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你去问问李健

找了个网上的解释:
https://xsg.tsinghua.edu.cn/info/1005/1145.htm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爰(yuán)”,于是的意思。 “跻(jī)”,登、向上的意思。“大同爰跻,祖国以光”的意思就是:于是达到(登上)世界大同(最高境界),祖国得以光辉。这是校歌的主旨之一,也是校歌中的最强音。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左图右史”是成语,形容室内图书多,也指嗜书好学。出自《新唐书·杨绾传》: “独处一室,左右图史,凝尘满席,澹如也”。
“邺架”即邺侯之架,是一个典故。唐朝李泌,家富藏书,曾封邺州侯。后人用“邺架”称赞别人藏书多。唐代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清代赵翼《哭汪文端师》诗:“邺架签论万,曹仓卷累千。”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肴核仁义,闻道日肥,多解释为“把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传统看作美好的精神享受,使我们的思想一天天丰满起来”。
“肴核”。肴是指肉菜,核是指果类。谈论美味饮食,现代常用词有菜肴、酒肴,而在古文中,也常用“肴核”,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就有“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仁义”。……将饮食与仁义联系起来,也是有典故的。明末清初学者郑郊的《史统》中有,“以天下为心,以纲常为命,以性情道德为治,以诗书礼乐、仁义廉耻为日用饮食必不可已之事,夫是者谓之君子矣。”就是把仁义比做是和日用饮食一样日不可缺的事情,只不过一是精神上的,一是物质上的。
“闻道”。……表示要追求真理、修身养性,是中国传统文人的至高境界。
“肥”。在这里是在精神的意义上使用的。“肥”与“仁义”连用也是有典故的。《战国策·秦策四》有黄歇说昭王曰:“王若能持功守威,省攻伐之心而肥仁义之诫,使无复后患”。高诱注:“肥,犹厚也。”,就是要减少战争,而多施(厚)仁义。这是把“肥”和治国的方略联系了起来。汪鸾翔先生在另一诗作中有句曰:“幸馀笃信心,守死曾不仆。身瘠义尚肥,有气未尝暮。六籍苟不毁,枵腹尚能拄。”就是说,物质上可以贫乏,但精神上仍然会非常丰富。这是把“肥”和个人的修养联系了起来。
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
“服膺”:谨记在心,衷心信服。膺:胸。
海能卑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魏人曹植《当欲游南山行》曰“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是说深广的东海之所以能容纳百川之水,正是由于它地势低下。古人常以此来赞扬谦卑的人品。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孰绍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绍介”:介绍。
水木清华众秀钟,水木清华众秀钟。
“秀”:优秀的人才。“钟”:钟爱。
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穷。
“悃”:真心诚意。“矢”:发誓。《楚辞·卜居》“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
无穷,无穷,赫赫吾校名无穷!
无穷,无穷,赫赫吾校名无穷!
再配我家孩子拍的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