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王和神太子力主消灭人类,决议通过了神族联席会议。伏羲隔墙说话给他的一个儿子报信,告诉他如何制造方舟保命。
The Flood story
Segment A
approx. 36 lines missing
1-10. …… sets up ……. "I will …… the perishing of my mankind; for Nintur, I will stop the annihilation of my creatures, and I will return the people from their dwelling grounds. Let them build many cities so that I can refresh myself in their shade. Let them lay the bricks of many cities in pure places, let them establish places of divination in pure places, and when the fire-quenching …… is arranged, the divine rites and exalted powers are perfected and the earth is irrigated, I will establish well-being there."
10-14. After An, Enlil, Enki and Ninḫursaĝa had fashioned the black-headed people, they also made animals multiply everywhere, and made herds of four-legged animals exist on the plains, as is befitting.
approx. 32 lines missing
Segment B
1-3.
3 lines fragmentary
4-5. "I will oversee their labour. Let …… the builder of the Land, dig a solid foundation."
6-18. After the …… of kingship had descended from heaven, after the exalted crown and throne of kingship had descended from heaven, the divine rites and the exalted powers were perfected, the bricks of the cities were laid in holy places, their names were announced and the …… were distributed. The first of the cities, Eridug, was given to Nudimmud the leader. The second, Bad-tibira, was given to the Mistress. The third, Larag, was given to Pabilsaĝ. The fourth, Zimbir, was given to the hero Utu. The fifth, Šuruppag, was given to Sud. And after the names of these cities had been announced and the …… had been distributed, the river ……, …… was watered, and with the cleansing of the small canals …… were established.
approx. 34 lines missing
Segment C
1-27. ……seat in heaven. …… flood. …… mankind. So he made ……. Then Nintur ……. Holy Inana made a lament for its people. Enki took counsel with himself. An, Enlil, Enki and Ninḫursaĝa made all the gods of heaven and earth take an oath by invoking An and Enlil. In those days Zi-ud-sura the king, the gudug priest, ……. He fashioned ……. The humble, committed, reverent ……. Day by day, standing constantly at ……. Something that was not a dream appeared, conversation ……, …… taking an oath by invoking heaven and earth. In the Ki-ur, the gods …… a wall. Zi-ud-sura, standing at its side, heard: "Side-wall standing at my left side, ……. Side-wall, I will speak words to you; take heed of my words, pay attention to my instructions. A flood will sweep over the …… in all the ……. A decision that the seed of mankind is to be destroyed has been made. The verdict, the word of the divine assembly, cannot be revoked. The order announced by An and Enlil cannot be overturned. Their kingship, their term has been cut off; their heart should be rested about this. Now ……. What ……."
approx. 38 lines missing
Segment D
1-11. All the windstorms and gales arose together, and the flood swept over the ……. After the flood had swept over the land, and waves and windstorms had rocked the huge boat for seven days and seven nights, Utu the sun god came out, illuminating heaven and earth. Zi-ud-sura could drill an opening in the huge boat and the hero Utu entered the huge boat with his rays. Zi-ud-sura the king prostrated himself before Utu. The king sacrificed oxen and offered innumerable sheep.
12-17.
six lines fragmentary
approx. 33 lines missing
Segment E
1-2. "They have made you swear by heaven and earth, ……. An and Enlil have made you swear by heaven and earth, ……."
3-11. More and more animals disembarked onto the earth. Zi-ud-sura the king prostrated himself before An and Enlil. An and Enlil treated Zi-ud-sura kindly ……, they granted him life like a god, they brought down to him eternal life. At that time, because of preserving the animals and the seed of mankind, they settled Zi-ud-sura the king in an overseas country, in the land Dilmun, where the sun rises.
12. "You ……."
approx. 39 lines missing
Revision history
17.ii.1998-22.ii.1998: GZ, editor: adapting translation
23.ii.1998: JAB, editor: proofreading
22.vi.1999: GZ, editor: minor corrections
22.vi.1999: GZ, editor: SGML tagging
25.vi.1999: ER, editor: proofreading SGML
25.vi.1999: ER, editor: web publication
01.vi.2003: GC/JE, editor/technical developer: XML/TEI conversion
ETCSL homepage
© Copyright 2003, 2004, 2005, 2006 The ETCSL project, Faculty of Orient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Oxford
Updated 2006-12-19 by JE
University of Oxford
https://etcsl.orinst.ox.ac.uk/cgi-bin/e ... p1#t174.p1
诺亚方舟的故事
版主: Caravel, TheMatrix, molen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598
- 帖子: 25381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2 Re: 诺亚方舟的故事
@hci 洪水故事怎么被解读的
西亚考古发掘的再度兴起与《西亚楔形文字铭文》的出版有直接关联。1872年,史密斯(1840—1876)在为该书整理和临摹泥版时,发现一块泥版残片的内容讲的是“洪水故事”,与《旧约》中的“挪亚方舟”如出一辙。这意味着《旧约》中的“洪水故事”不是希伯来人的原创,而是从更早的、使用楔形文字的人那里继承或化用来的,这也意味着希伯来文化与楔形文字代表的文化有密切联系,甚至在很多方面受到楔形文字文化的影响。这个结论后来得到很多证据证明,无疑是正确的,如今的我们对这样的结论早已习以为常,且深信不疑。但在当时,这样的结论却是颠覆性的,是对《圣经》权威性的挑战。谁敢想象在“挪亚方舟”之前还有“洪水故事”?谁若敢想象,那无异于疯了,而史密斯发现“洪水故事”的那一刻,真的激动得“疯了”。“他说:‘在被遗忘两千多年后,我是第一个读它(指洪水传奇)的人。’他把泥版放在桌子上,兴奋地跳起来,在房间里跑来跑去,令在场的人惊讶不已的是,他开始脱衣服!”史密斯的这一发现立即引起罗林森和其他学者的高度重视。1872年12月3日,在罗林森的安排下,“英国《圣经》考古学会”邀请史密斯作了题为“迦勒底人的洪水故事” 的讲演,许多英国知名学者和社会名流都出席了史密斯的讲演会。史密斯的报告使出席会议的听众激动不已。于是,会议当即通过一项敦促英国政府和英国国家博物馆立即恢复发掘尼尼微遗址的决议。其具体目的之一是寻找“洪水泥版”的残缺部分。这样,停滞了近二十年的西亚考古在一种新动力的驱使下又重新开始了。

图2—30 乔治·史密斯

图2—31 史密斯发现的“洪水泥版”,属于《吉尔伽美什史诗》第十一块泥版(抄本J1, K.3375),14.6厘米×13.3 厘米,出土于“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现存英国国家博物馆
在五十天后的1873年1月23日,史密斯就肩负着英国国家博物馆的考古使命从伦敦出发了。之所以如此之快,是由于资金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每日电讯》的老板,一个既有经济头脑和经济实力,又热衷于文化事业的人,出资1 000畿尼(guineas),作为发掘费用,条件是史密斯必须亲自参加这次发掘,并为《每日电讯》提供游记和发掘报道。当时,史密斯是英国国家博物馆的雇员。英国国家博物馆愿意接受《每日电讯》的慷慨资助和合理的附加条件,准了史密斯半年假。
1873年3月2日,史密斯到达摩苏尔。那时,发掘执照还没有下来,所以摩苏尔的帕夏不允许史密斯对尼尼微进行发掘。他只好南下,来到巴比伦遗址和比尔斯—尼姆鲁德考察,顺路购买了一批契约泥版。4月2日,他回到摩苏尔,由于帕夏仍然不允许他发掘尼尼微,他只好去发掘英国的老根据地尼姆鲁德,发掘持续一个月之久。5月7日,他终于开始发掘尼尼微遗址。一周之后,奇迹就出现了:他果然发现了“洪水泥版”的残缺部分(含第一栏中的17行)。史密斯在泥版出土后就能当场读懂泥版的大致内容,这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史密
西亚考古发掘的再度兴起与《西亚楔形文字铭文》的出版有直接关联。1872年,史密斯(1840—1876)在为该书整理和临摹泥版时,发现一块泥版残片的内容讲的是“洪水故事”,与《旧约》中的“挪亚方舟”如出一辙。这意味着《旧约》中的“洪水故事”不是希伯来人的原创,而是从更早的、使用楔形文字的人那里继承或化用来的,这也意味着希伯来文化与楔形文字代表的文化有密切联系,甚至在很多方面受到楔形文字文化的影响。这个结论后来得到很多证据证明,无疑是正确的,如今的我们对这样的结论早已习以为常,且深信不疑。但在当时,这样的结论却是颠覆性的,是对《圣经》权威性的挑战。谁敢想象在“挪亚方舟”之前还有“洪水故事”?谁若敢想象,那无异于疯了,而史密斯发现“洪水故事”的那一刻,真的激动得“疯了”。“他说:‘在被遗忘两千多年后,我是第一个读它(指洪水传奇)的人。’他把泥版放在桌子上,兴奋地跳起来,在房间里跑来跑去,令在场的人惊讶不已的是,他开始脱衣服!”史密斯的这一发现立即引起罗林森和其他学者的高度重视。1872年12月3日,在罗林森的安排下,“英国《圣经》考古学会”邀请史密斯作了题为“迦勒底人的洪水故事” 的讲演,许多英国知名学者和社会名流都出席了史密斯的讲演会。史密斯的报告使出席会议的听众激动不已。于是,会议当即通过一项敦促英国政府和英国国家博物馆立即恢复发掘尼尼微遗址的决议。其具体目的之一是寻找“洪水泥版”的残缺部分。这样,停滞了近二十年的西亚考古在一种新动力的驱使下又重新开始了。

图2—30 乔治·史密斯

图2—31 史密斯发现的“洪水泥版”,属于《吉尔伽美什史诗》第十一块泥版(抄本J1, K.3375),14.6厘米×13.3 厘米,出土于“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现存英国国家博物馆
在五十天后的1873年1月23日,史密斯就肩负着英国国家博物馆的考古使命从伦敦出发了。之所以如此之快,是由于资金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每日电讯》的老板,一个既有经济头脑和经济实力,又热衷于文化事业的人,出资1 000畿尼(guineas),作为发掘费用,条件是史密斯必须亲自参加这次发掘,并为《每日电讯》提供游记和发掘报道。当时,史密斯是英国国家博物馆的雇员。英国国家博物馆愿意接受《每日电讯》的慷慨资助和合理的附加条件,准了史密斯半年假。
1873年3月2日,史密斯到达摩苏尔。那时,发掘执照还没有下来,所以摩苏尔的帕夏不允许史密斯对尼尼微进行发掘。他只好南下,来到巴比伦遗址和比尔斯—尼姆鲁德考察,顺路购买了一批契约泥版。4月2日,他回到摩苏尔,由于帕夏仍然不允许他发掘尼尼微,他只好去发掘英国的老根据地尼姆鲁德,发掘持续一个月之久。5月7日,他终于开始发掘尼尼微遗址。一周之后,奇迹就出现了:他果然发现了“洪水泥版”的残缺部分(含第一栏中的17行)。史密斯在泥版出土后就能当场读懂泥版的大致内容,这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史密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598
- 帖子: 25381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3 Re: 诺亚方舟的故事
发现“洪水泥版”的奇迹和他聪明绝顶的才智一直被传为美谈。他于6月初结束发掘,7月19日返回伦敦。不过,他回到伦敦时两手空空,因为他携带的泥版在土耳其的亚历山大勒塔(伊斯肯德伦)被扣留,后经英国政府交涉,泥版才被放行,最终成为英国国家博物馆的又一笔宝贵财产。
史密斯的发掘执照是《每日电讯》申请来的,有效期只有一年。为了充分利用这个执照,英国国家博物馆决定再次派史密斯前往西亚,继续发掘尼尼微遗址。这一次,英国国家博物馆自己出资,《每日电讯》把执照转让给了英国国家博物馆,并愿意无条件地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于是,史密斯于1873年11月25日又踏上征程,次年1月1日到达摩苏尔。他立即投入工作,集中发掘尼尼微遗址,结果又发现了几百块泥版(包括残片)。3月,执照到期,史密斯被迫停止发掘。摩苏尔的帕夏以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帝国博物馆的名义要求他留下所有泥版的副本。秉性天真、诚实、不懂社交、不会讨价还价的史密斯乖乖地交出了许多泥版。帕夏的要求本来不算过分,但事实证明,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根本不是为自己的国家争取文物,而是在敲诈勒索,想把一些泥版从史密斯手中拿来,再让他出钱买回去。但是史密斯没有买。结果,这些泥版下落不明,奥斯曼帝国博物馆一块也没有得到。这些泥版的流失给亚述学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图2—32 史密斯发现的洪水泥版不仅限于《吉尔伽美什史诗》第十一块泥版。这块泥版残片是由乔治·史密斯于1873年在尼尼微发现的,内容也与洪水有关,但不属于《吉尔伽美什史诗》,而属于另外一篇叫《阿特拉哈西斯》(Atrahasīs)的文学作品。这块泥版(残片)是公元前7世纪新亚述时期的抄本。实物现存英国国家博物馆
史密斯两次前往西亚发掘尼尼微遗址,不但从地下挖掘出大量泥版,还从不同人手中购买了大批泥版,极大地丰富了古代文明研究的原始材料,同时也说明,尼尼微等遗址的发掘前景仍十分可观。罗林森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敦促英国国家博物馆再次向土耳其政府申请发掘执照,准备再次派史密斯前往发掘。这份执照姗姗来迟,直到1876年才申请下来。因此,发掘工作不得不暂停了一年多。
史密斯在这一年多的待命出征的时间里,白天在英国国家博物馆为《西亚楔形文字铭文》第四卷临摹泥版,工作之余著书立说。在他的努力下,《西亚楔形文字铭文》第四卷于1875年问世。同年,他还出版了自著的《亚述发现》、《迦勒底人的创世记》、《亚述名年正典》以及《亚述》。这些著述也是史密斯传奇色彩的见证。当时,他年仅35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能力和智慧超类绝伦。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冲刺,厄运和死神已近在咫尺。
史密斯发掘心切,在发掘执照还没有批下来之前,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征程。1875年10月,他到达君士坦丁堡。经过种种努力,发掘执照终于在1876年3月批了下来。
他在去君士坦丁堡的旅途中,结识了一位名叫埃尼伯格(Eneberg)的亚述学家,一个芬兰人,此时受瑞典政府派遣,正前往巴比伦和尼尼微遗址进行考察。史密斯与埃尼伯格惺惺相惜,志同道合,很快结为莫逆之交。埃尼伯格也在君士坦丁堡停留下来,陪伴史密斯等待发掘执照。执照批下来之后,他二人便结伴上路,朝阿勒颇进发。当时,那里不但正流行着霍乱,还进行着部落战争。奥斯曼政府有令,此地因战争和流行病成为禁地,非公莫入。但是,他二人无视禁令,决意前行。此时,他二人既无法找到可以与之为伍的商队,也无法找到愿意陪他们一同前往的个人,只能相互结伴上路。在路途中,他们还考察了一些遗址,包括卡尔赫米什。这两个人都是满怀激情的学者,都极易激动和冲动,又不习惯应付艰难的旅途生活,再加上语言障碍(史密斯的阿拉伯语水平有限,而埃尼伯格的阿拉伯语是《古兰经》阿拉伯语,几乎无济于事),两人在路途中历尽了艰辛。不久,埃尼伯格就病倒了。两人身边都没有带药,史密斯无能为力,只能看着他的同伴病情一天天恶化,最后眼睁睁地看着他死去。脆弱的史密斯逃过了这一劫。
史密斯于1876年7月到达摩苏尔。他本想继续发掘尼尼微遗址,可是,由于那里正在发生地区间的居民冲突,再加之天气炎热,他根本雇不到民工。这样,他的发掘计划就彻底搁浅了。十分失望的他不得不空手而归。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忍着饥饿,艰难跋涉,快到阿勒颇时,他得了痢疾,终于病倒。后来他被送到英国驻阿勒颇领事馆,但为时已晚,抢救无效,溘然辞世,年仅36岁。
史密斯的发掘执照是《每日电讯》申请来的,有效期只有一年。为了充分利用这个执照,英国国家博物馆决定再次派史密斯前往西亚,继续发掘尼尼微遗址。这一次,英国国家博物馆自己出资,《每日电讯》把执照转让给了英国国家博物馆,并愿意无条件地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于是,史密斯于1873年11月25日又踏上征程,次年1月1日到达摩苏尔。他立即投入工作,集中发掘尼尼微遗址,结果又发现了几百块泥版(包括残片)。3月,执照到期,史密斯被迫停止发掘。摩苏尔的帕夏以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帝国博物馆的名义要求他留下所有泥版的副本。秉性天真、诚实、不懂社交、不会讨价还价的史密斯乖乖地交出了许多泥版。帕夏的要求本来不算过分,但事实证明,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根本不是为自己的国家争取文物,而是在敲诈勒索,想把一些泥版从史密斯手中拿来,再让他出钱买回去。但是史密斯没有买。结果,这些泥版下落不明,奥斯曼帝国博物馆一块也没有得到。这些泥版的流失给亚述学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图2—32 史密斯发现的洪水泥版不仅限于《吉尔伽美什史诗》第十一块泥版。这块泥版残片是由乔治·史密斯于1873年在尼尼微发现的,内容也与洪水有关,但不属于《吉尔伽美什史诗》,而属于另外一篇叫《阿特拉哈西斯》(Atrahasīs)的文学作品。这块泥版(残片)是公元前7世纪新亚述时期的抄本。实物现存英国国家博物馆
史密斯两次前往西亚发掘尼尼微遗址,不但从地下挖掘出大量泥版,还从不同人手中购买了大批泥版,极大地丰富了古代文明研究的原始材料,同时也说明,尼尼微等遗址的发掘前景仍十分可观。罗林森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敦促英国国家博物馆再次向土耳其政府申请发掘执照,准备再次派史密斯前往发掘。这份执照姗姗来迟,直到1876年才申请下来。因此,发掘工作不得不暂停了一年多。
史密斯在这一年多的待命出征的时间里,白天在英国国家博物馆为《西亚楔形文字铭文》第四卷临摹泥版,工作之余著书立说。在他的努力下,《西亚楔形文字铭文》第四卷于1875年问世。同年,他还出版了自著的《亚述发现》、《迦勒底人的创世记》、《亚述名年正典》以及《亚述》。这些著述也是史密斯传奇色彩的见证。当时,他年仅35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能力和智慧超类绝伦。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冲刺,厄运和死神已近在咫尺。
史密斯发掘心切,在发掘执照还没有批下来之前,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征程。1875年10月,他到达君士坦丁堡。经过种种努力,发掘执照终于在1876年3月批了下来。
他在去君士坦丁堡的旅途中,结识了一位名叫埃尼伯格(Eneberg)的亚述学家,一个芬兰人,此时受瑞典政府派遣,正前往巴比伦和尼尼微遗址进行考察。史密斯与埃尼伯格惺惺相惜,志同道合,很快结为莫逆之交。埃尼伯格也在君士坦丁堡停留下来,陪伴史密斯等待发掘执照。执照批下来之后,他二人便结伴上路,朝阿勒颇进发。当时,那里不但正流行着霍乱,还进行着部落战争。奥斯曼政府有令,此地因战争和流行病成为禁地,非公莫入。但是,他二人无视禁令,决意前行。此时,他二人既无法找到可以与之为伍的商队,也无法找到愿意陪他们一同前往的个人,只能相互结伴上路。在路途中,他们还考察了一些遗址,包括卡尔赫米什。这两个人都是满怀激情的学者,都极易激动和冲动,又不习惯应付艰难的旅途生活,再加上语言障碍(史密斯的阿拉伯语水平有限,而埃尼伯格的阿拉伯语是《古兰经》阿拉伯语,几乎无济于事),两人在路途中历尽了艰辛。不久,埃尼伯格就病倒了。两人身边都没有带药,史密斯无能为力,只能看着他的同伴病情一天天恶化,最后眼睁睁地看着他死去。脆弱的史密斯逃过了这一劫。
史密斯于1876年7月到达摩苏尔。他本想继续发掘尼尼微遗址,可是,由于那里正在发生地区间的居民冲突,再加之天气炎热,他根本雇不到民工。这样,他的发掘计划就彻底搁浅了。十分失望的他不得不空手而归。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忍着饥饿,艰难跋涉,快到阿勒颇时,他得了痢疾,终于病倒。后来他被送到英国驻阿勒颇领事馆,但为时已晚,抢救无效,溘然辞世,年仅36岁。
#4 Re: 诺亚方舟的故事
《吉尔伽美什史诗》是信史时代还在传唱的文献,其中提到洪水故事。
但我上面贴的,不是来自于这篇,而是独立的泥板书上的。
英国的博物馆里还有几十万泥板书在堆着吃灰,大多数都没有人去读。当然大多数也很无聊,就是一些账本,礼单之类。
但我上面贴的,不是来自于这篇,而是独立的泥板书上的。
英国的博物馆里还有几十万泥板书在堆着吃灰,大多数都没有人去读。当然大多数也很无聊,就是一些账本,礼单之类。
Caravel 写了: 2025年 8月 8日 21:22 @hci 洪水故事怎么被解读的
西亚考古发掘的再度兴起与《西亚楔形文字铭文》的出版有直接关联。1872年,史密斯(1840—1876)在为该书整理和临摹泥版时,发现一块泥版残片的内容讲的是“洪水故事”,与《旧约》中的“挪亚方舟”如出一辙。这意味着《旧约》中的“洪水故事”不是希伯来人的原创,而是从更早的、使用楔形文字的人那里继承或化用来的,这也意味着希伯来文化与楔形文字代表的文化有密切联系,甚至在很多方面受到楔形文字文化的影响。这个结论后来得到很多证据证明,无疑是正确的,如今的我们对这样的结论早已习以为常,且深信不疑。但在当时,这样的结论却是颠覆性的,是对《圣经》权威性的挑战。谁敢想象在“挪亚方舟”之前还有“洪水故事”?谁若敢想象,那无异于疯了,而史密斯发现“洪水故事”的那一刻,真的激动得“疯了”。“他说:‘在被遗忘两千多年后,我是第一个读它(指洪水传奇)的人。’他把泥版放在桌子上,兴奋地跳起来,在房间里跑来跑去,令在场的人惊讶不已的是,他开始脱衣服!”史密斯的这一发现立即引起罗林森和其他学者的高度重视。1872年12月3日,在罗林森的安排下,“英国《圣经》考古学会”邀请史密斯作了题为“迦勒底人的洪水故事” 的讲演,许多英国知名学者和社会名流都出席了史密斯的讲演会。史密斯的报告使出席会议的听众激动不已。于是,会议当即通过一项敦促英国政府和英国国家博物馆立即恢复发掘尼尼微遗址的决议。其具体目的之一是寻找“洪水泥版”的残缺部分。这样,停滞了近二十年的西亚考古在一种新动力的驱使下又重新开始了。

图2—30 乔治·史密斯

图2—31 史密斯发现的“洪水泥版”,属于《吉尔伽美什史诗》第十一块泥版(抄本J1, K.3375),14.6厘米×13.3 厘米,出土于“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现存英国国家博物馆
在五十天后的1873年1月23日,史密斯就肩负着英国国家博物馆的考古使命从伦敦出发了。之所以如此之快,是由于资金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每日电讯》的老板,一个既有经济头脑和经济实力,又热衷于文化事业的人,出资1 000畿尼(guineas),作为发掘费用,条件是史密斯必须亲自参加这次发掘,并为《每日电讯》提供游记和发掘报道。当时,史密斯是英国国家博物馆的雇员。英国国家博物馆愿意接受《每日电讯》的慷慨资助和合理的附加条件,准了史密斯半年假。
1873年3月2日,史密斯到达摩苏尔。那时,发掘执照还没有下来,所以摩苏尔的帕夏不允许史密斯对尼尼微进行发掘。他只好南下,来到巴比伦遗址和比尔斯—尼姆鲁德考察,顺路购买了一批契约泥版。4月2日,他回到摩苏尔,由于帕夏仍然不允许他发掘尼尼微,他只好去发掘英国的老根据地尼姆鲁德,发掘持续一个月之久。5月7日,他终于开始发掘尼尼微遗址。一周之后,奇迹就出现了:他果然发现了“洪水泥版”的残缺部分(含第一栏中的17行)。史密斯在泥版出土后就能当场读懂泥版的大致内容,这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史密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598
- 帖子: 25381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5 Re: 诺亚方舟的故事
考什么破解,古希伯来文?hci 写了: 2025年 8月 8日 21:26 《吉尔伽美什史诗》是信史时代还在传唱的文献,其中提到洪水故事。
但我上面贴的,不是来自于这篇,而是独立的泥板书上的。
英国的博物馆里还有几十万泥板书在堆着吃灰,大多数都没有人去读。当然大多数也很无聊,就是一些账本,礼单之类。
#7 Re: 诺亚方舟的故事
我记得吉尔伽美什是苏美尔王表上的第36个王,活了几百岁。他是半神,父亲是人,母亲是神。
他的故事是个悲剧:神族抛弃了他,他千辛万苦找来的不死药也被收回去了,他绝望地说,"我们都要死"。
这与同为半神的黄帝的故事形成鲜明对比。黄帝父亲是神,母亲是人。史记说他被黄龙接回天上了。
所以西方人本质上是悲观主义者,而中国人是乐观主义者。
他的故事是个悲剧:神族抛弃了他,他千辛万苦找来的不死药也被收回去了,他绝望地说,"我们都要死"。
这与同为半神的黄帝的故事形成鲜明对比。黄帝父亲是神,母亲是人。史记说他被黄龙接回天上了。
所以西方人本质上是悲观主义者,而中国人是乐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