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Re: 上海90年代的房价。有图有真相。
发表于 : 2025年 5月 24日 15:22
我有什么可不满意的?你爸的房子是赚是赔,和我有半毛钱的关系吗?
你可以说那时候买房子的人少,但说没有市场就是瞎掰了。本楼讨论的那个房地产广告就是1993年的。
我有什么可不满意的?你爸的房子是赚是赔,和我有半毛钱的关系吗?
相比单位1万多,那广告里的不就是质次价高了吗?pspsps 写了: 2025年 5月 24日 15:22 我有什么可不满意的?你爸的房子是赚是赔,和我有半毛钱的关系吗?
你可以说那时候买房子的人少,但说没有市场就是瞎掰了。本楼讨论的那个房地产广告就是1993年的。
严重熟食。70后可以说土鳖执政期的黄金一代。躺着都能活的很舒服。有点脑子敢冒点风险的都完成人生阶级跃升。thinkaout 写了: 2025年 5月 24日 14:51 感觉我这一代的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一代人。70年代初出生,到了上学的年龄文革结束了,知识分子吃香。读书一点没耽误,90年代中期大学毕业,基本上各种工作机会,随便挑。想去大学的,本科就可以留校,想去事业单位的,银行,税务,电信,大国企,政府机关很容易进。继续读研的,90年代中后期研究生毕业都是香饽饽,努努力考个托福GRE,就来美国了。留在国内的,其实日子过的也很爽。大部分人其实也没啥投资眼光,就是随大流就发财了,比如毕业一两年有对象就开始买房了,那时的房子放到现在基本增值20倍以上,有些还有单位分房。我大学班上一个女同学,90年代中期年去深圳国企,老家西部某大城市的普通人家。谈了对象准备结婚,先是等单位分房,闲等的太久,就自己借点钱首付买了一套。刚住进去不久单位分的房子下来了,就把一套房子租出去,房子涨价还有正的现金流,尝到甜头,一直买买买,到2001年的时候6套房。所以啊,人要生逢其时,就好比说,只有时代的马云,没有马云的时代,个人努力,甚至天赋在时代大潮面前都不堪一击。
叔那个年代入市的上海土著原始价都是3000/5000加8成贷款杠杆。跌30%最多有点郁闷。血泪远远谈不上。15年以后加杠杆接盘的就死翘翘了……
我95 96年去大学食堂吃饭,记得一顿最多也就2块。那个时候中央部委的普通职员工资也就四五百块一个月。
叔打小看抗日神剧长大。对铁道游击队里太君啃鸡腿的形象印象深刻。
市场正不正常和有没有市场价格是两回事。你爸能一万块钱拿到产权,是有许多先决条件的,对于没有满足条件的普通人,就只能接受市场价格。
既然承认市场不正常又如何认定这个市场的成交价反应客观价值?
人家房产公司能运作下去,就证明有人买房,不需要你操心。有人买房,就证明他们认为价格合理。这些人有的是没有单位,不管分房,有的是单位房源紧张,在waiting list的末尾,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不足都可以靠钱弥补,也就是把那些不足折现了,类似你爸这些人能优惠分房的条件值多少钱,就体现在那一万和市场房价的差价里。皇军不抢粮 写了: 2025年 5月 24日 18:38 既然承认市场不正常又如何认定这个市场的成交价反应客观价值?
几乎所有那个年代的上海土著都有住的地方。怎么获取产权付多少代价,因人而异了。就土著这个群体而言,会出那个钱买到松江这种鸟不拉屎地方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这段没什么对的。pspsps 写了: 2025年 5月 24日 18:58 人家房产公司能运作下去,就证明有人买房,不需要你操心。有人买房,就证明他们认为价格合理。这些人有的是没有单位,不管分房,有的是单位房源紧张,在waiting list的末尾,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不足都可以靠钱弥补,也就是把那些不足折现了,类似你爸这些人能优惠分房的条件值多少钱,就体现在那一万和市场房价的差价里。
上海土著都有房子住,不等于住得都宽敞,当时有很多作品描写上海人住房紧张,几代同室,几家共用厕所厨房的。
你自己这段描述不就承认了工龄职称可以换钱优惠购房了吗?对于没有资格享受优惠的,除了去市场上花更高的价格买,还有什么办法?皇军不抢粮 写了: 2025年 5月 24日 19:47 这段没什么对的。
中联房产成立于93年。广告上的价格只是叫价。市场答不答应,用了多少时间答应显然不是一则广告能够告知的。至少00年代前,基本没有见房就抢的事情。所以什么运作下去,市场价格全是屁。
其次我老头子分房这件事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两个阶段。第一,选房阶段,第二出钱阶段。都是根据工龄职称进行积分计算。得分高者有优先选择权。高者亦有更高现金补贴意味更少购房款。
其他企业怎么整我不知道。也许有类似的积分体系。但各企业不同。即便相同工龄职称,获取的实际现金补偿也极可能大不同。这自然会对即便真实存在的购房需求形成扭曲。何来市场价值?
我认识的人里那个年代没有一个去买这种房子的。一个都没有。
笑话。叔什么时候否认工龄职称可以换钱这件事?pspsps 写了: 2025年 5月 24日 19:56 你自己这段描述不就承认了工龄职称可以换钱优惠购房了吗?对于没有资格享受优惠的,除了去市场上花更高的价格买,还有什么办法?
你没见过的东西,不一定不存在,上海80年代就出现商品房了。房改时单位职工购买自住房产权是享受了巨大优惠的,我实在不明白你为啥连这个事实也要否认。
纯粹扯淡, 96年时国家给博士生的补贴还是每月240, 硕士一百多。 导师有项目可以令给。 本科380? 军校还是什么特殊专业, 普遍不可能。
差不多, 小炒才1块4左右, 两块钱吃的最好档次了。 北京如果不是外企月薪根本到不了1000, 除了非常特殊的专业或情况
你哪个学校, 或者你知道哪个学校生活费有这么多?别告诉我 中央党校?Unclemo 写了: 2025年 5月 24日 13:48 不是,那时候96年,生活费绝大多数学生都是800-1500,30人的班级里,有2-3家庭困难的,会有学费减免和奖学金,每月困难补助是500,再加上380伙食补贴,平时就够了。
到徐家汇30分钟可不是我说的,我更没说我同意广告中这种说法。我提这个广告就是告诉你93年就有商品房了。而且就算松江鸟不拉屎的地方,一万也拿不下一套房子。皇军不抢粮 写了: 2025年 5月 24日 20:47 笑话。叔什么时候否认工龄职称可以换钱这件事?
叔恰恰说这事存在但在执行层面因为企业不同,所以最后落地的实得金额即便工龄职称一样都会差的天南地北。
前面已经说了,没有这种福利的通常都是自己居住的地方低价获得产权。什么自己出钱花高价格买到松江这种地方的属于行为艺术。
我没见过的东西说明非常不普遍。不普遍自然有原因。
你显然对那时候的上海没有任何概念。说什么到徐家汇半小时。93年徐家汇长啥样你见过吗?东方商厦之前的地干什么的有概念吗?虹桥路改道知道吗?叔为什么提这些?就是告诉你在一般上海土著眼里90年那会的基本等于乡下。然后你告诉离乡下还有30分钟……
北京肯定要不了那么多。
北京93-94年大学食堂小炒已经2块打不住了。
北京93-94年大学生每月伙食费就得250元左右了,上海更贵。da1gaku 写了: 2025年 5月 24日 21:56 北京肯定要不了那么多。
90年代末食堂带荤的菜一般3-4块,素菜两块。一天吃10块的话,算还不错。加上其他的生活开销,一个月400算过得可以了。
那个时候学生很少出去吃饭,也很少出去娱乐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