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估计也是饥不择食乱抱大腿
本人发现一般人对刘秀刘裕这两位知道的比较少,远少于刘邦李世民朱元璋
版主: kazaawang, wh
#23 Re: 本人发现一般人对刘秀刘裕这两位知道的比较少,远少于刘邦李世民朱元璋
但是历史上也确实是被关羽害的。
1. 只顾自己爽,去打曹仁,于禁。虽然赢了,但是不懂见好就收。
2. 没有和孙权搞好关系
x1

#25 Re: 本人发现一般人对刘秀刘裕这两位知道的比较少,远少于刘邦李世民朱元璋
二爷的军事能力是可以的,管理能力也行。就是性格缺陷,现在就叫领导船不够。。。
当时二爷水淹七军还是非常震撼的,号称威震华夏,结果巅峰即谢幕。
#26 Re: 本人发现一般人对刘秀刘裕这两位知道的比较少,远少于刘邦李世民朱元璋
水淹七军也没攻下樊城呀。不像黄忠在汉中攻城略池。关二哥凭啥瞧不起老黄忠呀。人已经排在你后面好几名了,还不甘心想把人完全挤兑出去。这号人太难相处了。Savage 写了: 2024年 12月 3日 19:03 二爷的军事能力是可以的,管理能力也行。就是性格缺陷,现在就叫领导船不够。。。
当时二爷水淹七军还是非常震撼的,号称威震华夏,结果巅峰即谢幕。

#27 Re: 本人发现一般人对刘秀刘裕这两位知道的比较少,远少于刘邦李世民朱元璋
你这是事后诸葛亮
曹仁的襄阳是一定要打的。荆州北部的南阳,南郡 和江夏大致是现在的江汉平原,差不多曹刘孙各占一个。刘备占据的南郡虽然是荆州的经济中心,但无险可守。从地形图上一看就明白,襄阳和江夏分别扼守着江汉平原的北部和东部的出入口。北边和襄阳之间是平坦大道,虎豹骑当年一天就可以追五百里。为了自己的战略安全考虑,北上打曹仁没问题

东边的江夏之间有长江水道,东吴的水军也是朝发夕至。其实关羽还是防范的很严密的有数作烽火台,更糟糕是坏在了秘方和士仁两人手里。周瑜当年打江陵打了一年多,最后还是曹仁主动撤退。秘方和仕仁不战而降实在是太猥琐了。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在此之前刘备授予关羽假节,也就是说关羽可以不请示刘备就杀了这两个人。这两个人大概是觉得同了这么大篓子关羽肯定要杀他们的头,干脆投降算了
+3.00 积分 [版主 wh 发放的奖励]
#29 Re: 本人发现一般人对刘秀刘裕这两位知道的比较少,远少于刘邦李世民朱元璋
为啥猪哥亮没有稳住他?猪哥不是刘备发家的灵魂人物吗?入川后西川没有大危险吧,搞内政交给法正就得了。猪哥是不是不应该让兵少将寡的关二哥把大队调出荆州去伐樊城?而是主动去襄阳帮忙出谋划策?抑或从上游汉中辅助?靠关二哥一个人有勇无谋,也无政治智商的咋行。rotvap 写了: 2024年 12月 3日 19:17 你这是事后诸葛亮
曹仁的襄阳是一定要打的。荆州北部的南阳,南郡 和江夏大致是现在的江汉平原,差不多曹刘孙各占一个。刘备占据的南郡虽然是荆州的经济中心,但无险可守。从地形图上一看就明白,襄阳和江夏分别扼守着江汉平原的北部和东部的出入口。北边和襄阳之间是平坦大道,虎豹骑当年一天就可以追五百里。为了自己的战略安全考虑,北上打曹仁没问题
东边的江夏之间有长江水道,东吴的水军也是朝发夕至。其实关羽还是防范的很严密的有数作烽火台,更糟糕是坏在了秘方和士仁两人手里。周瑜当年打江陵打了一年多,最后还是曹仁主动撤退。秘方和仕仁不战而降实在是太猥琐了。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在此之前刘备授予关羽假节,也就是说关羽可以不请示刘备就杀了这两个人。这两个人大概是觉得同了这么大篓子关羽肯定要杀他们的头,干脆投降算了
#31 Re: 本人发现一般人对刘秀刘裕这两位知道的比较少,远少于刘邦李世民朱元璋
“没和孙权搞好关系”也是从刘备集团角度出发,一厢情愿的想法。
你从孙权的视角出发想想,老子出了大力打赢了赤壁之战,你就是个抱大腿的
接下来又是老子出了大力打下了荆州七郡里最重要的南郡
南郡在长江以南的土地我已经分给你了
整个南郡我也借给你了,说好了打下益州就还给我。结果你又耍赖 最后不情不愿的搞了湘水划界 ,拿了点不毛之地把我打发了
为了支持你和曹操争夺汉中,我在合肥发起牵制,算了结果就不提了
我现在搞你一下,我觉得很合理
这就和发paper一样,谁都觉得自己贡献最大,应该当一作
你从孙权的视角出发想想,老子出了大力打赢了赤壁之战,你就是个抱大腿的
接下来又是老子出了大力打下了荆州七郡里最重要的南郡
南郡在长江以南的土地我已经分给你了
整个南郡我也借给你了,说好了打下益州就还给我。结果你又耍赖 最后不情不愿的搞了湘水划界 ,拿了点不毛之地把我打发了
为了支持你和曹操争夺汉中,我在合肥发起牵制,算了结果就不提了
我现在搞你一下,我觉得很合理
这就和发paper一样,谁都觉得自己贡献最大,应该当一作
#32 Re: 本人发现一般人对刘秀刘裕这两位知道的比较少,远少于刘邦李世民朱元
wh 写了: 2024年 12月 3日 16:02 还有披荆斩棘和乐此不疲![]()
https://k.sina.cn/article_6401542798_17 ... 05pel.html
光武帝刘秀一生独创五个成语,全部流传至今,一个影响曹操的决策
(图说三国·谈天说地·第33期 文/无常奉天玉)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被其他事务,耽误的文学家,例如一代枭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且一举统一了江北,终其一生,不是在马背上打天下,就是在书房中处理政务,然而他却为后为留下了无数经典的名句;出身微末,却终成大业的刘备,前半生蹉跎,后半生忙于成霸业,却在临终前,留下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名言;与他们平分天下的孙权,也不甘示弱,他不但好读书,改变了“吴下阿蒙”,还创下了“蓝田生玉”的成语。然而一个早于他们近二百年的人物,不但在政治上取得了比他们更大的成就,在文学上的创作能力,比起他们也不遑多让。这个人是谁呢?
他不是别人,正是西汉被终结,先有王莽篡权,后有天下大乱时,脱颖而出,最终一统天下,光复汉室的汉光武帝刘秀。而且刘秀的成就,不仅仅是结束了乱世,统一了天下,他还首创了五个成语,其中一个,更是影响到了枭雄曹操,使曹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良机,这是怎么回事呢?他首创的五个成语,又分别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置之度外
置之度外的意思,是指不把某事放在心上,如今既有褒义的用法,又有贬义的用法,不过刘秀首创这一成语的时候,倒是没想这么多。据《后汉书·隗嚣传》:“帝积苦兵间,以嚣子内侍,公孙述 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意思是说,刘秀基本统一天下之后,还剩下两个较大的军阀,即隗嚣和公孙述,经过多年的征战,刘秀暂时不想再兴兵,于是在提到对这个人的态度时,他提到暂时放过他们。后来他所说的话,便演变成了置之度外这一成语。
二、推心置腹
推心置腹的意思,以诚心待人,无话不说。这一至今依运用极广的成语,也与刘秀息息相关,只不过此言并非出于刘秀之口罢了。后汉书记载:“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意思是说,刘秀还是萧王的时候,面对前来投降的人,以诚相待,赢得了这些人的信任。虽然对刘秀而言,这可能仅是一种政治手段,但是到了如今,这一成语却传达着满满的诚意。
三、披荆斩棘
除了为政治创造成,刘秀还为自己的得力下属独创了一词,即披荆斩棘。他手下有一名叫冯异的大将,此人为刘秀南征北战,立下了非常多的战功,刘秀也非常器重此人,曾指着冯异,对众人说:“是吾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意思是说冯异为他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阻碍。不过现在这个成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为了达成目标,而克服重重因难。
四、乐此不疲
在为众人创下数个成语之后,刘秀终于想起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即帝王,因此他在处理政务的时候非常积极。只是他的勤勉太过火,连太子都看不下去,所以太子亲自劝谏他,注意保重身体,不要太过操劳。面对太子的关心,他回应道:“我自乐此,不为疲也。”意思是说,他以处理政务为乐,不会感到疲惫。这句话到了如今,则演变成了乐此不疲一词。
五、得陇望蜀
刘秀称帝之后,还有两个较大的割据势力没有平定,即占据陇地的隗嚣,和占据四川的公孙述,他亲率大军攻打隗嚣的时候,久攻不克,只得暂时回朝,留下了大将岑彭继续攻打。 他回朝之后,曾给岑彭写信道,“人苦不知足,即平陇,复望蜀,每发一兵,头鬓为白”,后人将此言概括成了“得陇望蜀”这一成语,寓意贪心不足。在刘秀百年之后,一世枭雄曹操,便受到了这一成语的影响。当初他发兵拿下了汉中,司马懿等人劝他顺势攻打益州,他却回答说“得陇不复望蜀”,只守夏侯渊在此镇守,自己班师回朝了。正是因为他此举,才使刘备有机会雄据巴蜀,终成帝业,天下出现了三分之势,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后汉书》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文学上 刘秀跟曹操比 还是有差距
买买提纪检委书记 sex版版主
#33 Re: 本人发现一般人对刘秀刘裕这两位知道的比较少,远少于刘邦李世民朱元璋
是滴。刘备确实为人不咋地。猪哥亮在吴国更是坑蒙拐骗。按照演义,东吴想攀个儿女亲家,被关二哥直接骂回去了。本来很好的机会,被自大狂给搞砸了。其实关二哥应该说,东吴如果把孙夫人送回西川才说明做亲家真的有诚意,这样的话才能把虎女嫁给犬子。我想东吴会答应的,因为孙夫人在那个年代也没有接盘侠呀。这样两门亲事把两家绑定更牢了。而且那时候孙权估计本身也没有坐北朝南统一天下的心思。他势力不如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名望也不如皇叔刘备正统。估计也就想抱个大腿,只要自己不被灭掉,依附于强者,最后落个统一王朝的地方诸侯王就是最大理想了。相比起奸诈的曹操,其实投靠亲家对自己安于一角称王可能是更好的归宿。rotvap 写了: 2024年 12月 3日 19:26 “没和孙权搞好关系”也是从刘备集团角度出发,一厢情愿的想法。
你从孙权的视角出发想想,老子出了大力打赢了赤壁之战,你就是个抱大腿的
接下来又是老子出了大力打下了荆州七郡里最重要的南郡
南郡在长江以南的土地我已经分给你了
整个南郡我也借给你了,说好了打下益州就还给我。结果你又耍赖 最后不情不愿的搞了湘水划界 ,拿了点不毛之地把我打发了
为了支持你和曹操争夺汉中,我在合肥发起牵制,算了结果就不提了
我现在搞你一下,我觉得很合理
这就和发paper一样,谁都觉得自己贡献最大,应该当一作
参见最近热贴“逼朋友还钱,友尽”:
viewtopic.php?t=649569
#35 Re: 本人发现一般人对刘秀刘裕这两位知道的比较少,远少于刘邦李世民朱元璋
刘备刚刚占据西川时统治并不稳固,我记得史书说有时候一天好几次群体事件,我等下找找出处tdm 写了: 2024年 12月 3日 19:24 为啥猪哥亮没有稳住他?猪哥不是刘备发家的灵魂人物吗?入川后西川没有大危险吧,搞内政交给法正就得了。猪哥是不是不应该让兵少将寡的关二哥把大队调出荆州去伐樊城?而是主动去襄阳帮忙出谋划策?抑或从上游汉中辅助?靠关二哥一个人有勇无谋,也无政治智商的咋行。
更关键的是曹操占领了汉中,从后来邓艾钟会灭蜀的过程上看,刘备当时肯定亚历山大。曹军还在到处搞强制拆迁,后来张飞击败张合的宕渠之战,大致现在的南充。从地图上看这已经深入四川盆地了。
#36 Re: 本人发现一般人对刘秀刘裕这两位知道的比较少,远少于刘邦李世民朱元璋
那就应该按兵不动。把打下的地方消化好了再说。关羽有左倾冒进主义。rotvap 写了: 2024年 12月 3日 19:50 刘备刚刚占据西川时统治并不稳固,我记得史书说有时候一天好几次群体事件,我等下找找出处
更关键的是曹操占领了汉中,从后来邓艾钟会灭蜀的过程上看,刘备当时肯定亚历山大。曹军还在到处搞强制拆迁,后来张飞击败张合的宕渠之战,大致现在的南充。从地图上看这已经深入四川盆地了。
#37 Re: 本人发现一般人对刘秀刘裕这两位知道的比较少,远少于刘邦李世民朱元璋
猪哥当时在成都砸锅卖铁支持刘备打汉中,我觉得他应该比我们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
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時蜀郡太守法正從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領蜀郡太守,眾事皆辦,遂使即真。頃之,轉為益州治中從事。
#39 Re: 本人发现一般人对刘秀刘裕这两位知道的比较少,远少于刘邦李世民朱元璋
如果不是刘备打雒城一年多也打不下来, 不得不从荆州叫来了猪哥张飞赵云。对比后来诸葛瞻被邓艾一战击溃, 这确实是有点匪夷所思,
如果鲁肃没死
如果孙权顺利打下了合肥
如果鲁肃没死
如果孙权顺利打下了合肥
#40 Re: 本人发现一般人对刘秀刘裕这两位知道的比较少,远少于刘邦李世民朱元璋
刘邦的历史地位和传奇性绝对是中国皇帝第一人,秦始皇虽然也很伟大,但毕竟奋六世之余烈,而二世而终,功业上远远不及流氓出身的刘邦。
李世民是中国皇帝的世祖,同时也是草原的天可汗(自己吹的有点勉强),重整了蛮族入侵之后的中华帝国,之后的蛮族皇帝再也没有主动融入中原文化圈。
刘秀不过中兴之主,刘裕并未统御中原,仅仅是个南朝皇帝,在中国地位都不高。他们都无法和刘邦李世民相提并论。
李世民是中国皇帝的世祖,同时也是草原的天可汗(自己吹的有点勉强),重整了蛮族入侵之后的中华帝国,之后的蛮族皇帝再也没有主动融入中原文化圈。
刘秀不过中兴之主,刘裕并未统御中原,仅仅是个南朝皇帝,在中国地位都不高。他们都无法和刘邦李世民相提并论。
Yellen 写了: 2024年 12月 3日 15:48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一般人所谓“历史知识”都是从演义小说中听来的。刘秀刘裕没啥演义宣传,所以知道这两位故事的人比较少。
说到刘秀,这位不仅是实实在在的开国皇帝,武功彪炳。而且是个文学大家,大家常用的成语,比如置之度外,推心置腹,得陇望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疾风知劲草,有志者事竟成都出自他之手。这个人各方面都完胜刘邦朱元璋这两个农民草莽。只是因为刘秀是贵族大地主,所以兲共不喜欢宣传他。刘邦朱元璋和兲朝的第一代老毛一样的货色,所以宣传得多。
应运而生 在劫难逃
#41 Re: 本人发现一般人对刘秀刘裕这两位知道的比较少,远少于刘邦李世民朱元璋
刘备武力值应该是蜀国最高的,否则做不了皇帝,应该就是刘裕的三国老前辈。两人都是出身下层,靠替人打仗,爬上自己权利的高峰。
tdm 写了: 2024年 12月 3日 19:34 是滴。刘备确实为人不咋地。猪哥亮在吴国更是坑蒙拐骗。按照演义,东吴想攀个儿女亲家,被关二哥直接骂回去了。本来很好的机会,被自大狂给搞砸了。其实关二哥应该说,东吴如果把孙夫人送回西川才说明做亲家真的有诚意,这样的话才能把虎女嫁给犬子。我想东吴会答应的,因为孙夫人在那个年代也没有接盘侠呀。这样两门亲事把两家绑定更牢了。而且那时候孙权估计本身也没有坐北朝南统一天下的心思。他势力不如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名望也不如皇叔刘备正统。估计也就想抱个大腿,只要自己不被灭掉,依附于强者,最后落个统一王朝的地方诸侯王就是最大理想了。相比起奸诈的曹操,其实投靠亲家对自己安于一角称王可能是更好的归宿。
参见最近热贴“逼朋友还钱,友尽”:
viewtopic.php?t=649569
应运而生 在劫难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