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毛said天生一个仙人洞



版主: kazaawang, wh
数学书是啥样的我都忘了。语文书记得牢,每学期发新书,都先翻一遍语文书,看看有什么好看的故事。只可惜都太短。美国的小孩从小学语文课起就开始学整本的长篇小说,中学学整本的名著,真好。我们到大学都没学整本小说,从来只学节选。changjiang 写了: 2022年 12月 8日 12:09 对我小时候影响最大的就是人教版《语文》《数学》。生于赤贫之家,实在看不到多少课外书。从别人那里蹭到的小人书、少年文艺之类,说不上对我有什么影响。成年后,思想基本定型,书都是过眼云烟,前面翻后面忘。
信息极端封闭的年代,一本书改变人生是有可能的。曹可凡说的也许是实情。但对于近二十年的青少年来讲,信息过载,每本书最多起些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人生就有些扩张了。wh. 写了: 2022年 12月 7日 23:57 昨天读到曹可凡发在新民晚报上的文章,说有些书像生命里的一束光,在黑暗里靠这些文字寻找光明。影响麦家的第一本书是《林海雪原》,第二本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梁晓声的人生第一本书是《红旗谱》。曹可凡自己的第一本书是《水浒传》,第二本是《金银岛》;现在的人生之书是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我小时候最受冲击的是小人书《海的女儿》和《卖火柴的小女孩》。都是悲惨的结局,小美人鱼为了爱人跳海自杀,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在圣诞夜的路边。不过她们临死之前好像都还觉得幸福。小美人鱼充满对王子的爱,看到王子和他喜欢的女人在一起,也为他高兴,虽然自己化为泡沫。卖火柴的小女孩临死之前看到天上的奶奶下来接她,两人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飞向没有寒冷、饥饿或痛苦的地方。这两本小人书画得也很美,我现在都能看见那流着油的烤鹅,和琳琅满目的圣诞树。我还买过半透明纸,盖在小美人鱼的画上,反复描她的金黄卷发,漂亮极了。
上学后影响大的书应该是金庸了。后来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也让我着迷过,买的时候书还没红,只是羡慕有知识的旅游真过瘾。再后来很喜欢古希腊悲剧,和小时候喜欢的悲剧故事有点像,果然是从小看到大。
对你们影响大的书是什么?
下面是曹可凡的原文:
曹可凡:那一束光
新民晚报 夜光杯 2022-10-10
每当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便会翻读几页枕边书,因为那是我生命里的一束光。
常常会想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生中偶然遇到的第一本书,究竟会对自己的成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麦家和我说,他十三岁那年,在一位名叫“阿牛”的郎中家里,与一本残破的《林海雪原》不期而遇。在麦家记忆里,“这本《林海雪原》后面十几页不在,但是封面还在……书是他从街上捡来的,不是用来看,而是用来引火的。大人们在客房聊天,我在灶房里看书着迷了,连吃饭的时候都在看,阿牛说送给你了,你赶紧吃饭,书你拿回家去”。由《林海雪原》出发,麦家继而走进曹雪芹、琼瑶、巴金、金庸、海明威的世界,直至与《麦田里的守望者》相遇,终于产生创作小说的冲动。而对于梁晓声而言,《红旗谱》则更加意义非凡,为了要买《红旗谱》,梁晓声头一回到母亲工作的街道小厂,目睹环境之恶劣:“母亲的头发上衣服上落满了毡绒,母亲整个人都变成了毛茸茸的褐色……缝纫机板上水淋淋的,是母亲滴满的汗。母亲的眼疾常年不愈,红红的眼睑夹着黑白混浊的眼睛,目光呆滞地望着我……”虽然从母亲手中拿到了买书的两元钱,但看到母亲凄惨的模样,实在不忍心买《红旗谱》。他用那两元钱,给母亲买了一听山楂罐头,剩下的钱分文未动,为此遭到母亲的斥责,梁晓声也不再提及购买《红旗谱》这件事。可是母亲却并没有忘记,她偷偷给晓声哥哥塞了几元钱,嘱咐他给弟弟买书,梁晓声这才如愿以偿拥有一套《红旗谱》。
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童年与少年时代,几乎是一个阅读“黑洞”期,基本没有文学名著可供阅读,幸亏还有《水浒传》可以相伴,可也实在弄不懂,小孩子如何以“批判”的眼光予以解读。不过《水浒传》里的那些故事,如“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宋江怒杀阎婆惜”“大闹野猪林”“风雪山神庙”那样情节扣人心弦的故事,倒是具有强大吸引力。记得每看完一个段落,默默背诵几遍,然后再添油加醋讲给弄堂里的小伙伴听。随着改革开放,一些根据西方名著片改编的译制片得以公映,如《王子复仇记》《基督山伯爵》《简爱》《悲惨世界》等。虽然当时还未阅读过小说,故事情节却了然于心,有些片段甚至倒背如流,以至于一度立志成为一名配音演员。而自己拥有的第一本文学作品则是《金银岛》。记得当时父亲给我买了两本书,一本是商务印书馆的《简明英汉词典》,另一本则是史蒂文森的《金银岛》。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一场荒诞不经、离奇惊险的寻宝故事。故事跌宕起伏,展现出人性与金钱的角逐,也铺排出一个少年的成长经历。作者自始至终以孩童的视角,描述寻宝的曲折与危险,成功地激发出一个少年的想象力与冒险精神。现在想想,从一个手握手术刀的医生,转向手持话筒的电视主持人,其动力便在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知欲。此种探索人生的冒险举动,或许就是《金银岛》埋下的伏笔。
有人曾问,医生与主持人之间究竟有何共同点?其实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两者有共同观察对象——人。只不过医生从自然科学角度审视人类;而主持人则更关注其社会属性。综观古今中外各路英豪,引无数人竞折腰的莫过于苏东坡。茫茫人海之中,何处去寻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的绝品之人?从“十年生死两茫茫”可以看出丈夫对爱妻的无限深情;从“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可看出他对自我的嘲讽;“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表达苦闷与凄凉;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传达出坦荡豁达的情怀……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位“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描述得淋漓尽致,苏东坡传记汗牛充栋,但最爱读的还是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
而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则借由十四个改写人类命运的瞬间,分析了人与历史的关系。无论是一扇忘关的小门,令穆罕默德颠覆拜占庭帝国千年文明;探险家巴尔沃亚踏入清凉的海水,而发现太平洋;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枪决前一瞬改为发配西伯利亚;格鲁希元帅迟到一分钟导致滑铁卢惨败、拿破仑帝国垮台;还是歌德与《浮士德》;亨德尔与《弥赛亚》等等,在茨威格笔下,充满强烈的戏剧性,并对历史转折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人类的天空,正是因为有群星闪耀,才变得如此变幻莫测、惊天动地,从而让历史巨变仿佛就在眼前。与林语堂讲述苏东坡的故事一样,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中,也是用平视眼光审视历史长廊里的英雄、以娓娓道来的口吻细叙那些电闪雷鸣的风暴时刻。
曹可凡和麦家
左起:曹可凡、萨日娜、梁晓声
记得那么清楚啊。verdelite 写了: 2022年 12月 8日 15:01 不太清楚哪本书开始改变人生,但是影响比较大的有:
刘兰芳讲的评书(小学)
科普书(初一初二)
人民文学上戴晴的《储安平》(高中)
《读者》(高中)
金庸小说(大学)
卡内基(不是钢铁大王那个)的《怎样交朋友和影响他人》(大学)
一篇介绍鳖党破掉蒋党密码的文章
2014-2015读的细胞老化文献
2015-2018读的神经学习文献
白洁的书性启蒙啊,当然影响人生。verdelite 写了: 2022年 12月 9日 09:35 楼主问的是,影响你人生的书。不是你印象深刻的书。
有的书,你读了后印象深刻,但是没有影响你的人生。这就不算。
比如白洁,我也读了,也印象深刻。然而它没有影响我的人生。
一般家长不都希望小孩学数理化么?只听说不让小孩学文科或艺术类的。你妈想让你学什么?学应用方面的就不需要天才了吧。理论是难。记得以前大学本科数理化理论专业的大部分是奥赛或全国数理化竞赛得奖的学生。还有少数调剂进去的学生,和天才们一起读书很压抑。AQ14 写了: 2022年 12月 8日 20:11 这个小人书就不好说了,看的最多的是三国演义。后来硬纸上画了很多兵器而后用刀片刻下来,在桌子上摆开想象对打。 一次爸爸的同事来看到说你这真是纸上谈兵啊。
后来影响最深的一本大概算爱因斯坦传了,害人不浅,看的着迷,课也不上了,自学。有一次为了考试特别难,年级平均30多,我考了80几,结果跟鼓励自己往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 要不是我妈拦着真去学物理了, 都出来读博士的时候还幻想过去读物理博后。 后来明白,我那点资质学物理死路一条。 天才的路不是普通人能走的。
丁丁历险记我很缺失,小时候好像一点没看过,不知道怎么回事。rongrong2022 写了: 2022年 12月 8日 23:51 有丁丁历险记耶
好像还有绿野仙踪
突然想起来我读过莫言的檀香刑!里面的酷刑描述的好逼真,有挖眼睛的二龙戏珠,有500刀凌迟和把人从肛门穿个檀香木竖起来的棍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