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Re: 票选:中国古代十大战神
发表于 : 2024年 12月 6日 14:41
白起生平
前294年(秦昭襄王十三年),秦昭襄王发起攻韩之战,白起担任左庶长,率军攻克韩国新城(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开始崭露头角。这一年,魏冉再次出任秦相。[14][15][16]
伊阙之战
前293年,韩国试图联合魏国夺回新城[17]。白起升任左更(秦官第九级)。魏冉推荐他为主将,率领秦军迎战韩、魏联军。双方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对峙。白起洞察到韩、魏联军配合不协调,果断派少量兵力牵制韩军,同时集中精锐对魏军侧翼发起突袭,迅速击溃敌军。秦军乘胜追击,斩杀韩、魏联军24万,俘虏敌主将公孙喜,夺得伊阙五座城池[18][19][20][21][22]。战后,白起被擢升为国尉(保安官)[23]。随后,他率兵渡过黄河,夺取韩国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西北)以东到干河的大片土地。[24]
伊阙之战后,白起不断扩展秦国的版图。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秦官第五级),领军进攻魏国,占领魏城(山西省永济市东),[25]攻下垣邑(山西省垣曲县东南)[26]。前291年,白起再攻韩国,夺取宛(今河南南阳)和叶(今河南叶县)[26][27]。次年,白起与司马错联手攻下垣邑[28][29]。前289年,白起与司马错攻击魏国,军抵轵邑(今河南济源东南),夺取魏国大小61座城池[30][31]。随后几年,白起继续扩大战果,接连攻陷魏、赵等国重镇[32][33][34][35][36][注 2][注 3]。
前281年,白起率兵出崤山,围攻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周君担心自身安全,于是派苏厉引用养由基典故游说白起,白起于是称病撤兵[36]。前280年,白起再次攻打赵国,斩首3万(一说2万)敌军,夺取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和光狼城(今山西高平西)。[38][39][40]
鄢郢之战
楚顷襄王不满父亲楚怀王的死,决定与秦国断交并联合齐、韩抗秦[41][42]。但此时的楚国政权腐败、民心涣散,无力匹敌秦军。秦国乘势大举进攻[43],由司马错出兵蜀地,夺取楚国黔中郡[44][45][46],昭襄王派白起主力南下直逼楚国中心。
前279年,白起在鄢城展开激战,采用水攻,将汉水引向城中,最终攻陷鄢城[47][48]。此役白起斩杀数十万楚军民。前278年,白起攻克楚都郢城[49],焚毁楚王陵寝,逼迫楚国迁都至陈[50][51][52][53]。
白起的南征之功为秦国扩展领土和控制长江流域奠定基础。白起因战功被封为武安君。[54]
前277年,白起、张若夺取楚国的巫郡和黔中郡[注 4][55][56]。
华阳之战
前276年,白起率军攻打魏国,夺取两座城池。[57]
前273年,赵、魏两国进攻韩国华阳(今河南郑州南),韩相派陈筮向魏冉求救。魏冉请秦昭襄王出兵,命白起和胡阳率军救韩。秦军长途奔袭八天后突然出现在华阳战场,然后趁赵、魏联军不备发动进攻,取得大胜。共俘虏敌将三名,斩首魏军13万,魏将芒卯败逃;赵将贾偃也被击败,秦军在河边击杀逃退的赵军2万。[58][59]秦军占领华阳,乘胜攻取魏国卷县(今河南原阳县西)、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中阳(今河南郑州市东)、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东北)和赵国观津(今山东观城县西)。[60][61]
白起接着率军经过北宅(今河南郑州北),进围魏都大梁。经魏国大夫须贾游说[62]及割让南阳郡[59]后,秦国才罢兵。秦国将观津归还赵国,并与赵国达成共识,共同攻打齐国。[60]
陉城之战
前266年,魏人范雎(自称张禄)随谒者王稽来到秦国,受到秦昭襄王重用并赶走魏冉[63],提出远交近攻战略[64]:拉拢齐国,重点进攻魏、韩、赵三国,同时减少与楚国的军事摩擦。魏冉回到封地陶邑后去世。[65]
前264年,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今山西曲沃县东北)、汾城(今山西临汾北),斩首敌军5万[66][67],沿汾河修筑防御工事,延伸到广武(今山西省代县西)。[68][注 5]
前263年,白起攻打韩国南阳太行道,封锁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的道路。[70]
长平之战
前262年,白起率军攻下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上党郡同韩国本土联系。[71]韩王派阳城君出使秦国,试图通过献出上党郡求和,但上党郡郡守冯亭拒绝投降秦国,转而将上党献给赵国。[72][73][74]赵王赵丹同赵豹、赵胜和赵禹商议后,派赵胜接受上党郡,同时派廉颇驻军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防备秦军进攻。[75][76][77][78]
前261年,秦王派左庶长王龁进攻韩国上党,上党人逃往赵国,赵军在长平接应上党人。[79]
四月,王龁向长平赵军发动进攻。秦赵两军士兵时有交手,赵军士兵击伤秦军的侦察兵,秦军的侦察兵斩杀赵军的裨将茄,双方战事逐步扩大。[80]六月,秦军攻破赵军阵地,攻下两座城堡,俘虏四名尉官。[81]
七月,赵军修筑围墙,坚守阵地,不轻易出击。秦军发起强攻,占领赵军西侧营垒,俘获两名尉官。尽管秦军多次挑战,廉颇始终坚持固守,赵军未与秦军正面交战。[82][83]赵国后勤保障压力增加,赵王不断责备廉颇未能主动出击击退秦军。秦相范雎遂施反间计,声称“廉颇容易对付,秦国最忌惮赵奢之子赵括。”赵王遂命赵括代替廉颇。[84][85][86]
秦王得知赵括上任,暗中任命白起为上将军,接替王龁为主将,并严令保密,否则格杀勿论[87]。赵括接任后,全面更改军中的规章制度,并更换了各级军官[88],由守为攻,主动出击秦军。秦军假装溃退,赵军乘胜追击至秦军营垒,但未能攻破。白起派出两万五千精兵突袭,截断赵军后路,又用五千骑兵切断赵括军与营垒的联系,将赵括军孤立,并切断其粮道[89],同时派轻装精兵反复骚扰[90]。赵括军陷入困境,只能筑垒固守,等待援军[91]。
秦昭襄王听闻赵括被围后亲赴河内郡,赏赐当地民众,并征调全国15岁以上青壮年拦截赵国援军[92]。
至九月,赵军主力断粮四十六日。赵括曾四度组织突围,但都未能成功[93]。最终,赵括亲率精锐突围时,遭乱箭射杀[94][95]。
赵括战死后,四十万赵军向白起投降[96]。白起与部将商议,担心赵国反复生变,于是策划将降兵全部杀害[97],仅留下240名少年回国报信[98]。长平之战中,赵军累计被斩杀达四十五万[99],赵国为之震惊。[100][101]
战后秦军收集战场头颅堆积成台,称“白起台”。[102]
前294年(秦昭襄王十三年),秦昭襄王发起攻韩之战,白起担任左庶长,率军攻克韩国新城(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开始崭露头角。这一年,魏冉再次出任秦相。[14][15][16]
伊阙之战
前293年,韩国试图联合魏国夺回新城[17]。白起升任左更(秦官第九级)。魏冉推荐他为主将,率领秦军迎战韩、魏联军。双方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对峙。白起洞察到韩、魏联军配合不协调,果断派少量兵力牵制韩军,同时集中精锐对魏军侧翼发起突袭,迅速击溃敌军。秦军乘胜追击,斩杀韩、魏联军24万,俘虏敌主将公孙喜,夺得伊阙五座城池[18][19][20][21][22]。战后,白起被擢升为国尉(保安官)[23]。随后,他率兵渡过黄河,夺取韩国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西北)以东到干河的大片土地。[24]
伊阙之战后,白起不断扩展秦国的版图。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秦官第五级),领军进攻魏国,占领魏城(山西省永济市东),[25]攻下垣邑(山西省垣曲县东南)[26]。前291年,白起再攻韩国,夺取宛(今河南南阳)和叶(今河南叶县)[26][27]。次年,白起与司马错联手攻下垣邑[28][29]。前289年,白起与司马错攻击魏国,军抵轵邑(今河南济源东南),夺取魏国大小61座城池[30][31]。随后几年,白起继续扩大战果,接连攻陷魏、赵等国重镇[32][33][34][35][36][注 2][注 3]。
前281年,白起率兵出崤山,围攻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周君担心自身安全,于是派苏厉引用养由基典故游说白起,白起于是称病撤兵[36]。前280年,白起再次攻打赵国,斩首3万(一说2万)敌军,夺取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和光狼城(今山西高平西)。[38][39][40]
鄢郢之战
楚顷襄王不满父亲楚怀王的死,决定与秦国断交并联合齐、韩抗秦[41][42]。但此时的楚国政权腐败、民心涣散,无力匹敌秦军。秦国乘势大举进攻[43],由司马错出兵蜀地,夺取楚国黔中郡[44][45][46],昭襄王派白起主力南下直逼楚国中心。
前279年,白起在鄢城展开激战,采用水攻,将汉水引向城中,最终攻陷鄢城[47][48]。此役白起斩杀数十万楚军民。前278年,白起攻克楚都郢城[49],焚毁楚王陵寝,逼迫楚国迁都至陈[50][51][52][53]。
白起的南征之功为秦国扩展领土和控制长江流域奠定基础。白起因战功被封为武安君。[54]
前277年,白起、张若夺取楚国的巫郡和黔中郡[注 4][55][56]。
华阳之战
前276年,白起率军攻打魏国,夺取两座城池。[57]
前273年,赵、魏两国进攻韩国华阳(今河南郑州南),韩相派陈筮向魏冉求救。魏冉请秦昭襄王出兵,命白起和胡阳率军救韩。秦军长途奔袭八天后突然出现在华阳战场,然后趁赵、魏联军不备发动进攻,取得大胜。共俘虏敌将三名,斩首魏军13万,魏将芒卯败逃;赵将贾偃也被击败,秦军在河边击杀逃退的赵军2万。[58][59]秦军占领华阳,乘胜攻取魏国卷县(今河南原阳县西)、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中阳(今河南郑州市东)、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东北)和赵国观津(今山东观城县西)。[60][61]
白起接着率军经过北宅(今河南郑州北),进围魏都大梁。经魏国大夫须贾游说[62]及割让南阳郡[59]后,秦国才罢兵。秦国将观津归还赵国,并与赵国达成共识,共同攻打齐国。[60]
陉城之战
前266年,魏人范雎(自称张禄)随谒者王稽来到秦国,受到秦昭襄王重用并赶走魏冉[63],提出远交近攻战略[64]:拉拢齐国,重点进攻魏、韩、赵三国,同时减少与楚国的军事摩擦。魏冉回到封地陶邑后去世。[65]
前264年,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今山西曲沃县东北)、汾城(今山西临汾北),斩首敌军5万[66][67],沿汾河修筑防御工事,延伸到广武(今山西省代县西)。[68][注 5]
前263年,白起攻打韩国南阳太行道,封锁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的道路。[70]
长平之战
前262年,白起率军攻下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上党郡同韩国本土联系。[71]韩王派阳城君出使秦国,试图通过献出上党郡求和,但上党郡郡守冯亭拒绝投降秦国,转而将上党献给赵国。[72][73][74]赵王赵丹同赵豹、赵胜和赵禹商议后,派赵胜接受上党郡,同时派廉颇驻军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防备秦军进攻。[75][76][77][78]
前261年,秦王派左庶长王龁进攻韩国上党,上党人逃往赵国,赵军在长平接应上党人。[79]
四月,王龁向长平赵军发动进攻。秦赵两军士兵时有交手,赵军士兵击伤秦军的侦察兵,秦军的侦察兵斩杀赵军的裨将茄,双方战事逐步扩大。[80]六月,秦军攻破赵军阵地,攻下两座城堡,俘虏四名尉官。[81]
七月,赵军修筑围墙,坚守阵地,不轻易出击。秦军发起强攻,占领赵军西侧营垒,俘获两名尉官。尽管秦军多次挑战,廉颇始终坚持固守,赵军未与秦军正面交战。[82][83]赵国后勤保障压力增加,赵王不断责备廉颇未能主动出击击退秦军。秦相范雎遂施反间计,声称“廉颇容易对付,秦国最忌惮赵奢之子赵括。”赵王遂命赵括代替廉颇。[84][85][86]
秦王得知赵括上任,暗中任命白起为上将军,接替王龁为主将,并严令保密,否则格杀勿论[87]。赵括接任后,全面更改军中的规章制度,并更换了各级军官[88],由守为攻,主动出击秦军。秦军假装溃退,赵军乘胜追击至秦军营垒,但未能攻破。白起派出两万五千精兵突袭,截断赵军后路,又用五千骑兵切断赵括军与营垒的联系,将赵括军孤立,并切断其粮道[89],同时派轻装精兵反复骚扰[90]。赵括军陷入困境,只能筑垒固守,等待援军[91]。
秦昭襄王听闻赵括被围后亲赴河内郡,赏赐当地民众,并征调全国15岁以上青壮年拦截赵国援军[92]。
至九月,赵军主力断粮四十六日。赵括曾四度组织突围,但都未能成功[93]。最终,赵括亲率精锐突围时,遭乱箭射杀[94][95]。
赵括战死后,四十万赵军向白起投降[96]。白起与部将商议,担心赵国反复生变,于是策划将降兵全部杀害[97],仅留下240名少年回国报信[98]。长平之战中,赵军累计被斩杀达四十五万[99],赵国为之震惊。[100][101]
战后秦军收集战场头颅堆积成台,称“白起台”。[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