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sky 写了: 2024年 6月 22日 14:08 拍西瓜是统计学原理。一个手拍瓜,是给一个注入信号(transmitter),另外一手托瓜,是感知信号(receiver).西瓜是介质。西瓜的生熟代表介质的不同。
拍后记下感觉(记录数据),几次后就知道什么手感是生,什么手感是过熟。人是最精密的带传感器和超级数据库的计算机系统。拍不出来,呃,是CUP不够好还是软件不够好?
不过在美国超市,同一批次瓜应该都差不多成熟度。有时特别大的瓜单手托起难度比较大,另外还要举重若轻用另外一只手拍。。。。得是武林高手。遇到单手托不起的一批瓜,我一般就挑一个最大的。
小黄人拍西瓜,不仅猥琐,还是不懂科学的表现
版主: verdelite, TheMatrix
#22 Re: 小黄人拍西瓜,不仅猥琐,还是不懂科学的表现
前面有道理,但对“人是最精密的带传感器和超级数据库的计算机系统”的严谨性不敢苟同,比如人脑分辨不了30与31Hz的差异,不会实时傅里叶变换等
#24 Re: 小黄人拍西瓜,不仅猥琐,还是不懂科学的表现
傻子啊!pingc223 写了: 2024年 6月 21日 20:34 拍瓜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在瓜上施加一个外力,使其产生受迫振动,根据所产生的振幅、振频及衰减速率判定瓜的生熟度。
振幅及衰减速率这俩,受外力及内因影响很大,信号复杂,非小黄人的耳朵能识别的。
这样只剩下振频这一判据了。不少人认为,瓜没熟时内部硬实,杨氏模量较大,对应振频大,故而产生“当当”的清脆声。相反,熟瓜后内部疏松变软,杨氏模量小,振频小,故而产生噗噗”的沉闷声。
然而,这些人忽视了西瓜是包含瓜瓤与瓜皮的核壳结构。振频高低除了受到内部瓜瓤影响外,还有外部瓜皮的作用。瓜没熟时,瓜皮通常较软,因此倾向于产生比熟瓜更低的振频,这样一定程度抵消了内部瓜瓤的影响。具体抵消多少,因瓜而已。也就是说,用拍瓜的响应谱信号作为判据,并不总是完全可靠的,有的时候你撅着屁股拍来拍去还不如随便捡一个就走。
人家是感受震荡回波。
x1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561
- 帖子: 24570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26 Re: 小黄人拍西瓜,不仅猥琐,还是不懂科学的表现
其实这个是很合理的技术,比如油工,就用地震波测油藏,这个本质上跟拍西瓜一个道理。pingc223 写了: 2024年 6月 21日 20:34 拍瓜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在瓜上施加一个外力,使其产生受迫振动,根据所产生的振幅、振频及衰减速率判定瓜的生熟度。
振幅及衰减速率这俩,受外力及内因影响很大,信号复杂,非小黄人的耳朵能识别的。
这样只剩下振频这一判据了。不少人认为,瓜没熟时内部硬实,杨氏模量较大,对应振频大,故而产生“当当”的清脆声。相反,熟瓜后内部疏松变软,杨氏模量小,振频小,故而产生噗噗”的沉闷声。
然而,这些人忽视了西瓜是包含瓜瓤与瓜皮的核壳结构。振频高低除了受到内部瓜瓤影响外,还有外部瓜皮的作用。瓜没熟时,瓜皮通常较软,因此倾向于产生比熟瓜更低的振频,这样一定程度抵消了内部瓜瓤的影响。具体抵消多少,因瓜而已。也就是说,用拍瓜的响应谱信号作为判据,并不总是完全可靠的,有的时候你撅着屁股拍来拍去还不如随便捡一个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