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从奥数金牌到数学大师
发表于 : 2023年 7月 13日 18:36
在一个大家都忙着赚快钱,赚不到钱赶紧跑路的国家,你指望它出什么数学家啊
在学完本科课程基础上,任何一个方向,深入阅读半年入门,三年成专家,10年能超过领域内99%的专家。
哈哈,好吧。体校和围棋我是知道的。可是我的圈子里,数学好的都走了文化课的路,他们读博时全换了专业。Jack12345 写了: 2023年 7月 13日 17:19 数学 这种 就得走 职业运动员 和 围棋道场的 路子。
他们体校的 初中 还上半天 文化课,下午训练。如果到高中阶段,脱颖而出 有希望的,基本上就是 全职训练了。
围棋道场 这种 也是,到高中阶段 就基本上 没有 文化课了
台球的 丁俊晖 也是这样的
博士阶段还需要导师给题目,越是高水平越需要指点,前沿知识还没有统一的传播形式,都散在各种文献里面,没有人指引很快就lost了。
施皖雄可能并没有大把时间用来想数学问题,因为大部分时间需要为生活奔波。
你说的高水平是韦东亦那样的,一身解题本领,但是不知道题在哪儿。这种学生也是姚兴腾选材方法选出来的样子。
嗯嗯。verdelite 写了: 2023年 7月 13日 18:52 施皖雄可能并没有大把时间用来想数学问题,因为大部分时间需要为生活奔波。
每天能精力充沛地做三个小时专业阅读和思考,是非常奢侈的。另外那十三个小时必须不能做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张益唐那样的没有家庭拖累的讲师职位,是很合适的。施没有那个条件,可惜了。
他在tenure失败后,我看网上说法都语焉不详,估计他没有找到一个依靠专业知识的有门槛的清闲的职位,估计他在做一些低收入的体力劳动存活。
文献太多了,你看哪个?做高难度课题,taste很重要,机器学习的文献我不要背景也可以读,如果是弦理论的,没有人指点进去苦读,可能处处碰壁。verdelite 写了: 2023年 7月 13日 18:58 你说的高水平是韦东亦那样的,一身解题本领,但是不知道题在哪儿。这种学生也是姚兴腾选材方法选出来的样子。
正确的方法是不要塞太多解题技巧等东西在大脑里,而是早日阅读文献三年成为专家,就有做不完的课题。
读几个月就知道是不是合适自己。我2015年读了半年细胞老化文献(因为年龄到了,想知道人能不能永生),果断发现没有实验室的话,根本不可能发表任何发现,于是选了神经和学习方向,就因为1我有兴趣2可以用电脑做模拟,如果有发现能够发表。Caravel 写了: 2023年 7月 13日 19:17 文献太多了,你看哪个?做高难度课题,taste很重要,机器学习的文献我不要背景也可以读,如果是弦理论的,没有人指点进去苦读,可能处处碰壁。
是的。但是如果想要做出成就,捷径却是明白世人皆傻,摒弃天才崇拜、圣人崇拜。leuning 写了: 2023年 7月 13日 19:27 终于明白了: 将军们执念数学大师其实是中国人的聪明崇拜。
就像中举一样,人人想中举! 又不敢直面举人(嫉妒恨)。
这事的反面: 老中在公司见到别的老中,一定会尽力自己比他聪明,有学问,有经验!!!!
这证明你很聪明!!!verdelite 写了: 2023年 7月 13日 19:30 读几个月就知道是不是合适自己。我2015年读了半年细胞老化文献(因为年龄到了,想知道人能不能永生),果断发现没有实验室的话,根本不可能发表任何发现,于是选了神经和学习方向,就因为1我有兴趣2可以用电脑做模拟,如果有发现能够发表。
Caravel 写了: 2023年 7月 13日 19:17 文献太多了,你看哪个?做高难度课题,taste很重要,机器学习的文献我不要背景也可以读,如果是弦理论的,没有人指点进去苦读,可能处处碰壁。
丘成桐一直对此耿耿于怀,有篇文章里专门嘲讽某人Jack12345 写了: 2023年 7月 13日 18:15 这个 不一定的。导师 几十年的经验,感觉 还是 比较敏锐的,知道 前沿在哪里,哪里 timing 到了,有可能 突破了,但导师 自己年纪 一大把了,具体的证明 已经证明不动了
比如 聂卫平这种,眼光还是有的,但 围棋的中场战斗 已经 算不清楚了
像 丘成桐 这样的,知道了 ricci flow 这种数学工具,凭眼光 感觉有希望 用这种工具 来解决 庞加莱猜想的。当然 他自己 做不动了。他后来 还特地到 北大 做演讲,鼓励 北大的师生 用 ricci flow 这种数学工具 来尝试一下 庞加莱猜想。
可惜 北大的师生 对自己来解决 庞加莱猜想 都没有信心。没人听 丘成桐的,根本没有人 组织人手来攻关,连 尝试一下 都不敢。最后 机会留给了 那个 俄罗斯 怪才了
普渡的莫宗坚一个人害了两位大陆数学天才:施皖雄和张益唐
mrmaja 写了: 2023年 7月 13日 20:59 普渡的莫宗坚一个人害了两位大陆数学天才:施皖雄和张益唐
邱的文章说:“。施皖雄 1990 年得到博士学位,论文极为出色,行内众口争传,深得Hamilton 的喜爱。很多名校都争取他去,Berkeley 的伍
鸿熙Q教授普多次打电话来,问施皖雄可否去 Berkeley。。。。。。。施皖雄也申请了普渡大学,那里的莫宗坚是研究代数的,我也认
识,不知道他用什么甜言蜜语,说服了施放弃了圣地牙哥Q而选择普渡。”
。。。。
Hamilton 的工作在迈进。1995 年,我在哈佛数学系作报告,指出里奇流将要在不久的将来,解决
由 Thurston 提出的有关三维空间几何分类的猜想,同时也解决庞卡莱猜想。我提议邀请 Hamilton
来哈佛访问一年,解释里奇流的重大进展,大学同意了。翌年,Hamilton 来了。在他访问期间,给
了很多精采的讲演。由于哈佛大学一般不聘请年纪超过五十岁的教授,我企图说服 MIT 数学系去聘
请 Hamilton,可惜还是不行。Daniel Stroock 告诉我的内幕消息是,田刚虽然到 MIT 不久,但要表
示他的权威性,他做了一个介绍,说 Hamilton 只懂得一个方程,前途不大,不值得聘请云云。
偏偏这时,普渡大学正在考虑施皖雄的终身教职,而普渡大学不容许自己的导师写介绍信,当时全球
做 Kahler 流形的几何分析的学者不会超过五个人,田刚是其中一个。田刚这样的看法,做成了普渡
大学不可逆转的裁决。Hamilton 的介绍信一般很晚才寄出,据他说他将普渡大学臭骂了一顿,但是
无济于事。当年游说施皖雄应聘的莫宗坚也没有说出一句挽救的话。其实当时施皖雄已完成了几篇
极有分量的论文,比同系研究几何的同事的工作来得重要。无论如何,普渡大学没有充分的理由不
给予施皖雄终身职位。
华人学者在美国的互动,由此可见一斑。此后施皖雄拒绝了其他地方的聘书。而讽刺的是,当年瞧
不起里奇流的人,在Perelman 的工作出来以后,却摇身一变,成为里奇流的专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