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Re: 注意到Sienfeld里的一些小细节,1989年美帝鼎盛期的生活水平其实非常低
美国左派小说好莱坞电影《愤怒的葡萄》无法通过苏联电影政审,苏联无法接受美国穷人竟然拥有一辆卡车。
美国左派小说好莱坞电影《愤怒的葡萄》无法通过苏联电影政审,苏联无法接受美国穷人竟然拥有一辆卡车。
反正大家都看懂了,以后干脆大概写写
WideAnimals 写了: 2025年 9月 21日 18:13我们是同一时代的。那时下了课回宿舍就看电视,顺便练听说。记得先是傍晩时间的That 70s show (喜欢),然后换台看Frasier(喜欢),Friends (一般,偶尔看一两集),再换台是everyone loves raymond(还好),晚上看seinfeld( 超爱),9点后是comedy central south park (跟着学了很多脏话)
那时真是sitcom的黄金时代啊。以后又出了美版的office等等但精彩的不多了。
哪个年代啊?我当年看Friends,第一次看就是Rachel试图阻止Ross和华人女孩约会。场面很尬,我当时没看懂,心想这有啥好笑的呢?其实是这个尬才是搞笑的。
WideAnimals 写了: 2025年 9月 21日 17:21你们最喜欢谁?我最喜欢Kramer, 然后是George和Elaine, Seinfeld本人最不好笑。喜欢的配角很多,印象深刻的是Newman, Soup Nazi, Babu… 真是一部好剧。
Crazy Kramer。。。 不幸的是他被这个剧圈住了,再也没能出来。。。
George Costanza,“Festivus for the rest of us!”
VladPutin 写了: 2025年 9月 21日 10:34比如纽约公寓的暖气年久失修,热水时有时无,地面用廉价的塑料贴面凹凸不平,有门禁的公寓照样可以被偷,警察屁也不管。
如果美国MAGA想回到80年代我看还是算了吧。
我记得2000年看的是,George去游泳回来洗澡,被女的看到了,很小,急忙说刚游了泳。至少,人家有游泳池啊。他们的住所都是租的。租的有热水洗澡有冰箱。这是什么生活水平?而且Elaine的房租是400,是被法律控制了租金上涨的。George的在97年是2300一个月.George在剧里是个穷人,经常失业,还回到父母家住。搞笑嘛。Jerry就很有钱,随便借5000美元给Elaine。
确实不如现在好,但其实美国的生活水平远远超过同时期的苏联,中国。你其实是忘记了那个时代中国什么水平了,尤其是中位线的水平。我有个同事比我大十岁以上吧,参加过迈阿密海豚队。他说他小时候房子里没有厕所。我小时后房子里也没厕所啊,80年代,要去大街上上厕所。结果他住在农场里,厕所在房子外面。那不废话吗。还有个朋友(估计是80的)说他小时候在犹他州很穷,只能用那种泼水的空调。每年只有100美元买衣服。我在89年的时候基本上只穿运动服。每年买一件新的。但是他们有电视机,有汽车,2002上大学还买了PS。但他是穷人啊。
89年的时候,叶利钦没啥正经事就访问美国。每个地方都是安排好的,所以他认为那些专门供给他展示的,所以再好也不一定是真好。最后一站到休斯顿,他看到高速公路上的商店Randalls牌子突发奇想,要去看看。下去一看,门口没有排队的!进去一看,商品琳琅满目。结账时,电子结账。他哭了。在去佛罗里达的飞机上他把头埋进个胳膊里,哽咽着,“他们骗了我们”。
其实70年代中国派出去的大使们就发现了,西方人的生活水平非常高,占人口10%左右的人家里有游泳池,冬天去滑雪。根本不敢汇报。
我大三的时候有段时间厌学,别人在图书馆上晚自习读专业书备考,我去图书馆读了不少翻译小说,其中就有《愤怒的葡萄》,我的左倾世界观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吧。
比贫穷和无知更可怕的是偏见,如果再加上傲慢,是不是就不可救药了?象书里的长途跋涉试图走出贫困的人家一样,当年的我们不也是怀着同样的希望来这片陌生土地追求美好生活吗?天下穷人是一家,某种程度当年我们也算是homeless吧。
bihai 写了: 2025年 9月 21日 23:31确实不如现在好,但其实美国的生活水平远远超过同时期的苏联,中国。你其实是忘记了那个时代中国什么水平了,尤其是中位线的水平。我有个同事比我大十岁以上吧,参加过迈阿密海豚队。他说他小时候房子里没有厕所。我小时后房子里也没厕所啊,80年代,要去大街上上厕所。结果他住在农场里,厕所在房子外面。那不废话吗。还有个朋友(估计是80的)说他小时候在犹他州很穷,只能用那种泼水的空调。每年只有100美元买衣服。我在89年的时候基本上只穿运动服。每年买一件新的。但是他们有电视机,有汽车,2002上大学还买了PS。但他是穷人啊。
89年的时候,叶利钦没啥正经事就访问美国。每个地方都是安排好的,所以他认为那些专门供给他展示的,所以再好也不一定是真好。最后一站到休斯顿,他看到高速公路上的商店Randalls牌子突发奇想,要去看看。下去一看,门口没有排队的!进去一看,商品琳琅满目。结账时,电子结账。他哭了。在去佛罗里达的飞机上他把头埋进个胳膊里,哽咽着,“他们骗了我们”。
其实70年代中国派出去的大使们就发现了,西方人的生活水平非常高,占人口10%左右的人家里有游泳池,冬天去滑雪。根本不敢汇报。
曾经站上坦克车的叶利钦会当众这样?another propaganda 吧。你听说过冷战时期著名的厨房辩论吗?在真正布尔什维克的眼里这些物质诱惑不过是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罢了
quentin 写了: 2025年 9月 21日 20:48着眼点放在物质、经济,说明你没弄明白 maga 运动的核心诉求在什么方面
不是经济!是文化!
maga 粉丝理想中的美国社会是,对内奴役,对外殖民!
maga 粉丝宁可用高科技、现代化,用来交换奴隶主身份和殖民制度!
下层社会出身的白婻 JD Vance 的诉求是什么?奴隶主!
完了,真相了。
不是那时候美帝生活水平低, 而是美帝很早就完成了工业化城镇化, 这个时间点大约是四十年代末, 五十年代初,
高速公路, 便利店, 空调, MOTEL, 热水器, 电视直播, 微波炉 ,汽车, 超市。
然后这几十年其实基础的东西没什么改动, 更新的只是电器,汽车的型号,
而苏联中国很晚很晚, 甚至到现在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城镇化。
完成这一步以后, 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和农业社会完全不同, 所以电视里面, 就算是廉价公寓也有24小时热水, 电灯电视电话, 出门开车。
fluker 写了: 2025年 9月 22日 16:53不是那时候美帝生活水平低, 而是美帝很早就完成了工业化城镇化, 这个时间点大约是四十年代末, 五十年代初,
高速公路, 便利店, 空调, MOTEL, 热水器, 电视直播, 微波炉 ,汽车, 超市。
然后这几十年其实基础的东西没什么改动, 更新的只是电器,汽车的型号,
而苏联中国很晚很晚, 甚至到现在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城镇化。
完成这一步以后, 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和农业社会完全不同, 所以电视里面, 就算是廉价公寓也有24小时热水, 电灯电视电话, 出门开车。
你说错了,城镇化在19世纪末就完成了。二战以后完成的是去城镇化,把黑人留在城里白人住在郊区,建高速公路造成事实种族隔离。80年代在里根领导下大规模削减教育,基础设施的政府投资,纽约差点破产,很多公共建筑拍卖给了川阿扁。美国衰落是从越战开始的。共产集团被封锁了几十年加上90%的GDP投入国防,经济自然是不行的。
WideAnimals 写了: 2025年 9月 22日 00:28曾经站上坦克车的叶利钦会当众这样?another propaganda 吧。你听说过冷战时期著名的厨房辩论吗?在真正布尔什维克的眼里这些物质诱惑不过是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罢了
啥当众了,那个飞机上都是苏联人。
厨房辩论当然知道。赫鲁晓夫不相信美国工人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这不是什么物质诱惑。这就是人民的需求。
我无法想像一个独裁者对着马仔们掩面啜泣的“感人”场景。
厨房辨论不是他“不相信美国工人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而是他认为上百年资本主义发展选错了方向,他坚信这个精致厨房是华而不实的噱头,社会主义经济的指导方向是要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力,而非炫耀家庭主妇的榨汁机。另外他也表达了社会主义鼓励妇女走出厨房去从事生产劳动,体现男女平等的社会价值观。
WideAnimals 写了: 2025年 9月 23日 03:56我无法想像一个独裁者对着马仔们掩面啜泣的“感人”场景。
厨房辨论不是他“不相信美国工人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而是他认为上百年资本主义发展选错了方向,他坚信这个精致厨房是华而不实的噱头,社会主义经济的指导方向是要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力,而非炫耀家庭主妇的榨汁机。另外他也表达了社会主义鼓励妇女走出厨房去从事生产劳动,体现男女平等的社会价值观。
叶利钦是独裁者?你可以说他是个网红或者民粹主义。怎么着都和独裁者关系不大吧。叶利钦89年的生活水平也就美国普通中位线的水平。他能不着急吗。
1987年6月,是叶利钦担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的第18个月,当选政治局候补委员的第15个月。按照苏联政治传统,历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多数在党内都是政治局委员,例如,三十年代的卡冈诺维奇、四十年代的赫鲁晓夫和七十年代的格里申都是在担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的几乎同一时间晋升政治局委员。
在大量增选政治局委员的1987年六月全会上,政治局候补委员叶利钦既没有得到戈尔巴乔夫的支持,也没有得到苏共中央委员们的足够票数,未能晋升政治局委员。事实证明,在1987年,叶利钦在高层的人缘越来越糟糕。
领袖戈尔巴乔夫召见他的频率越来越低,利加乔夫常常批评莫斯科的工作,雷日科夫对他一直有成见。此外,叶利钦和政治局其他同事的关系也很一般。说起来,叶利钦混成这样是有原因的。
任职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后,叶利钦效仿戈尔巴乔夫的勤政开明,经常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四处会见基层干部群众。他还特立独行,塑造老一代布尔什维克的亲民形象。例如,去普通国营商店排队购物,现场查处商业系统的腐败现象;在交通高峰期和市民一起挤公交车、挤地铁,调查公共交通运行现状;去基层医院排队挂号就诊买药;与“纪念协会”示威人员开座谈会。凡此种种,让叶利钦在莫斯科市民中间留下了良好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