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的死是病故还是毒杀?他的死到底隐藏着怎样可怕的真相?

版主: CaravelTheMatrixmolen

回复
头像
cover楼主
见习点评
见习点评
帖子: 1594
注册时间: 5月 9, 2023, 9:53 am

#1 朱厚照的死是病故还是毒杀?他的死到底隐藏着怎样可怕的真相?

帖子 cover楼主 »

在中国历史上的历代王朝中,明朝是唯一一个没有和亲的大一统王朝,而明朝的祖训也有严格的记载:“不和亲,不割地,不纳贡,不称臣……”,由此可见,明朝确实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刚的王朝,而明朝的16位皇帝中,也有很多的厉害角色。

就比如明武宗朱厚照,他是大明王朝的第十位皇帝,看似荒诞不羁,好色成性,在他16年的执政生涯里,更是干了很多不靠谱的事情,可明朝在他手里却没有继续败坏的迹象,反而经济上比他父亲在位期间还要好。

历史对于朱厚照的评价几乎是一边倒的负面评价,但对于我们后人来说,朱厚照的一生,并不是一无是处,相反,他是一位能力强悍且魄力非凡的皇帝。

但朱厚照身上最让后人津津乐道的,并不是他在位期间的那些迷之操作,而是他的死亡。

明武宗朱厚照的死因很奇特,有人说他是落水受惊而亡,有人说他是纵欲过度而亡,更有人说他的死,其实是一场惊天大阴谋。

那么,明武宗朱厚照的死,到底隐藏着哪些秘密呢?后世对于朱厚照的死,又有哪些猜测呢?

图片

朱厚照

一:落水而亡-存在太多的争议

关于朱厚照的死因,在正史中他的死亡历程大致是这样的:

正德十五年9月,明武宗朱厚照南巡结束,自江南返回北京,路过清浦江的时候,玩性大发,非得要下江打渔,于是独自乘船下江,却不慎落入江中,虽然被随行的护卫给救起来了,但由于朱厚照不会水,落水之后呛了水,加上收到了惊吓,从此开始生病,只支撑了6个月左右,于正德十六年三月份,突然病情恶化,一命呜呼,年仅31岁。

这在《明史》中是有明确记载的,但也因此引发了后人的无数猜想。

首先,朱厚照作为帝王,为何轻易落水;朱厚照是大明王朝的皇帝,他的身边肯定是高手如云,侍卫众多,况且又是在清浦江而不是北京城,为了防止宵小作祟,朱厚照身边的安保力量一定非常强大;但就是这样的情形之下,朱厚照却还能掉进江里,不得不让人怀疑。

其次,按照后世的猜测,朱厚照落水之后,肯定得了伤风感冒,但感冒也要不了武宗的命,因为武宗本身就是一个武将,力大无穷;除非他得的是肺炎,但如果武宗皇帝因为落水而患上了肺炎,皇宫里应该经常听到他咳嗽,而且大家都知道,肺炎肯定会伴随着发烧;但武宗皇帝被救起来之后,依然安然无恙地回到了北京城,直到第二年三月份在主持祭祀大典的时候突然咳血倒地,一病不起。



朱厚照落水

试想一下,如果武宗皇帝真的得了肺炎,怎么可能撑了这么长时间,肺炎这种病来势很凶猛,伴随着发烧咳嗽,在中国古代,只是换上了肺炎,那基本上没几天就一命呜呼,还能等半年吗?

最后,明武宗朱厚照虽然荒唐,但他身体强壮,不仅能上阵杀敌,还在豹房中豢养了很多珍禽猛兽,史书记载他

“喜搏虎豹取乐”

,《明实录》中还有

“帝东西游幸,历数千里,乘马,腰弓矢,涉险阻,冒风雪,从者多道病,帝无倦容”

这样的记载;由此可见,朱厚照的身体是非常强壮的,而且那时候的他才30岁出头,正值壮年,怎么可能就落水生病之后就那么轻易地死了呢?而且自他落水到去世,中间间隔了半年左右的时间,这半年中,难道都治不好吗?

如果要说朱厚照落水之后受了惊吓而死,这也不可能;朱厚照从小尚武,豹房之中更是养了很多虎豹,没事的时候就喜欢跟虎豹搏斗,这样的人会因为落水而被吓死吗?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成立。

后世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朱厚照是一个荒淫无度的帝王,他天天待着豹房里淫乐,身体早就被掏空了,落水只是一个契机,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



豹房

但是,后世之人经过层层分析认为:朱厚照的豹房实际上除了是他的娱乐场所之外,更是他为了脱离文官集团而打造的第二中央;豹房中除了娱乐,也是朱厚照的办公之地。

而部分史书中也记载了,朱厚照虽然常年待在豹房之中,但他并没有荒废朝政,几乎每日都会让人将奏折送到豹房中来,当天的奏折必定是当天批阅完毕,而大臣们如果有事请奏,也是到豹房中汇报工作。

由此可见,豹房的建立,其实并非是朱厚照为了玩乐,他在正事上从来没有含糊过。

之所以后世认为豹房是朱厚照的荒淫场所,只是部分史官刻意地抹黑而已。

所以这种说法其实小编也是不太认同的。

由此可见,正史中关于朱厚照落水之后生病而亡的记载,其实存在很大的漏洞。那么既然正史中的记载不可信,朱厚照又是怎么死的呢?

有两种猜测:一种是江彬谋杀;还有一种是杨廷和联合文官集团毒杀皇帝。


二:江彬真的会谋杀皇帝吗?

很多人都不知道江彬是谁?其实江彬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军官,有一次在大宦官钱宁的帮助下,有幸得到武宗皇帝的召见,成了武宗皇帝的近臣。

他也是豹房中武宗最信任的人之一,据说有一次,武宗皇帝在豹房中与老虎搏斗,武宗不敌,被老虎逼到了墙角处,钱宁吓得瑟瑟发抖,不敢去救皇帝,江彬见状,奋不顾身的冲上前去营救了皇帝,自那之后,江彬正式进入了朱厚照的眼中,开始一步步的攀爬,从一个小小的军官一路做到了武将之首。

所以,江彬能够一路坐上高位,并非偶然或者说他的能力有多强,而是他的背后是朱厚照,朱厚照刻意扶植他,才有了他的飞黄腾达。

那么,江彬本身是靠朱厚照起家的,为什么他又要谋杀朱厚照呢?

主要原因是宁王谋反被平定之后,在宁王的家中搜出了一份宁王贿赂官员的名单,而江彬赫然在列,江彬担心事情泄露,所以选择先行下手,谋杀朱厚照。



江彬

从逻辑上来说,这是说得通的;但如果仔细分析,发现漏洞百出。

其一:江彬是朱厚照扶植起来的;

他的一切权势,地位以及所带来的的金钱,都是朱厚照给的,没有朱厚照给他这些,他就说明也不是;而朱厚照之所以扶植江彬,目的就是为了让武将跟明朝的文官集团抗衡。

明朝自“土木堡之变”后,以于谦为首的文官集团迅速发展壮大,在朝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而这股势力发展到正德年间,足以跟皇权相抗衡。

朱厚照登基之后,并不满意这一局面,于是开始扶植宦官集团,刚开始,以刘瑾为首的宦官集团跟文官集团相抗衡,但后来刘瑾被文官集团搬倒之后,以钱宁和江彬为首的武将集团开始作为新的势力被朱厚照推上历史舞台。

所以,如果江彬真的谋杀了朱厚照,凭借他自己的实力,根本无法抗衡文官集团,他面临的只有死路一条,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朱厚照死后,文官集团扶植明世宗登基,江彬就被文官集团的首领内阁首辅杨廷和以及张太后诱捕入狱,最终被凌迟处死。

其二:江彬有不在场的证据;

根据史籍记载,朱厚照驾崩在豹房的时候,身边只有两个太监,那时候的江彬已经被调往通州,而调他去通州的人,就是内阁首辅杨廷和;如果江彬要谋杀朱厚照,他怎么可能会跑去通州,将这事交给属下去做,这种事当然是要自己动手,并且看着皇帝死才会放心。

其三:关于受贿一事,朱厚照未必会杀他;

江彬接受宁王的受贿是不争的事实,但那时候接受宁王贿赂的又不止江彬一人,朝中这样的大臣无数,连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大名都赫然在列,朱厚照不可能将所有受贿的大臣都杀了,何况江彬还是他的宠臣,他活下来的概率是最大的。

所以,在小编看来,江彬谋杀案是不成立的,而且是最不可能的。


三:荒唐的外表下隐藏着刀光剑影

在上面我们说过,朱厚照驾崩之后,江彬就被文官之首杨廷和给杀了;不仅如此,在宁王谋反案中,杨廷和也接受了宁王的贿赂。由此推断,杨廷和的嫌疑比江彬还要大。

那么,杨廷和杀明武宗朱厚照的动机是什么呢?

自古以来,皇权和相权的争斗就没有停止过,明朝建国之后,朱元璋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大明,取消了丞相这一职位,但是随之而来的,明朝却设立了内阁,内阁的权力非常之大。

但是,自朱元璋往下,一直到朱瞻基时期,内阁对皇权都没有形成威胁。

而“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文官势力突然崛起,形成了能够与皇权相抗衡的局面,发展到朱厚照时期,这种局面已经坏到无法控制了;特别是明孝宗朱祐樘驾崩之后,为了江山能够传承,他任命了三位顾命大臣辅佐朱厚照,这三位顾命大臣分别是:刘健,李东阳和谢迁。

顾命大臣的权柄很大,在很多的电视剧中我们都能够看到,皇帝的决定如果有问题,顾命大臣是有权力反驳回去的。由此可见,朱厚照继位之后,面临的是怎样的局面。



杨廷和

历史上对朱厚照的评价一直都是负面的,认为他是一个荒唐的皇帝,他确实也干了很多荒唐的事情;但如果结合当时的政治局面来看,我们不禁会想,朱厚照荒唐的外表下是否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辛?他的荒唐是否是做给别人看的?其实这个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朱厚照很聪明,他继位之后,就面临着文官集团的全面压制,皇权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威胁;于是他开始扶植宦官集团,以“八虎”为代表的宦官集团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朱厚照看似天天跟着“八虎”一起胡闹,但是不知不觉之间,“八虎”的势力也在一步步的提升,形成了能够与文官集团相抗衡的一种新兴势力,而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太监刘瑾。

但刘瑾上位没几年,就被文官集团彻底打压下去了,最后以谋逆罪杀害。



刘瑾

很难想象,太监竟然以谋逆罪论处,在中国历史上,太监谋反的案例少之又少,主要是因为太监的权力都是皇帝给的,只要皇帝一纸命令,他什么都没有,所以太监谋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也是为什么明朝的皇帝都喜欢把太监抬出来跟文官集团打擂台的原因。

而刘瑾之所以被文官集团打压,是因为他上位之后,开始推行一系列的变法改革,希望能够恢复大明的经济;当然,这一定是朱厚照支持的,因为以刘瑾太监的身份,就算权力再大,他也不敢挑战天下士大夫。

但可惜的是,刘瑾推行的变法侵犯了文官集团的利益,导致了文官集团彻底反扑,刘瑾变法失败。斗争失败就意味着要付出代价,刘瑾也不过是皇帝手中的一颗棋子罢了,既然失败了,那就成了废子,只能抛弃,所以武宗在权衡利弊之后,只能杀了刘瑾,以达到平息文官集团怒火的目的。

由此可见,当时的皇权面临着多么大的挑战和威胁,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其实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而朱厚照也根本不是史书上记载的那样不堪,相反,在他荒唐的外表之下,隐藏着的其实是一颗睿智的心,他和文官集团看似和睦相处,其实刀光剑影,杀人无形。

所以,明武宗朱厚照在史书上其实是一个被抹黑的皇帝,他的荒唐只是他的表象,其实他非常的聪明,从他扶植宦官集团抗衡文官集团就能够看出,朱厚照并不是史书上所记载的那样荒唐。



朱厚照

正德十二年,朱厚照御驾亲征鞑靼小王子,取得了应州大捷;根据多方资料考证,应州大捷鞑靼军队伤亡接近万人,但在《武宗实录》中的记载却是大相庭径:

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

试想一下,双方数十万人的大战,明军打胜了却只斩首十六人,这根本不太可能,所以关于应州大战的史料是存在问题的。

而记载史料的无疑就是文官集团了,由此可见,武宗时期,皇权跟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有多大。

正德五年,安化王叛乱;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举兵叛乱;朱厚照是明朝历史上唯一遇到两次藩王叛乱造反的皇帝;如果说这两次藩王造反之中,没有明朝文官集团的影子,小编肯定是不信的。

特别是宁王造反之前,当时几乎天下皆知;宁王举兵之后,各地官员隐瞒不报,放任不管;更别说宁王被抄家之后,还找到了他贿赂杨廷和的证据。

这些都间接证明了,文官集团跟藩王叛乱存在着某种联系。

在刘瑾倒台之后,以钱宁和江彬为首的武将集团又迅速崛起,代替了宦官集团,成为了新的抗衡文官集团的势力。

从这一连串的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朱厚照其实是一个城府很深的皇帝,他看似玩世不恭,其实却是一步步地想瓦解文官势力。

正德时期,看似朱厚照玩世不恭,大臣们屡屡劝谏,实际上这背后的刀光剑影太让人后怕,朝野动荡不安。


四:换个听话的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与文官集团关于皇权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很显然,虽然明武宗在上位前期表现得很荒唐,但他的种种表现还是引起了文官集团的警觉;因为朱厚照在不知不觉之间,就连续拉起了两股势力与他们进行抗衡,更是在弹指之间,覆灭了安化王叛乱和宁王叛乱。

这时候的文官集团才突然惊醒,原来这个皇帝并不是他表面上表现得那样不堪,他的能力相当强悍。

从以上的种种分析当中,我们不难猜测,文官集团是有谋杀朱厚照的动机的,因为朱厚照在位期间,所作的事情确实伤害到了文官集团的利益。

如果猜测成了事实,那么,文官集团又是怎样谋杀了明武宗朱厚照呢,矛头的指向是-太医院。

太医院的医生顾名思义就是御医了。



太医诊治

朱厚照自从落水之后,他的病一直就没好,而且拖了大半年才去世;根据史籍记载,在这期间,朱厚照曾经不止一次要求内阁首辅杨廷和更换太医,但杨廷和都以各种理由给拒绝了。

这里又有两个问题出来了:为何武宗一再要求更换太医?为何杨廷和找各种理由拒绝更换太医?

这两个问题很重要,首先,武宗皇帝只是落水受凉了,为什么几个月都医不好,皇宫里的太医可以说是全国医术最精湛的,而且皇宫里的医疗条件肯定也是最好的,为什么太医院的太医就束手无策呢?

其次,皇帝发现太医治不好他的病,要求更换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甚至于斩杀了太医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为什么杨廷和有胆子拒绝皇帝更换太医呢?

再次,正德皇帝落水返回京城之后,作为内阁首辅的杨廷和干了一件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情,他下令将紫禁城给封门了;而朱厚照的头号狗腿子江彬也被杨廷和调到通州去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朱厚照驾崩之后,杨廷和立刻下令将豹房夷为平地,而当时所有人都知道,豹房不仅仅是正德皇帝的娱乐场所,更是当时的政治中心,正德皇帝办公之地。



杨廷和

先帝在世时候经常去的地方,没有被保护起来就算了,先帝刚去世,杨廷和就急急忙忙地给拆了,除了毁灭证据,我是想不出还有其他的理由。

重要的是,正德皇帝是在豹房里驾崩的,那么杨廷和的行为就不得不让人怀疑了。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是有动机谋杀皇帝的。

首先,朱厚照是明朝的第十位皇帝,从正史中看到的都是他的荒唐行为,妥妥的昏君;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朱厚照在位时期,明朝政治清明,国力较之朱祐樘时期还要强悍。而且朱厚照统治时期,虽然出现了安化王和宁王叛乱,但都被平息了;甚至在抗击鞑靼入侵的时候,朱厚照作为帝王,更是身先士卒,保家卫国;这样悍不畏死的彪悍作风,只有如李世民这样的开国帝王才会有,盛世帝王中非常少见。

所以可以看出,明武宗朱厚照其实根本不是一个昏君,反而是明君,历史歪曲了事实。

而这样一位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非常出色的帝王,是文官集团不想看见的,因为这不符合文官集团的利益。



其二,朱厚照的改革方案,触碰到了文官集团的利益,文官集团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之下,铤而走险毒杀皇帝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其三:朱厚照的突然驾崩,使得他重新掌握朝廷军事大权,重建武将势力的一系列操作都戛然而止;文官集团再次占据上风。

其四:朱厚照登基之后,一直没有儿子,如果朱厚照死了,那么文官集团就可以扶植一位听话的皇帝,这样对于文官集团的利益是非常有益的,只要朱厚照死了,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文官集团;最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最后,朱厚照的落水只是一个意外,他落水之后,恐怕只是得了普通的感冒或者肺炎,但却给了杨廷和一个绝佳的机会,他以给皇帝治病为由,控制皇帝的行动,最后经过太医的“精心调理”,让朱厚照的病入膏肓,直至死亡。

当然,这只是小编结合历史而分析的结论,明武宗朱厚照最终为何而死,最终还是一个谜团,我们找不出任何的证据能够证明皇帝是文官集团毒杀的。

但明朝后来的天启皇帝也是死的不明不白,天启皇帝登基之后,由于他的兴趣是木工,经常捣鼓木匠活,于是他扶植魏忠贤等太监集团崛起,跟东林党死磕。

最终的结果是天启皇帝偶然落水,然后也是生病吃药,吃着吃着就把自己吃死了。

当然,我们还是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这是文官集团干的;但明朝这两位皇帝的死法却是出奇的一致,不得不让人心生恐惧。



朱厚照

后记:

明武宗朱厚照的死在明朝历史乃至整个封建历史上都是非常扑朔迷离的一件事,直至今日,仍然是许多史学家热议的话题之一。

但如果仔细分析明史就会发现,明朝历史上的许多大事件都围绕着皇权与相权的争斗而展开;而皇权的代表是皇帝以及皇帝扶植起来的宦官集团或者武将集团,而相权代表的是内阁以及整个文官集团。

至于朱厚照的死是否真的是太医毒杀,这已经成为了历史迷案,事实的真相早就随着时间的流逝沉沦于史海中
头像
cover楼主
见习点评
见习点评
帖子: 1594
注册时间: 5月 9, 2023, 9:53 am

#2 Re: 朱厚照的死是病故还是毒杀?他的死到底隐藏着怎样可怕的真相?

帖子 cover楼主 »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糊涂皇帝,他在位期间宠信以“八虎”为首的宦官,任用江彬等小人。同时他还营建“豹房”,疏于朝政,经常玩失踪,跑出去微服私访,朝臣们拿这位皇帝头疼死了。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皇帝,竟然亲自指挥明军作战,大败蒙古铁骑,取得了一场大捷,使得蒙古几十年都不敢进入明朝腹地。

公元1517年,明武宗在宫中百无聊赖,于是换上老百姓的衣服,带上亲信,玩起了他最喜欢的微服私访。朝中大臣毛纪等人闻讯急忙前来劝阻,说辞一点新意也没有,又是希望他赶紧回宫,以免发生意外伤了龙体。这些话明武宗早已听麻木了,他直接无视了朝臣的谏言,一路飞奔来到居庸关下,明摆了打算出关。

关外可就是抵御蒙古铁骑的战区了,此时的明军早已不复当年之勇,根本不是蒙古铁骑的对手,皇帝一旦出关,那可谓是九死一生的局面。好在巡关御史张钦早已得到朝中急报,提前派人封闭居庸关,硬是不让明武宗出关。

无奈之下,明武宗只得打道回府。因为他太了解这些文臣了,这些人根本不怕他这个皇帝,他也拿这些文臣一点办法也没有。就在所有人都为此松了口气的时候,谁也没料到,明武宗竟然杀了个回马枪。仅仅过了几日,他故技重施,再次扮作平民,再次来到居庸关下。这次,不知道明武宗用了什么办法,竟然瞒过了朝臣们的眼睛,成功出居庸关,到达了宣府。

接着,他摇身一变,重新换回了皇帝的身份,接着他便以皇帝的身份下了一道命令:让谷大用镇守居庸关,禁止一切朝臣出关。

那么,明武宗如此执着地想要出居庸关,到底是想做什么呢?

很快,人们便得到了答案,他要和蒙古铁骑打一场硬碰硬的仗,这一战的主帅不是别人,正是明武宗自己。接下来,明武宗接连下了两道命令。其一,下旨运送100万两银钱到前线。其二,下旨封自己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运送银钱还能理解,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一般只要打打仗,都要先发些钱鼓舞士气,这样胜算会大一些。但是皇帝给自己封官,这套路就看不懂了。

这里先放下暂且不说,后面会做分析的。总之,这仗还没开始打,明武宗的一番操作就已经让人心里犯嘀咕了。接下来,因为在宣府并没有看到敌军的影子,于是明武宗前往了更靠近前线的阳和,在这里以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的身份,指挥即将到来的整场战斗。明武宗兴冲冲地跑前线来找仗打,那么真的有敌军吗?还是说这只是他搞出的一场闹剧?

数日之后,答案揭晓。蒙古鞑靼部落的小王子率领5万蒙古铁骑南下,目标直指宣府地区。明武宗听到消息后兴奋不已,而他身边的人都吓坏了,就连江彬都看得出来明军没有胜算,劝说明武宗不要以身犯险。

这江彬好歹当了多年边将,对于双方战力差距很清楚。这一战,双方兵力相差太远了,而且明军还是以步兵为主,根本不是5万蒙古铁骑的对手。然而明武宗根本不听劝,就在阳和下达了一系列指令。

首先,他让大同总兵王勋,率军北上,迎战蒙古骑兵。接着,他命令辽东参将萧滓驻守聚落堡,宣府游击将军时春驻守天城,延绥参将杭雄驻守阳和,副总兵朱峦驻守平虏,游击将军周政驻守威武。各军必须于10日内到达指定地点,等待进一步命令。

这命令简直离谱,对付5万蒙古铁骑,就算出动5万明军都不是对手,王勋手上就不足一万人马,主动挑战蒙古铁骑根本就是送死。也不知道为何,蒙古小王子竟然临时改变了行进路线,正好撞上了王勋的部队。

不过,王勋运气不错,当他迎上蒙古骑兵的时候,刚好起了大雾,蒙古军队无法探知明军的人数。在他们看来,既然对方敢主动迎战,少说也要有三五万人马才对,因此蒙古人打得很谨慎,双方一直没有大规模交战。

等打了一整天仗,蒙古小王子才发现自己被忽悠了,对方只是小股部队罢了。然而为时已晚,王勋已经趁着夜色率军撤退了,就他手上这点人,能拖延5万蒙古骑兵一整天已经是奇迹了,此时撤退完全可以向皇帝交差了。

而王勋这一退,便退到了应州城里。他准备凭借应州城的城防来抵挡蒙古骑兵的进攻,毕竟骑兵不擅长攻城是常识。而此时城中多了一个人,那就是应该在平虏的副总兵朱峦,多一个人协同防守,王勋的信心也增加了不少。

骑兵果然行动迅速,不出一日,蒙古铁骑便来到了应州城下。应州之战最关键的一仗就此拉开帷幕。蒙古军队稍作休整,便开始准备攻城。不过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先发起进攻的却是明军。

原来,明武宗见蒙古骑兵急攻应州城,于是调遣各路明军四面出击,目标直指应州城下的蒙古军队。由于各路军队距离应州城远近不同,且各部队间缺乏协同作战,导致各路明军是陆续到达的,先到的便先开始执行明武宗的命令。

应州城中的王勋一看援军到了,也趁机出击打了蒙古人一个措手不及,捞到一些好处后赶紧撤回城中。当时的情况,简直乱成了一锅粥。明军这边由于各位将领没有从属关系,因此缺乏统一指挥,各自为战。反观蒙古军队,在小王子的指挥下,行动有序。加上蒙古军队在兵力上占绝优势,又有骑兵的机动性,慢慢地便占据了战场的优势。

换做平时,明军早撤了。奈何这次皇帝就在不远处督战,谁敢退?自己战死那是为国尽忠,朝廷有奖赏,一旦当了逃兵,那必然连累自己的家人。于是,明军将领虽然不情愿,却依然在执行明武宗的命令,全力围攻蒙古军队。

不过,他们都已经对胜利不抱希望了,只想能多杀几个敌人,这样死了也不亏。在阳和城内,江彬也在劝明武宗赶紧撤到后方。身为武将,他很明白,明军已经毫无胜算,全灭是迟早的事情。等蒙古骑兵腾出手来,皇帝就危险了。

然而明武宗就是不退,并表示山人自有妙计。很快,江彬知道明武宗的底气来自哪里了。原来,明武宗还是有常识的,他知道前线明军人手不足,于是让他们想办法拖住蒙古骑兵,同时密令张永等宦官率领京城禁军前来增援。

明武宗集结人马,带上援军,亲自前往战场,也就是所谓的御驾亲征。蒙古军队原本以为胜券在握了,结果突然杀出这么一股援军,战场局势瞬间转变,这下该蒙古人担心自己的安全了。

但是此行,小王子还没有捞到好处,不愿意轻易退却。他决定搏一搏,万一打赢了,关外的财物任他取。如果打败了,到时候再撤退也不迟。可惜,他低估了御驾亲征的效果,在得知皇帝亲临战场与众将士一同作战后,明军士气高涨,个个都想在皇帝面前好好表现下。其结果就是,蒙古铁骑被打得抱头鼠窜,小王子无奈之下,只能率军撤退。

至此,应州之战结束,明军一雪前耻,大败蒙古精锐铁骑,堪称大捷。此后几十年,蒙古都不敢再大军进犯了。

不过,这一战明军赢得确实有些匪夷所思,整个过程充满了各种令人感到奇怪或者无语的地方。

首先,明武宗两次想要出居庸关,然后提前调兵遣将,就好像他能未卜先知知道蒙古小王子会来袭一样。而且他要王勋前去迎击蒙古军队的时候,恰好小王子临时改变行军路线,他再次未卜先知。要说这是运气吧,那这运气好得也太离谱了。

还有,明武宗为何要给自己安一个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的头衔呢?难道他真的是戏文看多了,以为边将都喜欢搞“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自然不是,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应该是明武宗在打情报战。

这并非不可能,要知道,明朝当时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情报机构——锦衣卫。提起锦衣卫,人们总没什么好印象,觉得这个机构就不该存在。其实锦衣卫是好是坏,主要看管事之人怎么用他。而锦衣卫很重要的一个职能便是刺探情报。当时的锦衣卫是由江彬管理,江彬这人抛开人品不说,能力肯定是有的。好歹他在边军混到了中层将领的位置。而他能有后来那么高的地位,全靠讨好明武宗。

既然明武宗想要打这么一仗,江彬能不用心准备此事?以他的聪明,必然早早的派锦衣卫潜入蒙古部落刺探情报,而蒙古小王子的军队里,极有可能混入了锦衣卫的人。所以,明武宗才能对蒙古军队的情况了如指掌,即使是临时改道他都能提前知晓。

而明武宗给自己安一个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的头衔,则是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份,以免被蒙古人探知到自己的所在,全力来抓自己。

虽说在情报战方面,明朝完胜,但是在指挥作战方面,明武宗真的是瞎指挥,这仗能打到最后,太靠运气了。先是让王勋率部迎战蒙古军队,就王勋那点人,上去不是送死吗?就算想诱敌深入,你好歹先安排好埋伏呀?要不是当时起雾,王勋的部队就白白交代掉了。要说起雾这种事情也在明武宗的算计之内,我是打死也不信的。这纯粹是运气好。

再看看那从四面八方陆续赶来增援应州城的明军,就知道明武宗的指挥有多业余了,明显缺乏统一调度。明军本来就在人数上处于劣势,再加上各自为战,能称道援军到来真的是奇迹了。

再来说说最后的御驾亲征,这简直就是在赌运气,赢了,也就只是赶走了蒙古军队罢了,输了,那皇帝可就交代在这里了。到时候明朝内部大乱,蒙古军队趁机长驱直入四处劫掠,后果不堪设想。也幸亏他运气好打赢了,不然他怕是要被后人骂一辈子了。

那么,明武宗这一仗到底是怎么打赢的呢?因为他歪打正着,作对了一件事,那就是皇帝亲临前线,甚至还御驾亲征。前提已经提到过了,皇帝就在前线,使得将士们不敢不用命,即使是死也要坚决执行皇帝的命令。这才使得蒙古军队被拖在应州城多日,为援军到来进行决战创造了条件。

而后来的明武宗御驾亲征,直接进入战场更是使得将士们为之疯狂。他们不得不疯狂,别人家皇帝御驾亲征,那是做做样子,在军队最后方呆着看戏,这位明武宗干脆直接带人冲入战场中,据说他还亲手击杀一名敌人。皇帝都不要命了,他手下这些将士能怎么办?自然是拼命杀敌护驾了。

他们战死,那是为国尽忠,有护驾之功,到时候朝廷会封赏他们的家人。如果他们护驾不利,一旦明武宗出事,在场的人都要判死罪,还会连累家人。横竖都是死,自然是选择战死了。

反观蒙古军队这边,他们来这里不是为了打仗的,他们的目标是劫掠财物,因为草原上物资过于贫瘠,什么都缺,不定期劫掠就活不下去了。加上蒙古小王子他爹达延可汗靠武力让大部分蒙古部落臣服,因此他要一直保持自己的强大。如果这五万铁骑全打没了,那么他的统治地位也岌岌可危了,所以蒙古小王子不敢拼命。

蒙古军队压根就没想过要和明军拼命,他们只是想要赶跑明军,然后满载而归罢了。一边悍不畏死,另一边不想徒增伤亡,这仗打到一定程度,蒙古小王子觉得无利可图,自然就退兵了。

然而,事情到了这里还没结束,还有更魔幻的一幕等待上映。因为明武宗命令谷大用不让朝臣们出居庸关,使得这整场大捷与那些文臣们没有一点关系,全是皇帝和武将的功劳。

虽然明朝重文抑武没有宋朝那么厉害,但是文臣的地位明显比武将高也是事实。自从土木堡之变后,明军就越来越弱,根本不是蒙古铁骑的对手,这好不容易扬眉吐气了一次,却没有文臣们什么事,他们自然不乐意了。

甚至有人担心这是武将势力要抬头的征兆,必须严肃处理,不能给武将们机会。所以,当明武宗在宣府犒赏三军,顺带搞了个轰轰烈烈的阅兵式后,在京城等待着他的并非群臣祝贺、百姓欢呼的喜气景象。

事实上,就在明武宗回到京城后不久,便有流言传开了,说此次明军并非大胜而是大败,皇帝这是死要面子才对外吹嘘打了胜仗。气得明武宗又是数日不上朝。

而更令人无语的是,这群文臣们在《明实录》里写道:明军斩杀蒙古军队16人,己方阵亡52人,重伤563人,暗示明军输了。这一仗打下来,双方投入的兵力至少有10万人,就算是村子里打架,10万人也不会就这点伤亡吧?

战死上千,重伤几千至上万才正常。很明显,明武宗被这群文臣给黑了,而且黑得很彻底。奈何,明武宗这人虽然糊涂,但是也算是个厚道人,他并没有拿这群文臣怎么样。如果换成朱元璋,怕是又要搞出几大案来方肯罢休了。

整场应州大捷,之所以处处透露着奇怪,是因为其中存在着太多的意外,而最大的变数便是明武宗本人。正因为他外行指挥内行,加上他情报工作又做得好,使得明军的表现时好时坏,令人看不透。再加上明武宗运气不错,又歪打正着御驾亲征,最后才有了这么一个大捷。

也是这一战,确保了明朝边疆大体上的安定,蒙古骑兵虽然偶有劫掠,但是规模比以往小了很多,而且不敢深入明朝腹地。因此,此战能获胜也被一些人认为是天佑大明的体现。
ruisseau
知名作家
知名作家
帖子: 1103
注册时间: 8月 1, 2022, 12:55 am

#3 Re: 朱厚照的死是病故还是毒杀?他的死到底隐藏着怎样可怕的真相?

帖子 ruisseau »

明朝的历史都这样吧? 主线就是朝廷与士绅阶层之间的争斗, 但是因为写史书的是文人, 所以基本上都说是朝廷不好, 皇帝荒唐.

朱元璋还未死呢, 结果士绅阶层就敢借着南北榜事件向皇权叫板, 试探老朱的底线, 还好老朱虽然已经到了人生的尽头了, 依然够硬气, 一口气杀了好多, 总算是将反对势力压下去了.

文人吹上天的仁宣之治, 实际上就是大明朝廷开始失势的开始, 因为就在这个时候, 永乐大帝开启的朝廷专营海外贸易被士绅阶层抢走了, 朝廷失去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钱财来源.

到了明英宗时期, 就是土木堡之变的那个明英宗, 实际上并不像文人描述的那样昏庸无能, 明英宗实际上是一位很有才华, 很有远大抱负的皇帝, 三征麓川, 打击文官与连军联手贪腐的事情, 改善武人待遇, 开武举, 并且在福建大量建造远洋船队, 准备重新开启下西洋. 然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南方突然发生大规模的矿工起义, 而且奇怪的是闹的最凶的居然是没有多少矿产资源的福建省, 使得英宗重开海外贸易的计划不得推迟. 同时于谦等文官开始对边军卫所的粮食储备下手, 要垄断操控边军卫所的粮食储备, 让文官集团彻底卡住卫所兵的命脉. 英宗始终站在大明边军卫所军户这一边, 保障他们的利益, 打击边军将领与文官集团联手贪腐的事情. 然后就发生了土木堡之变, 此后, 于谦将五军都督府改编, 由文官统辖的兵部掌控兵权, 从此以后文官集团彻底压倒武将集团, 成为大明王朝真正的统治阶层. 而且英宗想要重新开启海外贸易的努力也付之流水, 从此以后明朝皇帝再也无力开启海外贸易, 海外贸易的丰厚利润基本上都被东南士绅阶层垄断, 一直到明末.

要说明朝皇帝中哪位口碑是最好的, 莫过于明孝宗朱祐樘, 史书将他描述得非常开明, 非常仁德, 几乎就是个完美的皇帝. 那么真正的历史呢? 明孝宗实际上根本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就是在他的治下, 官僚阶层贪污腐败开始大规模的泛滥化, 六部高官几乎无一不贪, 而且数目惊人, 但是都被皇帝默认了. 这样的皇帝, 难怪会受到写文官集团喜欢, 难怪会被写史书的文人吹上天呀.

武宗朱厚照, 也是一位很有才华很有抱负的皇帝, 由于他父亲的昏庸与纵容, 他上位时吏治情况已经很恶劣了, 朱厚照整治贪腐, 清查江南赋税, 重用宦官打击文官集团, 而且还试图重新掌控兵权, 然后不明不白地死掉了, 然后写史书的文人们还故意抹黑他, 将他描述成的不学无术荒唐古怪.

之后就是嘉靖皇帝, 嘉靖还算是善长权术, 拉拢严嵩等一部分人, 打击另一部分人. 不过因为得罪的人多了, 也在后宫差点被宫女侍卫联手暗杀, 后来嘉靖往皇后的宫中也放了一把火.

到了明末, 那就更明显了, 天启帝重用宦官魏忠贤, 血洗东林党, 加收江南商业税, 与文官集团势同水火, 然后不明不白地落水而死. 之后东林党联手张皇后扶持崇祯上台. 由于崇祯上台本身就有东林党的背景, 所以刚上台的时候被文官集团忽悠得很惨, 但是他很快就回味过来, 开始扶持自己的势力, 但是那个时候的内忧外患都已经严重恶化了, 王朝末年, 大厦将倾, 个人努力效果不明显.

总之, 大明几百年的历史, 甚至可以说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 基本上就是朝廷, 士绅阶层, 百姓这三个阶层之间的相互合作与相互斗争. 总有人说明朝皇帝大多荒唐无能, 实际上你仔细考察一下历史, 你就会发现除那个被文人吹上天的明孝宗朱祐樘, 大明皇帝几乎个个都是贤明的君主, 几乎个个都以家国天下为己任, 但是却被掌控话语权的士绅阶层不停的抹黑丑化. 总有人觉得做了皇帝就可以无所不能似的, 实际上你真正地去考察一下历史, 就会发现皇权面对士绅阶层有时候是何等的无力.
回复

回到 “史海钩沉(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