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可能。米疣坑狗蝇太正常了。
不坑反而很不正常。必须的。
米疣不可能真希望盟国好。
.
版主: Softfist
gc01 写了: 2023年 3月 6日 22:12 日本国产新火箭H3发射失败:二级发动机未能点火
王世怡
高武德势力一般惺惺相惜
分享到: 36
2023-03-07 10:33:11字号:A- A A+来源:观察者网
最后更新: 2023-03-07 10:37:28
【文/观察者网 王世纯】据日本广播协会(NHK)网站3月7日报道,当天上午,日本新型国产运载火箭H-3发射升空,但随后二级火箭未能点火,未能将搭载的地球观测卫星“大地3号”发射到预定轨道,本次发射宣告失败。此前H3火箭发射曾多次因天气及技术原因延期或中止。
当地时间7日上午10时37分左右,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与三菱重工业共同开发的新一代运载火箭“H3”1号机在鹿儿岛县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升空。火箭的固体助推器SRB-3和第一级火箭发动机工作正常,但随后确认第二级发动机未成功点火。10时52分,因已无法完成任务,地面向火箭发出自毁指令,发射任务宣告失败。
点击查看大图
NHK报道截图
点击查看大图
成功点火的H-3火箭 图源:JAXA
点击查看大图
JAXA主持人宣布发射直播结束 图源:JAXA
H3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和三菱重工业公司联合研制的新一代液体运载火箭,主要用于替代H2系列火箭,是日本时隔29年以后推出的新一代国产火箭。H-3火箭全长63米,直径5.2米,有多种构型,起飞重量超400吨,最大运载能力约16.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7.9吨。该火箭的一子级采用三菱重工研制的L-E9氢氧发动机,二级采用LE-5B-3发动机。
H-3火箭此前在2月17日尝试进行首飞,但因发动机未能成功点火,发射紧急中止,后查明是因为第一级的LE-9主发动机点火后控制系统检测到异常信号,飞行控制软件因此停止倒计时,未向固体火箭推进器发出点火信号,导致发射中止。经调查,检测到异常信号的原因是火箭第一级的LE-9主发动机电源系统出现异常。
《每日新闻》评论称,JAXA在2022年10月发射小型火箭“埃普西隆”6号机时也以失败告终。接连的失败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日本的宇宙开发,为日本的航空航天业界造成巨大的打击。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ddot 写了: 2023年 3月 7日 21:39 15年努力付之一炬!三菱宣布放弃,日本大飞机梦碎
15年的研发时间,1万亿日元的研发费用,却连一架飞机都没能交付。
历时15年,耗资万亿日元,日本大飞机项目一拖再拖,如今彻底告吹。
据媒体最新报道,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7日宣布,将停止日本首款国产喷气式客机SpaceJet的研发。
三菱重工社长泉泽清次当天在发布会上表示,新冠疫情暴发后,日本航空业受到严重影响,SpaceJet项目也遭受重创。由于该项目缺乏商业发展潜力,叠加研发推迟和经费等因素,公司因此决定终结该项目。
SpaceJet项目失败,意味着日本国民逾半个世纪的国产航空梦遭遇重创。
六次推迟交付,万亿日元打水漂
在随后的开发过程中,SpaceJet项目可谓一波九折,命途多舛。
SpaceJet项目第一批飞机最初计划于2013年开始交付给日本全日空航空公司(ANA)。
按照设想,这本来应该是日本1962年YS-11首飞以来的首架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商用客机。
但实际上,SpaceJet在2014年才完成了第一架原型机组装。
2015年,第一架原型机进行了较为成功的试飞,但由于存在巨大安全隐患,无法取得适航资格。
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日本本土航空公司对国产大飞机的热情,截至2017年,SpaceJet共获得了447架飞机订单,客户主要来自日本两大航空运营商全日空控股公司(ANA)和日本航空公司(JAL)。
然而,再大的耐心也经不起一推再推的交付消磨。
因为技术问题和设计失误,SpaceJet先后推迟到2014年、2015年、2017年、2018年、2020年和2022年交付,共计推迟了6次。
另外,由于设计一改再改,2019年,该项目名称也由原本的MRJ改为现在广为人知的SpaceJet。
到2020年10月30日,三菱终于向外界宣布冻结SpaceJet项目,并表示该项目难以实现盈利。
日本官方2021年公布的文件揭示了项目被叫停的部分原因:
原来SpaceJet第二架原型机在美国测试时突发重大安全事故,故而没有拿到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的认证,还连累了已经下线的其他三架原型机不能参加测试,项目重新回到起点。
三菱也在去年透露,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SpaceJet测试机的试飞全部被取消。
到2020年,SpaceJet项目已有95%的成员被缩减,研发成本突破10000亿日元(折合76亿美元),比政府最初预算1500亿日元高了6倍多。
另据媒体报道,项目冻结后,其2021-2023年年度开发费仅为200亿日元,远低于2018-2020年度的3700亿日元。
这无异于在宣告SpaceJet项目即将走向终结,三菱的一系列动作也在向这一方向进行。
2022年3月,三菱关闭了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飞行试验基地,进一步缩小项目规模。
2023年2月7日,三菱正式宣布放弃SpaceJet项目。
而在该消息宣布之际,三菱手上的SpaceJet订单已不到60架。
据日本航空信息网站“Aviation Wire”此前披露,ANA购了25架客机,而JAL则订购了32架飞机,因此三菱还需要对各航空公司进行赔偿。
三菱走错了哪些路?
15年的研发时间,1万亿日元的研发费用,却连一架飞机都没能交付,大名鼎鼎的三菱究竟如何走到这步?
日本航空管理研究公司分析师Geoff Tudor认为,虽然三菱之前为波音等公司生产过飞机零件,但它在整机设计和组装方面缺乏经验。
在SpaceJet之前,三菱从来没有完整设计过一架飞机,也没有与其他供应商合作组装飞机的经验。
从中也可以窥见,三菱对于自主研发技术过于自信,为项目失败埋下了巨大隐患。
到最后,三菱发现光靠自己难以解决所有问题,又被迫改用其他国家的合作方案,但日本在合作组装飞机方面的经验不足,让合作面临不小的阻碍。
除了经验和盲目自信外,三菱还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Tudor表示,三菱的目标是生产座位在70-90之间的支线客机,但这可能不是市场想要的。
三菱在错误的时间为错误的市场设计了错误的飞机。
而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国土面积不到40万平方千米的日本,市场体量太小了,尤其在全球民航市场被波音、空客等巨头垄断的背景下,国内市场难以支撑起日本的航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