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就献丑了

在不透露商业机密的前提下,我举三个例子,主要是想展示一下一般人无法凭空想象到的,利润比较高的小众产品。即使在如今中美贸易高度透明的背景下,这类产品仍然竞争不激烈,因为大企业嫌市场太小,小企业没听说过这种东西。这些产品都是我们在平日经营时发现的,而且我们自己也都进行过销售和盈利(不是那种在MBA课上拍脑袋想出的商业计划),但是由于和我们自己的业务距离比较远,不属于我们想投入精力的方向,所以我们并没有自己动手做。(以下例子都需要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因为毕竟是生产有形产品,需要解决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
例一:
某工业产品上的电磁线圈,就是铜漆包线绕制的多层螺线管,属于几十年前就有的低技术。美国市场价格是中国的5倍以上,品牌产品更是10倍以上。主要壁垒是UL认证,因为首先认证需要花一些钱(估计只要小几万刀)认证,其次需要采用带UL认证的原材料来生产,价格比国内的高一些,所以一般国内企业根本不能接受(由于国内低端产品价格战太激烈,大家都为了省几美分的成本,把产品质量搞得挺低,你让他每个产品多花一两美元用好材料,他是绝对不接受的,给再多的钱都不干)。生产设备占地几平方米,就可以在美国制造。如果一开始想更谨慎一些,可以雇佣美国本土的线圈生产公司(我们这里就有,专门生产各种线圈,航空航天、医疗、工业、商用,等等),因为他们是有UL资质的,然后你挂上自己的品牌销售就可以,尽管利润会很低(线圈公司需要盈利),但是可以低风险地测试市场,确定自己能买出去后,再自己动手生产。
例二:
欧洲某医疗空气净化产品供应商,他们的耗材(滤芯)在美国卖得很贵,国内厂家以几分之一的价格在美国卖,但是常年受品牌厂商的打压。我们和该品牌达成了协议,他们允许我们在美国卖兼容产品,不打压我们。但是我们找中国厂家生产,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如果你不相信,我也理解,因为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自己也不信):中国产品在设计上有缝隙,从进气口进入的空气,小部分能直接通过缝隙从出气口出去,这显然是不允许的。我们一开始也不知道,因为缝隙是被外壳挡住看不见的。但是我们把中国产品的样品送到美国这里的第三方试验室测试时,对方告诉我们输出浓度爆表,他们仔细观察发现了缝隙,好心地替我们用胶布堵了一下(而不是直接结束试验),输出浓度降低了很多(因为还要许多照顾不到的小缝隙),但仍然远远超标。我们自己拆开样品研究,发现了设计上的疏漏,于是拍照片、发视频给中国厂家,让他们改进。但是厂家技术人员不承认,说没有缝隙。我们又绞尽脑汁,用一根红色细导线,从入口进入,一直通过缝隙从出口出来,明确指示了缝隙的存在,再拍照片发给厂家,但是对方就是不认为那是缝隙(我不觉得对方是耍赖,因为我们在中国的合作人和对方是多年的合作关系,如果厂家认可是自己的问题,都会自己买单的。我的判断是对方的理解能力不足以支持这个级别的产品查错)。如果进一个小生产线自己在美国生产,肯定能卖出更好的Made in USA价格,而且占地只需要十几二十平方米,一个人就可以操作。
例三:
家用柴油发动机。你调查一下美国的市场就会发现,家用汽油发电机市场非常饱和,小企业根本无法存活,但是柴油发电机基本没有,而特种需求是存在的。我们因为业务需要,从中国定做了不同功率级别的发电机组,所以比较了解这个市场。国内的供应商多如牛毛,价格是美国的几分之一,但是主要壁垒是EPA法规。美国不允许使用高排放的柴油机,所以在美国销售的中国品牌(都是通过网上直接从中国卖过来)基本都是非法的,只不过没有人来查。我们经过努力,详细了解了EPA法律(由于法律很繁杂,EPA自己的地方办公室一开始都搞不清具体实施细节,但是我们后来和对方达成了共识),做出了符合美国市场的柴油机。这里没有什么高科技,或者说国内厂家不是做不出来,只是不知道怎么做(选用什么级别的零件,等等)。所以可以在中国生产,在美国销售柴油发电机组,并且提供服务(卖备件、耗材,其实利润更高)
辛苦码了这么多字,希望对您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