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1 国产民用航发CJ1000A的综合评分,大约是三大厂同等产品的90%-93%?
发表于 : 2025年 5月 31日 21:55
由 C999
三个主要评分维度:可维护性、可靠寿命、省油程度。
看来比芯片光刻机的差距还要少?
#2 Re: 国产民用航发的综合评分,大约是三大厂的90%-93%以上?
发表于 : 2025年 5月 31日 21:57
由 snowman
不是差距小。
你帝发动机性能虚标的画皮被马艺龙戳破后,你鱉发动机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发动机和芯片一样,都是成熟工业品,一通百通
#3 Re: 国产民用航发CJ1000A的综合评分,大约是三大厂同等产品的90%-93%以上?
发表于 : 2025年 5月 31日 21:59
由 geust
为什么不是900%-930%以上?难道是兲朝厂商怕把竞争对手吓死,故意给他们留口饭?
#4 Re: 国产民用航发的综合评分,大约是三大厂的90%-93%以上?
发表于 : 2025年 5月 31日 22:07
由 C999
snowman 写了: 2025年 5月 31日 21:57
不是差距小。
你帝发动机性能虚标的画皮被马艺龙戳破后,你鱉发动机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发动机和芯片一样,都是成熟工业品,一通百通
马义隆 的 发动机,是抄袭原苏联RD-180的设计图纸,然后略作改进。
#5 Re: 国产民用航发的综合评分,大约是三大厂的90%-93%以上?
发表于 : 2025年 5月 31日 22:08
由 C999
snowman 写了: 2025年 5月 31日 21:57
不是差距小。
你帝发动机性能虚标的画皮被马艺龙戳破后,你鱉发动机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发动机和芯片一样,都是成熟工业品,一通百通
不过,民航发动机,再进步是比较难的,要想从现在的90-93分,进步到99分,可能需要30年。
不像光刻机,升级进步,不用那么久。
#6 Re: 国产民用航发CJ1000A的综合评分,大约是三大厂同等产品的90%-93%?
发表于 : 2025年 5月 31日 22:22
由 xiaoju
你这三个参数是20年前的,一直没更新过
实际上现在的材料更好,有后发优势
C999 写了: 2025年 5月 31日 21:55
三个主要评分维度:可维护性、使用寿命、省油程度。
看来比芯片光刻机的差距还要少?
#7 Re: 国产民用航发CJ1000A的综合评分,大约是三大厂同等产品的90%-93%?
发表于 : 2025年 5月 31日 23:11
由 redot
泥马,去太仓,无锡湿地考察一下很难吗?
看看劳斯莱斯,PW,GE的发动机重要部件怎么做出来的
这个要感谢小坡的SAM,几十年前,为了“节省人力成本”,设立了一个小厂,结果搞出几个航空工业园
#8 Re: 国产民用航发的综合评分,大约是三大厂的90%-93%以上?
发表于 : 2025年 5月 31日 23:22
由 wanmeishijie
snowman 写了: 2025年 5月 31日 21:57
不是差距小。
你帝发动机性能虚标的画皮被马艺龙戳破后,你鱉发动机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发动机和芯片一样,都是成熟工业品,一通百通
上海人搞不出发动机,确切的说,只要有的买,有得偷,就不会自己搞,搞出来也给弄死。台湾爱国专家张汝京的悲剧就是前车之鉴
#9 Re: 国产民用航发CJ1000A的综合评分,大约是三大厂同等产品的90%-93%?
发表于 : 2025年 5月 31日 23:22
由 wanmeishijie
xiaoju 写了: 2025年 5月 31日 22:22
你这三个参数是20年前的,一直没更新过
实际上现在的材料更好,有后发优势
铝合金不是优势吧?
#10 Re: 国产民用航发CJ1000A的综合评分,大约是三大厂同等产品的90%-93%?
发表于 : 2025年 6月 1日 09:17
由 C999
本轮特朗普的航空技术禁售范围很广,而C919客观上有不少部件或子系统在受影响范围之内,如飞控、液压、航电系统等。由于近年来我国在航空领域的突飞猛进,尤其是大量先进装备的入列让大家都明白一点:如飞控、液压、航电之类的系统,我们并不是做不出来,只不过出于价格以及民航适航审定标准需求而选择国外供应商成熟的货架产品,因此并不担心。然而,发动机一直是中国航空工业的短板,也是中美航空竞争中差距较大的领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C919有配套国发这早就不是什么秘密,由中航发商发负责的长江1000发动机就是一个对标leap1系列的先进大推力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关心国产发动机的朋友会发现,
在2018年前对于长江1000发动机各种节点的报道比较多,在2018年后则断崖式减少甚至毫无消息,只能通过蛛丝马迹来管中窥豹。
个中原因我想不用多解释了,宣传口径收紧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公众对于长江1000的进展了解更少了,由此产生担忧也并不奇怪。但作为字面意义上摸过长江1000及长江2000的人,我对C919的国产发动机丝毫不担心。实际上围绕着长江1000及长江2000发动机,建立起了一整套庞大而又先进的发动机测试设备。
当站在XX米级发动机测试车间内时,巨大的空间里平台托举着长江2000发动机,仿若上古神话中的战鼓,威武而又神秘。陪同人员骄傲地说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动机测试车间,只有大洋对岸的西方同行才有同级别的测试车间。为避免排期等待而建造的一系列发动机实验设备由于后发优势成为国内(乃至世界)最先进的,除了保障长江系列发动机使用之外,还成了兄弟单位眼馋的香饽饽。这些发动机研发基础设施规模庞大且耗资巨大,是发动机研发所必须的配套设施,所折射的是我们对于大飞机国产发动机持之以恒的巨大投入。
发动机的技术含量极高,不仅对设计、测试设备有极高要求,也需要最顶尖的材料与工艺。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使用在长江1000上的发动机部件展示,一些仅有大拇指大小的部件用剖面展示内部有着高度复杂的结构。这些使用尖端材料的复杂部件是用3D打印所制造出来的,而展牌显示其生产单位是某三位数字的院所。
三位数字院所的产品比比皆是,其中不乏航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在参观长江1000发动机实物时,我仔细观察了发动机上各类部件的铭牌与标识,大部分是神秘三位数字代码,少部分是国外供应商产品。而试验机上的这些国外供应商部件国内并非没有替代,之所以使用,一是价格便宜,二是有成熟现货不用等。在正式构型时,这些国外供应商均是可以替代的。
在919首飞成功后,就立即启动了全国产构型方案。当然C919全国产构型的情况是高度保密的,只有在一些相关单位的“官八股”中才会偶然流露出只鳞片爪。因此对普通民众来说是完全不知道其存在的,因而产生担忧也是可以理解的。
https://m.guancha.cn/ZhangZhongZuo/2025 ... 78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