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1 《送别》这首歌的前世今生
发表于 : 2025年 2月 13日 12:55
由 ccmath
《送别》是一首经典的中文歌曲,创作于20世纪初,由李叔同(弘一法师)填词。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到这首歌。填上了中文歌词,创作了《送别》。这首歌后来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闭幕式上,就有这首歌的童声合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歌最早出名,是因为电影《城南旧事》。《城南旧事》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这一时期中国尚未进入全面内战,但是这首忧伤的旋律,恰好衬托了乱世中的小人物的故事。
VIDEO
弘一法师在日本听到的是《旅愁》。20世纪初创作的日本代表性歌曲之一。由犬童球溪作词。主要突出的是乡愁,歌词的大意就是日语版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最后那一句“いとしふるさと いつか帰らん ” 在日本脍炙人口。
更けゆく秋の夜 旅の空の
わびしき思いに ひとりなやむ
恋いしふるさと はるかにへだつ
ああ いとしふるさと いつか帰らん
这首歌用在1956年的战后反思电影“缅甸的竖琴”里面,传递的是被遗忘的士兵的乡愁。这次合唱的是大兵,但是一样的忧伤。
VIDEO
但是这首歌最早的作者是参加了美国南北战争的John Ordway,原来的名字叫做"Dream of Home and Mother":
Dreaming of home, dear old home.
Home of childhood and mother-
Oft when I wake 'tis sweet to find
I've been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Home, dear home, childhood's happy home!
When I played with sister and with brother
'Twas the sweetest joy when we did roam
Over hill and through dale with mother.
也许是承平日久,现在这首歌在美国已经基本被遗忘了。反而在东亚知名度最高。
VIDEO
"缅甸的竖琴"最后的场面,是在战场上对峙的两军士兵,放下武器,用不同的语言唱起同一首歌。
VIDEO
眼见又要进入乱世,又想起了这首歌。愿世界和平
#2 Re: 《送别》这首歌的前世今生
发表于 : 2025年 2月 13日 15:35
由 wh
ccmath 写了: 2025年 2月 13日 12:55
《送别》是一首经典的中文歌曲,创作于20世纪初,由李叔同(弘一法师)填词。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到这首歌。填上了中文歌词,创作了《送别》。这首歌后来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闭幕式上,就有这首歌的童声合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歌最早出名,是因为电影《城南旧事》。《城南旧事》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这一时期中国尚未进入全面内战,但是这首忧伤的旋律,恰好衬托了乱世中的小人物的故事。
VIDEO
弘一法师在日本听到的是《旅愁》。20世纪初创作的日本代表性歌曲之一。由犬童球溪作词。主要突出的是乡愁,歌词的大意就是日语版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最后那一句“いとしふるさと いつか帰らん ” 在日本脍炙人口。
更けゆく秋の夜 旅の空の
わびしき思いに ひとりなやむ
恋いしふるさと はるかにへだつ
ああ いとしふるさと いつか帰らん
这首歌用在1956年的战后反思电影“缅甸的竖琴”里面,传递的是被遗忘的士兵的乡愁。这次合唱的是大兵,但是一样的忧伤。
VIDEO
但是这首歌最早的作者是参加了美国南北战争的John Ordway,原来的名字叫做"Dream of Home and Mother":
Dreaming of home, dear old home.
Home of childhood and mother-
Oft when I wake 'tis sweet to find
I've been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Home, dear home, childhood's happy home!
When I played with sister and with brother
'Twas the sweetest joy when we did roam
Over hill and through dale with mother.
也许是承平日久,现在这首歌在美国已经基本被遗忘了。反而在东亚知名度最高。
VIDEO
"缅甸的竖琴"最后的场面,是在战场上对峙的两军士兵,放下武器,用不同的语言唱起同一首歌。
VIDEO
眼见又要进入乱世,又想起了这首歌。愿世界和平
俄乌有停战迹象吗?加沙还在谈判?全球应该打不起来吧……
#3 Re: 《送别》这首歌的前世今生
发表于 : 2025年 2月 13日 20:01
由 ccmath
美国要把东亚变成乌克兰的可能性是有的。。。
wh 写了: 2025年 2月 13日 15:35
俄乌有停战迹象吗?加沙还在谈判?全球应该打不起来吧……
#4 Re: 《送别》这首歌的前世今生
发表于 : 2025年 2月 14日 01:36
由 drifter
“送别”的歌词和 离离原上草 有关联吗
ds
李叔同的《送别》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名句"离离原上草"虽然在主题上都涉及离别,但二者并无直接关联,更多是意象层面的共通性。以下是具体分析:
---
### 1. **意象的相似性**
- **自然意象的运用**:
两者均以"草"为意象象征离情。白居易用"萋萋满别情"将草原的茂盛与离别愁绪联结;李叔同则以"芳草碧连天"的视觉延伸暗示离别的绵长。这种手法源于中国古典诗词借景抒情的传统(如《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 **时间与空间的对照**:
白居易通过"一岁一枯荣"的循环暗喻重逢的渺茫,李叔同则以"夕阳山外山"的空间延展强化距离感,二者皆通过时空维度深化离别意境。
---
### 2. **主题的差异性**
- **白居易的生死哲思**:
《赋得古原草送别》不止于送别,更以"野火烧不尽"暗喻生命坚韧,赋予离别超越性的哲学色彩。
- **李叔同的尘世况味**:
《送别》聚焦人世离散的具象场景(浊酒、笛声、天涯孤旅),情感更贴近世俗悲欢,未延伸至自然循环的宏大主题。
---
### 3. **创作背景的独立性**
- 白居易此诗为16岁应试习作,以"赋得"体例展现才学;李叔同的歌词则改编自美国歌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属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二者创作动机与时代背景迥异,无直接承袭关系。
---
### 4. **文化符号的延续**
两首作品均体现了"草"在送别诗中的符号化意义:
- 从《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春草别情,
- 到王维"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的殷切追问,
- 再到现代《送别》的化用,"草"始终作为离别的文化隐喻存在。
这种延续性使不同时代的作品在读者心中产生共鸣,形成"看似关联"的错觉。
---
### 结论
二者关联在于共享古典诗词的意象传统,而非直接引用或主题继承。若将《送别》视为对千年送别诗意的现代回响,那么白居易的诗恰是这传统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它们共同构建了中国人对"离别"的集体审美记忆,却并无直接渊源。
#5 Re: 《送别》这首歌的前世今生
发表于 : 2025年 2月 14日 01:37
由 drifter
“送别”的歌词和 离离原上草 有关联吗
chatgpt
《送别》的歌词和《离离原上草》(即《赋得古原草送别》)在主题上有一定关联,但并非直接取材关系。
1. 主题相似
两者都涉及“送别”主题: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描写草木枯荣的自然规律,隐喻人生离别和生命的轮回。
《送别》(李叔同词,约翰·P·奥德威曲):表达离别的伤感,强调离人不舍之情。
2. 语言上的联系
《赋得古原草送别》开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送别》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芳草碧连天”可能受《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启发,象征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3. 情感表达
白居易 借草木兴衰表达人生聚散无常。
李叔同 用长亭、古道、芳草等意象烘托离愁别绪。
尽管两者没有直接的文本传承,但《送别》可能受到唐诗意境的影响,特别是“芳草”作为送别意象的传统运用。
#6 Re: 《送别》这首歌的前世今生
发表于 : 2025年 2月 15日 11:41
由 ccmath
李叔同的词比较侧重佛教的无常,不是单纯的乡愁。但是这个曲子的旋律就是适合乡愁,所以大多数人的联想比较接近日文歌词
drifter 写了: 2025年 2月 14日 01:37
“送别”的歌词和 离离原上草 有关联吗
chatgpt
《送别》的歌词和《离离原上草》(即《赋得古原草送别》)在主题上有一定关联,但并非直接取材关系。
1. 主题相似
两者都涉及“送别”主题: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描写草木枯荣的自然规律,隐喻人生离别和生命的轮回。
《送别》(李叔同词,约翰·P·奥德威曲):表达离别的伤感,强调离人不舍之情。
2. 语言上的联系
《赋得古原草送别》开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送别》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芳草碧连天”可能受《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启发,象征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3. 情感表达
白居易 借草木兴衰表达人生聚散无常。
李叔同 用长亭、古道、芳草等意象烘托离愁别绪。
尽管两者没有直接的文本传承,但《送别》可能受到唐诗意境的影响,特别是“芳草”作为送别意象的传统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