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不是天生的:反战作品真正的使命。反战作品要拍,但关键问题是:怎么拍??
版主: kazaawang, wh
#1 魔鬼不是天生的:反战作品真正的使命。反战作品要拍,但关键问题是:怎么拍??
真正优秀的反战作品,不应止步于“树立一个共同的仇恨对象”,而是要去挖掘——在那样的时代与环境中,普通人是如何被社会、国家机器、意识形态乃至恐惧与生存压力,一步步推向极端、甚至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的。这种刻画不等于为加害者开脱,而是让我们理解恶并非天生,而是被塑造出来的。
这样的作品能让人看到,战争不仅是战场上的冲突,更是一整套社会结构对人性的改造与摧毁。它能让观众意识到,如果制度与环境再次出现类似的畸形条件,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甚至你我身边的普通人,都可能重蹈覆辙。
相比之下,单纯煽动仇恨与复仇的叙事,只会让敌意延续、隔阂加深,甚至为新的冲突埋下种子。爱与理解,比仇恨更难得,因为它要求我们超越情绪,直面复杂与不适。但正是这种深刻的理解,才能为真正的和平奠定基础。
历史告诉我们,蒙古人、满清人,甚至汉人政权自己,都曾在不同时代对汉人犯下过沉重的血债。问题是,他们那代人已经远去,你今天还要捡起旧账报仇吗?
那个时代的蒙古人、满清人、日本人,与今天的他们,真的是同一回事吗?
冤冤相报,何时了?
如果一部战争电影,缺少深层次反思,成为了埋种与培育简单仇恨的温床,那么只能说这是一个民族悲剧的开始。如果我们把反战作品变成煽动复仇的工具,唯一的结果就是仇恨循环。相比之下,爱与理解虽然更难,却能让我们看清战争与极权如何一步步吞噬人性,从而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警醒后人、阻止悲剧重演的最佳途径,是让人明白:魔鬼并非天生存在,而是社会与历史共同塑造的产物。我们要警惕的,是那个制造魔鬼的过程。
+4.00 积分 [版主 wh 发放的奖励]

标签/Tags:
#2 Re: 魔鬼不是天生的:反战作品真正的使命。反战作品要拍,但关键问题是:怎么拍??
你举一部单纯煽动仇恨的电影 讲讲是怎么单纯煽动仇恨的。ReticulumZeta 写了: 2025年 8月 10日 14:57 很多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尤其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以及政权宣传需要的下拍摄的,往往倾向于脸谱化敌人——把对方一律塑造成丧失人性、罪大恶极的恶魔形象。这样的叙事虽然能在情绪上迅速激起观众的愤怒与仇恨,但也容易让作品沦为单一立场的情绪宣泄,失去更深层的反思价值。
真正优秀的反战作品,不应止步于“树立一个共同的仇恨对象”,而是要去挖掘——在那样的时代与环境中,普通人是如何被社会、国家机器、意识形态乃至恐惧与生存压力,一步步推向极端、甚至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的。这种刻画不等于为加害者开脱,而是让我们理解恶并非天生,而是被塑造出来的。
这样的作品能让人看到,战争不仅是战场上的冲突,更是一整套社会结构对人性的改造与摧毁。它能让观众意识到,如果制度与环境再次出现类似的畸形条件,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甚至你我身边的普通人,都可能重蹈覆辙。
相比之下,单纯煽动仇恨与复仇的叙事,只会让敌意延续、隔阂加深,甚至为新的冲突埋下种子。爱与理解,比仇恨更难得,因为它要求我们超越情绪,直面复杂与不适。但正是这种深刻的理解,才能为真正的和平奠定基础。
历史告诉我们,蒙古人、满清人,甚至汉人政权自己,都曾在不同时代对汉人犯下过沉重的血债。问题是,他们那代人已经远去,你今天还要捡起旧账报仇吗?
那个时代的蒙古人、满清人、日本人,与今天的他们,真的是同一回事吗?
冤冤相报,何时了?
如果一部战争电影,缺少深层次反思,成为了埋种与培育简单仇恨的温床,那么只能说这是一个民族悲剧的开始。如果我们把反战作品变成煽动复仇的工具,唯一的结果就是仇恨循环。相比之下,爱与理解虽然更难,却能让我们看清战争与极权如何一步步吞噬人性,从而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警醒后人、阻止悲剧重演的最佳途径,是让人明白:魔鬼并非天生存在,而是社会与历史共同塑造的产物。我们要警惕的,是那个制造魔鬼的过程。

#3 Re: 魔鬼不是天生的:反战作品真正的使命。反战作品要拍,但关键问题是:怎么拍??
我想问一句,你支持包皮禁止加沙人出境,禁止粮食入境么?ReticulumZeta 写了: 2025年 8月 10日 14:57 很多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尤其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以及政权宣传需要的下拍摄的,往往倾向于脸谱化敌人——把对方一律塑造成丧失人性、罪大恶极的恶魔形象。这样的叙事虽然能在情绪上迅速激起观众的愤怒与仇恨,但也容易让作品沦为单一立场的情绪宣泄,失去更深层的反思价值。
真正优秀的反战作品,不应止步于“树立一个共同的仇恨对象”,而是要去挖掘——在那样的时代与环境中,普通人是如何被社会、国家机器、意识形态乃至恐惧与生存压力,一步步推向极端、甚至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的。这种刻画不等于为加害者开脱,而是让我们理解恶并非天生,而是被塑造出来的。
这样的作品能让人看到,战争不仅是战场上的冲突,更是一整套社会结构对人性的改造与摧毁。它能让观众意识到,如果制度与环境再次出现类似的畸形条件,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甚至你我身边的普通人,都可能重蹈覆辙。
相比之下,单纯煽动仇恨与复仇的叙事,只会让敌意延续、隔阂加深,甚至为新的冲突埋下种子。爱与理解,比仇恨更难得,因为它要求我们超越情绪,直面复杂与不适。但正是这种深刻的理解,才能为真正的和平奠定基础。
历史告诉我们,蒙古人、满清人,甚至汉人政权自己,都曾在不同时代对汉人犯下过沉重的血债。问题是,他们那代人已经远去,你今天还要捡起旧账报仇吗?
那个时代的蒙古人、满清人、日本人,与今天的他们,真的是同一回事吗?
冤冤相报,何时了?
如果一部战争电影,缺少深层次反思,成为了埋种与培育简单仇恨的温床,那么只能说这是一个民族悲剧的开始。如果我们把反战作品变成煽动复仇的工具,唯一的结果就是仇恨循环。相比之下,爱与理解虽然更难,却能让我们看清战争与极权如何一步步吞噬人性,从而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警醒后人、阻止悲剧重演的最佳途径,是让人明白:魔鬼并非天生存在,而是社会与历史共同塑造的产物。我们要警惕的,是那个制造魔鬼的过程。

#6 Re: 魔鬼不是天生的:反战作品真正的使命。反战作品要拍,但关键问题是:怎么拍??
#7 Re: 魔鬼不是天生的:反战作品真正的使命。反战作品要拍,但关键问题是:怎么拍??
ReticulumZeta 写了: 2025年 8月 10日 14:57很多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尤其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以及政权宣传需要的下拍摄的,往往倾向于脸谱化敌人——把对方一律塑造成丧失人性、罪大恶极的恶魔形象。这样的叙事虽然能在情绪上迅速激起观众的愤怒与仇恨,但也容易让作品沦为单一立场的情绪宣泄,失去更深层的反思价值。
真正优秀的反战作品,不应止步于“树立一个共同的仇恨对象”,而是要去挖掘——在那样的时代与环境中,普通人是如何被社会、国家机器、意识形态乃至恐惧与生存压力,一步步推向极端、甚至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的。这种刻画不等于为加害者开脱,而是让我们理解恶并非天生,而是被塑造出来的。
这样的作品能让人看到,战争不仅是战场上的冲突,更是一整套社会结构对人性的改造与摧毁。它能让观众意识到,如果制度与环境再次出现类似的畸形条件,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甚至你我身边的普通人,都可能重蹈覆辙。
相比之下,单纯煽动仇恨与复仇的叙事,只会让敌意延续、隔阂加深,甚至为新的冲突埋下种子。爱与理解,比仇恨更难得,因为它要求我们超越情绪,直面复杂与不适。但正是这种深刻的理解,才能为真正的和平奠定基础。
历史告诉我们,蒙古人、满清人,甚至汉人政权自己,都曾在不同时代对汉人犯下过沉重的血债。问题是,他们那代人已经远去,你今天还要捡起旧账报仇吗?
那个时代的蒙古人、满清人、日本人,与今天的他们,真的是同一回事吗?冤冤相报,何时了?
如果一部战争电影,缺少深层次反思,成为了埋种与培育简单仇恨的温床,那么只能说这是一个民族悲剧的开始。如果我们把反战作品变成煽动复仇的工具,唯一的结果就是仇恨循环。相比之下,爱与理解虽然更难,却能让我们看清战争与极权如何一步步吞噬人性,从而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警醒后人、阻止悲剧重演的最佳途径,是让人明白:魔鬼并非天生存在,而是社会与历史共同塑造的产物。我们要警惕的,是那个制造魔鬼的过程。
这是你自己写的?还是AI写的?还是转贴?
支持挖掘人性,而不是停留在谁对谁错的层面……

#9 Re: 魔鬼不是天生的:反战作品真正的使命。反战作品要拍,但关键问题是:怎么拍??
你应该看看“南京照相馆”, 很细致地讲述了一个年轻的翻译官,怎么从不敢拍杀人的镜头,到最后扣下扳机,亲手杀死他曾经称为“朋友”的人。
前提是你以下这段是出于真心。
ReticulumZeta 写了: 2025年 8月 10日 14:57。。。
真正优秀的反战作品,不应止步于“树立一个共同的仇恨对象”,而是要去挖掘——在那样的时代与环境中,普通人是如何被社会、国家机器、意识形态乃至恐惧与生存压力,一步步推向极端、甚至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