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记忆》,生死之间——献给北大山鹰社
发表于 : 2023年 9月 5日 14:27
前两天找诗版id的帖子没找到,翻到下面这个旧帖。当时被转到北美户外俱乐部,还保留了旧站户外版斑竹、西夏邦马山难亲历人的回复,看得无限感慨。再把它们搬回新娘家……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巅峰记忆》,生死之间——献给北大山鹰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12 11:41:49 2011, 美东)
读大学的时候听过北大山鹰社社长做的讲座,当时学生和民间登山社团刚刚兴起,年轻人群情激奋。我的北大同学没被选上山鹰社,十分失望;看他们训练艰苦,天天晚上在操场跑步、兔子跳,又很佩服。后来读博时的室友也来自北大,给我看了一本山鹰社编写的《八千米生命高度》的书,其中讲到一位女生99年在四川雪宝顶滑坠身亡,痛惜之余大感学生登山仅有热情是不够的。2002年更传来五名队员在希夏邦马峰遇雪崩丧身的消息,山鹰社很受打击。事隔十余年,上个月在国内报纸上再见山鹰社成员重登希夏邦马峰的报道,并以此拍摄了《巅峰记忆》这部纪录片,纪念八年前的山难,告慰死者,鼓励后人: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S4y1d7aH/
虽然纪录片里女主持的风度口吻有点轻巧,男旁白的不动声色略嫌做作,但影片非常有震撼力,主要得益于叙事者、当年的山难经历者李兰。96级入学的李兰现在是个自由登山者,除了每年两三个月在拉萨登山学校教课,其余时间全部用来登山。收入有限,仅靠千余元的教练工资、给户外杂志写文章、做攀岩裁判、少量赞助为经济来源,但她坚守理想。国内这样的登山女性不过七八人,男的也就十来个,在极限攀登领域则更少。
这样坚毅的女子,说话却是一股浓浓的纯真的学生腔,高山赋予了她最纯净的性格。希夏邦马山难一直是她的心理阴影,当时她作为B组人员接应冲顶队友,到达营地却发现雪崩,看到队友遗体时说不出一个字,唯一的反应是仰天长啸,那是一种拼命要把自己的嗓子喊破喊劈喊出血的嚎叫。喊完之后好一些,过一会儿又难受得再喊。这样的叙述真实得让人动容。冲顶队员是全队最年轻健壮、最优秀的成员。李兰以后作为老队员,每次爬山、安排路线和人员时都有强烈的负罪感和沉重的心理负担,似乎每一个安排都决定着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用她的话说是攥着一把鲜血。
李兰确信灵魂的存在。八年中,她常常看到罹难的队员站在她面前,像黑泽明的电影一样,真实可感。在最脆弱、最孤独的时候她会对他们说,你们别在我跟前站着了,你们走吧,离开吧。这次登顶之前,全体人员举行了一次藏式的祈福仪式。在飘动的经幡和喃喃的诵经声中,李兰清楚地看见那五位队友一个个排着队走过来,坐在对面的山坡上,一起看着仪式。时隔八年,他们仍穿着当年的队服,只是已经变旧。他们的容颜依旧年轻,表情平静,就像生离死别的朋友重新见面,不用说话,互相都明白,彼此都有点委屈。这样的真实感受再次震动人的心灵:或许与自然最亲密的人,真的能感受到灵魂、神明的存在。李兰说当年15个人犯下的错误,全部由他们去世的五人承担了。可她的思想负担并不见轻,她其后的登山一直在为他们而登。这次重登希夏邦马,似乎让她终于放下了负担,学会了接受。登山多年,每隔一两年就会有登山朋友遇难的消息;李兰自己也曾频频历险。喜欢登山,就必须接受自然的不可控的力量,和生死的考验。
文字很苍白;请一定看纪录片,登山者的自述带给你的身临其境的感受远胜于任何文字。另外非常推荐《北京青年报》上的题为《山巅之魅》的相关报道,也附在后面,是对纪录片投资人孙斌和队友李兰的两篇采访。孙斌,杭州人,曾是山鹰社社长,现任登山协会教练,登顶过珠峰,担任过奥运火炬接力珠峰项目负责人。他的理性登山理论冷静有理,强调登山者对高山反应、冻伤、滑坠、受伤、昏迷、救援等问题要有足够的准备;登珠峰和登香山只是高度、环境不同,需要做的事都是一样的。对于人为什么喜欢登山,他的回答也很有道理:城市里的人获得幸福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户外的简单的生活则可以把繁琐的事情剥离掉,回归人内心的对自然的诉求。李兰的采访中关于登山是修心、与搭档的生死情谊、登山与个人矛盾等叙述也非常精彩。她说登山是一种孤独的境界,自由登山者过着小众的生活,又要承受社会大群体的标准,因此需要一个非常强大的内心——这可能适用于所有追求内心生活的人。
最后向山鹰社致敬,向登山者们致敬,向经历过生死的人们致敬。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巅峰记忆》,生死之间——献给北大山鹰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12 11:41:49 2011, 美东)
读大学的时候听过北大山鹰社社长做的讲座,当时学生和民间登山社团刚刚兴起,年轻人群情激奋。我的北大同学没被选上山鹰社,十分失望;看他们训练艰苦,天天晚上在操场跑步、兔子跳,又很佩服。后来读博时的室友也来自北大,给我看了一本山鹰社编写的《八千米生命高度》的书,其中讲到一位女生99年在四川雪宝顶滑坠身亡,痛惜之余大感学生登山仅有热情是不够的。2002年更传来五名队员在希夏邦马峰遇雪崩丧身的消息,山鹰社很受打击。事隔十余年,上个月在国内报纸上再见山鹰社成员重登希夏邦马峰的报道,并以此拍摄了《巅峰记忆》这部纪录片,纪念八年前的山难,告慰死者,鼓励后人: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S4y1d7aH/
虽然纪录片里女主持的风度口吻有点轻巧,男旁白的不动声色略嫌做作,但影片非常有震撼力,主要得益于叙事者、当年的山难经历者李兰。96级入学的李兰现在是个自由登山者,除了每年两三个月在拉萨登山学校教课,其余时间全部用来登山。收入有限,仅靠千余元的教练工资、给户外杂志写文章、做攀岩裁判、少量赞助为经济来源,但她坚守理想。国内这样的登山女性不过七八人,男的也就十来个,在极限攀登领域则更少。
这样坚毅的女子,说话却是一股浓浓的纯真的学生腔,高山赋予了她最纯净的性格。希夏邦马山难一直是她的心理阴影,当时她作为B组人员接应冲顶队友,到达营地却发现雪崩,看到队友遗体时说不出一个字,唯一的反应是仰天长啸,那是一种拼命要把自己的嗓子喊破喊劈喊出血的嚎叫。喊完之后好一些,过一会儿又难受得再喊。这样的叙述真实得让人动容。冲顶队员是全队最年轻健壮、最优秀的成员。李兰以后作为老队员,每次爬山、安排路线和人员时都有强烈的负罪感和沉重的心理负担,似乎每一个安排都决定着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用她的话说是攥着一把鲜血。
李兰确信灵魂的存在。八年中,她常常看到罹难的队员站在她面前,像黑泽明的电影一样,真实可感。在最脆弱、最孤独的时候她会对他们说,你们别在我跟前站着了,你们走吧,离开吧。这次登顶之前,全体人员举行了一次藏式的祈福仪式。在飘动的经幡和喃喃的诵经声中,李兰清楚地看见那五位队友一个个排着队走过来,坐在对面的山坡上,一起看着仪式。时隔八年,他们仍穿着当年的队服,只是已经变旧。他们的容颜依旧年轻,表情平静,就像生离死别的朋友重新见面,不用说话,互相都明白,彼此都有点委屈。这样的真实感受再次震动人的心灵:或许与自然最亲密的人,真的能感受到灵魂、神明的存在。李兰说当年15个人犯下的错误,全部由他们去世的五人承担了。可她的思想负担并不见轻,她其后的登山一直在为他们而登。这次重登希夏邦马,似乎让她终于放下了负担,学会了接受。登山多年,每隔一两年就会有登山朋友遇难的消息;李兰自己也曾频频历险。喜欢登山,就必须接受自然的不可控的力量,和生死的考验。
文字很苍白;请一定看纪录片,登山者的自述带给你的身临其境的感受远胜于任何文字。另外非常推荐《北京青年报》上的题为《山巅之魅》的相关报道,也附在后面,是对纪录片投资人孙斌和队友李兰的两篇采访。孙斌,杭州人,曾是山鹰社社长,现任登山协会教练,登顶过珠峰,担任过奥运火炬接力珠峰项目负责人。他的理性登山理论冷静有理,强调登山者对高山反应、冻伤、滑坠、受伤、昏迷、救援等问题要有足够的准备;登珠峰和登香山只是高度、环境不同,需要做的事都是一样的。对于人为什么喜欢登山,他的回答也很有道理:城市里的人获得幸福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户外的简单的生活则可以把繁琐的事情剥离掉,回归人内心的对自然的诉求。李兰的采访中关于登山是修心、与搭档的生死情谊、登山与个人矛盾等叙述也非常精彩。她说登山是一种孤独的境界,自由登山者过着小众的生活,又要承受社会大群体的标准,因此需要一个非常强大的内心——这可能适用于所有追求内心生活的人。
最后向山鹰社致敬,向登山者们致敬,向经历过生死的人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