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看了《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本版用于存放直接从博客发表的博文。在其它版块发表博文不会显示在此版块。
回复
wh楼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wh 的博客
帖子: 28791
注册时间: 7月 28, 2022, 12:07 am
昵称(选填): 问号

全家看了《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帖子 wh楼主 »

这个今年的奥奖重头戏版上聊过好几次,贬远多于褒。不少人中途弃剧,看不下去。我家看完后的建议是:一定要看完。全片两个多小时,分成“Everything”、“Everywhere”和“All at Once”三部分。前两部分的所有混乱杂碎,都在最后一部分里收拢归位。看到最后未必会叫好,但会理解混乱的意义。

我家是分两天看完的,一天看一半。第一天看完后,我的最大收获是:我家弟弟居然愿意看下去。娃平时烦“正常的中国片”,每次叫他一起看片,他总是不情不愿。结果前天不仅没有像平时一样中途退场,第二天还很乐意继续看。问他感觉怎样?他说刚看开头时,觉得是个busy Chinese mom的“正常”故事;直到电梯里的男人啪地打开自动伞,哇塞,这不就是Matrix吗?只不过角色换成了华人。电影从这个镜头开始有了质的变化,不再是正常的传统片,而是瞬息万变的魔幻过山车。——我几乎不坐任何过山车;有一次在国内坐得直犯恶心,管理员笑眯眯地说小孩爱坐,我们大人不行,身上的零件生锈了,经不起折腾。是不是这种恶搞的过山车电影也一样,很多成人受不了,但对年轻人来说,魔幻是个极大的吸引力?

除了魔幻,前两部分还有两个吸引人的要素:一是镜头快闪。这个也主要针对年轻人。美国孩子喜欢快节奏;我家娃和他们的同学都曾无数遍地模仿《Harry Potter》、《Hamilton》等绕口令式说唱,乐此不疲。《瞬息全宇宙》的高速时空切换显然符合他们的胃口;每个时空里的故事、意义、时空之间的关联等等细节,他们倒不特别在乎。我第一次看这个电影时只看了三四分钟就弃了,就因为演员语速太快,中英混杂很刻意,发音又不标准,不看字幕都看不懂他们说啥。这次全家一块看,放松很多,没听清的让它去,倒也看得津津有味,哈哈大笑。不过我比娃们挑剔一些:这些镜头切换和打斗场面,比起成龙的片子差了一大截,既不够干脆利落,又不够自然搞笑。

第二个特点是充分运用美国日常生活元素,如bagel、热狗、googly eyes,美国人看到这些都有心领神会的亲切感。Bagel是娃们的大爱;而且你们知道真的有一种Everything bagel吗?我不知道,还是我家姐姐告诉我的,说Costco就有,咱们还吃过——买的时候从不看标签;待会儿去学习一下:
图片
女主和女配用热狗手指互相爱抚,版上有人说恶心;我倒没觉得,只觉得搞笑。两根大鸡巴我也觉得不雅,不过我家娃好像没啥反应。

话说回来,第一天看完后,全家的评价不低但也不高,都觉得不闷,好玩,可够不上奥斯卡。第二天看完,我和我家姐姐颇有触动。当税务局的女人带着一帮警察冲进女主的洗衣店,要以偷税漏税的罪名封店(是不是封店?记不清了)、拘捕女主时,女主突然放弃所有努力、挣扎、解释、反抗,面无表情地一步步走向橱窗玻璃,挥起手中的棍子砸将上去——看到这里,你有没有一点共鸣?有没有经历过走投无路的绝望,有没有过生命是一场喧嚣闹剧的荒谬感,有没有想放弃或砸烂一切的冲动?电影前两部展现的七零八碎的人生是解构主义,而砸玻璃的这一幕又很有存在主义的味道。

还有一个触动我的点是,常常在最混乱不堪的当口,背景音乐会升起一片清澈的德彪西的《月光》(Clair de Lune):

你有没有在夜深人静之时,向往过这样一个没有烦恼没有税、没有失败和泪水的世外桃源?

我家弟弟对这些存在主义和乌托邦不太感冒;他觉得故事最后给出的善待他人(be kind)、以爱消恨(love)的解决矛盾的办法很教条和老套。姐姐也同意,不过觉得找不到其他解决家庭矛盾的办法——姐姐对电影更有共鸣,对家庭和文化冲突的体验更深 :( 。我也同意,又觉得编导不必给出解决方案。我们以前一个教文学的老师说,作家只要呈现问题就行,不要想法解决问题;作家一给答案,上帝就发笑。我想电影也一样。另外故事或许可以更拓宽拓深,不局限于家庭关系。前两部的人生解构,很让我想起叶芝的诗句“Things fall apart; the Center cannot hold“。叶芝描写的现代主义悲剧不仅指个人,也指社会;本片如果能延伸一下,格局可能更大。

还有一个我和我娃都同意的硬伤,是演员们的中文太蹩脚,十分出戏。三种语言(包括粤语)的混杂对白非常刻意不自然;而主角夫妻的中文都不是母语,发音糟糕,影响感情的表达和中文观众的欣赏。当然本片的主要受众是美国观众,美国人和奥奖评委听不懂中文,所以这个片子和杨紫琼和周润发的《卧虎藏龙》都成了奥斯卡的宠儿。不过作为探讨文化沟通的电影,把语言做得更地道一些,更能体现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说起文化沟通,我的最后一个感想是关于在美国长大的华裔孩子。这部电影的两位编导之一Daniel Kwan是华裔二代移民;《Crazy Rich Asians》的导演Jon Chu、原著作者Kevin Kwan和两位编剧之一Adele Lim也是。Adele Lim最近导演了她的处女片《Joy Ride》,和前两部电影一样,又是一个关于美国华二代的喜剧。还有油管上的Steven He 等不少华裔二代网红,怎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做喜剧?是不是因为娃们受到的家庭和社会压力不小,所以用喜剧这个表达方式来消解文化冲突的痛苦?再看《瞬息全宇宙》幻想的善和爱的理想世界,是不是说明娃们的内心还很纯真,向往着光明和理解?

原帖链接:
viewtopic.php?t=158361
回复

回到 “新未名博客(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