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为什么是六向对称的?

STEM版,合并数学,物理,化学,科学,工程,机械。不包括生物、医学相关,和计算机相关内容。

版主: verdeliteTheMatrix

头像
TheMatrix
论坛支柱
论坛支柱
2024年度优秀版主
TheMatrix 的博客
帖子互动: 265
帖子: 13377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6日 00:35

#27 Re: 雪花为什么是六向对称的?

帖子 TheMatrix »

pinfish 写了: 2023年 12月 12日 22:52 首先对称性不是完全严格的,分支以后分支的形状大小存在不对称性
大体的六角对称性是初始的晶种一定是六角对称的,这个是冰的晶格对称性保证的
最理想的平衡态生长条件下单晶冰就是根六边形的柱子
嗯。这个差不多算解释完了。

确实,我也注意到过有的雪花不是6边形的,是针状的,像味精。但是没有深究过。
头像
verdelite(众傻之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帖子互动: 970
帖子: 23455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1日 23:33

#28 Re: 雪花为什么是六向对称的?

帖子 verdelite(众傻之傻) »

弃婴千枝 写了: 2023年 12月 17日 12:38 哪里错了?
例如“本机震荡是450Khz”,可能你指的是中频频率,不是本机振荡。
就算450是本机震荡,那么经过混频你得到990-450=540khz,990+450=1440khz。假设540是你的中频,那么990对应镜像频率是540-450=90KHz。假设1440是你的中频,那么990对应的镜像频率是1440+540=1980。这些都和你说的对不上。
没有光子;也没有量子能级,量子跃迁,量子叠加,量子塌缩和量子纠缠。
弃婴千枝
论坛支柱
论坛支柱
帖子互动: 1237
帖子: 12700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7日 10:51

#29 Re: 雪花为什么是六向对称的?

帖子 弃婴千枝 »

verdelite 写了: 2023年 12月 17日 12:47 例如“本机震荡是450Khz”,可能你指的是中频频率,不是本机振荡。
就算450是本机震荡,那么经过混频你得到990-450=540khz,990+450=1440khz。假设540是你的中频,那么990对应镜像频率是540-440=100KHz。假设1440是你的中频,那么990对应的镜像频率是1440+540=1980。这些都和你说的对不上。
本机震荡是电路,目的是产生一个中频

世界主流am本机震荡产生的中频频率是465khz,我为了计算方便改成450khz了\

我没有错,你再好好想想
头像
verdelite(众傻之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帖子互动: 970
帖子: 23455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1日 23:33

#30 Re: 雪花为什么是六向对称的?

帖子 verdelite(众傻之傻) »

弃婴千枝 写了: 2023年 12月 17日 12:53 本机震荡是电路,目的是产生一个中频

世界主流am本机震荡产生的中频频率是465khz,我为了计算方便改成450khz了\

我没有错,你再好好想想
我觉得你你得想想。另外465是中国的,美国455。改450没毛病,但是它是中频频率,不是本机震荡频率。
没有光子;也没有量子能级,量子跃迁,量子叠加,量子塌缩和量子纠缠。
弃婴千枝
论坛支柱
论坛支柱
帖子互动: 1237
帖子: 12700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7日 10:51

#31 Re: 雪花为什么是六向对称的?

帖子 弃婴千枝 »

verdelite 写了: 2023年 12月 17日 12:56 我觉得你你得想想。另外465是中国的,美国455。改450没毛病,但是它是中频频率,不是本机震荡频率。
本机震荡产生中频,两者一回事

你再想想
头像
verdelite(众傻之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帖子互动: 970
帖子: 23455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1日 23:33

#32 Re: 雪花为什么是六向对称的?

帖子 verdelite(众傻之傻) »

弃婴千枝 写了: 2023年 12月 17日 13:02 本机震荡产生中频,两者一回事

你再想想
那么你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嘴硬,死不认错。
没有光子;也没有量子能级,量子跃迁,量子叠加,量子塌缩和量子纠缠。
FGH楼主
论坛精英
论坛精英
帖子互动: 103
帖子: 6965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5日 16:30

#33 Re: 雪花为什么是六向对称的?

帖子 FGH楼主 »

verdelite 写了: 2023年 12月 12日 22:03 似乎前面几楼都没有回答首楼的问题。

我觉得可能是有多种结晶生长模式,而具体长某种结晶,和温度,湿度等关系极大。雪花处于的位置,对其六个方向的枝晶来说,可能他们所处的环境可以近似为是同步变化的。这样便会长出六向对称晶体。
近似环境不能保证在同样的位置是产生相同的分叉,
而且还要在对应的分叉的对应位置上再同样生成下一级的分叉。
就好像你走两次随机游动,不能指望它们走过相似的路径。
Jack12345
论坛支柱
论坛支柱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帖子互动: 640
帖子: 9159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2日 11:46

#36 Re: 雪花为什么是六向对称的?

帖子 Jack12345 »

verdelite 写了: 2023年 12月 17日 13:03 那么你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嘴硬,死不认错。
这点我赞同。

他老是吹嘘 自己知识广博,其实 细究下来 根本不是。有时候 常识性的知识 都搞错

和老站的ID 弃婴 差远了。那个ID 我都挺佩服的
弃婴千枝
论坛支柱
论坛支柱
帖子互动: 1237
帖子: 12700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7日 10:51

#41 Re: 雪花为什么是六向对称的?

帖子 弃婴千枝 »

中国共产党未命空间党小组 写了: 2023年 12月 17日 18:30 他最搞笑的竟然说
台湾不产五金工具 因为台湾没有万吨水压机。

轴承部件精度不是亚微米级,
受热变形都比亚微米多。 哈哈哈
给低智商的扫盲真是累

随便找个轴承的零件图,看看公差是+0.+0.03.看懂了吗?看明白了吗?



图片


http://www.zhouchengtj.com/n/201811141184.html

另外看看扫盲资料,大部分轴系公差带都是IT6,当然你根本看不明白IT6意味着什么
弃婴千枝
论坛支柱
论坛支柱
帖子互动: 1237
帖子: 12700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7日 10:51

#42 Re: 雪花为什么是六向对称的?

帖子 弃婴千枝 »

中国共产党未命空间党小组 写了: 2023年 12月 17日 18:49 至于为什么轴承精度那么高
不受热变形 和 负载影响

是因为轴承本身就是预紧的, 里面提前施加了一个xxx的力。


就跟无缝铁轨 不会因为冬夏气温差 变形一样, 因为无缝铁轨也他妈是预紧的!!!!


傻逼这不叫预警

这叫过盈配合

另外普通机械工业领域根本没有亚微米的加工精度,找本公差配合书看看

另外都过盈了,还需要亚微米吗?

木瓜脑袋就是想不明白
弃婴千枝
论坛支柱
论坛支柱
帖子互动: 1237
帖子: 12700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7日 10:51

#44 Re: 雪花为什么是六向对称的?

帖子 弃婴千枝 »

你大学科班学过公差与配合没?

一看就没有,

轴承,滚珠轴系清朝就有了,没数控机床怎么 办?



中国共产党未命空间党小组 写了: 2023年 12月 17日 19:44 我说的是轴承啊
轴承部件的精度绝对是亚微米的

这都不懂 扯你妈个鸡吧啊

不懂装懂累不累啊

不扯本机震荡了啊?


麻痹的机加工 cnc 精度就是微米级的

怎么保证 cnc 加工微米精度啊?
那些轴承都是精度很高的。

而且这个微米还不是说一个轴的定位精度

是几个轴加起来, 包括平行度 垂直度 这些影响, 整体的定位精度 是微米级。

草他妈的, 机加工时候 连他妈的刀具磨损 都要考虑到 进行补偿的。
Jack12345
论坛支柱
论坛支柱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帖子互动: 640
帖子: 9159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2日 11:46

#45 Re: 雪花为什么是六向对称的?

帖子 Jack12345 »

滚珠轴承 有可能 精度没那么高。

但滑动轴承 有很高精度的。微米级 甚至于小于微米的 都有这个应用场合的。比如说 机械硬盘上的 那个转动轴,每分钟上万转,精度要求很高。与之配套的轴承 也精度要求很高

还有 卫星上的 导航陀螺仪上 配套的 轴承,也要求很高。
弃婴千枝
论坛支柱
论坛支柱
帖子互动: 1237
帖子: 12700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7日 10:51

#46 Re: 雪花为什么是六向对称的?

帖子 弃婴千枝 »

Jack12345 写了: 2023年 12月 17日 20:29 滚珠轴承 有可能 精度没那么高。

但滑动轴承 有很高精度的。微米级 甚至于小于微米的 都有这个应用场合的。比如说 机械硬盘上的 那个转动轴,每分钟上万转,精度要求很高。与之配套的轴承 也精度要求很高

还有 卫星上的 导航陀螺仪上 配套的 轴承,也要求很高。


陀螺仪轴承是气浮(氮气)或者液浮(酒精或甘油)轴承,轴和外框之间间隙很大,中间是加压空气或者液体,给流体加压,让轴浮在中间以精确定心

机械硬盘用的也是这种轴承,不过是液浮的.你拆过机械硬盘就知道了
弃婴千枝
论坛支柱
论坛支柱
帖子互动: 1237
帖子: 12700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7日 10:51

#47 Re: 雪花为什么是六向对称的?

帖子 弃婴千枝 »

比如汽车发动机的turbo,轴承也是液浮的.液体是机油,将发动机机油泵出来的高压机油注射到轴承里面,让turbo的轴悬浮起来不与轴承接触,发动机烧机油导致机油少了,你不注意添加,很快turbo就完蛋了

现在好多计算机风扇都是这个设计,这么廉价的成本,这么小的空间,需要设计2个液泵,以及经久耐用的seal,说明一点都不稀奇了
头像
huangchong(净坛使者)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2023-24年度优秀版主
帖子互动: 3882
帖子: 59042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2日 01:22

#48 Re: 雪花为什么是六向对称的?

帖子 huangchong(净坛使者) »

FGH 写了: 2023年 12月 4日 17:49 可以想象雪花就是一个生长的冰晶。它要保持六向对称,就必须在每一步的生长过程,
都必须在六个突触上同步同速地生长。这是怎么做到的?
Hexagonal ic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ce_Ih
头像
huangchong(净坛使者)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2023-24年度优秀版主
帖子互动: 3882
帖子: 59042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2日 01:22

#49 Re: 雪花为什么是六向对称的?

帖子 huangchong(净坛使者) »

确实跟群论有关。三维空间里的晶体,如果有对称性,跟对称性有关的晶胞的角度只能有60 90 120这几种选择。
FGH楼主
论坛精英
论坛精英
帖子互动: 103
帖子: 6965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5日 16:30

#50 Re: 雪花为什么是六向对称的?

帖子 FGH楼主 »

huangchong 写了: 2023年 12月 19日 22:55 Hexagonal ic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ce_Ih
微观晶体结构是怎么影响宏观对称性的?
头像
huangchong(净坛使者)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2023-24年度优秀版主
帖子互动: 3882
帖子: 59042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2日 01:22

#52 Re: 雪花为什么是六向对称的?

帖子 huangchong(净坛使者) »

FGH 写了: 2023年 12月 19日 23:02 微观晶体结构是怎么影响宏观对称性的?
西人大概1930年代已经有了有晶体生长理论,然后后来有各种电镜分析生长中的晶体表面,跟理论猜想的差不多。晶体一般是一层层地在原有的表面上长出来的,所以基本的堆积会对宏观的形状有影响。

包括我们一般人认识的金属,虽然我们从来不觉得它们有晶体的样子,实际上如果让它从单晶慢慢长,宏观的外观也会反映晶胞的对称性。我在博物馆见过天然铜,上面很多单晶,就跟水晶矿样子差不多。
头像
huangchong(净坛使者)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2023-24年度优秀版主
帖子互动: 3882
帖子: 59042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2日 01:22

#53 Re: 雪花为什么是六向对称的?

帖子 huangchong(净坛使者) »

中国共产党未命空间党小组 写了: 2023年 12月 19日 23:07 你去看看窗户上冰晶形状就知道啦

宏观对称性就是我说的运动导致的

因为窗户上冰晶没法运动 , 出来的晶体都有优先生长方向

更像树杈 而不是六边形


图片
微观看也是60度斜出的毛。水单晶实际通常是针状,因为一个方向上生长得比其它两个方向快。但是由于水晶体的晶面方向,两根针交界的地方通常是60度。按此规则不断分形就是雪花。
头像
huangchong(净坛使者)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2023-24年度优秀版主
帖子互动: 3882
帖子: 59042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2日 01:22

#56 Re: 雪花为什么是六向对称的?

帖子 huangchong(净坛使者) »

huangchong 写了: 2023年 12月 19日 23:32 西人大概1930年代已经有了有晶体生长理论,然后后来有各种电镜分析生长中的晶体表面,跟理论猜想的差不多。晶体一般是一层层地在原有的表面上长出来的,所以基本的堆积会对宏观的形状有影响。

包括我们一般人认识的金属,虽然我们从来不觉得它们有晶体的样子,实际上如果让它从单晶慢慢长,宏观的外观也会反映晶胞的对称性。我在博物馆见过天然铜,上面很多单晶,就跟水晶矿样子差不多。
比如说这个论文里图一,就有无机材料单晶生长的电镜图,可以看到原子是怎么一层层地垒上去的。水也是一样的。

https://www.pnas.org/doi/full/10.1073/pnas.2011806117
回复

回到 “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