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扯谈了,雄安就是习近平第一任在那拍脑袋干事,等他一下台,雄安就是个人走茶凉的结局,根本没人去的。武汉成都每年千亿级往里面填,天津净缴纳800亿。杭州宁波南京都在长江上,又有上海当龙头拉一把。天津和河北守着北京,除了被吸血,屁好处没有。环上海能富,环北京的一堆贫困县。2035CN 写了: 2025年 2月 17日 23:38 在京津冀分工里面,本来就有滨海新区,跟雄安不冲突。雄安定位实际上是首都行政新城,用最小代价实现实质上的迁都。这不是突发奇想,这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实践。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雄安的建设准备周期至少要10-20年,要设施完善了才能搬迁。滨海不算太差,是南方其他城市发展更快,比如武汉成都杭州南京宁波等,特别是新产业方面。天津离北京太近,人才都吸走了,自己已经不具备单独发展起来的实力,现在安心当北京高科技的测试和制造中心就很好。
习总任上搞成了京津冀协调发展,而邓江胡任上都搞不定北京的官僚,这是被很多人忽视的功绩
版主: Caravel, TheMatrix, molen
#21 Re: 习总任上搞成了京津冀协调发展,而邓江胡任上都搞不定北京的官僚,这是被很多人忽视的功绩
#22 Re: 习总任上搞成了京津冀协调发展,而邓江胡任上都搞不定北京的官僚,这是被很多人忽视的功绩
杭州宁波在长江上?digitneer 写了: 2025年 2月 18日 10:52 别扯谈了,雄安就是习近平第一任在那拍脑袋干事,等他一下台,雄安就是个人走茶凉的结局,根本没人去的。武汉成都每年千亿级往里面填,天津净缴纳800亿。杭州宁波南京都在长江上,又有上海当龙头拉一把。天津和河北守着北京,除了被吸血,屁好处没有。环上海能富,环北京的一堆贫困县。
#23 Re: 习总任上搞成了京津冀协调发展,而邓江胡任上都搞不定北京的官僚,这是被很多人忽视的功绩
杭州苏锡常都是长三角+环上海,对吗?南方穷地方多了,发展起来的就俩三角,长三角、珠三角。都是广东人,怎么到海陆丰就不一样了呢,对吧?
#24 Re: 习总任上搞成了京津冀协调发展,而邓江胡任上都搞不定北京的官僚,这是被很多人忽视的功绩
雄安有这种可能,所以习总要执政到2032年。首都行政新区的搬迁本来就是最难的,至少要建设10-20年才具备搬迁的基础。很多国家都为迁都反复拉锯,比如韩国的迁都计划一再横跳,印尼的迁都计划再三变动,即便是相对比较成功的巴西迁都也是强制搬迁后过了几十年才稳定下来,领导人没有足够长的执政时间是办不成这件事的。digitneer 写了: 2025年 2月 18日 10:52 别扯谈了,雄安就是习近平第一任在那拍脑袋干事,等他一下台,雄安就是个人走茶凉的结局,根本没人去的。武汉成都每年千亿级往里面填,天津净缴纳800亿。杭州宁波南京都在长江上,又有上海当龙头拉一把。天津和河北守着北京,除了被吸血,屁好处没有。环上海能富,环北京的一堆贫困县。
长三角从明朝开始就是全国最富庶的地方,最资本主义的地方,发展的基础特别是人的因素好于其他地方。环北京的贫困县就是历史的常态,在习总手里才解决掉这个问题。天津和河北,还有东北华北广大地区,没有珠江和长江的内河水运,在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下不具备单独成为一核的基础。现在京津冀紧靠北京进行分工,才是正确的布局,北京搞高科技研发,天津搞高科技配套的测试和生产,河北搞传统制造业,至少可以守住区域中心的位置,把东北华北广大地区变成腹地,让北方人不用都跑去南方找工作。
#25 Re: 习总任上搞成了京津冀协调发展,而邓江胡任上都搞不定北京的官僚,这是被很多人忽视的功绩
https://news.cctv.com/2025/02/26/ARTI5z ... bmLqVHC.87
新闻观察:京津冀交出协同发展“成绩单”
京津冀协同发展11年,三地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11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北京、天津、河北三地GDP增速分别达到5.2%、5.1%、5.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经济总量合计11.5万亿元,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作用进一步显现。
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背后是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与升级。北京第三产业占比保持在八成以上,天津占比超过六成,河北提升最快。2024年,京津冀区域服务业增加值接近8万亿元,三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6.7%、4.6%和7.5%。
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之一。数据显示,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843.7亿元,三地共建的“六链五群”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在天津市武清区的数智创新园,目前已汇聚京津冀三地240多家数据高需求企业。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算力基建项目,这里的大带宽网络可直达北京亦庄等互联网企业集中区域,实现点对点传输。京津区域内,时延小于0.5毫秒,通过这样的“海量”算力与“高速”传输,服务金融、网联车等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三地培育了京津冀集成电路集群、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北京海淀人工智能集群等7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三地联合建设8000亩京津冀汽车生态港,自动驾驶实现跨域全场景应用。2024年三地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1.7倍。
从公共服务看,2024年新增京津冀医联体30个,共计达到70个,1100余家医疗机构纳入京津冀鲁4省互认范围,60项临床检验结果项目在区域内实现互认。“一小时交通圈”稳步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厂通路建成通车。
业内人士表示,三地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推动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唱响京津“双城记”,重点领域协同发展亮点纷呈,重点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三地优势互补、相互赋能,协同发展呈现新气象。
新闻观察:京津冀交出协同发展“成绩单”
京津冀协同发展11年,三地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11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北京、天津、河北三地GDP增速分别达到5.2%、5.1%、5.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经济总量合计11.5万亿元,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作用进一步显现。
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背后是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与升级。北京第三产业占比保持在八成以上,天津占比超过六成,河北提升最快。2024年,京津冀区域服务业增加值接近8万亿元,三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6.7%、4.6%和7.5%。
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之一。数据显示,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843.7亿元,三地共建的“六链五群”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在天津市武清区的数智创新园,目前已汇聚京津冀三地240多家数据高需求企业。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算力基建项目,这里的大带宽网络可直达北京亦庄等互联网企业集中区域,实现点对点传输。京津区域内,时延小于0.5毫秒,通过这样的“海量”算力与“高速”传输,服务金融、网联车等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三地培育了京津冀集成电路集群、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北京海淀人工智能集群等7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三地联合建设8000亩京津冀汽车生态港,自动驾驶实现跨域全场景应用。2024年三地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1.7倍。
从公共服务看,2024年新增京津冀医联体30个,共计达到70个,1100余家医疗机构纳入京津冀鲁4省互认范围,60项临床检验结果项目在区域内实现互认。“一小时交通圈”稳步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厂通路建成通车。
业内人士表示,三地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推动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唱响京津“双城记”,重点领域协同发展亮点纷呈,重点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三地优势互补、相互赋能,协同发展呈现新气象。
#26 Re: 习总任上搞成了京津冀协调发展,而邓江胡任上都搞不定北京的官僚,这是被很多人忽视的功绩
雄安这么好,央企都不搬?还是说央企应该请楼主取当领导?2035CN 写了: 2025年 2月 16日 21:37 雄安还在建设当中,到2028 雄商雄忻两条高铁建成了就立马不一样了,上百家央企总部最后基本都会搬去雄安,目前才搬了几家。
后面各部委的二级事业单位也会陆续搬过去。
习总的改革是步步推进的,光是搞一个北京城市副中心把北京市政府全部搬去通州这件事,就是以十年周期为单位的,到2024年才搬完第二批北京市的单位,视频里面有。
#27 Re: 习总任上搞成了京津冀协调发展,而邓江胡任上都搞不定北京的官僚,这是被很多人忽视的功绩
办公场地和生活配套设施都还没盖好,怎么搬?城市盖楼不是一天能建完的,都是以10年为单位起。我上面说了,光是一个北京城市副中心就建设了快十年,2024年才搬了第二批北京市的单位。雄安的规模比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得多,按现在的进度,预计大概在2028年才能迎来第二批央企集中搬入,那时候雄忻和雄商两条高铁也建成了,各地也方便来雄安开会了。
#28 Re: 习总任上搞成了京津冀协调发展,而邓江胡任上都搞不定北京的官僚,这是被很多人忽视的功绩
喜看国内发展2035CN 写了: 2025年 2月 26日 04:37 办公场地和生活配套设施都还没盖好,怎么搬?城市盖楼不是一天能建完的,都是以10年为单位起。我上面说了,光是一个北京城市副中心就建设了快十年,2024年才搬了第二批北京市的单位。雄安的规模比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得多,按现在的进度,预计大概在2028年才能迎来第二批央企集中搬入,那时候雄忻和雄商两条高铁也建成了,各地也方便来雄安开会了。
毕竟发展了才对老百姓有利
可这10年为单位起是咋来的
打个比方,各部委在北上广深CBD各自分得一块地
让他们自己找钱找方案
多长时间他们可以入住?
“Information is power. But like all power, there are those who want to keep it for themselves.” ― Aaron Swartz
在新水木看到的有哲理的回答
月收入 1 万是个什么样的水平?拿的人能接受,看的人说 “活不下去” 的水平。
可怜的美华。上半辈子折腾美国签证,下半辈子折腾中国签证。
在新水木看到的有哲理的回答
月收入 1 万是个什么样的水平?拿的人能接受,看的人说 “活不下去” 的水平。
可怜的美华。上半辈子折腾美国签证,下半辈子折腾中国签证。
#29 Re: 习总任上搞成了京津冀协调发展,而邓江胡任上都搞不定北京的官僚,这是被很多人忽视的功绩
拿挤水分说事的都是不懂的,中央的人不是傻子,根本不看吹的数字,重点是看实打实收上来的税,地方上也不敢乱吹,吹大了又交不上税就漏馅了,也影响从中央拿补贴。digitneer 写了: 2025年 2月 17日 23:14 全国哪个地方挤水分不是天津这结果?李鸿忠上来屁事不干,天天挤水分,这经济能搞好?信不信现在全国挤水分,全国经济也马上不行?
21世纪初天津也是前5,京津冀折腾半天,天津连前10都进不去,还有理了?放着滨海新区不弄,搞个雄安,有屁用?
#30 Re: 习总任上搞成了京津冀协调发展,而邓江胡任上都搞不定北京的官僚,这是被很多人忽视的功绩
天津就是那个交税的,川渝鄂哪个一年不倒贴上千亿。xyzcrai 写了: 2025年 2月 26日 08:23 拿挤水分说事的都是不懂的,中央的人不是傻子,根本不看吹的数字,重点是看实打实收上来的税,地方上也不敢乱吹,吹大了又交不上税就漏馅了,也影响从中央拿补贴。
#31 Re: 习总任上搞成了京津冀协调发展,而邓江胡任上都搞不定北京的官僚,这是被很多人忽视的功绩
原来强国连巴西都不如2035CN 写了: 2025年 2月 26日 04:37 办公场地和生活配套设施都还没盖好,怎么搬?城市盖楼不是一天能建完的,都是以10年为单位起。我上面说了,光是一个北京城市副中心就建设了快十年,2024年才搬了第二批北京市的单位。雄安的规模比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得多,按现在的进度,预计大概在2028年才能迎来第二批央企集中搬入,那时候雄忻和雄商两条高铁也建成了,各地也方便来雄安开会了。
#32 Re: 习总任上搞成了京津冀协调发展,而邓江胡任上都搞不定北京的官僚,这是被很多人忽视的功绩
没那么简单,让他们在那里开个分部,把新招进来的人搬过去没问题。但是你想让整个部门还有老员工都搬过去,阻力会非常大,没有把方方面面的利益(从生活到工作)照顾到,是办不成事的。现在不是文革的年代,不可能像当年一纸动员令,就可以把北京的高校行政事业单位调走。哪怕是文革时候蛮干成的事情,文革之后这些人后来又要求调回来就说明了这个事情的难度。liufanghe 写了: 2025年 2月 26日 08:07 喜看国内发展
毕竟发展了才对老百姓有利
可这10年为单位起是咋来的
打个比方,各部委在北上广深CBD各自分得一块地
让他们自己找钱找方案
多长时间他们可以入住?
#33 Re: 习总任上搞成了京津冀协调发展,而邓江胡任上都搞不定北京的官僚,这是被很多人忽视的功绩
https://news.cctv.com/2025/02/26/ARTIh2 ... bmLqVHC.53
“携手”11年 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再升级?
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1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达11.5万亿元,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三地不断提高产业转移效率,提升产业协作水平,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发展”。北京由“大而强”转向“优而精”,天津从“体系全”转向“韧性强”,河北由“接得住”转向“升级跳”。接下来,跟随总台记者深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进行实地探访报道,一起去寻找答案。首先是第一站:北京。
北京:区域联动 产业协同成效明显
这里是北京的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工厂,记者身旁的这条生产线上正在研发和试生产的就是由这家企业自主研发的最新一代磁流变悬架。如果说,传统的悬架像是给汽车穿上一双硬底鞋,在不平坦路面的行进过程中会产生颠簸,安装了磁流变悬架的汽车就像是“穿上”了一双气垫跑鞋和登山靴的结合体,可以根据不同路面条件进行自由调节,而且整个调节的过程不到1毫秒。几乎是瞬时的响应速度和灵活的自适应能力,让整个行进过程更加平稳和舒适。
磁流变悬架系统因价格高昂,此前主要应用于高价位的进口车型。近期,北京的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功实现了磁流变悬架系统供应链的国产化,大幅提升了产品的性价比。凭借这一优势,企业最近获得了大量国内车企的订单。为满足市场需求,企业把生产链延伸到河北张家口的制造基地。
“北京研发 张家口制造”协同模式带来显著的区域联动效应,这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11年来,三地示范项目多点开花、产业配套更加紧密的一个缩影。
天津:推动区域发展驶入“快车道”
在距离北京核心区仅50公里外的天津市武清区,一座可容纳百万台高功率服务器的科技创新园,目前已汇聚京津冀三地240多家数据高需求企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算力基建项目,这座科技创新园里的大带宽网络可直达北京亦庄等互联网企业集中区域,实现点对点传输,京津区域内时延小于0.5毫秒。通过这样的“海量”算力与“高速”传输,服务金融、网联车等产业发展。
最近,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由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生产的目前国内最大的3D打印制造装备正式投入使用。这套设备突破了悬空结构无支撑3D打印的技术难关,制造的海洋基建材料比传统海洋浮力平台所用的钢结构降低1/3的综合成本。以这项先进技术研发为牵引,目前,天津正在汇聚起一个由170余家海洋装备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组成的海洋装备产业集群。
北京的创新成果正加速在京津冀落地转化
京津冀区域内,一份数据正急速增长。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0多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40多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5%。技术合同代表着创新成果,这份数据的潜台词是,在北京孵化出来的创新成果正加速在京津冀区域内落地转化,大批怀抱着关键技术的北京创业者、企业家正将目光从几千公里外的长三角、珠三角转向家门口。那么,该如何看待京津冀协同发展11年交出的“成绩单”?产业协同发展,究竟“链”出哪些新活力?来听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所研究员卢伟的解读。
11年来,京津冀三地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推动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唱响京津“双城记”,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全面提速,推动设施链、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不断融合,在三个方面呈现新活力:
一是触发要素流动活力。“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加快建设,京津冀衔接干线公路网越织越密,三地要素流动和交换水平不断提升。
二是激发协同创新活力。三地在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强化协同平台、优化创新机制上谋篇布局,在科技成果转化、联合创新攻关、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加强务实合作,京津冀的研发经费支出、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等指标均大幅提升。
三是释放产业协作活力。三地以“六链五群”为重点引导京津冀优化产业布局,明确链群建设、优企培育、数字化转型等领域重点建设任务,在产业集群协同建设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2024年,14个产业“卡点”实现突破。
雄安新区:疏解加力提速创新创业氛围浓厚
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发展的成果正日益显现,2024年,京津冀工业增加值2.66万亿,三地主导产业呈现出由黑色金属冶炼等传统加工转向汽车、电子等高端制造的趋势。在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一家全球机器人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去年底刚刚把总部从北京搬到雄安新区。
这是一台搭载了多模态大模型的机器人,3D高精度相机和人工智能系统相当于给机器人装上了“大脑”和“眼睛”,它看得到、会思考,可以准确执行指令。
这家“独角兽”企业去年底刚刚把总部从北京搬到雄安新区。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承接疏解加力提速,央企在雄安新区设立各类分支机构超过300家。随着中国星网总部落地雄安、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成立,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领域上下链条企业加速聚集。
2024年三地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国增速
5.2%、5.1%、5.4%,2024年,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国增速,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为11.5万亿元,这一数字是2013年的2.1倍。回溯协同发展的这11年,京津冀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增长曲线的背后是京津冀城市群的格局之变,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全面提速,重点领域协同发展亮点纷呈,重点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三地优势互补、相互赋能,协同发展呈现新气象。未来,三地产业协同如何再升级?继续来听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所研究员卢伟的解读。
历经11年来的努力,京津冀产业协作已从产业疏解承接为主的模式,迈入产业链合作共建为主的新阶段。新时期,三地产业协作应以京津冀产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六链五群”建设为重点,以完善共建、共创、共赢协作机制为突破口,着力推进京津冀产业协作向纵深拓展。
一是强化在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布局。京津冀三地应协同培育新质生产力,积极谋划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发展,着力培育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智算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优化。
二是完善重点产业链合作共建机制。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链主+链创”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全链条协同推进“堵点”招商,“卡点”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
三是探索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完善联合攻关工作机制,积极探索研发经费共同投入、产业化利益共享的新办法,布局建设共性技术平台,设立联合研发项目,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机制。
“携手”11年 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再升级?
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1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达11.5万亿元,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三地不断提高产业转移效率,提升产业协作水平,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发展”。北京由“大而强”转向“优而精”,天津从“体系全”转向“韧性强”,河北由“接得住”转向“升级跳”。接下来,跟随总台记者深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进行实地探访报道,一起去寻找答案。首先是第一站:北京。
北京:区域联动 产业协同成效明显
这里是北京的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工厂,记者身旁的这条生产线上正在研发和试生产的就是由这家企业自主研发的最新一代磁流变悬架。如果说,传统的悬架像是给汽车穿上一双硬底鞋,在不平坦路面的行进过程中会产生颠簸,安装了磁流变悬架的汽车就像是“穿上”了一双气垫跑鞋和登山靴的结合体,可以根据不同路面条件进行自由调节,而且整个调节的过程不到1毫秒。几乎是瞬时的响应速度和灵活的自适应能力,让整个行进过程更加平稳和舒适。
磁流变悬架系统因价格高昂,此前主要应用于高价位的进口车型。近期,北京的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功实现了磁流变悬架系统供应链的国产化,大幅提升了产品的性价比。凭借这一优势,企业最近获得了大量国内车企的订单。为满足市场需求,企业把生产链延伸到河北张家口的制造基地。
“北京研发 张家口制造”协同模式带来显著的区域联动效应,这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11年来,三地示范项目多点开花、产业配套更加紧密的一个缩影。
天津:推动区域发展驶入“快车道”
在距离北京核心区仅50公里外的天津市武清区,一座可容纳百万台高功率服务器的科技创新园,目前已汇聚京津冀三地240多家数据高需求企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算力基建项目,这座科技创新园里的大带宽网络可直达北京亦庄等互联网企业集中区域,实现点对点传输,京津区域内时延小于0.5毫秒。通过这样的“海量”算力与“高速”传输,服务金融、网联车等产业发展。
最近,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由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生产的目前国内最大的3D打印制造装备正式投入使用。这套设备突破了悬空结构无支撑3D打印的技术难关,制造的海洋基建材料比传统海洋浮力平台所用的钢结构降低1/3的综合成本。以这项先进技术研发为牵引,目前,天津正在汇聚起一个由170余家海洋装备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组成的海洋装备产业集群。
北京的创新成果正加速在京津冀落地转化
京津冀区域内,一份数据正急速增长。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0多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40多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5%。技术合同代表着创新成果,这份数据的潜台词是,在北京孵化出来的创新成果正加速在京津冀区域内落地转化,大批怀抱着关键技术的北京创业者、企业家正将目光从几千公里外的长三角、珠三角转向家门口。那么,该如何看待京津冀协同发展11年交出的“成绩单”?产业协同发展,究竟“链”出哪些新活力?来听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所研究员卢伟的解读。
11年来,京津冀三地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推动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唱响京津“双城记”,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全面提速,推动设施链、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不断融合,在三个方面呈现新活力:
一是触发要素流动活力。“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加快建设,京津冀衔接干线公路网越织越密,三地要素流动和交换水平不断提升。
二是激发协同创新活力。三地在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强化协同平台、优化创新机制上谋篇布局,在科技成果转化、联合创新攻关、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加强务实合作,京津冀的研发经费支出、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等指标均大幅提升。
三是释放产业协作活力。三地以“六链五群”为重点引导京津冀优化产业布局,明确链群建设、优企培育、数字化转型等领域重点建设任务,在产业集群协同建设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2024年,14个产业“卡点”实现突破。
雄安新区:疏解加力提速创新创业氛围浓厚
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发展的成果正日益显现,2024年,京津冀工业增加值2.66万亿,三地主导产业呈现出由黑色金属冶炼等传统加工转向汽车、电子等高端制造的趋势。在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一家全球机器人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去年底刚刚把总部从北京搬到雄安新区。
这是一台搭载了多模态大模型的机器人,3D高精度相机和人工智能系统相当于给机器人装上了“大脑”和“眼睛”,它看得到、会思考,可以准确执行指令。
这家“独角兽”企业去年底刚刚把总部从北京搬到雄安新区。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承接疏解加力提速,央企在雄安新区设立各类分支机构超过300家。随着中国星网总部落地雄安、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成立,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领域上下链条企业加速聚集。
2024年三地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国增速
5.2%、5.1%、5.4%,2024年,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国增速,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为11.5万亿元,这一数字是2013年的2.1倍。回溯协同发展的这11年,京津冀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增长曲线的背后是京津冀城市群的格局之变,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全面提速,重点领域协同发展亮点纷呈,重点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三地优势互补、相互赋能,协同发展呈现新气象。未来,三地产业协同如何再升级?继续来听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所研究员卢伟的解读。
历经11年来的努力,京津冀产业协作已从产业疏解承接为主的模式,迈入产业链合作共建为主的新阶段。新时期,三地产业协作应以京津冀产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六链五群”建设为重点,以完善共建、共创、共赢协作机制为突破口,着力推进京津冀产业协作向纵深拓展。
一是强化在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布局。京津冀三地应协同培育新质生产力,积极谋划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发展,着力培育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智算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优化。
二是完善重点产业链合作共建机制。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链主+链创”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全链条协同推进“堵点”招商,“卡点”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
三是探索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完善联合攻关工作机制,积极探索研发经费共同投入、产业化利益共享的新办法,布局建设共性技术平台,设立联合研发项目,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机制。
#34 Re: 习总任上搞成了京津冀协调发展,而邓江胡任上都搞不定北京的官僚,这是被很多人忽视的功绩
巴西是五六十年代迁都的,那时候反对派还比较建设性,没有后来的政治派系专门为了反对而反对,更没有堵路阻挠施工的情况。巴西迁都一共只花了四年就基本把办公区域盖好了,那时候城市规划标准不高,不用考虑太多问题,效率高很多。而且迁都之后十年内也还处在巴西经济高增长时期,整个社会总体都是支持的,迁都了之后虽有各种不便,但没有反复横跳。这些情况在当代都很难了。我上面举了印尼和韩国试图迁都的例子,反复横跳,劳民伤财还办不成事。
#35 Re: 习总任上搞成了京津冀协调发展,而邓江胡任上都搞不定北京的官僚,这是被很多人忽视的功绩
别几把扯淡了,巴西有一党专政定于一尊吗?2035CN 写了: 2025年 2月 26日 13:32 巴西是五六十年代迁都的,那时候反对派还比较建设性,没有后来的政治派系专门为了反对而反对,更没有堵路阻挠施工的情况。巴西迁都一共只花了四年就基本把办公区域盖好了,那时候城市规划标准不高,不用考虑太多问题,效率高很多。而且迁都之后十年内也还处在巴西经济高增长时期,整个社会总体都是支持的,迁都了之后虽有各种不便,但没有反复横跳。这些情况在当代都很难了。我上面举了印尼和韩国试图迁都的例子,反复横跳,劳民伤财还办不成事。
#36 Re: 习总任上搞成了京津冀协调发展,而邓江胡任上都搞不定北京的官僚,这是被很多人忽视的功绩
我只知道现在巴西各方面发展远不如中国,要知道巴西在五六十年代也是高速增长期的。后面左右横跳,把发展的成果又吐出来了。你吹捧的制度明明是反面的教材。
#38 Re: 习总任上搞成了京津冀协调发展,而邓江胡任上都搞不定北京的官僚,这是被很多人忽视的功绩
你强国几十年前有自己造的支线飞机吗?2035CN 写了: 2025年 2月 26日 15:06 我只知道现在巴西各方面发展远不如中国,要知道巴西在五六十年代也是高速增长期的。后面左右横跳,把发展的成果又吐出来了。你吹捧的制度明明是反面的教材。
你强国退耕还林 退林还耕难道不是左右横跳
#39 Re: 习总任上搞成了京津冀协调发展,而邓江胡任上都搞不定北京的官僚,这是被很多人忽视的功绩
lol 巴西接收了一些纳粹的遗产,50年代就能造支线飞机了,怎么现在还造不出大飞机?原地踏步几十年,都被中国追上来并赶超了,谁更丢人?
退耕还林和退林还耕是同一个地区吗?本来的原则就是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当然两种情况都有了。
#40 Re: 习总任上搞成了京津冀协调发展,而邓江胡任上都搞不定北京的官僚,这是被很多人忽视的功绩
你强国的支线飞机还拿不到适航证,只敢窝里横2035CN 写了: 2025年 2月 26日 16:36 lol 巴西接收了一些纳粹的遗产,50年代就能造支线飞机了,怎么现在还造不出大飞机?原地踏步几十年,都被中国追上来并赶超了,谁更丢人?
退耕还林和退林还耕是同一个地区吗?本来的原则就是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当然两种情况都有了。
是同一个地区的,你直播吃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