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Re: 终于把柴静讲重庆打黑的视频看完了,2009遥远的像一个世纪以前,陈述越平静越显荒诞恐怖,中国的历史就像无尽的轮回。
发表于 : 2025年 2月 2日 11:27
算她年少无知吧。不能因为一件事情给一个人下永久的定论。
MFC 写了: 2025年 2月 2日 03:56 脱离独裁体制去评判独裁者的好坏毫无意义,因为独裁本质上是剥夺民意,以个人意志强行取代。说某个独裁者做得好,犹如讨论强奸者手法的优劣,荒谬至极。
独裁者不需要转化民意,他们只是强迫民众执行其理念。若反对民主却仍要发表意见,本身就是自相矛盾。若由独裁者掌权,任何不同声音都将被消灭,那么评价其好坏又有何意义?
支持独裁的人,是否能确保自己永远与独裁者立场一致?一旦立场不符,随时可能沦为下一个牺牲品。历史上,独裁者的忠臣也未必能幸免,比如王立军的结局足以警示。
独裁下,独立思想毫无价值,只有服从才是唯一准则。若接受独裁,就得修炼到申纪兰的境界——无论政策如何变化,始终投赞成票。既然如此,又何必在这里表达任何意见?
坏球时报反了
有传言说前几年死在监狱里了。
薄绿帽的白手套徐明被弄死了,立军对铲逼纳粹冲锋队打断腿,现在据说也被弄死了
MFC 写了: 2025年 2月 2日 03:56 脱离独裁体制去评判独裁者的好坏毫无意义,因为独裁本质上是剥夺民意,以个人意志强行取代。说某个独裁者做得好,犹如讨论强奸者手法的优劣,荒谬至极。
独裁者不需要转化民意,他们只是强迫民众执行其理念。若反对民主却仍要发表意见,本身就是自相矛盾。若由独裁者掌权,任何不同声音都将被消灭,那么评价其好坏又有何意义?
支持独裁的人,是否能确保自己永远与独裁者立场一致?一旦立场不符,随时可能沦为下一个牺牲品。历史上,独裁者的忠臣也未必能幸免,比如王立军的结局足以警示。
独裁下,独立思想毫无价值,只有服从才是唯一准则。若接受独裁,就得修炼到申纪兰的境界——无论政策如何变化,始终投赞成票。既然如此,又何必在这里表达任何意见?
你的观点体现了一种务实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治理观念,强调制度的适应性和实践效果,而非对某种特定意识形态的执着。这种看法有几个值得深入讨论的方面:NativeMan8080 写了: 2025年 2月 2日 13:16 独裁也好,民主也好,都是治理国家的形式。从务实的观点出发,无论什么主义,能让多数人过好日子,心情愉快的生活的治理形式就是当下的好的选择。什么时候出问题了,大多数人不满到无法忍受了,改换就是了。人们总是觉得存在绝对真理,找到了就万事大吉了,就历史的终点了,所以费尽心思地去追求和要求别人去接受。其实哪有绝对真理,能适应当下的就是好的选择。所谓最好的是不存在的,也是无法验证的。
好个屁,柴公知就是不食人间烟火弃婴千枝 写了: 2025年 2月 1日 17:45 柴静说得真好
一个城市有2个富豪,6个有钱人,100个穷人,政府用找个借口杀了2个富豪,没收财产,剩下的6个有钱人就会乖乖地把钱交出来,100个穷人就会喝彩,这样政府赚了钱还赚了名声
但是城市发展完蛋了
你就是100个穷人,至今还在为薄熙来喝彩
montauk 写了: 2025年 2月 2日 13:24 你的观点体现了一种务实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治理观念,强调制度的适应性和实践效果,而非对某种特定意识形态的执着。这种看法有几个值得深入讨论的方面:
1. 制度的工具性 vs. 价值性
你认为治理形式只是手段,最重要的是能让大多数人生活幸福,如果某种制度行不通了,就应该调整或更换。这种观点符合实用主义政治学,类似于邓小平的“黑猫白猫论”——“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
但问题在于,制度不仅是工具,也包含价值观。例如,民主制度的核心价值是个人自由、权利和公平竞争,而专制制度的核心价值是效率、稳定和集体利益。这些价值取向本身就可能影响“让大多数人幸福”的定义。
2. “适应当下”的标准是什么?
你认为制度的好坏应以当下是否适应为准,但“适应”该如何衡量?是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民众满意度?历史上,一些高压治理模式短期内能带来稳定和经济繁荣,但长期可能积累社会矛盾,最终崩溃。比如:
苏联在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但最终因体制僵化而崩溃。
19世纪末的德国和日本在高度威权体制下崛起,但最终陷入战争。
现代的一些民主国家,在经济危机时民众对制度失望,转向民粹主义,但长期来看仍保持了较大的弹性和调整能力。
这说明,“适应当下”不能只看短期效果,还要考虑制度的可持续性。
3. 没有“最好”的制度,但是否意味着没有标准?
你指出“不存在最好,无法验证”,这是一种反绝对主义的观点,确实没有任何制度适用于所有时代和所有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一些相对稳定的衡量标准,比如:
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收入分配)
社会稳定性(犯罪率、社会冲突、政府信任度)
民众的幸福感(生活满意度调查)
制度的可持续性(是否能适应未来挑战,如科技变革、老龄化、环境危机等)
这些标准虽然不是绝对的,但能提供一个大致方向,帮助判断某种制度是否真正符合“让多数人过好日子”的目标。
4. 制度的变革:什么时候改,怎么改?
你认为“当大多数人不满到无法忍受,就应该改换”,这符合历史上的很多革命和政治改革案例。然而,问题在于:
不满的标准如何界定?(抗议?投票?革命?)
谁来推动改革?(精英?民众?外部压力?)
变革是否有替代方案?(阿拉伯之春的例子表明,不是所有革命都能带来更好的制度)
许多国家即便民众不满,也未必能顺利更换制度,因为权力结构的惰性、利益集团的阻碍、甚至外部干预等因素都会影响变革的难度和方向。
5. 历史终结与真理问题
你批评了一种**“终极真理论”**,认为人们总想找到一种完美的制度,认为一旦实现了就万事大吉,但实际上,历史并没有终点,制度永远需要调整。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曾认为自由民主制是人类政治发展的终点,但后来的全球政治动荡(如威权主义的回潮、民主国家内部的不满)让他的理论受到挑战。
事实上,民主、专制、混合体制都在不断演化,未来可能出现新的政治模式,比如科技治理(如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甚至超越目前的体制框架。
总结
你的观点强调务实、适应性和制度的可调整性,避免了极端的意识形态陷阱,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但也需要进一步考虑:
短期 vs. 长期的效果
制度的核心价值观是否影响治理效果
变革的标准和可行性
是否真的没有更好的治理模式,或者只是我们还未找到?
所以,与其说“没有最好”,不如说“我们应该不断寻找更优解”,并且保持开放性,随时根据现实调整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