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转)批莫宗坚怪哉枉论:祖冲之的圆周率成果竟是后人捏造?

STEM版,合并数学,物理,化学,科学,工程,机械。不包括生物、医学相关,和计算机相关内容。

版主: verdeliteTlexander

回复
FoxMe楼主
论坛点评
论坛点评
帖子: 3256
注册时间: 7月 26, 2022, 4:46 pm
昵称(选填): 令狐

#1 (转载)(转)批莫宗坚怪哉枉论:祖冲之的圆周率成果竟是后人捏造?

帖子 FoxMe楼主 »

此帖转自 FoxMe 在 史海钩沉(History) 的帖子:(转)批莫宗坚怪哉枉论:祖冲之的圆周率成果竟是后人捏造?

批莫宗坚怪哉枉论:祖冲之的圆周率成果竟是后人捏造?
Original 吴朝阳 和乐数学 2023-10-26 23:57

美国著名华人数学家莫宗坚先生(与黄苹合著)的近作《世界各地古代的数学》(《数学传播》2023年第47卷第3期,后简称“莫文”)谈及中国古代数学,此文第六部分“中国”的第八小节是“求圆周率的近似值”,作者在此小节中断定,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研究成果,即




以及是圆周率的高度近似分数这两项成果,都是清代编纂《四库全书》的学者的伪作,是他们捏造出来,并增插进《四库全书》的《隋书》中去的。

这一断言对关心中国数学史的读者而言可谓惊天动地。那么,事实究竟如何?

事实上,莫、黄二先生这一断言的主要依据都是错误的。我们下面将引述莫文的相关文字,并以坚实的文献证据,来否定莫文的论断。

(一)
莫文说,


公元一世纪的《周髀算经》用圆周率。到了明代,朱载堉的《乐律全书》(1595年)用。综上所述,并无古人提到是圆周率的近似值,更无人称其为“祖冲之密率”。


这段话大有问题。

首先,在清代雍正朝以前提到“圆径一百一十三,周三百五十五”的古书至少有

(1)宋章如愚、吕中《群书考索》,

(2)宋王应麟《玉海》,

(3)元代赵友钦《革象新书》,

(4)明开朱载堉的《乐律全书》,

(5)明末方以智《通雅》,

(6)清初梅文鼎《历算全书》。

这些书都有早于雍正朝的版本流传于世,例如,日本内阁文库就藏有《玉海》的元代刊本(参见附录二)。

其次,莫文所引朱载堉的《乐律全书》事实上就提到祖冲之的。朱载堉虽然使用,但他引述了祖冲之的成果。朱载堉之所以对祖冲之的成果引而不用,原因在于他认为祖氏这个分数“未合自然之理”(详见附录一)。

(二)
莫文接着又说,


清代乾隆朝设立四库全书馆,整理古籍。古人云“四库全书出, 而古书亡”, 皆因朝廷控制印书; 可删去朝廷不喜的文字,也可添增臣工偏爱的段落,故而原有的古书不见了。四库全书馆出了两本与圆周率有关的书:《隋书》与元末赵友钦的《革象新书》。《隋书》里提到祖冲之发现了



,提及“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 圆周三百五十五 (即)。约率:圆径七, 圆周二十二 (即))”。《革象新书》里提到圆周率为。


这话也不对。如上所说,提及“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的书在《四库全书》开始编纂之前的刊本现在仍有多种存世。例如,前述《群书考索》、《玉海》、《通雅》都提到祖冲之“



”的结论,而如前所说,《玉海》元刊本至今尚存(参见附录二)。

(三)
莫文又说,


当年从事《四库全书》编辑的馆臣戴震(即戴东原),主张 “西学是中学流传出去的”; 同时代的阮元主编的《畴人传》(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传记)里就写有:“西法实窃取于中国”。这两人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当时经过雍正、乾隆的闭关锁国,中国文人妄自尊大的事例很多,他们大多是“乾嘉学派”的人。我们发现《隋书》中关于祖冲之的圆周率的上、下限及“祖冲之密率”, 不合常理地未被任何古代中国数学家引用。况且, 《四库全书》开馆时,这两个数据已从欧洲流入中国。因此有馆臣们把它们窜入古书的可能。而比《四库全书》版更古的《隋书》旧版已不复存在。假定旧版《隋书》里确实有祖冲之的



,则元末赵友钦的《革象新书》里的圆周率就不合逻辑:因为这资料还不如千年之前的结果。再者,经过明、清两代,赵友钦的这个资料并无任何人引用,也是怪哉。


这里至少三处标蓝的地方都是错误的。

第一,“不合常理地未被任何古代中国数学家引用”是错的。

首先,中国古代数学注重应用,而当时的实际应用根本不需要3.1415926这样精确的圆周率,数学著作不引不用过于精确的圆周率不能说是“不合常理”。

其次,中国古代数学家之数学知识有自己的传承路线,这条路线与文史学界存在“学科壁垒”,多数古代数学家可能不知道零散地存在于《隋书》的数学成果。

其三,如前所述,明代朱载堉就是一个知道祖冲之的却不采用的例子。又如,梅文鼎在《历算全书》中三次引述了祖冲之的(参见附录二),而此书现存多种《四库》开馆之前的版本。可见, “祖冲之密率”“未被任何古代中国数学家引用”之说是错误的。

其四,《群书考索》、《玉海》、《通雅》属于以“搜罗宏富”为目标的类书,引述祖冲之的结果是“合常理”的;《革象新书》、《乐律全书》、《历算全书》属“律历”类著作,其作者知道记载于《隋书•律历志》中的,自然也是“合常理”的。(以此反观,类书及律历类著作提及祖冲之的圆周率,而典型数学著作不提,确实有其逻辑,不值得大惊小怪。)

第二,“比《四库全书》版更古的《隋书》旧版已不复存在”的说法是大错特错的。《隋书》作为重要正史,宋、元、明、清诸代都有刻本。现存元、明刊本及《四库》之前的清武英殿本《隋书》的《律历志》中都有冲之圆周率的记载。民国初年张元济在编订“百衲本”《隋书》时,就曾以元刊本(所谓“元十行本”)为底本,以明汲古阁本、明北京国子监本、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为参校本(参见附录二)。

第三,“元末赵友钦的《革象新书》里的圆周率就不合逻辑”的看法是错的。查阅原文可知,《革象新书》中所谓出自作者自己的割圆计算,是对祖氏的支持性验算,在自己计算出“三千一百四十一寸五分九厘二毫有奇”之后,赵友钦说“以一百一十三乘之,果得三百五十五尺,故言其法精密。”概言之,赵友钦此番计算的目的是证明祖氏“其法精密”,不引祖氏



结果而自行计算,可以看作是不偏听偏信的谨慎之举,哪里“就不合逻辑”了?

总而言之,《玉海》、《乐律全书》、《历算全书》等书的早于《四库》开馆的版本都有祖冲之圆周率成果的记述。更重要的是,《隋书》的元、明刊本及清武英殿本也都有相应的内容。此可见,莫文关于祖冲之圆周率之真伪的依据及断言都是错误的。

最让我惊讶的是,莫先生(在邮件中)给出的【摄自于我们家藏的隋史(清朝的《四库全书》影印本)】书页(参见附录二),其中缝赫然写着“乾隆四年”——那是《四库》开馆30多年前的版本!也就是说,莫先生自己手中明明握有《四库》开馆数十年之前的《隋书》记述祖冲之圆周率成果的页面,他却错认家藏的古籍,反而做出错误的论断,这才真的“也是怪哉”。

附录一
朱载堉的圆周率理论:原文及简释

在《乐律全书》之《律吕精义》卷二,朱载堉给出一张“密率源流图”,并提供了算法:

Image
法曰:圆周四十寸,容方九寸 ,句股求弦数可知,遂以此为求径率,求周率求积率亦如之。
简言之,朱载堉给出的圆周率“定理”是:圆周长等于40时,其内接正方形的边长等于9。据此,对于周长等于40的圆,其直径是边长等于9的正方形的对角线,即。因此,圆周率即为:这个公式与莫文所说【】是等价的。

这个圆周率的“朱氏定理”出自朱载堉自己构建的“自然之理”。在《乐律全书》之《律学新说》卷一“密率求圆幂第五”条中,朱载堉说:


【方者象地,圆者法天。方圆相求,自然真率。其数出于河图、洛书,而非人所为也。河以通干,其数十;洛以流坤,其数九。乾坤交泰,互藏其宅,故九为地而十为天。天包地外,地居天内。天有四方,毎方十寸,其周为四尺,则圆之周率也。】(见下)


朱载堉以“河图”和“洛书”配合“盖天说”,因【十为天】得出【天有四方,毎方十寸,其周为四尺】。因【九为地】得出“地”为边长等于九寸的正方。因【天包地外,地居天内】,得出边长为九的正方形是周长等于40的圆之内接正方形的结论,并据之得到圆周率为:


Image
在《乐律全书》的《律学新说》卷一中,朱载堉提到了祖冲之的成果,他说:


【刘歆、王蕃、祖冲之辈盖尝订正之矣。其测圆,或以为径七、周二十二,或以为径四十五、周一百四十二,或以为径一百一十三、周三百五十五,虽颇密于径一围三,要之,皆未得自然之理也……祖氏制率,初意盖谓圆积一亿分,则其径一百一十三尺,乃一万一千三百分;周三百五十五尺,乃三万五千五百分……】(见下图)


Image
此可见,朱载堉确实知道祖冲之以“径一百一十三、周三百五十五”为圆周率,他不使用这个数值,是因为他认为这个数值不符合他得到的“自然之理”。

附录二
相关图版

(1)日本藏元刊本《玉海》相关页面(日本内阁文库公开资料)

Image
(2)乾隆元年鹏翮堂版《历算全书》中祖冲之圆周率相关页面

Image
Image
Image
(3)张元济《〈隋书〉校勘记》相关页面

Image
Image
(4)日本藏两种元刊《隋书》记载祖冲之圆周率的页面(日本内阁文库公开资料)

Image
Image
(5)被莫先生称为《四库》本之武英殿本页面(原图由莫宗坚先生提供)

Image
歡迎關注和樂數學
forecasting
著名写手
著名写手
帖子: 313
注册时间: 4月 17, 2023, 8:26 am

#2 Re: (转载)(转)批莫宗坚怪哉枉论:祖冲之的圆周率成果竟是后人捏造?

帖子 forecasting »

FoxMe 写了: 2月 29, 2024, 4:58 pm 此帖转自 FoxMe 在 史海钩沉(History) 的帖子:(转)批莫宗坚怪哉枉论:祖冲之的圆周率成果竟是后人捏造?

批莫宗坚怪哉枉论:祖冲之的圆周率成果竟是后人捏造?
Original 吴朝阳 和乐数学 2023-10-26 23:57

美国著名华人数学家莫宗坚先生(与黄苹合著)的近作《世界各地古代的数学》(《数学传播》2023年第47卷第3期,后简称“莫文”)谈及中国古代数学,此文第六部分“中国”的第八小节是“求圆周率的近似值”,作者在此小节中断定,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研究成果,即




以及是圆周率的高度近似分数这两项成果,都是清代编纂《四库全书》的学者的伪作,是他们捏造出来,并增插进《四库全书》的《隋书》中去的。

这一断言对关心中国数学史的读者而言可谓惊天动地。那么,事实究竟如何?

事实上,莫、黄二先生这一断言的主要依据都是错误的。我们下面将引述莫文的相关文字,并以坚实的文献证据,来否定莫文的论断。

(一)
莫文说,


公元一世纪的《周髀算经》用圆周率。到了明代,朱载堉的《乐律全书》(1595年)用。综上所述,并无古人提到是圆周率的近似值,更无人称其为“祖冲之密率”。


这段话大有问题。

首先,在清代雍正朝以前提到“圆径一百一十三,周三百五十五”的古书至少有

(1)宋章如愚、吕中《群书考索》,

(2)宋王应麟《玉海》,

(3)元代赵友钦《革象新书》,

(4)明开朱载堉的《乐律全书》,

(5)明末方以智《通雅》,

(6)清初梅文鼎《历算全书》。

这些书都有早于雍正朝的版本流传于世,例如,日本内阁文库就藏有《玉海》的元代刊本(参见附录二)。

其次,莫文所引朱载堉的《乐律全书》事实上就提到祖冲之的。朱载堉虽然使用,但他引述了祖冲之的成果。朱载堉之所以对祖冲之的成果引而不用,原因在于他认为祖氏这个分数“未合自然之理”(详见附录一)。

(二)
莫文接着又说,


清代乾隆朝设立四库全书馆,整理古籍。古人云“四库全书出, 而古书亡”, 皆因朝廷控制印书; 可删去朝廷不喜的文字,也可添增臣工偏爱的段落,故而原有的古书不见了。四库全书馆出了两本与圆周率有关的书:《隋书》与元末赵友钦的《革象新书》。《隋书》里提到祖冲之发现了



,提及“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 圆周三百五十五 (即)。约率:圆径七, 圆周二十二 (即))”。《革象新书》里提到圆周率为。


这话也不对。如上所说,提及“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的书在《四库全书》开始编纂之前的刊本现在仍有多种存世。例如,前述《群书考索》、《玉海》、《通雅》都提到祖冲之“



”的结论,而如前所说,《玉海》元刊本至今尚存(参见附录二)。

(三)
莫文又说,


当年从事《四库全书》编辑的馆臣戴震(即戴东原),主张 “西学是中学流传出去的”; 同时代的阮元主编的《畴人传》(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传记)里就写有:“西法实窃取于中国”。这两人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当时经过雍正、乾隆的闭关锁国,中国文人妄自尊大的事例很多,他们大多是“乾嘉学派”的人。我们发现《隋书》中关于祖冲之的圆周率的上、下限及“祖冲之密率”, 不合常理地未被任何古代中国数学家引用。况且, 《四库全书》开馆时,这两个数据已从欧洲流入中国。因此有馆臣们把它们窜入古书的可能。而比《四库全书》版更古的《隋书》旧版已不复存在。假定旧版《隋书》里确实有祖冲之的



,则元末赵友钦的《革象新书》里的圆周率就不合逻辑:因为这资料还不如千年之前的结果。再者,经过明、清两代,赵友钦的这个资料并无任何人引用,也是怪哉。


这里至少三处标蓝的地方都是错误的。

第一,“不合常理地未被任何古代中国数学家引用”是错的。

首先,中国古代数学注重应用,而当时的实际应用根本不需要3.1415926这样精确的圆周率,数学著作不引不用过于精确的圆周率不能说是“不合常理”。

其次,中国古代数学家之数学知识有自己的传承路线,这条路线与文史学界存在“学科壁垒”,多数古代数学家可能不知道零散地存在于《隋书》的数学成果。

其三,如前所述,明代朱载堉就是一个知道祖冲之的却不采用的例子。又如,梅文鼎在《历算全书》中三次引述了祖冲之的(参见附录二),而此书现存多种《四库》开馆之前的版本。可见, “祖冲之密率”“未被任何古代中国数学家引用”之说是错误的。

其四,《群书考索》、《玉海》、《通雅》属于以“搜罗宏富”为目标的类书,引述祖冲之的结果是“合常理”的;《革象新书》、《乐律全书》、《历算全书》属“律历”类著作,其作者知道记载于《隋书•律历志》中的,自然也是“合常理”的。(以此反观,类书及律历类著作提及祖冲之的圆周率,而典型数学著作不提,确实有其逻辑,不值得大惊小怪。)

第二,“比《四库全书》版更古的《隋书》旧版已不复存在”的说法是大错特错的。《隋书》作为重要正史,宋、元、明、清诸代都有刻本。现存元、明刊本及《四库》之前的清武英殿本《隋书》的《律历志》中都有冲之圆周率的记载。民国初年张元济在编订“百衲本”《隋书》时,就曾以元刊本(所谓“元十行本”)为底本,以明汲古阁本、明北京国子监本、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为参校本(参见附录二)。

第三,“元末赵友钦的《革象新书》里的圆周率就不合逻辑”的看法是错的。查阅原文可知,《革象新书》中所谓出自作者自己的割圆计算,是对祖氏的支持性验算,在自己计算出“三千一百四十一寸五分九厘二毫有奇”之后,赵友钦说“以一百一十三乘之,果得三百五十五尺,故言其法精密。”概言之,赵友钦此番计算的目的是证明祖氏“其法精密”,不引祖氏



结果而自行计算,可以看作是不偏听偏信的谨慎之举,哪里“就不合逻辑”了?

总而言之,《玉海》、《乐律全书》、《历算全书》等书的早于《四库》开馆的版本都有祖冲之圆周率成果的记述。更重要的是,《隋书》的元、明刊本及清武英殿本也都有相应的内容。此可见,莫文关于祖冲之圆周率之真伪的依据及断言都是错误的。

最让我惊讶的是,莫先生(在邮件中)给出的【摄自于我们家藏的隋史(清朝的《四库全书》影印本)】书页(参见附录二),其中缝赫然写着“乾隆四年”——那是《四库》开馆30多年前的版本!也就是说,莫先生自己手中明明握有《四库》开馆数十年之前的《隋书》记述祖冲之圆周率成果的页面,他却错认家藏的古籍,反而做出错误的论断,这才真的“也是怪哉”。

附录一
朱载堉的圆周率理论:原文及简释

在《乐律全书》之《律吕精义》卷二,朱载堉给出一张“密率源流图”,并提供了算法:

Image
法曰:圆周四十寸,容方九寸 ,句股求弦数可知,遂以此为求径率,求周率求积率亦如之。
简言之,朱载堉给出的圆周率“定理”是:圆周长等于40时,其内接正方形的边长等于9。据此,对于周长等于40的圆,其直径是边长等于9的正方形的对角线,即。因此,圆周率即为:这个公式与莫文所说【】是等价的。

这个圆周率的“朱氏定理”出自朱载堉自己构建的“自然之理”。在《乐律全书》之《律学新说》卷一“密率求圆幂第五”条中,朱载堉说:


【方者象地,圆者法天。方圆相求,自然真率。其数出于河图、洛书,而非人所为也。河以通干,其数十;洛以流坤,其数九。乾坤交泰,互藏其宅,故九为地而十为天。天包地外,地居天内。天有四方,毎方十寸,其周为四尺,则圆之周率也。】(见下)


朱载堉以“河图”和“洛书”配合“盖天说”,因【十为天】得出【天有四方,毎方十寸,其周为四尺】。因【九为地】得出“地”为边长等于九寸的正方。因【天包地外,地居天内】,得出边长为九的正方形是周长等于40的圆之内接正方形的结论,并据之得到圆周率为:


Image
在《乐律全书》的《律学新说》卷一中,朱载堉提到了祖冲之的成果,他说:


【刘歆、王蕃、祖冲之辈盖尝订正之矣。其测圆,或以为径七、周二十二,或以为径四十五、周一百四十二,或以为径一百一十三、周三百五十五,虽颇密于径一围三,要之,皆未得自然之理也……祖氏制率,初意盖谓圆积一亿分,则其径一百一十三尺,乃一万一千三百分;周三百五十五尺,乃三万五千五百分……】(见下图)


Image
此可见,朱载堉确实知道祖冲之以“径一百一十三、周三百五十五”为圆周率,他不使用这个数值,是因为他认为这个数值不符合他得到的“自然之理”。

附录二
相关图版

(1)日本藏元刊本《玉海》相关页面(日本内阁文库公开资料)

Image
(2)乾隆元年鹏翮堂版《历算全书》中祖冲之圆周率相关页面

Image
Image
Image
(3)张元济《〈隋书〉校勘记》相关页面

Image
Image
(4)日本藏两种元刊《隋书》记载祖冲之圆周率的页面(日本内阁文库公开资料)

Image
Image
(5)被莫先生称为《四库》本之武英殿本页面(原图由莫宗坚先生提供)

Image
歡迎關注和樂數學
莫宗坚不熟悉文献,弄出问题,小事。

也没兴趣去考证,不知道约率和密率这两个逼近是怎么得出来的,正好是\pi的连分数的两个截断。
longtian
职业作家
职业作家
帖子: 518
注册时间: 5月 12, 2023, 4:15 pm

#3 Re: (转载)(转)批莫宗坚怪哉枉论:祖冲之的圆周率成果竟是后人捏造?

帖子 longtian »

台湾人开始对中国数学散步虚假信息了

FoxMe 写了: 2月 29, 2024, 4:58 pm 此帖转自 FoxMe 在 史海钩沉(History) 的帖子:(转)批莫宗坚怪哉枉论:祖冲之的圆周率成果竟是后人捏造?

批莫宗坚怪哉枉论:祖冲之的圆周率成果竟是后人捏造?
Original 吴朝阳 和乐数学 2023-10-26 23:57

美国著名华人数学家莫宗坚先生(与黄苹合著)的近作《世界各地古代的数学》(《数学传播》2023年第47卷第3期,后简称“莫文”)谈及中国古代数学,此文第六部分“中国”的第八小节是“求圆周率的近似值”,作者在此小节中断定,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研究成果,即




以及是圆周率的高度近似分数这两项成果,都是清代编纂《四库全书》的学者的伪作,是他们捏造出来,并增插进《四库全书》的《隋书》中去的。

这一断言对关心中国数学史的读者而言可谓惊天动地。那么,事实究竟如何?

事实上,莫、黄二先生这一断言的主要依据都是错误的。我们下面将引述莫文的相关文字,并以坚实的文献证据,来否定莫文的论断。

(一)
莫文说,


公元一世纪的《周髀算经》用圆周率。到了明代,朱载堉的《乐律全书》(1595年)用。综上所述,并无古人提到是圆周率的近似值,更无人称其为“祖冲之密率”。


这段话大有问题。

首先,在清代雍正朝以前提到“圆径一百一十三,周三百五十五”的古书至少有

(1)宋章如愚、吕中《群书考索》,

(2)宋王应麟《玉海》,

(3)元代赵友钦《革象新书》,

(4)明开朱载堉的《乐律全书》,

(5)明末方以智《通雅》,

(6)清初梅文鼎《历算全书》。

这些书都有早于雍正朝的版本流传于世,例如,日本内阁文库就藏有《玉海》的元代刊本(参见附录二)。

其次,莫文所引朱载堉的《乐律全书》事实上就提到祖冲之的。朱载堉虽然使用,但他引述了祖冲之的成果。朱载堉之所以对祖冲之的成果引而不用,原因在于他认为祖氏这个分数“未合自然之理”(详见附录一)。

(二)
莫文接着又说,


清代乾隆朝设立四库全书馆,整理古籍。古人云“四库全书出, 而古书亡”, 皆因朝廷控制印书; 可删去朝廷不喜的文字,也可添增臣工偏爱的段落,故而原有的古书不见了。四库全书馆出了两本与圆周率有关的书:《隋书》与元末赵友钦的《革象新书》。《隋书》里提到祖冲之发现了



,提及“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 圆周三百五十五 (即)。约率:圆径七, 圆周二十二 (即))”。《革象新书》里提到圆周率为。


这话也不对。如上所说,提及“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的书在《四库全书》开始编纂之前的刊本现在仍有多种存世。例如,前述《群书考索》、《玉海》、《通雅》都提到祖冲之“



”的结论,而如前所说,《玉海》元刊本至今尚存(参见附录二)。

(三)
莫文又说,


当年从事《四库全书》编辑的馆臣戴震(即戴东原),主张 “西学是中学流传出去的”; 同时代的阮元主编的《畴人传》(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传记)里就写有:“西法实窃取于中国”。这两人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当时经过雍正、乾隆的闭关锁国,中国文人妄自尊大的事例很多,他们大多是“乾嘉学派”的人。我们发现《隋书》中关于祖冲之的圆周率的上、下限及“祖冲之密率”, 不合常理地未被任何古代中国数学家引用。况且, 《四库全书》开馆时,这两个数据已从欧洲流入中国。因此有馆臣们把它们窜入古书的可能。而比《四库全书》版更古的《隋书》旧版已不复存在。假定旧版《隋书》里确实有祖冲之的



,则元末赵友钦的《革象新书》里的圆周率就不合逻辑:因为这资料还不如千年之前的结果。再者,经过明、清两代,赵友钦的这个资料并无任何人引用,也是怪哉。


这里至少三处标蓝的地方都是错误的。

第一,“不合常理地未被任何古代中国数学家引用”是错的。

首先,中国古代数学注重应用,而当时的实际应用根本不需要3.1415926这样精确的圆周率,数学著作不引不用过于精确的圆周率不能说是“不合常理”。

其次,中国古代数学家之数学知识有自己的传承路线,这条路线与文史学界存在“学科壁垒”,多数古代数学家可能不知道零散地存在于《隋书》的数学成果。

其三,如前所述,明代朱载堉就是一个知道祖冲之的却不采用的例子。又如,梅文鼎在《历算全书》中三次引述了祖冲之的(参见附录二),而此书现存多种《四库》开馆之前的版本。可见, “祖冲之密率”“未被任何古代中国数学家引用”之说是错误的。

其四,《群书考索》、《玉海》、《通雅》属于以“搜罗宏富”为目标的类书,引述祖冲之的结果是“合常理”的;《革象新书》、《乐律全书》、《历算全书》属“律历”类著作,其作者知道记载于《隋书•律历志》中的,自然也是“合常理”的。(以此反观,类书及律历类著作提及祖冲之的圆周率,而典型数学著作不提,确实有其逻辑,不值得大惊小怪。)

第二,“比《四库全书》版更古的《隋书》旧版已不复存在”的说法是大错特错的。《隋书》作为重要正史,宋、元、明、清诸代都有刻本。现存元、明刊本及《四库》之前的清武英殿本《隋书》的《律历志》中都有冲之圆周率的记载。民国初年张元济在编订“百衲本”《隋书》时,就曾以元刊本(所谓“元十行本”)为底本,以明汲古阁本、明北京国子监本、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为参校本(参见附录二)。

第三,“元末赵友钦的《革象新书》里的圆周率就不合逻辑”的看法是错的。查阅原文可知,《革象新书》中所谓出自作者自己的割圆计算,是对祖氏的支持性验算,在自己计算出“三千一百四十一寸五分九厘二毫有奇”之后,赵友钦说“以一百一十三乘之,果得三百五十五尺,故言其法精密。”概言之,赵友钦此番计算的目的是证明祖氏“其法精密”,不引祖氏



结果而自行计算,可以看作是不偏听偏信的谨慎之举,哪里“就不合逻辑”了?

总而言之,《玉海》、《乐律全书》、《历算全书》等书的早于《四库》开馆的版本都有祖冲之圆周率成果的记述。更重要的是,《隋书》的元、明刊本及清武英殿本也都有相应的内容。此可见,莫文关于祖冲之圆周率之真伪的依据及断言都是错误的。

最让我惊讶的是,莫先生(在邮件中)给出的【摄自于我们家藏的隋史(清朝的《四库全书》影印本)】书页(参见附录二),其中缝赫然写着“乾隆四年”——那是《四库》开馆30多年前的版本!也就是说,莫先生自己手中明明握有《四库》开馆数十年之前的《隋书》记述祖冲之圆周率成果的页面,他却错认家藏的古籍,反而做出错误的论断,这才真的“也是怪哉”。

附录一
朱载堉的圆周率理论:原文及简释

在《乐律全书》之《律吕精义》卷二,朱载堉给出一张“密率源流图”,并提供了算法:

Image
法曰:圆周四十寸,容方九寸 ,句股求弦数可知,遂以此为求径率,求周率求积率亦如之。
简言之,朱载堉给出的圆周率“定理”是:圆周长等于40时,其内接正方形的边长等于9。据此,对于周长等于40的圆,其直径是边长等于9的正方形的对角线,即。因此,圆周率即为:这个公式与莫文所说【】是等价的。

这个圆周率的“朱氏定理”出自朱载堉自己构建的“自然之理”。在《乐律全书》之《律学新说》卷一“密率求圆幂第五”条中,朱载堉说:


【方者象地,圆者法天。方圆相求,自然真率。其数出于河图、洛书,而非人所为也。河以通干,其数十;洛以流坤,其数九。乾坤交泰,互藏其宅,故九为地而十为天。天包地外,地居天内。天有四方,毎方十寸,其周为四尺,则圆之周率也。】(见下)


朱载堉以“河图”和“洛书”配合“盖天说”,因【十为天】得出【天有四方,毎方十寸,其周为四尺】。因【九为地】得出“地”为边长等于九寸的正方。因【天包地外,地居天内】,得出边长为九的正方形是周长等于40的圆之内接正方形的结论,并据之得到圆周率为:


Image
在《乐律全书》的《律学新说》卷一中,朱载堉提到了祖冲之的成果,他说:


【刘歆、王蕃、祖冲之辈盖尝订正之矣。其测圆,或以为径七、周二十二,或以为径四十五、周一百四十二,或以为径一百一十三、周三百五十五,虽颇密于径一围三,要之,皆未得自然之理也……祖氏制率,初意盖谓圆积一亿分,则其径一百一十三尺,乃一万一千三百分;周三百五十五尺,乃三万五千五百分……】(见下图)


Image
此可见,朱载堉确实知道祖冲之以“径一百一十三、周三百五十五”为圆周率,他不使用这个数值,是因为他认为这个数值不符合他得到的“自然之理”。

附录二
相关图版

(1)日本藏元刊本《玉海》相关页面(日本内阁文库公开资料)

Image
(2)乾隆元年鹏翮堂版《历算全书》中祖冲之圆周率相关页面

Image
Image
Image
(3)张元济《〈隋书〉校勘记》相关页面

Image
Image
(4)日本藏两种元刊《隋书》记载祖冲之圆周率的页面(日本内阁文库公开资料)

Image
Image
(5)被莫先生称为《四库》本之武英殿本页面(原图由莫宗坚先生提供)

Image
歡迎關注和樂數學
回复

回到 “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