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Re: 上海有啥好玩的地方?
发表于 : 2024年 3月 3日 00:12
镇江呢?我觉得镇江更好玩。
这么长,屁股疼吗?
这些岛不熟。你浙江的?
是,地方太小了,人多了味道就变了。三毛茶室不记得了,三毛去过周庄?Bluesky 写了: 2024年 3月 2日 21:20 对,陈逸飞的画。好像是邓小平送给某个外国友人的礼物。没开发前真的是很美。有名的还有三毛茶室。开发成景区后,东西还是那些东西,景色还是那个景色,但看着那熙熙攘攘的人就觉得再也没有那个意境了。但回头想想,自己不也是糟蹋了那个意境的一份子嘛。。。
那你是交大出来的?
再晚一点,四月更好。青海湖边的油菜花是七八月盛开,雪域高原,又是不同的美景
那你在中科院干过啦?
谢谢还帮我打听:) 周庄是要去了。 不过还有一个更实用的问题, 哪所学校校园是开放的? 主要想去蹭个球什么的,这边出差常常跑当地高校踢球, 跑不动的时候倒倒脚也挺好。有时校园没有就跑公园蹭, 碰上老莫比较多。 国内好像一般大学校园都不是谁便进。 最好在浦东wh 写了: 2024年 3月 3日 01:51 是,地方太小了,人多了味道就变了。三毛茶室不记得了,三毛去过周庄?
查了一下陈逸飞的画,是外国友人送给邓小平的![]()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GR5PPP3053495HD.html
他让周庄走向世界:陈逸飞—画出那只属于中国的美
2020-07-06 来源: 讲解员小秦
唐风孑遗,宋水依依,烟雨江南,碧玉周庄。
对于当下中国人而言,周庄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名:它几乎成为中国最知名的水乡之一,当你聆听着沈万三的故事游荡在双桥之上时,有没有想过周庄又是如何走向世界的呢?这一切,都起源于一位艺术家的一幅画——陈逸飞《故乡的回忆》。
1984年,当时已经是知名画家的陈逸飞,赴美学习油画回归中国,以水乡为主题完成了一系列作品,《故乡的回忆》便是其中之一,彼时的周庄尚未通公路,陈逸飞借了一条小船,经陈墓前往周庄,因时间仓促故以摄影的方式记录周庄,拍了整整一个星期方才离去。
作为陈逸飞水乡系列最为著名的一副,《故乡的回忆》充分体现了江南水乡的婉约之美,但这副作品却是在纽约完成,可谓是每一笔都饱含着海外游子的深情。如果说双桥本身像极了一把钥匙,那么这也成为了陈逸飞、周庄走向世界的钥匙。画面中的东方之美令美国石油大亨阿曼德·哈默极为欣赏,他将这批作品收购,并为他举办个展。
姑苏的小桥流水、江南的婉约风光、东方人千年的传统生活,成功引起国际的瞩目,并被艺术媒体评论为“向西方潮流的挑战”。1984年11月,哈默访问中国,将《故乡的回忆》赠送给了邓小平,半年后,该画经过陈逸飞的再次加工,登上了联合国的首日封。这一系列作品,既将此前默默无闻的周庄与双桥带向了世界,也奠定了他国际艺术家的地位,被称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美国与中国之间的架桥者”。
……
1946年,陈逸飞出生在浙江镇海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父亲陈庚赉是一位化学工程师,母亲范雅芳曾是个修女、虔诚的天主教徒。计划经济时代,工厂总是有忙不完的事,童年的陈逸飞更多与母亲在一起,尤其喜欢跟着母亲做礼拜、听音乐、戏曲。陈逸飞说是母亲给了他文化遗传因子,引导他走上了艺术的道路:“小时候,我最开心的事是跟母亲去教堂做礼拜,教堂里富有异国情调的雕塑,墙壁上用彩色玻璃拼成的图案和宗教画,伴随管风琴的赞美诗使我对美有了最初的感受,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可以说是启蒙了我最初的艺术感觉。自从我爱上画画后,就从未停止过画画。”
那么,他是如何走上油画之路的呢?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经过扎实的美术基本功训练后,他选择了油画系学习,油画被他看作是文明与科学的产物,又特别富于表现力,所以他几乎没有考虑其他专业。他的老师俞云阶曾结业于前苏联“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受到恩师的影响,陈逸飞的大学时代,偏爱俄罗斯文化,喜爱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常常被这些画家的作品所吸引。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俄罗斯画家的画展,陈逸飞一定会想办法去参观。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亦没有放下,他尤爱唐诗宋词,认为唐诗宋词意境深远,言简意赅。而宋词更为喜爱李清照,以致后来他的好多作品都是以李清照的词入画。
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在1978 年举办的“法国19 世纪巴比松画派作品展”上,他被西方名画真迹所震撼,而决心出国探索油画的真谛。两年后,陈逸飞怀揣38美元赴美留学,继续艺术深造之路,但他并没有繁杂多样的现代艺术所吸引,而是继续将油画赋予东方美感。这一时期他相继创作出音乐人物系列、水乡风景和古典仕女系列,即便是以西方人为模特的音乐人物系列,也依旧带着东方式的独特美感。
水乡系列风景画,大多创作于留学海外时期。海外游子站在大洋彼岸遥望故乡,内心的思念可想而知。与以往的作品相比,在笔触上十分细腻,近乎于每一条小巷、每一笔波涛都渗透着浓浓的乡情,静谧中透出淡淡的哀愁。古朴的小镇、千年流淌的河,一艘艘乌篷船、一座座精致的小桥,每一处都带着诗一般的沧桑美感。这是陈逸飞浪漫化了的江南水乡,也是对于西方人来说,前所未见的古朴、神秘、宁静的东方世界。他在西式写实技术与中式浪漫格调的融合中,找到了鲜明的中国语言,正如纽约康科兰博物馆馆长米歇尔·包特温尼所说:“陈逸飞诗化了的中国意象,给美国人易于接近的感受和情绪,他的作品帮助我们充实了两个民族之间的空隙。”
……
在他后期以女性作品为主的作品中,古典仕女系列,陈逸飞自己精湛的写实记忆描绘了那些清末民初的女性。这些被刻画的近乎“唯美”的东方女性大多带着哀愁凝视着观众,身着中国传统的民族服装,表现出浓郁的东方情调。然而被陈逸飞重新塑造的中国女子,更符合欧美想象中那近乎偏见的“中国”,没有走上现代之路,而永远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小家碧玉。
海上旧梦系列则更加直接的描绘了他的上海印象:那是由弄堂、旗袍、孤灯组成的,带有厚重历史记忆的旧上海。作为侍女题材的延续与发展,在色调上更加的温暖与朦胧,就像胶片与记忆中的颜色,而带着旧上海的市井气。比如这一副《玉堂春暖》,在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橘黄色的暖色调中画家描绘了一场旧上海盛行的躺会,围绕着紫檀书桌,男男女女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神态,而最为引人注意为左处的青衣戏子,以水袖半遮面,正是京剧《玉堂春》主人翁的扮相,直指主题。
wh 写了: 2024年 3月 2日 10:11 替aq14问一问![]()
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估计aq14没兴趣![]()
我记得某个过江隧道的浦东路口有吴昌硕纪念馆,青砖瓦房在周围一片高楼大厦中特别显眼。
青浦、南翔、周庄、同里、甪直,是不是还是周庄最漂亮,算最典型的水乡地貌?有个双桥很经典。还有万三蹄要吃一吃现在不知道吃不吃得到青团。我好像还吃过奥灶面,虽然奥灶面是昆山的。
想起来mpi贴过昆山,说亭林公园里的昆石洁白;并蒂莲可惜夏天才开;有昆曲可听;红霞馄饨店有泡泡馄饨:
https://newmitbbs.com/viewtopic.php?p=1684376#p1684376
不是交大出来的,但和交大不少渊源。当年工作单位的宿舍就在交大后门对面番禺路上,好多同事,甚至室友也是交大毕业的。我当年下班后就去交大,自习室,运动场,餐厅,影院。。。基本上不查学生证的地方我都是常客。和一些系合作过不少项目。。
哈,你眼尖!刚改的。以前id没法只用两个字符,现在可以了,我就申请改回原来的id了
这么熟,真不错。学校里吃喝玩乐都齐全哦。交大电影院都有?我一小学同学住在我大学宿舍楼对面,她妈也买学校食堂饭菜票,每天早上来食堂打粥买包子,说自己做太麻烦了Bluesky 写了: 2024年 3月 3日 09:28 不是交大出来的,但和交大不少渊源。当年工作单位的宿舍就在交大后门对面番禺路上,好多同事,甚至室友也是交大毕业的。我当年下班后就去交大,自习室,运动场,餐厅,影院。。。基本上不查学生证的地方我都是常客。和一些系合作过不少项目。。
什么叫倒倒脚?AQ14 写了: 2024年 3月 3日 02:35 谢谢还帮我打听:) 周庄是要去了。 不过还有一个更实用的问题, 哪所学校校园是开放的? 主要想去蹭个球什么的,这边出差常常跑当地高校踢球, 跑不动的时候倒倒脚也挺好。有时校园没有就跑公园蹭, 碰上老莫比较多。 国内好像一般大学校园都不是谁便进。 最好在浦东
真爽!我们学校好像没有大屏幕影院,只有那种好像叫电教室?有的是每个桌子有电脑,各自戴耳机看vcd之类。有的是天花板上挂几个电视,就是看起来脖子酸……听说足球世界杯的时候大礼堂挂个投影幕布,让大家一起去看电视,省得六四上街闹事……
记不得了
这个证明是女ID了。 倒倒脚就是站在原地不动互相传传球。 不累,但时间长了也出汗。 pick up 足球就是得问人家同意就可以加入。随便踢得时候对人员要求没那么严格。wh 写了: 2024年 3月 3日 10:19 什么叫倒倒脚?你开个帖问呀,我也不知道国内学校现在让不让进,好像有时管得严,有时不管。你就招呼一声,踢球的人就让你加入了?那不两队球员人数不相等了吗?
公园里有人踢球吗?或者玩篮球?肯定有人跳广场舞,也可以去倒倒脚
![]()
要是去了周庄别忘了来贴照片!昨天还看到几张挺有味道的照片,待会儿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