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蛮子大规模搞司法诬陷,搞缠讼,诬告之类,是从南宋开始的

对应老买买提的军事天地,观点交锋比较激烈,反驳不留情面,请作好心理准备。因为此版帖子太多,所以新帖不出现在首页新帖列表,防止首页新帖刷屏太快。


版主: Softfist

回复
wanmeishijie(石昊)楼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wanmeishijie 的博客
帖子互动: 2241
帖子: 71077
注册时间: 2022年 12月 10日 23:58

#1 南蛮子大规模搞司法诬陷,搞缠讼,诬告之类,是从南宋开始的

帖子 wanmeishijie(石昊)楼主 »

苗头则应该是五代十国时期。
南蛮子真她娘的不要脸啊!一派蛮子捞钱气息。

-----------------------------------------
一、民间“好讼”之风的形成
  “兴讼”、“嚣讼”、“健讼”等词语在宋代的史料中俯拾皆是,[3]其意一也,即皆为善于或喜欢打官司的意思。宋朝,至迟在宋仁宗之后,随着私有制的深入发展及商品经济的繁荣,经济利益多元纷呈,民间善讼之风已初露端倪。《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一称“登、莱、高密负海之北,楚商兼凑,民性愎戾而好讼斗”。生活在北宋中期的沈括也在其《梦溪笔谈》中记载:“世传江西人好讼,有一书名《邓思贤》,皆讼牒法也(即打官司的方法)。其始则教以侮文(即教人舞文弄墨写诉状);侮文不可得,则欺诬以取之;欺侮不可得,则求其罪以劫之。邓思贤,人名也,人传其术,遂以之名书。村校中往往以授生徒。”[4]另外,欧阳修、司马光、郑克等人的文集和笔记中亦有民间喜讼的记载。[5]
  宋室播迁江左之后,长江流域的经济愈加发展,江南民间田土、房屋等财产流转关系加快,争利兴讼之风遂为世俗所尚,鼠牙雀角,动成讼端。[6]其范围之广、手段之多,涉讼人员身份之杂乃为世所罕匹。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其《秋怀诗》中不无揶揄地说:“讼氓(诉讼之民)满庭闹如市,吏牍围坐高于城。”[7]陆游谴怀之诗,并非无病呻吟,乃是宋代社会民俗世风的深刻反映。
  先就“好讼”之风的范围而言,百姓争讼决非一州一县之孤立现象。南宋时,所辖疆域以路划分,共十七路,[8]再加扬州附近、成都府附近,左右江地区。大体包括现在的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江苏、上海等诸省市地区。史料有记载的,上述各路几乎全部涉及。《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137记载:南宋开禧年间(大约1205年后),“州县之间,顽民健讼,不顾三尺。稍不得志,以折角为耻,妄经翻诉,必侥幸一胜。则经州、经诸司、经台部。技穷则又敢轻易妄轻朝省,无时肯止。甚至陈乞告中惩尝未遂其意,亦敢辄然上渎天听,语言妄乱,触犯不一。”为避免所引史料的重复,现将有关描述宋代各地“好讼”风俗的材料汇集如下,以便明晰:
  《宋会要辑稿·刑法三之二六》(宋代)记载:“江西州县百姓好讼,教儿童之书有如四言杂字之类,皆词诉语”(江西地区);
  《袁州府志》卷十三(明代)记载:“袁人好讼,闻之久矣”,“锥刀必争,引条指例而自陈,讦私发隐的相报,致有讼一起,而百夫系狱,辞两疑而连发不决。”(今江西宜春一带);
  《豫章先生文集》卷1(宋代)记载:“江西细民险而健,以终讼为能。”(江西赣州一带);郑克《折狱龟鉴》卷8(宋代)记载:“韩琚司封尝通判虔州,其民善讼”(江西赣州一带);
  《宋史》七、《地理志》四十一,中华书局点校本,第2192页(元代)记载:“江南东西路,盖禹贡、扬州之城,当牵牛、织女之分。东限七闽。西略夏口,南抵大瘐,北际大江。川泽活衍,有水物之饶,其谷性悍而急,丧葬或不中礼,尤好争讼,其气尚使然也”。(今安徽江西);
  《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11,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438页(宋代)记载:“歙州民习律令,家家自为薄书。”(安徽徽南);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十二《讼师官鬼》,第473页(宋代)记载:“垄断小人,嚣讼成风。”(饶州,今江西景德镇一带;信州,今江西上饶一带;徽州,今安徽);
  《淳安县志》卷十四(作者时代不详)记载:“吏奸民隐,百出无穷。文书讼牒,牵连纷纤,日惟不暇”(淳安,今浙江金华一带);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十三,第489页(宋代)记载:“婺州东阳,习俗顽嚣,好斗兴讼,固其常也”。(浙江安徽交接处);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十二,《专事把持欺公冒法》第474页(宋代)记载:“西安词讼所以多者,皆是把持之人操持讼柄,使讼者欲去不得去,欲休不得休。”(今浙江衢州一带);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十二,《专事把持欺公冒法》第484页(宋代)记载:“浙右之俗,嚣讼成风。”(今浙江);
  《惠州府志》(宋代)记载:“广南海丰之民“刚悍嚣讼,五尺之童庭白是非,无端恐”(广东);
  《鸡肋篇》(宋代)记载:“广州妇女“凶悍喜斗讼,虽遭刑责而不畏”。(广东);
  《邵武府志》《龙溪县志》卷一(宋代)记载:邵武百姓“健讼而耻不胜。”龙溪百姓“巧避法网”,“讼牒充庭”。(今福建);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14,第288页(宋代)记载:“王罕知潭州,州素号多事……有老妪病狂,数邀知州诉事”(今湖南长沙);
  林语堂著《苏东坡传》,海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18页(现代)记载:“古今四川人都善争辩,最会写雄浑长篇,就连中产社会谈话间也充满渊博的案例和明智的典故……,因为这个原因,眉州人得到“难管”的恶名,苏东坡有一次辩解说,这里的人不象低文化区的人们,他们不会轻易地被长官吓倒,仕绅家中都有法典,畅谈法律和条规“不以为非”。(今四川)。
  再就好讼的方法而言,宋代,民之“好讼”不仅范围广泛,且手法千姿百态,蔚为壮观。应俊在《琴堂谕俗编》(下卷)中说:“今每见词讼,动涉诈欺,……本因喧争,便称被打,本因讨索,便称打劫。情态万状,虚伪百端,皆是自欺其心,以欺他人”。[9]应氏之言,并非儒士之偏见,实乃于史有据。现就其典型手段,略为申说:
  1.荆湖地区(今湖南、湖北),民之诉讼常以榉柳叶涂肤伪造伤表,以惑视听。司马光《涑水记闻》卷14记载:“李南公知长沙县、有斗者,甲强乙弱,各有青赤,南公召使前,自以指捏之,曰:‘乙真甲伪也’。诘之,果服。盖南方有榉柳,以叶涂肤,则青赤如欧伤者,剥其皮,横置肤上,以火熨之,则如掊伤者,水洗不落。南公曰:“欧伤者血聚为内硬,伪者不然,故知之。”[10]
  2.食毒草以诬人。《范文正集》卷13记载:在江西、福建等地,民间争讼更有因“与人有恕,往往食毒草而后斗,即时弊仆,以诬其怨者。”
  3.伪作冤状,以耸视听。郑克《折狱龟鉴》卷八《韩琚考枉》条称:“韩琚司封尝通判虔州(今江西赣州——引者注),其民善讼,或伪作冤状,悲愤叫呼,似若可信者,会守缺,琚行郡事,究其风俗,考其枉直,下莫能欺,辞伏者自以为不冤。”韩琚为北宋名臣韩琦之兄,因曾作过司封员外郎,故称其为“司封”。郑克文中所述是他做虔州通判时,代理州政、研究当地民情风俗,考查案件曲直的事,从中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时人善讼的风尚。更有甚者,有的告状人为耸动官府,不惜以自伤手足为代价,鸣冤叫屈,搞得官府屡发禁令而不能止。早在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九月,就有忻州民(今山西省)“诣检院钉手诉田。”[11]原来该民女的父亲到县诉田产纠纷,被县衙杖责,该女为父申冤,不惜钉手赴京而诉,引起了真宗的同情。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八月十六日),门下省曾言:近来“健讼之人,往往妄自毁伤,”[12]乞请朝廷加以约束。《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十三《钉脚》的判词中亦有婺州兰溪(今浙江金华一带)县方明子为诉兄冤“立牌钉脚”之事,后经官方查明,原来此为枉诉,由此引起婺州法官的感叹。
  4.收集阴私,以佐讼证。欧阳修写道:“歙州(今安徽徽州、歙县一带)民习律令,家家自为薄书。凡闻人之隐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陛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恬如也。”[13]
  5.妄起讼端,诬赖他人,或从中谋利,或昏赖田业。所谓讼端,就是指的“诉讼事端”。宋朝,浙右、袁州、饶州、信州、徽州一带(今浙江、安徽、江西),民间因田产财利之争,多起讼端,其间除正当争讼外,多有无赖嗜利之人或虚指债负,[14]或昏赖田业,[15]或挟仇报复,[16]或以亲属病、废疾、死亡之事诬赖报怨,以为骗胁之资。蔡久轩(即蔡杭)称:“江东风俗,专以亲属之病者及废疾者诬赖报怨,以为骗胁之资。蒋百六自因病死于家,其兄蒋百五却拖移诬赖朱百八官。既以死事诬人,又因持刀拒追,可谓凶恶之最者。”[17]

https://www.faxin.cn/lib/flwx/FlqkConte ... bid=040106
图片
理解了老将是代入狗的视角之后,你就理解了老将
viewtopic.php?t=120513

理解了它们是代入狗的视角之后,它们为什么会嘲笑不愿意当狗的人,以及为什么会害怕想要反抗的人,就都可以理解了:
“放着好好的狗不当” :lol:

标签/Tags:
回复

回到 “军事天地(Mili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