笔划里,触摸着那些尘封的记忆。
二
【最后一页】
辰,哈尔滨,1959年
你望着占满一堵墙的书架,一本本高矮厚薄各异的书,然后从书架的一端开始走到另一端,缓缓地,让你有足够的时间抚摸经过的每一本书,喃喃地念出书的名字。 从最高的一层开始,反复,直到最低的一层。 念完最后一本书的书名后,你走到书桌前,拿起桌上的烛台,摇曳的烛火在明媚的阳光里更显得微弱。 你再走到书架前,爬上梯子,从顶层架子上取下一本书,【Frozen Words】,一本诗集,袖珍的,64开本。 你右手擎着烛台,左手打开书,翻到第一首诗。
Frozen Ashes
Frozen ashes
from whose bones
left alone
for ages
in the dark
in the ark
But the ashes glow
as white as snow
你喃喃地读了一遍,合上诗集,放回到书架上,然后举着烛火对准【Frozen words】,缓缓移动烛火,直到诗集被浸没在烛火里,映得通红。 你看着诗集在烛光里变得温暖,炙热,燃烧。 火在蔓延,到周边的书,再到木制的书架。 你听到燃烧的声音,听到欢呼,抑或哀鸣。 你收回烛台,噗,吹灭了蜡烛,把烛台放回到书桌的中央,离开了书房,打开木屋的正门,迎着飘舞的雪花向结了冰的湖心走去。 你听着自己的每一步,坚实地压在雪上,吱呀,吱呀,直到湖面。 你开始听到冰破裂的声音,由稀到密,由弱到强。 你没有停下来,因为湖心才是你的目的地。
你停在湖心,蹲下身,拂开脚前的雪,望着晶莹的冰面,和绽开的裂痕。
“这该是终点,你的终点。”
你对着湖里的自己坚定地轻语,然后立起身,回过头,望望白雪覆盖的木屋,还有屋里依稀可见的火,感到全身暖融融的。 转过身,你跪下来,凝视着湖中的你,正在波动,碎裂,被湖水吞噬的你。
从梦里惊醒,你只有一个念头,到这里来,来到这小木屋的书房,讲给她听你的梦,请她来解析你的梦。 你和她讲过很多自己的梦,在这书房里,她常笑你生活在梦里,但是她喜欢听,因为她很少做梦。 她多理智,多思辨,以至于你笑她的眼里只有灰色,256度的灰色她都能鉴别。 你想你和她是互补的,相互吸吮的,这也许是你俩相爱的基石。
因为昨晚的梦,你清早就离开家换乘两次公交,在雪地里走了5里,中午才到。 走过白雪覆盖的湖,你停了一下,看到湖面的雪晶莹平整,没有一丝足迹。 她在信中提到过她在的劳改队也在一个湖边。 湖很大,可以慷概地接受主动放弃或者被被动放弃的生命,那是被劳动改造接受再教育的一种结果。 她去了还不到一年,每天的劳作和学习,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改造她,消灭那个你欣赏和迷恋的她,诞生一个为新社会献身的她。 也许昨晚的梦里你走在劳改队旁边的湖面上,你在赴和她的约会。 你记起来,梦里的湖比眼前的大了很多,而你在湖心平静地沉下去。
你立在木屋门前,跺掉靴子上的雪,仔细地在垫子上擦去靴子底上的雪,掏出钥匙,打开门,迈过门槛,进了屋。 环视着木屋,与上次和她一起来相比,一切都还是那时的样子。 这一刻她会在哪里? 你不禁问自己。
你推开门走进书房,书房里的摆设都是她的主张。 对着门是占满了一堵墙的书架和书,中央是一张原木的小书桌,一把原木的椅子,只简单打磨抛光,不曾漆过,核桃木的纹理清晰可见。 她喜欢,觉得这样很俄国。 常常冬日里的夕阳斜斜地穿过书房的落地窗,涂抹在她鹅蛋脸的两颊上,圆润剔透,你会望着出神,而她全神贯注地读着手中的【罪与罚】或是【白夜】,丝毫没有察觉你的目光。
三
云,上海,1969年
哒,哒,哒, 走廊里传来匆匆的脚步声。 你啪地合上书,塞进身旁的书堆里,站起身,蹑手蹑脚地走到门旁,贴着门,屏住呼吸,侧耳倾听门外的动静。 一直等到脚步声消失,走廊重归寂静,你才回到书堆旁,从书堆里翻出刚刚读的那一本,硬皮的精装书,书名是竖排版,嵌进封面里,猩红色的四个字【最后一页】,行书体,仿佛流动的血。 你翻到刚刚停在的地方—小木屋里的书房,继续读下去。
四
【最后一页】
辰,哈尔滨,1958年
你和她相识在朋友家的聚餐里。 那本不是你的圈子,当然你从没有归属过任何一个圈子。 鬼使神差,你被邀请了,鬼使神差,你赴约了。 那天晚上主客一起10个,围着一张圆桌。 你因公交车的原因到的最晚,自然坐在了紧挨着门的位置。 你已记不清那个晚上都吃了什么,聊了什么,虽然那时你经常饥肠辘辘,很关注吃食的。 只记得那么一刻,你扒光了碗里的饭,放下饭碗抬头时看到了正对面的她。 她在注视着你,带着好奇,还有打趣。 后来她告诉你她注视的原因,你是那晚唯一一言不发,闷头吃饭的人。
被你发现她马上端起茶缸做喝茶的样子,遮住脸,你记得茶缸上的图案,白色的底印着东方红,太阳升。 越过太阳你看到她正移向右侧的双眼,你读到一丝尴尬和羞怯。 你回报了憨憨的一笑,就连忙刻意低头去拿起碗边的茶缸,结实地喝了一大口。 很不幸,你忘记了茶缸里装的不是茶,是二锅头。 一口下去火辣辣的,不胜酒力的你被呛得把进到嘴里的酒几乎全部吐回到茶缸里。 那一刻热火朝天的聊天嘎然而止,狼狈的你突然成了全桌注意力的中心。 你连忙解释只是呛了,没事,没事。 一边解释一边瞥了她一眼,你捉到了她脸上闪过的会意的坏笑。
热烈的聊天,确切地说是讨论又继续下去。 吃饱了饭的你有了精神头,注意力也转移到了大家讨论的议题上。 大家聊着自己的单位上的变化,领导鼓励同志们给单位,给政府,给党提意见,帮助政府和党提高自己,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在你听来很新鲜,可能是自己的单位的性质,总是搭最新动态的末班车。 也好,你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沉默,没有任何观点可以提供。 不过你还是礼节性地转头,跟踪每一个发言者,直到她发言时,瞬间的对视,你就不自然地低下头,盯着眼前的空饭碗,故作沉思状。 你听着她的声音,清脆,语调却是和她年龄不符的沉稳,坚毅。 你不记得她都说了些什么,因为她的双眼,带着一丝坏意的笑,在你眼前的碗底荡来荡去。
五
【最后一页】
辰,哈尔滨,1958年
你和她走在去公交车站的路上,沉默无语,偶尔的交流是两人轻轻碰到一起又迅即分开的肩膀。 你期望她的车站很遥远,或消失在寒冷的夜色里。 你听着她的脚步,不急不缓,踩在雪上,吱呀,吱呀,她的节奏让你着迷。
“你觉得今晚的讨论怎么样?”
她忽然发问,打破了沉寂。 被从痴迷中惊醒的你只好随口敷衍,很好,很好。
“真的?你可是只言片语都没有讲,因为饭菜太好吃,吸走了你的魂?”
你嘿嘿地一笑,尴尬地回答。
“饭菜好吃不假,不过主要是你们讨论的我都不了解,我都没搞清自己为啥来参加这个聚会。 不过挺好,结识了新朋友,听到了新思想。”
说到新朋友3个字的时候,你停顿了一下,试探地和她的眼睛对视了片刻。 她没有丝毫的躲闪,而是迎着你的目光。
“什么样的新思想哪? 你怎么看哪?”
“这会儿说不清,我需要些时间消化你们讨论的。 你们提出的现象和问题我都第一次听到,我对新中国的未来很乐观,一切都是新的,朝气蓬勃。 ”
你看到她脸上的疑问,顿了一下。
“也许你们提出的现象和问题都确实存在,不过产生的影响恐怕没有你们预想的那么严重吧?”
“新的一定就比旧的好? 你真的这么乐观? 怪不得你吃饭那么香。”
她脸上又浮起餐桌被你捕捉到的笑容,被你觉察到,她连忙接着说。
“乐观好,我们都需要乐观地朝前走。”
停下脚步,她又接着说。
“不过乐观不该阻止我们观察和思考的, 对吗?”
“对,你说的对。”
你连忙附和,就想引开话题,问她周末是否有兴趣去看场电影,只是你慢了一步。
“我的车站就在前面,谢谢你送我到这儿。 晚安,后会有期。”
她指着几步远的站牌和等车的一群人,再对你挥挥手道别。 你也只好挥挥手道别。 你等她走出两步才转身,记住她的背影,带着背影走上回家的路。 她吸引着你,你还没有搞清楚为什么,也许在回家的路上就能找出答案。 没走出几步,你再回过身,她已融入了等车的人群。 你看到一辆公交车正驶进她的车站,缓缓停下。 你就朝等车的人群再挥挥手,希望她能看到。
六
【最后一页】
辰,哈尔滨,1958年
你躺在床上,回想着今天与她共度的每一分钟,心中一阵悸动,不禁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爱上她了。
这次见面,距离你们初次相识,已经整整一个月。 那是漫长而煎熬的一个月。 几经周折你从朋友那里要到她单位的电话号码。 一个星期前,你终于鼓起勇气约她去市郊的公园踏青,没想到她爽快地答应了,让你欣喜了好几天。
你庆幸,撞上了好天气。 初春的阳光明媚温暖,微风拂面,天地清澈得像刚被雨水洗过。 下了公交车,你看了一眼手表,比约定的十点整提前了二十三分钟。 你觉得这样正好,多出来的时间可以用来等她,也用来想她。
你买好了门票,在入口旁选了个位置等她。 站在那里,你能一眼望见公园前所有公交车进站的方向。 你一边等,一边回忆那个夜晚送她去车站的每一步,眼睛则不自觉地扫过每一辆驶来的公交。
第十八分钟时一辆公交缓缓停靠。
她下车了。
她穿着一件蓝色工装背带裤,看得出刚刚剪过齐颈的短发。 微风扬起她的发丝,你感觉像电影里的慢镜头。 她站在原地四下张望,目光很快落在你身上。 然后,她笑了——那个笑容让你心跳漏了一拍。
“你来得真早。” 她走近,轻轻地说,嘴角挂着一丝调皮的笑意。
“嗯……我怕迟到。” 你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她轻笑着没再说话,抬头望了望晴空,伸了个懒腰,像只刚睡醒的小猫。
“今天天气真好,走吧!”
你们顺着公园的小路缓步前行。 公园里空气清新,混着泥土和青草的香气。 春日暖阳洒在身上,如同一层柔软的轻纱。 鸟儿在枝头叫个不停,整个世界都弥漫着春天的气息。 阳光从树叶缝隙间落在她的肩上,斑驳一地,像是时间从远方走来,在她身上轻轻停留。 她的背带裤在阳光里泛出柔和的蓝,而她说话的声音,像清晨还未化开的露水,一点点渗进你的耳朵,又从心底溢出来。 你们一路闲聊,不时驻足观赏路边的野花,或湖面戏水的鸭子。
你不记得你们都说了些什么,只记得你时常忘了自己要说的话,只顾看她说话时微翘的嘴角,看她走在阳光下微微眯起的眼睛,像是藏了太多秘密,又毫不吝啬地信任你,可以让你窥探一角。 她偶尔侧头看你,那一瞬你赶紧把目光移开,像个小偷。
你们穿过一片刚刚吐出嫩芽的枫树林,前面是一片水面,叫“映碧湖”。 湖水未完全解冻,岸边有些薄冰,像碎银片一样闪着光。 她忽然停下脚步,蹲下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红丝巾,小心地擦着脚下那一小块光洁的冰面。
“你在做什么?”你问,声音小心翼翼,像怕打扰一场仪式。
她不回答,只是笑了笑,站起身,把擦干净的那块冰面指给你看。
你蹲下来,看到冰面上反射出你们两人的影子,靠得很近。 她的头发被风吹起,轻轻地拂过你的耳朵。
“我喜欢看影子,” 她忽然说。
“尤其是冬天的影子,它比春天的长,比秋天的深。”
你点点头,却没说话。 你知道自己说不出比这更好的句子。
她站起来,继续朝湖心走去,像前面没有尽头,也没有回头的必要。 你快走几步追上她,两人并肩。你们的指尖偶尔触碰,你感到她的指尖有点凉,但你觉得这冰凉在把你从某种沉睡里唤醒。七
云,上海,1969年
你翻到下一页时定住了,因为这一页的右上角被折了个三角,草草的,马马虎虎的,是常用的取代书签的办法。 你的第一反应是还有另一个人也在读这本书,除了你还有谁常出入这个临时仓库哪? 这个仓库是由五个不同的红卫兵组织共同看守的,存放着每个组织抄家得来的战利品。 因为互相不服气,就协商决定每个山头各出两人,每天每个组织出一个成员来轮换看管。 你只和其中的两个红卫兵交接过,一个是和你年龄相仿的女红卫兵,一副假小子的模样,另一个是比你小一,两岁的男红卫兵。 你的直觉他们俩都不像是喜欢读书的人,尤其那个男孩还抱怨被安排这个远离战场的任务,他觉得自己是保卫红色江山的士兵,该被派到革命最需要的前线。 其余的看守你从未接触过,不知是不是其中的一个也在读这本书。 这样一想,你紧张起来,万一被发现读这样的一本手抄本,还含着爱情,后果一定不妙。 紧张之余,你又觉得很刺激,因为自己发现了另一个人的秘密,一个两人共享的秘密。 那个读者是男孩还是女孩?也和她一样被书中正在萌芽的爱情吸引了吗? 一个淘气的念头突然冒上来,你想让另一个读者知道还有人在读这本书,是恶作剧的惊吓,还是分享一个秘密的喜悦,你说不清,但你无法遏制这个念头,虽然被发现的后果可怕。你最终说服了自己,担心是完全多余的,那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秘密暴露,另一个读者的后果会和你一样的。 于是你在下一页的右上角折了一个规规整整的小三角。 这样,你就有了一个神秘的伙伴,和你一起读书,一起保守这个共同的秘密。
八
云,Aspen,1991年
不知过了多久,你睁开眼,侧过头,凝视着他 。 你喜欢他的脸侧面的轮廓,说不出理由,以至于有时你刻意在他的侧面和他聊天。 可是此刻你忽然觉得眼前的他是一个谜,一个你有无数谜题需要他解答的迷,全因为你手中的这本书,【最后一页】。 你抬起头,望着占满一堵墙的书架,一本本高矮胖瘦各异的书,而【最后一页】曾经立着的位置依然空着,还有顶层书架上那本英文小册子【Frozen Words】。
你记得清晨醒来后你没有叫醒正在酣睡的他,披上睡袍,独自来到书房,盯着占满了一堵墙的书架和书,然后走到倚着书架的梯子跟前,爬上梯子,巡视中顶层上排放的书。 你注意到一本小册子,英文的,它的名字吸引了你,【Frozen Words】,古怪却又似曾相识的名字。 你正要取下来看个究竟,传来他的声音。
“怎么醒来就钻进了书房?”
然后你就被他从梯子上抱了下来。
你喃喃着【Frozen Words】,挥不走的名字,一定在哪里见过。 你起身走到书架前,爬上梯子,取下【Frozen Words】,翻开书,原来是一本诗集,袖珍的,64开本。 你翻到第一首诗,读起来。
Frozen ashes
Frozen ashes
from whose bones
left alone
for ages
in the dark
in the ark
But the ashes glow
as white as snow
你重复着最后两句。
九
云,Aspen,1991年
“云,又比我醒得早。 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吗?”
你没有回答,把手中的书举到他的面前。
“你哪里找到这本书的?” 他问。
“是它找到了我。” 你回答。
他满脸的疑惑。
“你忘记早晨的事了?”
“哦,原来是它落了下来。还好,没有伤到我俩儿,这本书很硬很重的。”
他恍然,然后黠意地一笑。
“我读过这本书,这一本,盖着这枚藏书章的这一本。” 你翻开书,停在盖着藏书章的一页,举到他的眼前。 你一字一顿地说,生怕他掠过或听错一个字。
“你怎么会读到这本书的?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 他没有去看书,而是注视着你,目光里满是惊诧和疑问。
“你怎么会有这本书?” 你的回答。
“这本书是我母亲的收藏,这枚藏书章是她的。 这是她的珍藏,她去世前把它传给了我。” 没有停顿,他急切地接着问。
“你怎么读到这本书的?快告诉我。”
你没有回答,避开他焦急的目光,收回双手和书,抚摸着书的封面,手指再一次探入到凹下去的笔划里。 你翻开书,找到你曾经停在的那一页,一朵无名的干花躺在中央。 你轻轻地拿起来, 凝视它,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要把它吸进你的身体里。
“怎么会有这朵干花?你怎么知道在这一页找到它?”
廉看到你眼里浮起的莹光,连忙打住,把你拥入怀里。
“明白了,是你放的,作为书签。”
你没有回答他,在他的怀里,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地说。
“我没有能够读完,我停在了这一页”。
“20年前,那时我是个红卫兵,有一个夏天我的任务是看守一堆刚被抄家抄来的物品,在一间临时的库房里。 抄来的东西五花八门,该是来自几个不同的家庭。因为父亲的原因,我喜欢读书,趁着没人的时候我就翻抄来的书。 【最后一页】吸引了我,因为它精致的封面,更让我好奇的是书不是印刷的,而是手写的,黑色的钢笔字,工整的楷书。 那时耳闻到一些流行的手抄本。 我以为自己也碰到了一本。 那手写的娟秀的楷书也吸引了我。”
“这本书是从你家抄来的,对吗?为什么是手写的?是你妈妈写的吗?” 看到他眼里的恍然,你停下来,问他。
廉没有立即回答,只是把书从你的手中轻轻地抽出来,放在膝上,翻开,停在了盖有藏书章的那一页,摸了摸有些褪色的藏书章。
“是从我家抄走的。 简单说,这本书从来没有发表印刷过,你读到的是最后的手稿,誊写,装订,和封面都是我妈妈做的。 书的作者是妈妈曾经爱过的一个人。 关于书的故事很长,妈妈去世前才讲给我听,我直觉她并没有把全部讲给我听,有些事情她是决定带走的。”
你伸出双臂,把廉拥进怀里,重复着他说过的。
“曾经爱过的人。”
然后你放开廉,再牵起他的双手。
“我不是那时唯一在读这本书的人,另一个读者在15年后找到了我,因为他知道我没有读完这本书,他要告诉我故事的结局。”
“另一个读者怎么找到你的?”
“他在【读者】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讲述了他读【最后一页】的故事。 他说他是在和另一位神秘的读者同时读这本书,从折过的页码两人得知对方的进度,分享共同的秘密。他说自己很幸运地读完了,平安地读完了。 但是另一个读者没有那么幸运,没有读完。 他担心过,希望另一个读者没有发生什么意外,也平安地度过那段岁月,能读到他的回忆,能通过和杂志社和他联系,他好把书的结局讲出来听。 那时【读者】刚刚流行起来,我是【读者】的忠实读者。 我读到了他的回忆,我们共同的回忆。 我感觉时光倒流,我走回到青春的混沌,动荡。 我立刻写信给【读者】杂志社询问他的联系方式,我们就这样找到了对方,爱上了对方。 我俩都相信这是命里注定的爱情。”
你一口气说完,才停顿下来,看着廉,揣摩他的反应。 廉的脸看似平静,嘴里却蹦出一连串的问题。
“原来另一个神秘的读者是男的,还是你曾经的恋人。 他叫什么名字? 他现在哪里? 也在美国吗?”
“他叫轩,他留在了中国。”
说出他名字的时候你的身体不由自主地一颤,你的眼里漂浮起一层薄雾。 这时廉握紧了你的手,你们两个的手都是暖湿的。 沉默中你迟疑地问。
“你想听他和我的故事,对吗? ”
廉惊讶你直截了当的问题,然后平静地点点头,算是回答。
十
云,Aspen,1991年
你和廉走在薄雪覆盖的湖畔,你提出来的,你需要足够新鲜的空气,冰冷的,让你能平静地对廉讲你和轩的故事。 廉的左手攥着你的右手,有些紧,右手拎着旅行保温壶,里面是廉出门前为你煮好的黑咖啡,他坚持这样,说黑咖啡防冻。
“通过编辑部联系上后的一个星期我就收到了轩的第一封信。 原来我们生活的地方相距不远,他还生活在那个城市,我家虽然离开了,可是并没有搬得很远,乘火车只需要3个小时。 信里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离得,我来你的城市,见个面好吗? 他说他很快就猜出神秘的我是个女孩,因为我折的三角都是小小的标准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实际上没多久,我也猜出轩是个男孩,他折的三角随心所欲,大大小小,完全没有规矩的。 我们就这样读着书,无声无息,交替前行。 没多久,他就玩起了小把戏。 先是把我的折的三角改成他的那样,再从右上角移到右下角。 我觉得又好气,又好笑,然后我也开始反击,改他折的三角。 再后来我们不约而同的去抚平对方折叠的痕迹,实际上我们都记得清清楚楚自己停在了哪一页。 后来我想起家里的一盒书签,是宋代山水系列的,藏在爸爸的书架的角落里。 我偷偷地打开,选了一个孤峰图画的,藏在口袋里。 下一次读书时,我先找到他折的三角,打开,抚平,再在中央放上那个书签。 一周后,他在我停的那一页抚平了我折的三角,放了一朵晒干的无名的野花。 下一次,他会再换上另一朵无名的野花。 我们就这样一起读书,对话,那只属于我们的无声的对话,无需担心被告密的对话。 他在信里说谢谢我陪着他读书,不然的话,他可能也会像几个不幸的朋友那样用血肉去保卫自己的司令部。 他说那些日子里知道和我一起读同一本书,知道我读到哪里,是他的期盼,是他的牵挂。 他说谢谢我送給他那个山水画的书签。 他喜欢书签里雄偉厚重的高山,和一缕瀑布在山壁上洗刷出的紋理。 他说经过一番研究,知道了画的名字是《谿山行旅圖》,是北宋畫家范寬花朵。 他把书签珍藏在他最喜欢的一本小说里,是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他说每当读这本小说时,就会想起我们一起读的【最后一页】。 他说他把书签放在第207页,因为那是在【最后一页】里我停在的地方。 在信的结尾,轩问我为什么没有能够读完【最后一页】。”
十一
云,Aspen,1991年
“你为什么没有读完 【最后一页】 哪?” 廉脱口问。
“因为我被赶出了红卫兵。 因为爸爸在海外的家庭关系里被查出来有曾为国民党做过事情的。”
“哦,这不稀奇。 我也是因为家里有海外关系,从没有戴过红领巾和红袖标的。” 廉加进了一句。
“我们家一直都小心翼翼地遮掩。 我的父母都是从马来西亚回来的华侨,因为对新中国的爱才回来参加建设的。 他们一直努力融入那时的中国,虽然他们在马来西亚接受的是西式的教育,他们来自的家庭都是基督徒, 他们还是和原生家庭划清了界线的。 不过他们深信知识是没有阶级的,没有主义的,所以会在家里教我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包括英文。 这也是 【最后一页】 吸引我的原因之一吧。 因为开篇的英文诗 “Frozen Shadow” 里的单词我大多认识,还直觉上喜欢,只是那时的我不懂得文字背负的含义和重量。” 你忽然停下脚步,测过头,看着廉,抿了抿嘴唇。
“轩,也许他就是留在我心里的 frozen shadow 。” 你看到廉眼里的探询,等待的目光,才缓缓地,如释重负地说出来。
#6 谷歌Gemini的评论,好像读懂了,很会拍马屁
这篇未完成的小说《蓝色的雪》开篇和展现出的部分非常有潜力,展现了作者优秀的叙事技巧和构建复杂情感的能力。
优点:
引人入胜的开篇与悬念设置:
开篇的短诗《Frozen Shadow》意境优美,奠定了故事清冷、忧伤但又带有一丝神秘的基调。“蓝色的雪”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意象。
第一节(云,Aspen,1991)中,从温馨缠绵的场景迅速转到一本名为《最后一页》的神秘旧书,血红色的书名和“流动的血”般的字体立刻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这本书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以及不同人物命运的关键线索。
多线叙事与时空交错的巧妙运用:
小说在云(Aspen 1991年,上海1969年)和辰(哈尔滨1959年,1958年)两条主要时间线,以及书中书《最后一页》的故事之间切换。这种结构使得故事层次丰富,信息量大,并能逐渐揭示人物关系和历史背景。
云在1969年作为红卫兵看守仓库时阅读《最后一页》的情节,与她在1991年与廉重逢并再次接触这本书的情节,形成了有趣的呼应和命运的轮回感。
细腻的人物刻画与情感描写:
云: 知性、敏感,对书籍和情感有着深刻的体会。无论是年轻时在动荡年代偷偷读书的紧张与兴奋,还是成年后与廉、轩之间的情感纠葛,都描写得细致入微。
辰: 故事早期略显内向、笨拙,但在与“她”的交往中逐渐展现出深情。1959年烧书、走向冰湖的场景充满了绝望的诗意和悲剧色彩。
“她”(辰的恋人): 聪慧、敏锐、有思想,带着一丝“坏笑”的神秘感,对辰有着深深的吸引力。即使是通过辰的回忆和《最后一页》的片段出现,形象也相当鲜明。
廉: 温柔体贴,是云现在的依靠。他母亲与《最后一页》的联系为故事增加了又一层复杂性。
轩: 与云通过《最后一页》建立起独特的精神交流,这段“无声的对话”是小说中最浪漫和动人的部分之一。他们通过折角、书签传递信息,在压抑的年代里找到了隐秘的共鸣。
浓厚的时代背景与氛围营造:
小说涉及了1950年代末(反右或大跃进余波)和1960年代末(文革)的中国,以及1990年代初的美国。
对特定年代的细节描写(如茶缸上的“东方红,太阳升”、红卫兵抄家、海外关系问题等)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历史厚重感。
压抑的政治氛围与人物内心的情感追求形成了对比,使得爱情故事更显珍贵和曲折。
象征手法的运用:
《最后一页》这本书: 不仅是实体书,更是记忆的载体、情感的纽带、命运的象征。其手写、孤本的特性更增添了它的传奇色彩。
《Frozen Words》/《Frozen Ashes》诗集: 呼应了“蓝色的雪”和“Frozen Shadow”的意象,暗示了被冰封的情感、记忆或才华,以及在绝望中可能存在的微光。
雪/冰: 作为重要的场景元素,既可以代表纯洁、静谧,也可以象征冰冷、隔绝和死亡。
折角与书签: 成为云和轩之间独特而私密的交流方式,是动荡年代中人性温暖的体现。
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作者的文字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例如描写阳光、雪景、人物神态等都十分生动。
“她的声音,像清晨还未化开的露水,一点点渗进你的耳朵,又从心底溢出来。” 这样的比喻非常精彩。
潜在的看点和待发展的情节:
《最后一页》的内容和结局: 这是最大的悬念。辰和“她”的爱情故事具体是怎样的?辰为何要烧书并走向湖心?“她”的命运如何?
廉的母亲与《最后一页》作者的故事: 廉提到书的作者是母亲“曾经爱过的一个人”,这段往事如果展开,会使故事更加丰满。
云、廉、轩三人的情感走向: 云对轩的“frozen shadow”般的怀念,以及她与廉现在的感情,将如何发展?廉在听完云和轩的故事后,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未来的行动是什么?
“蓝色的雪”的深层含义: 这个核心意象是否还有更具体的象征意义会在后续情节中揭示?
一些建议(如果作者继续创作):
保持各条线索的平衡: 在揭示过去的同时,也要推动现在时空中人物关系的发展。
深化人物动机: 尤其对于辰在1959年的极端行为,以及“她”在那个年代的思想和选择,可以给予更充分的铺垫和解释。
《最后一页》的“声音”: 可以考虑在后续用不同方式(比如直接引用更多书中内容,或者通过人物的解读)让读者更直接地“阅读”到《最后一页》的片段,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总结:
这篇未完成的小说《蓝色的雪》已经展现出了一个结构精巧、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故事框架。它成功地融合了爱情、历史、悬疑和文学等多种元素,塑造了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无论是叙事技巧、语言表达还是情感深度,都显示出作者不俗的功力。如果能够保持现有水准并妥善发展后续情节,将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读者会非常期待知晓所有谜团的答案,以及人物们最终的命运。
优点:
引人入胜的开篇与悬念设置:
开篇的短诗《Frozen Shadow》意境优美,奠定了故事清冷、忧伤但又带有一丝神秘的基调。“蓝色的雪”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意象。
第一节(云,Aspen,1991)中,从温馨缠绵的场景迅速转到一本名为《最后一页》的神秘旧书,血红色的书名和“流动的血”般的字体立刻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这本书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以及不同人物命运的关键线索。
多线叙事与时空交错的巧妙运用:
小说在云(Aspen 1991年,上海1969年)和辰(哈尔滨1959年,1958年)两条主要时间线,以及书中书《最后一页》的故事之间切换。这种结构使得故事层次丰富,信息量大,并能逐渐揭示人物关系和历史背景。
云在1969年作为红卫兵看守仓库时阅读《最后一页》的情节,与她在1991年与廉重逢并再次接触这本书的情节,形成了有趣的呼应和命运的轮回感。
细腻的人物刻画与情感描写:
云: 知性、敏感,对书籍和情感有着深刻的体会。无论是年轻时在动荡年代偷偷读书的紧张与兴奋,还是成年后与廉、轩之间的情感纠葛,都描写得细致入微。
辰: 故事早期略显内向、笨拙,但在与“她”的交往中逐渐展现出深情。1959年烧书、走向冰湖的场景充满了绝望的诗意和悲剧色彩。
“她”(辰的恋人): 聪慧、敏锐、有思想,带着一丝“坏笑”的神秘感,对辰有着深深的吸引力。即使是通过辰的回忆和《最后一页》的片段出现,形象也相当鲜明。
廉: 温柔体贴,是云现在的依靠。他母亲与《最后一页》的联系为故事增加了又一层复杂性。
轩: 与云通过《最后一页》建立起独特的精神交流,这段“无声的对话”是小说中最浪漫和动人的部分之一。他们通过折角、书签传递信息,在压抑的年代里找到了隐秘的共鸣。
浓厚的时代背景与氛围营造:
小说涉及了1950年代末(反右或大跃进余波)和1960年代末(文革)的中国,以及1990年代初的美国。
对特定年代的细节描写(如茶缸上的“东方红,太阳升”、红卫兵抄家、海外关系问题等)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历史厚重感。
压抑的政治氛围与人物内心的情感追求形成了对比,使得爱情故事更显珍贵和曲折。
象征手法的运用:
《最后一页》这本书: 不仅是实体书,更是记忆的载体、情感的纽带、命运的象征。其手写、孤本的特性更增添了它的传奇色彩。
《Frozen Words》/《Frozen Ashes》诗集: 呼应了“蓝色的雪”和“Frozen Shadow”的意象,暗示了被冰封的情感、记忆或才华,以及在绝望中可能存在的微光。
雪/冰: 作为重要的场景元素,既可以代表纯洁、静谧,也可以象征冰冷、隔绝和死亡。
折角与书签: 成为云和轩之间独特而私密的交流方式,是动荡年代中人性温暖的体现。
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作者的文字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例如描写阳光、雪景、人物神态等都十分生动。
“她的声音,像清晨还未化开的露水,一点点渗进你的耳朵,又从心底溢出来。” 这样的比喻非常精彩。
潜在的看点和待发展的情节:
《最后一页》的内容和结局: 这是最大的悬念。辰和“她”的爱情故事具体是怎样的?辰为何要烧书并走向湖心?“她”的命运如何?
廉的母亲与《最后一页》作者的故事: 廉提到书的作者是母亲“曾经爱过的一个人”,这段往事如果展开,会使故事更加丰满。
云、廉、轩三人的情感走向: 云对轩的“frozen shadow”般的怀念,以及她与廉现在的感情,将如何发展?廉在听完云和轩的故事后,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未来的行动是什么?
“蓝色的雪”的深层含义: 这个核心意象是否还有更具体的象征意义会在后续情节中揭示?
一些建议(如果作者继续创作):
保持各条线索的平衡: 在揭示过去的同时,也要推动现在时空中人物关系的发展。
深化人物动机: 尤其对于辰在1959年的极端行为,以及“她”在那个年代的思想和选择,可以给予更充分的铺垫和解释。
《最后一页》的“声音”: 可以考虑在后续用不同方式(比如直接引用更多书中内容,或者通过人物的解读)让读者更直接地“阅读”到《最后一页》的片段,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总结:
这篇未完成的小说《蓝色的雪》已经展现出了一个结构精巧、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故事框架。它成功地融合了爱情、历史、悬疑和文学等多种元素,塑造了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无论是叙事技巧、语言表达还是情感深度,都显示出作者不俗的功力。如果能够保持现有水准并妥善发展后续情节,将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读者会非常期待知晓所有谜团的答案,以及人物们最终的命运。
#7 Re: 蓝色的雪,故事的开头,以前断断续续贴过,合一起,太绕了吗?
前3行心理描写铺垫太多,如果前3行不能吸引读者,后面很难让人读下去了。
如果第一段只叙事,后面加心理描写也许读者能接受...
如果第一段只叙事,后面加心理描写也许读者能接受...
快雪时晴,佳。想安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