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上海复旦大学退休教师王金山
近年来,互联网上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即未来世界上将出现两大阵营,北约:以北京为核心,联合上合组织成员国家、金砖组织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等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华约:以华盛顿为核心,联合五眼联盟国家、欧盟和日韩等世界上的少数国家。然而,少有人说清楚,这种说法的来源依据为何?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基于过去历史结合当今局势,预测未来新冷战的发展。
《新冷战:美国"苏联化",中国"美国化"》
新冷战中,美国已经变得像旧冷战中的苏联,而中国已经变得像旧冷战中的美国,这意味着新冷战未来美国将败给当今的中国,如同旧冷战中苏联败给曾经的美国那样。以下从经济、军事、科技、外交和文化等多个层面,将新冷战格局与旧冷战格局进行对比分析:
- 经济模式与贸易策略
旧冷战中,苏联主导社会主义阵营贸易,强调"经互会"内部贸易,强制东欧国家以低价出口原材料到苏联、换取高价苏联工业品,剥削东欧国家,与全球自由贸易体系脱钩,也使苏联卢布流通受限。
新冷战中,美国实行高度保护主义和巨额产业补贴,意图将供应链拉回本土,推动民主国家供应链重组即"友岸外包",并掀起"关税战",压榨欧洲和亚太盟友,Trump声称"盟友不付钱就别指望保护",也使美元地位降低。
美国当下的做法类似苏联曾经的阵营贸易,削弱欧洲和亚太联盟的凝聚力,全球出现"去美元化"趋势。
旧冷战中,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扶持西欧国家,并推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建立全球自由贸易体系,也使美元成为国际通行的"硬通货"。
新冷战中,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投资发展中国家,提供基础设施贷款给全球南方,并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强调多边主义和全球化,反对贸易保护,也使人民币国际结算大幅增长。
中国当下的做法类似美国曾经提倡的自由贸易,扩大了经济和政治朋友圈,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
2、军事工业与民用产业
旧冷战中,苏联军工复合体占据优先资源,造成民用工业和消费品生产长期落后,出现民生短缺、经济畸形的现象。同时,苏联的基础设施如铁路等老化严重、维护不足。
新冷战中,美国将大量国家资源和资本投入到军工,造成制造业空心化持续,出现高通胀冲击普通民众生活的现象。同时,美国的基础设施如电网电力等供应不足、维护困难。
美国当下重军轻民、民用制造外包,类似苏联曾经过度军工化、民用产业空心化,使美国制造业产能下降,供应链依赖国外。
旧冷战中,美国注重将军用技术如互联网转向民用,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同时,美国通过联邦项目和地方投资,不断升级基础设施,支撑强大的工业和贸易体系。
新冷战中,中国通过"军民融合"战略,使民用制造业产业链达到前所未有的完整性。同时,中国通过大规模投资,保持全球领先的高铁、港口、光伏、风电等基础设施优势。
中国当下军民融合、投资基建,类似美国曾经的军转民、基建升级,使中国制造业产能规模和供应链体系均在全球遥遥领先。
- 劳动生产
旧冷战中,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强调"按需分配"导致福利泛滥,如免费住房和免费医疗,但缺乏激励机制导致劳动生产效率低,生产力停滞,导致经济见顶、债务高企、因透支消耗大量黄金储备。
新冷战中,美国工会势力强大,劳工工资过高且标准工时严格弹性低,如汽车、建筑等行业罢工潮频繁,制造业效率低,导致经济衰退、政府关门风险升高、因财政赤字大量印钞美元。
美国当下的情形类似苏联曾经的生产力停滞,加剧美国制造业供应链持续外移,同时透支美元信用,削弱美国主权信用评级。
旧冷战中,美国实行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效率,体现"股东价值",带动经济高速发展。
新冷战中,中国实行新结构经济学,强调"按劳分配",推行"996"工作制,加班文化驱动效率。
中国当下的情形类似美国曾经的经济高速发展,加强中国制造业供应链完整度。
- 人才教育
旧冷战中,苏联推行僵化的意识形态教育,强调政治忠诚,导致本国科技人才不断外流。
新冷战中,美国推崇DEI优先,导致对STEM兴趣降低,反华、反移民情绪加剧工程师短缺。
美国当下的创新缓慢类似苏联曾经的科技停滞,根本原因是人才教育问题。
旧冷战中,美国创新教育,吸引全球移民,拥有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并通过巨额投资科技创新领域,使半导体和信息技术引领全球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
新冷战中,中国强调理工教育,导致工程师红利释放,并推出K签证,使STEM人才数量全球领先,并结合新型举国体制,促进人工智能和绿色能源等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国当下的科技创新加速类似美国曾经的科技飞跃发展,核心因素是对优质科技人才的培养。
5、外交与国际关系
旧冷战中,苏联外交奉行大国沙文主义,欺负东欧盟友,如苏联红军曾入侵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并且穷兵黩武,如出兵阿富汗,以及在中国北部边境陈兵百万。
新冷战中,美国外交奉行"美国优先",施压欧洲和亚太盟友,如美国不久前威胁武力占格陵兰、巴拿马等,并且充当"世界警察",如发动阿富汗战争,以及在俄罗斯边境加强驻军。
美国当下的霸道做法导致盟友离心,类似苏联曾经的霸权行径导致东欧剧变,陷入外交孤立的困境。
旧冷战中,美国在外交上拉拢中国,联中抗苏,美国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新冷战中,中国在外交上拉拢俄国,联俄抗美,中俄联合开展军事演习。
中国当下的"联俄抗美",类似美国曾经的"联中抗苏",在大国博弈的三角关系中占据了有利位置。
6、种族或民族矛盾
旧冷战中,苏联各加盟国民族矛盾导致解体,如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运动。
新冷战中,美国种族矛盾导致社会撕裂、冲突加剧,如BLM抗议、反DEI。
美国当下的种族矛盾类似苏联曾经的民族矛盾。
旧冷战中,美国推行种族融合,推动亚裔、拉美裔移民与白人融合,民权运动反对种族歧视,促进黑人进入城市就业,社会稳定。
新冷战中,中国推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推动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新疆/西藏/内蒙古实行汉语教育优先,促进少数民族就业,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当下的民族融合类似美国曾经的种族融合。
7、文化与意识形态
旧冷战中,苏联强制推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东欧盟友的人民在政治上完全服从共产党。
新冷战中,美国宣传"民主对抗威权"叙事,要求欧洲和亚太盟友在技术、贸易和外交上选边站队。
美国当下类似苏联曾经。
旧冷战中,美国强调普世价值和人权,通过好莱坞影视、流行音乐等文化产品进行软实力输出。
新冷战中,中国在全球推广"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不干涉内政,通过孔子学院、TikTok等传播文化影响力。
中国当下类似美国曾经。
结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新冷战中的中美博弈,恰与旧冷战中的美苏竞争高度相似,通过"角色互换"这一基于对历史模式高度概括和对当前趋势深入洞察的强大预测模型,可以得到一个清晰明确的结论:新冷战美国最终必将败给中国。
21世纪是"东升西降"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现在,美国正如20世纪的苏联般内耗(僵化、停滞、霸权、撕裂极化、国际孤立),中国正如20世纪的美国般扩张(创新、发展、包容、和谐稳定、全球领导);未来,美国将持续"苏联式"衰弱,中国将不断"美国式"崛起。
《论新冷战美国败给中国之原因:美国的"去工业化"对新冷战结果的具体影响》
《新冷战:美国"苏联化",中国"美国化"》一文,体现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基于过去历史和当今局势,提出"角色互换"预测模型,论断新冷战美国最终必将败给中国,然而该文中未指出导致这一结局的关键原因。
本文将诠释美国的"去工业化",是新冷战失败的唯一最重要因素。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正是其与旧冷战中苏联经济结构畸形最相似、也是最致命的结构性弱点。
美国在旧冷战结束后,将大量中低端制造业外包,专注于金融业和服务业。虽然这带来了高效的资本回报,但也形成了巨大的结构性弱点,进而导致了《新冷战:美国"苏联化",中国"美国化"》一文中2-4和6-7的问题,即供应链脆弱、工程师短缺、财政赤字与社会撕裂等。
供应链脆弱性与地缘政治风险
制造业空心化最直接的影响是供应链的脆弱性。
旧苏联的教训: 苏联的计划经济下,其军工和重工业虽然强大,但民用供应链体系僵硬且缺乏冗余,一旦某环节出问题,整个生产线就会停滞。
新美国的困境: 美国制造环节依赖中国,抗风险能力差,一旦地缘冲突升级或者发生全球性危机,无法快速、大规模地本土化生产基本物资甚至关键零部件。
如新冠疫情期间,美国医疗防护用品大量依赖中国供应。工程师短缺与科技创新乏力
一个健康的工业生态需要从研发到原型中试最后大规模量产。
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经济过度金融化和服务业化,导致人才结构失衡, 使高精尖的工程师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下降,进一步降低了本土青年学习理工科的意愿,与中国"工程师红利"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凭借其完整的工业门类、快速的工程化能力和巨大的工程师红利,在科技创新和市场迭代速度上占据绝对优势(如新能源车、锂电池、光伏、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产品化和商业化方面超越领先美国。社会成本与政治撕裂
制造业的衰落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更是社会和政治动荡的根源,这也是美国贫富差距加剧、出现内部撕裂的重要原因。
美国工人阶级的衰落,使曾经庞大的、能获得就业和薪资的产业工人阶层消失,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
美国大量中西部和铁锈带的失业工人对精英阶层的怨恨,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的政治极化和民粹主义。
总结:美国的"去工业化"对新冷战结果的具体影响
美国制造业空心化使其在与中国的竞争中处于攻防失衡的状态:
防守弱点: 美国在经济韧性和供应链安全方面存在致命弱点。中国可以利用其"世界工厂"的优势地位,在关键时刻对美国供应链施加巨大压力。
进攻瓶颈: 美国资源过度集中在金融和服务领域,缺乏快速和低成本进行大规模产品化和商业化的工业创新能力,进而影响和限制了其军事工业大规模量产的潜力。
中国目前在AI、机器人、锂电池、光伏、风电、稀土、制药、钢铁、化工、显示面板、汽车、家电、消费电子、纺织、医疗器械、精密仪器、真空设备、特种材料、数控机床、工业软件、高铁、造船、港机、工程机械、核反应堆、输变电设备等领域全面崛起,形成中国国产自主可控的制造业供应链,在战时上述各制造业领域可全面转入军事工业生产。而美国及其盟友日本、韩国、台湾、欧盟等全部合在一起也不及中国,中国供应链完整度在全球遥遥领先的优势,未来将至少能持续30年。美国及其亚太盟友如日韩将难以重振制造业,甚至勉强维持现状都存在较大困难。欧盟制造业在福利主义下将继续加速衰败、直至彻底去工业化。而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未来30年内在上述的大多数制造业领域也根本无法赶超或取代中国,只能长期停留在低端制造业,或仅在极少数的上述制造业领域实现产业升级。
因此,未来新冷战中,美国由于劳动力、能源成本高企以及缺乏完整的产业集群,而无法有效且经济地重建其关键制造业供应链,相比中国将继续处于高成本、高风险的竞争模式中,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社会和政治撕裂。美国当前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与旧冷战末期苏联经济的系统性衰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最终,美国在新冷战中将一路走向衰落、败给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