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1 从还原历史到废弃物的经济价值

发表于 : 2025年 3月 29日 19:01
pmsy
从还原历史到废弃物的经济价值

语言是信息的压缩。书写的历史更是信息压缩的巅峰。大量细节在压缩中丢失了。

奔马践死一犬。马上有没有人?马是什么毛色?等等。686年皇帝李旦留没留胡子?胡型如何?历史怎么还原?

遇到史书里没提到的的细节,只好取一个平均数。没提他的胖瘦,他就是不胖也不瘦。没提他高矮,他就是不高也不矮。那么李旦留没留胡子呢?他是皇帝,怎么找这个平均值呢?

据说墓葬中的唐懿德太子壁画显示初唐兵士中有须、无须都存在。说明在普通百姓中没有一个单一的胡须审美。

如果说壁画是孤证,秦兵马俑里的兵士也是有的有髭须有的没有。若说士兵是因为罪行而被强行剃须,行刑者不会费心给他们剃得有型有款。

以上也说明除非天生无须(这种情况并不普遍),普通百姓不管有须无须,胡须管理都是必须的。

那么李旦是否有须?遗传上,李旦的祖父太宗皇帝有须。但是胡须不是显性遗传。李旦是不是有须不能确定。即使有须,是剃光了还是修剪了也不能确定。即使修剪了,修剪成什么形状也不能确定。

若李旦有须而未剃光,这可能受祖父英雄气概的影响。若剃去胡须,则可能因胡须带来的威严感与年龄感不符合他当时的处境。686年正月,天后武则天还政李旦,而李旦却“奉表固让”,他或许为了避免显得过于成熟而选择剃须。

当时宫中除了几个故太子李贤的遗孤,只有李旦一个健康男子。他把胡须剃光,势必会有点尴尬。宫中宦官有三千人左右。都没有胡须。

在秦朝,剃胡须一度被视为耻辱刑——“耐刑”。隋唐时期,这类刑罚已废除,但这一历史背景或许依然让剃胡须成为身份上的忌讳。史书未记载李旦有异于常规的行为,他在三千名宦官的压力下完全剃光胡须,似乎不太可信。

假定李旦有须,又是什么胡型呢?

皇帝把胡须留太长势必也会有心理压力,庄重过头了!

李旦所有子女都是在天后执政期间生的。养过娃娃的都知道,娃娃对父母的头发相当有兴趣。所以古代妇人会梳髻,把头发挽高。后世女子理短发。

男子又是如何因应子女危机的呢?说皇帝不必对子女负责的不能对李旦的情形发言。因为李旦此时闲居宫中,天天在孩儿们眼前混,一定会参与子女的教育。

这就回到胡子问题上来了。要常常抱娃娃,又要向天后表示忠心,又要有别于宦官。皇帝大人的胡须很有可能是八字形。就是只留上唇短短的一点。髭须。

步步有据太难了!以上还有很多假设。有点无聊,但可以借此说明朝堂与后宫的区别。天后离开紫宸殿,前往宣政殿参加朝会时,是进入了一个胡子的世界。不同的胡型,山羊胡,八字胡,络腮胡,长髯,短髯,张飞髯,等等等等。

所以人的落发是有经济价值的。西方影剧里需要假发,中国古装影剧里需要美人的长发和大量的胡须。

#2 Re: 从还原历史到废弃物的经济价值

发表于 : 2025年 3月 29日 19:04
F150
太专业了

#3 Re: 从还原历史到废弃物的经济价值

发表于 : 2025年 3月 29日 21:55
pmsy
F150 写了: 2025年 3月 29日 19:04太专业了
欢迎闲来琢磨个落发收集器来有效利用资源。

#4 Re: 从还原历史到废弃物的经济价值

发表于 : 2025年 3月 29日 22:08
牛河梁
说起兵马俑。当年秦(军)人是穿裙子的。和今天苏格兰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