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平原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曾经是一个大湖
版主: Caravel, TheMatrix, molen
#1 关中平原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曾经是一个大湖
关中平原以前,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就曾经是一个大湖
考古学的汾渭湖,或者三门湖
大约15万年前才形成,很晚,其实秦岭也很晚,300万年才开始上升
那时黄河从龙门南下,被秦岭和后来三门峡的古三门山挡住
成为此大湖,渭河从西向东也进入此湖。
所以关中平原没有旧石器的遗址,都在西边高地,比如青海喇jia喇家文化,或者三门山东边,比如仰韶文化
后来或许有地震帮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早期,也就是一万年前到6千年前之间的某个时刻,三门山终于被冲出一道缺口。湖水顺着这个缺口开始向东倾泻,形成了今天的三门峡大峡谷。随着湖水东泄,湖面逐渐缩小干涸,古汾渭湖最终消失,变成关中平原,渭河则与黄河会师,从三门峡一路奔向华北平原,冲开一条条下游河道。
关中平原有大量喜水生物化石,包括鳄鱼,不过因为这个湖时间短,很少有进化出的地域专门特殊淡水生物。
西安附近的蓝田人选择的是一个水中高地,也因此在狩猎采集时代,很早就进入了基本定居的生活
———————————————————————————— 拷贝
蓝田人选择了白鹿原、骊山、秦岭合围的骊东南丘陵地带栖息,内有灞河河谷,外有汾渭大湖,有如浑然天成的水中城堡。他们守在高山湖滨与河畔,坐拥丰盛的自然资源,见证着天地异色,山河变迁,留下了西安历史上最早的人类痕迹。
西安高陵区渭河边发现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其中不止包括了迄今为止发现的全球纬度最低的猛犸象化石,还有一颗距今约1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头骨化石。这已经是处于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距离渭河滩智人只有20公里的灞河中游岸边,蓝田县华胥镇,自古就流传着远古母系氏族部落华胥氏的传说。这里现在还有一座华胥陵。
viewtopic.php?p=4915622#p4915622
考古学的汾渭湖,或者三门湖
大约15万年前才形成,很晚,其实秦岭也很晚,300万年才开始上升
那时黄河从龙门南下,被秦岭和后来三门峡的古三门山挡住
成为此大湖,渭河从西向东也进入此湖。
所以关中平原没有旧石器的遗址,都在西边高地,比如青海喇jia喇家文化,或者三门山东边,比如仰韶文化
后来或许有地震帮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早期,也就是一万年前到6千年前之间的某个时刻,三门山终于被冲出一道缺口。湖水顺着这个缺口开始向东倾泻,形成了今天的三门峡大峡谷。随着湖水东泄,湖面逐渐缩小干涸,古汾渭湖最终消失,变成关中平原,渭河则与黄河会师,从三门峡一路奔向华北平原,冲开一条条下游河道。
关中平原有大量喜水生物化石,包括鳄鱼,不过因为这个湖时间短,很少有进化出的地域专门特殊淡水生物。
西安附近的蓝田人选择的是一个水中高地,也因此在狩猎采集时代,很早就进入了基本定居的生活
———————————————————————————— 拷贝
蓝田人选择了白鹿原、骊山、秦岭合围的骊东南丘陵地带栖息,内有灞河河谷,外有汾渭大湖,有如浑然天成的水中城堡。他们守在高山湖滨与河畔,坐拥丰盛的自然资源,见证着天地异色,山河变迁,留下了西安历史上最早的人类痕迹。
西安高陵区渭河边发现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其中不止包括了迄今为止发现的全球纬度最低的猛犸象化石,还有一颗距今约1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头骨化石。这已经是处于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距离渭河滩智人只有20公里的灞河中游岸边,蓝田县华胥镇,自古就流传着远古母系氏族部落华胥氏的传说。这里现在还有一座华胥陵。
viewtopic.php?p=4915622#p4915622
标签/Tags:
#10 Re: 关中平原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曾经是一个大湖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但是,至少在大尺度上,过去五千年的大趋势是变干变冷
-----------------------------拷贝
全新世晚期的总体趋势
温度变化 :
在过去的五千年中,全球气温整体上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这种降温趋势与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有关,特别是岁差和倾斜角的变化导致北半球夏季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逐渐减少。
然而,这种降温是相对温和的,并且在不同地区表现不同。例如,热带地区的气温可能保持相对稳定。
降水变化 :
干湿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一些地区(如撒哈拉沙漠)经历了明显的干旱化过程,而其他地区(如南亚季风区)则经历了周期性的湿润和干旱交替。
2. 区域性气候变化
(1) 撒哈拉沙漠的干旱化
在大约5000年前,撒哈拉地区曾经是一片湿润的草原,支持着丰富的动植物群落和人类文明(如绿撒哈拉时期)。
随着地球轨道的变化和季风系统的减弱,撒哈拉地区逐渐变得干燥,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沙漠景观。
(2) 东亚季风区
东亚地区的季风强度在过去五千年中经历了多次波动。一般来说,早期全新世(约5000年之前)季风较强,带来了更多的降水;而在后期,季风逐渐减弱,部分地区变得更加干旱。
(3) 欧洲和地中海地区
欧洲和地中海地区的气候也经历了周期性的干湿变化。例如,在罗马暖期(约公元前250年至公元400年),气候相对温暖湿润,有利于农业发展;而在中世纪晚期的小冰期(约14世纪至19世纪),气候变冷,降水模式发生变化。
(4) 北美和南美
北美的西部地区(如加利福尼亚)在过去五千年中经历了周期性的干旱和湿润阶段。
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地区和亚马逊雨林也表现出复杂的气候变化,部分区域变得更干燥,而其他区域保持相对稳定。
3. 驱动气候变化的因素
(1) 地球轨道变化(米兰科维奇循环)
地球轨道的变化(包括偏心率、倾斜角和岁差)影响了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从而驱动了长期的气候变化。
过去五千年中,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的减少导致了高纬度地区的降温趋势。
(2) 太阳活动
太阳辐射的变化(如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对短期气候波动有一定影响。例如,小冰期的部分寒冷阶段可能与太阳活动减弱有关。
(3) 火山活动
大规模火山喷发会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气溶胶和颗粒物,反射太阳辐射,导致短期的全球降温。
(4) 人类活动
尽管工业化之前的五千年中,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农业扩张、森林砍伐和灌溉等活动可能对局部气候产生了影响。
4. 总结
从大尺度上看,过去五千年的气候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温度 :全球气温整体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但幅度较小,且区域差异显著。
降水 :干湿变化具有强烈的区域性特征。一些地区(如撒哈拉)变得更加干旱,而其他地区(如季风区)经历了周期性的湿润和干旱交替。
驱动因素 :地球轨道变化是长期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而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和人类活动则对短期波动产生了影响。
#11 Re: 关中平原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曾经是一个大湖
末冰川期的“冰川期-间冰期”交替作用结果。巨量的水源在短时期融化,把大陆构造冲击得支离破碎。。。 尤其东亚还有独特的环状地理构造,相比其他大陆极其容易积水。。。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13 Re: 关中平原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曾经是一个大湖
鳄鱼远古沼泽留下来的吗?就跟撒哈拉沙漠里现在还有鳄鱼一样。
看地形,这里有大湖完全可以。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
- 论坛精英
dramawatcher1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197
- 帖子: 8035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5日 13:14
#16 Re: 关中平原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曾经是一个大湖
上次冰川大溶解,何止是产生许多大湖
英吉利海峡就是一万年前北海冰山融水冲击形成的,把陆地冲成天堑,再加上海平面上升,从此不列颠成为岛屿
北美五大湖也是冰山融水造成的,还有密西西比河
the great thaw
动画冰河时代里面有一个动画演绎
#18 Re: 关中平原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曾经是一个大湖
“为啥古代的大湖很多?”
这是一个好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等你明白了世人皆傻,你就打破了专家崇拜,你就有了洞察力。
答案是:第四纪冰川结束后的海平面上涨。一万多年前,第四纪冰川结束时,东海、黄海、渤海、南海海水上涨100米(这不是我编的,是主流科学结论,我只是把它和很多历史地理事件联系起来)。原来内陆的很多盆地,例如原来盆地海拔不到100米的,因为河流下泄不畅,就积水成湖了。这次海水上涨也在全世界范围内留下大洪水的传说。
没有光子;也没有量子能级,量子跃迁,量子叠加,量子塌缩和量子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