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煞美华:国内什么都更便宜了!

对应老买买提的军事天地,观点交锋比较激烈,反驳不留情面,请作好心理准备。因为此版帖子太多,所以新帖不出现在首页新帖列表,防止首页新帖刷屏太快。


版主: Softfist

回复
头像
Zinus楼主
著名点评
著名点评
Zinus 的博客
帖子互动: 66
帖子: 3713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1日 12:04

羡煞美华:国内什么都更便宜了!

帖子 Zinus楼主 »

最新通胀报告显示,3月CPI同比上涨0.7%,预期1.0%,前值1.0%,环比下降0.3%。

表面上是“肉菜油”环比价格下跌抑制了CPI上涨。

当前处于“猪周期”低位,猪肉价格环比下降4.2%;春季大量鲜菜上市,鲜菜价格下降7.2%。二者为代表的食品烟酒类价格环比下降0.9%,影响CPI下降约0.26个百分点。

受国际油价下跌影响,当月两次下调成品油价格,汽、柴油价格每吨累计分别降435元和415元。交通工具用燃料环比价格下跌0.3%,同比价格下跌6.4%。

CPI低迷有“猪周期”、鲜菜季节性因素,还有国际能源价格回落的因素。不过,更为底层的因素是普通家庭购买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汽车、手机为代表的大类消费品价格下跌,服装、鞋类、生活用品及服务为代表的日常消费价格低迷,以及核心CPI长期低水平徘徊。

当月汽车厂商血拼“价格战”,燃油小汽车价格环比下降1.9%、同比下降4.5%,交通工具价格环比下降1.6%,同比下降3.3%。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最新数据,2023年3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158.7万辆,同比增长0.3%,环比增长14.3%,是本世纪以来最弱的3月环比增速。一季度累计零售426.1万辆,同比下滑13.4%。电子产品销售不振、价格下降,以手机为代表的通信工具价格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2.2%。

日常消费中的衣着价格环比上涨0.5%、同比上涨0.8%,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环比下跌0.5%、同比上涨0.7%。

另外,更能够反映家庭真实需求的剔除能源和食品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但依然处于低水平。像房租、装潢、国内及国际航空出行、中低端的住宿业等总量支出依然没有恢复到2019年的同期水平。

我们再看中上游的情况。3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5%,降幅扩大1.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8%,降幅扩大1.3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者价格下跌主要是生产资料价格下降3.4%,尤其是上游采矿业价格大跌,采掘工业价格下降4.7%。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环比下降1.2%、同比下降3.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环比下降0.9%、同比下降15.7%,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环比上涨2.4%、同比下降7.2%。

上游采矿业价格下跌往中游传递,原材料工业价格下降4.2%,加工工业价格下降2.8%。其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环比下降0.4%、同比下降6.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环比持平、同比下降7.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环比上涨1.3%、同比下降11%。

中上游价格下跌主要原因是积压的原材料库存出清。2020-2021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间,一边是全球供应链中断、受阻,另一边是美联储发放货币刺激需求过旺,导致上游原材料价格大涨,新能源、芯片等产能迅速扩张。今年全球需求整体回落,库存高企,原材料出清、价格大跌。数据显示,1-2月份,中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5.8%,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

当国际需求萎缩、出口下降,国内市场又因购买力长期不足,下游无法消化过剩的供给,或价格下跌不足以刺激需求反弹。

下游生活资料价格不振,环比持平,同比上涨0.9%。其中,食品环比下跌0.1%、同比上涨2%,衣着环比上涨0.1%、同比上涨2.0%,一般日用品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0.5%,耐用消费品环比下跌0.1%、同比下跌0.2%。

所以,从上游到下游,整体价格低迷,是上游原料市场出清和下游家庭需求不足“夹击”的结果。

以碳酸锂-新能源汽车为例。去年,新能源汽车乘石油危机之风而起,国内外需求大增,新能源汽车关键材料“白色石油”碳酸锂价格从年初的5万元/吨上涨到11月的56万元/吨。不过,随后价格一路暴跌,跌到当前的20万元/吨,跌超六成。

原因是什么?

供给端,受之前价格大涨的刺激,上游原材料供应大增,南美盐湖和澳洲锂辉矿的产能大量释放,推动价格大跌,暴力出清。一些矿场不得不缩减产能,“亚洲锂都”宜春的四大云母提锂企业中一半已经选择了停产。

需求端,去年中国卖出新能源汽车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今年3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销量54.3万辆,同比增速降至21.9%,一季度零售销量131.3万辆,同比增速降至22.4%。

各大汽车厂商打价格战,利润被削减、亏损扩大,进而压低上游采购价。销售滑坡直接击溃了上游碳酸锂价格。其实,国内汽车市场早在2018年就进入拐点,近些年新能源汽车受政策推动,与燃油车疯狂“内卷”。今年1月份销售大跌后,各大厂商主动减产推动库存下降至333万台,以燃油车为主的自主品牌和合资库存压力最大。当月燃油车发起价格战,以价换量去库存。

标签/Tags:
回复

回到 “军事天地(Mili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