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如何稳住中国经济,并使之欣欣向荣、超越美帝
发表于 : 2022年 9月 26日 08:11
简单,停止封城。
海洋星辰 写了: 2022年 9月 26日 05:49 不是新自由主义的改革思路,而是更为高效、更为合理的混合经济的改革思路,这需要建立一套独立自主的内发展系统,包括货币、汇率、金融、科技、工业、房地产等等。
不认同新自由主义,而是认为应该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混合经济,主张社会市场和有限政府,实行黄老之治,除了继续做好模仿者、学习者之外,还要成为世界经济科技的创新者、引领者。
因此,中国在这次新冠疫情之中,做好外防输入和动态清零,将病毒挡在国门之外,让中国可以安安心心的发展社会经济,进行一系列的内部改革,逐步建立起一套独立自主、充满活力的经济内发展系统,让中国经济可以和美帝西方并驾齐驱。
同意。逆周期,看准时机。tmbb2010 写了: 2022年 9月 26日 08:36 现代经济,不能把眼睛仅仅局限于一国之内。已经不象以前了,全球都不行,想自己独善,不可能的事。
美国欧洲解决通胀问题,单位以10年计,所以,相比今后10年,现在就是经济最好的时候
中国是货币主权国家,内部经济好坏的阀门控制在央行手里,中国从2019年开始,始终没有放水,其实正是预见了全球经济危机,现在要做的,是因势利导,看准时机放水。比如,举个例子,等到欧美国家通胀平缓,经济企稳的时候。
而不是现在急吼吼地。
扯淡观点,中国苦这帮台上经济学家久矣!tmbb2010 写了: 2022年 9月 26日 08:36 现代经济,不能把眼睛仅仅局限于一国之内。已经不象以前了,全球都不行,想自己独善,不可能的事。
美国欧洲解决通胀问题,单位以10年计,所以,相比今后10年,现在就是经济最好的时候
中国是货币主权国家,内部经济好坏的阀门控制在央行手里,中国从2019年开始,始终没有放水,其实正是预见了全球经济危机,现在要做的,是因势利导,看准时机放水。比如,举个例子,等到欧美国家通胀平缓,经济企稳的时候。
而不是现在急吼吼地。
政府不折腾屁民 能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 中国经济自然会欣欣向荣海洋星辰 写了: 2022年 8月 25日 01:55 先来看看明末的历史教训
明朝灭亡、神州荡覆的惨痛教训
大明朝的灭亡,表面上看是亡于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和满清的双重打击,但根子上,一是亡于财政危机,二是军事力量衰败。至于军事衰败的原因,这里暂且不谈,这里想要谈的是明朝的财政危机问题。
谁都知道要打仗,那么就必须要钱,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明朝的财政危机严重到了连崇祯皇帝都掏光内帑的地步,已经连吃饭都成问题的朝廷财政,哪里还有钱来承担这些呢?
《明史记事本末.崇祯治乱》记载了户部给事中黄承昊的上书:“今出数共五百余万,而岁入不过三百二三十万,即登其数,已为不足,而重以逋负,实计岁入仅二百余万耳。”
国库的财政收入,年仅两百多万两,而支出却要五百多万,由此可见明朝财政危机是多么的严重。
为什么一个当时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最为富裕的伟大王朝,会发生如此持续严重的财政危机呢?
大明朝之富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布了禁海令,此后,禁海令时紧时松,但始终没有废除。明穆宗继任后,宣布解除禁海令,允许民间私人开展海外贸易,史称“隆庆开关”。
随着禁海令的解禁,明朝的对外贸易变得非常繁荣活跃。由于生丝、瓷器、丝绸、茶叶等中国产品受到了世界各国的热烈欢迎,日本、东南亚以及西方国家在美洲开采的白银像流水一样的流入中国。
根据一些相关专家学者保守估计,隆庆开关之后,由于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中晚明时期流入中国的海外白银数量高达3亿5千万两之巨。
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形容当时的中国如同一个“银泵”吸纳着全球的白银,他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银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都流入了中国。
当时的大明朝,不仅生产力发达,物产丰富,生产出来的产品精致美丽、质量过硬,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产品竞争力碾压全球,而且海外的巨量白银更是由此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
大明朝,这已经不是普通的富裕了,而简直是富甲全球,富裕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明朝亡于严重的通货紧缩
可就是这样一个经济如此富裕发达的国家,这样一个拥有流入高达数亿两白银巨额财富的国家,这样一个幅员如此广阔、人口如此众多的国家,朝廷财政收入却居然枯竭到如此可怜的地步。
大明朝的财政收入,居然连军队士兵们的军饷都发放不出来,居然连正常的驿站等公共设施都维持不下去,这种情况难道正常吗?
既然明朝整个国家是如此的富裕,那么为什么朝廷却始终处于长期的严重财政危机之中呢?到底原因出在什么地方?原因主要出在持续的严重通货紧缩上面。
“隆庆开关”解禁海禁之后,明朝的对外贸易日益繁荣活跃,世界各地的白银也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虽然中国历来是白银产出很贫乏的国家,流通货币也基本是以铜钱为主,但随着白银流入数量的增多,白银的流通数量也就足以承担起流通货币的角色了。
因此,在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改革。
“一条鞭法”规定:把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一来大大简化了税制,也方便政府征收税款。
“一条鞭法”在万历初年实行之后,刚开始确实效果相当好,不仅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简化了收税成本,也缓解了明朝的政治经济危机,使得明朝也大有中兴之势。
但是“一条鞭法”有一个被暂时掩盖住的严重缺陷:这个缺陷就是由于中国银矿贫乏的先天条件,可能会导致出现通货紧缩问题。
从矿产资源的自然条件来看,中国是一个银矿贫乏、铜矿富集的国家,因此,明朝之前流通货币都是以铜钱为主。不过由于隆庆开关后,海外白银的源源不断的流入,从而使得“一条鞭法”具有顺利推行的货币基础,但是一旦海外白银流入势头大幅趋缓或者停止流入,那么就会由此出现通货紧缩问题。
而在崇祯年间就恰恰碰上了这个问题,随着日本、美洲白银流入的大幅度减少,而中国自己的银矿开采量又非常之低,明朝开始出现了白银不足、银贵铜贱、银贵物贱的通货紧缩问题。
由于持续的通货紧缩,社会经济混乱、百姓实际税赋沉重,使得大明朝廷难以征收新税,扩大财源,从而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持续的财政危机又造成了国家的混乱、公共设施的衰微、军事力量的衰败等等诸多负面作用,明朝本来就不怎么样的局势也由此愈加恶化。
明朝是可以力挽狂澜的
那么面对这种困难混乱的情况,明朝该如何力挽狂澜于倾倒呢?明朝是否有办法能够解决通货紧缩和财政危机问题,从而避免灭亡的命运呢?
从当时晚明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实明朝想要力挽狂澜于倾倒,增加财政收入,解决通货紧缩和财政危机问题,其实真的并不难做到,办法也不会有多困难。
富有四海、拥有亿兆百姓的大明朝,怎么可能真的缺钱呢?患在治财无道尔,患在财政税收政策的错误。
当时明朝完全可以着手进行财政税收制度改革,解决通货紧缩和财政危机问题,办法比较简单,难度也不大。
实行财政税收制度改革:对“一条鞭法”实行重大改革,改变以白银为法定征收货币的固有做法,增强铜钱的货币地位,缓解通货紧缩问题,同时征收盐税、茶税、酒税、市舶税等新税,扩大朝廷财政来源。
这样一方面能大大减少对白银的实际需求,人们也不必再一个劲的保存白银了,大幅度缓解白银通货紧缩现象,银贵铜贱的局面也能得以大幅扭转,农民的实际税收负担也就不会因此而增加。
而且另外一方面,中国还是一个铜矿富集的国家,实行以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和法定征税货币,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而不至于像白银一样发生严重的通货紧缩问题。
如此一来,按照晚明的实际经济情况,保守估计财政收入危机就可以大大缓解,而且对普通百姓的影响也不会太大。
有了钱,什么事情都好办,明朝自然就能力挽狂澜于倾倒了,辽饷就可以不用征收,还能赈灾济难,农民负担轻了,农民动乱自然不会有那么大的规模。
朝廷也就可以一心一意对付关外的女真人,有山海关等防御雄关在,明朝的战略处境比起宋朝来说,要好得太多,再打个几十年完全不成问题,以大明这样庞大的体量和实力,光耗也能耗倒对手啊。
神州荡覆、国社丘墟的惨痛
国有数亿两白银而不能用,国有数千万税而不能征,国有上亿臣民而不能军,一个简单的通货紧缩就搞倒了明朝,大明朝,亡实在得太冤了。
当时的大臣们,既不知道如何改革“一条鞭法”,缓解通货紧缩问题,同样也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儒家自身的空洞、偏见与无知害苦了大明朝。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和颜习斋,痛彻心扉地反思明朝灭亡的原因,痛哭流涕地反思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的原因,反思东林党以及儒家大臣们的庸碌无为。
在这种深刻痛苦的反思的过程中,他们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宋明理学以及王阳明心学的巨大局限,认识到了空谈心性而不知实学的危害,并对宋明理学给予了猛烈抨击。
顾炎武认为:“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
颜习斋则将宋明以来六百余年的理学一并推翻,他还对宋明儒家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其
“上不见一扶危济难之功,下不见一可相可将之才……千余年来,率天下入故纸堆中,耗尽身心气力,做弱人、病人、无用人者,皆晦庵为也。”
反思是够沉痛,也够深刻的,可惜大厦已倾,神州已经荡覆,宗社已成丘墟,就算明末遗民的眼泪哭干了,又有什么用,徒唤奈何!
辉煌富裕的大明朝,可以说大半灭亡于通货紧缩之手;而三百年后的西方经济大萧条,同样也是因为通货紧缩的缘故,差点让整个西方世界崩盘,还好凯恩斯力挽狂澜,挽救了资本主义世界。
历史有时在轮回,但是结局却不一样。
可惜了,大明朝,大明以富亡!
动态清零牺牲了第三产业,但巩固保证了第二产业
从长期来看,动态清零并不会牺牲第三产业,反而会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长远的坚实保障。Google 写了: 2022年 10月 10日 22:50 动态清零牺牲了第三产业,但巩固保证了第二产业
中国工业制造量2022年预计占全球35%,不退反进。
疫情结束第三产业恢复到2019年只需要3个月。
没错,没有疫情,第三产业恢复都不需要三个月,服务业就是人出门就能产生GDP海洋星辰 写了: 2022年 10月 10日 23:03 从长期来看,动态清零并不会牺牲第三产业,反而会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长远的坚实保障。
所谓牺牲第三产业,那是因为没有真正实行动态清零和没有提供配套经济策略的结果
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是要建立在工农业等生产行业的基础之上的,只有保住了生产能力,第三产业的发展繁荣才会有真正可靠的基础。
做好了外防输入,守住了国门,外紧内松,政府为受疫情影响的民众和企业提供一些补助,第三产业就能迅速恢复了,生产能力保住了,第三产业恢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基本盘不就稳住了么,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做这些事情,很简单的事情,也搞不懂为什么一直不做。
看到全世界都躺平共存了,中国要独立自主的走自己的道路,真的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是巨大的历史机遇也恰恰在这个时候。
这是一个时代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