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浪费……

版主: kazaawang, wh
孔乙己喝的是黄酒吧?热了喝的。查了网上,民国时黄酒白酒都有高低档的,确实黄酒高档居多。hahan 写了: 2024年 12月 2日 18:35 什么浓香清香都是很recent的说法
民国时候说的饭局酒局喝的还是黄酒
白酒一直是下层社会的消费品
非常地域性
各地有各地的酒
味道自然不一样
在全国能行销的就是五粮液这些很甜的容易被接受的口味的
说到樟树我就想到张恨水的北雁南飞。wh 写了: 2024年 12月 2日 01:56 mpi是你老乡,不过她是女的,未必喝白酒特别香?看维基说是特香型
![]()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5%9B%9 ... 9%E9%85%92
四特酒,是江西樟树市出产的一种兼香型白酒,又可进一步细分为特香型。
樟树市当地酿酒历史悠久,但所有酒坊均用传统小曲酿造工艺的“四特土烧”之法酿酒。清朝光绪年间成立的“娄源隆”酒坊业主娄德清改进工艺,其产品脱颖而出,为防假冒,于酒坛上贴四个特字,四特品牌由此而始。1952年当局赎买娄源隆,于其基础上成立国营酒厂。1959年,周恩来在庐山会议期间品尝四特酒后,赞叹其“清香醇纯,回味无穷”。1972年11月12日,邓小平参观清江县盐矿时,之后在清江樟树吃午饭,期间喝了四特酒,并称这酒很对他胃口。饭后他交伙食费和粮票(至今仍被矿办保留),并在陈祉川陪同下参观了四特酒厂。
白酒以前主要是关外河北那边人御寒喝wh 写了: 2024年 12月 2日 23:34 孔乙己喝的是黄酒吧?热了喝的。查了网上,民国时黄酒白酒都有高低档的,确实黄酒高档居多。
https://www.sohu.com/a/543862466_121339894
……白酒出现的比较可靠的时间是在金代。在金代以前,中国人普遍喝的酒是黄酒。元代时,白酒的饮用范围还比较小,即使到了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白酒时,也主要是将它当药使用的,讲述了白酒在医药上的多种用途,认为它是“百药之长”,具有镇痛、浸泡药物以增强药效、御寒、去风湿、活血等作用。现在虽然在江西、四川等地考古发掘出了一些元代的白酒古窖池,但从文献记载来看,关于当时饮用白酒的记载并不丰富,明代人们主要喝的还是黄酒。
白酒真正崛起应该是在清朝,自康熙朝开始,白酒饮用率增加,各种文献中也有了饮用白酒的记载。比如康熙四十六年(1707)的除夕之夜,礼部尚书宋荦举办了一次诗酒会,乾隆年间举行的千叟宴,用的酒都是白酒。……
清朝以后,黄酒逐渐成为贵族酒,从清初到民国,高档酒市场中,黄酒占主要地位。根据一些历史人物的回忆,在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北京,喝酒分为几个档次:最高档次当然是喝黄酒,还得是绍兴产的黄酒,通过大运河水路运到北京;中档的是南酒馆提供的本地产的黄酒;最低档次喝的就是本地产的白干、烧刀子以及山东、河北等地酿的黄酒,这种黄酒偏苦,俗称“苦清儿”,喝这种酒的人是底层市民和基层士兵,喝酒的小酒馆名叫“大酒缸”。当然,上流社会的官宦、富商阶层也会喝白酒,喝的是汾酒,不是二锅头这类的酒。
黄酒、白酒市场的彻底转换,是在1949年以后,白酒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黄酒的市场份额变小。为什么1949年后,白酒规模迅速扩大,黄酒急剧退潮呢?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1、出于节约粮食的目的。黄酒是以大米这样的主粮酿造的,白酒是以高粱这样的杂粮酿造的。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粮食一直处于紧缺状态,为了节约粮食,就尽量减少对大米、小麦的消耗,高梁单产相对高一点儿,适应性也强,适合发展白酒。此后,白酒发展的主线就是节约粮食,比如发展出了以麸曲作为糖化剂和发酵剂的技术,发展了食用酒精技术,出现了液态法白酒和固液法的新工艺白酒。黄酒虽然也是液态发酵或半固液发酵,但它消耗的是大米这样的主粮,因此不鼓励其发展。
2、计划经济的作用。计划经济时期,哪个地方能办酒厂,完全由中央政府来批准,当时政府鼓励发展的是白酒,虽然也发展了啤酒、葡萄酒之类的酒,但总的来说,白酒的发展是最快的。
上述两种原因导致1949年后,白酒成了全民消费的主流,而且由于发展了麸曲技术、液态发酵技术等,生产出了更多价格低廉、老百姓能消费得起、品质不错的白酒,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酒这种嗜好性饮料的需求。
哦,维基也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