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方面获得了突破,攻克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燃料传输和超精密接口对接两大核心难题。在燃料传输方面,通过18组微型涡流发生器构建定向流场,将142公斤肼类燃料的传输误差精准控制在50毫升以内。在超精密接口对接上,采用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的“太空鹰眼”系统,结合自适应柔性管路技术,以毫米级定位精度,实现了对直径仅3.8毫米的贮箱接口的稳定燃料注入。
实践25号卫星采用模块化燃料舱设计,1.3吨燃料分级存储,可支持对20颗不同构型卫星多次加注,单次延寿成本降低35%以上。若规模化应用,高轨卫星寿命可从15年提升至23年,优势相对来说比较明显。
与美国SpaceLogistics公司的MEV系列相比,美国的MEV-2还在低地球轨道测试阶段,燃料携带量推测低于500公斤,对接精度约10厘米,且只能服务单一绑定的目标。而中国实践25号适用于地球同步轨道,燃料携带量达1.3吨,对接精度2厘米,并且能服务20颗不同构型卫星。欧洲航天局评价称,中国技术已从“轨道维持”迈入“燃料精细管理”阶段,而美国MEV仍依赖机械对接提供推力,并未突破燃料直接加注难题,中国与欧美国家的太空技术相比较,我国的太空技术优势越来越明显步距与欧美国家进一步拉大。
中国实现给北斗卫星“加油”(即在轨燃料加注)具有重要的战略和技术意义,一个是卫星寿命延长了,提升了服役时间,通过加注燃料,卫星可以更长时间保持轨道和姿态减少卫星更换频率,降低了发射和维护成本。二个是增强系统稳定性,提升了维持服务的能力,确保北斗系统持续稳定运行,避免因燃料耗尽导致的服务中断,减少了因卫星失效带来的系统风险,提高了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