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消逝的 不过是象征;
那不美满的 在这里完成;
不可言喻的 在这里实行;
永恒的女性 引我们上升。
这是歌德的在他的作品《浮士德》中《永恒的女性引我们上升》这一章里写的, 也是经常被人引用的。
这几天在看《脱口秀和他的朋友们》, 里面有个有意思的演员孙书恒的一个段子说20岁谈恋爱跟76岁谈恋爱是一样的:
- 什么金钱,地位,房子,车子都免谈 --- 因为没有那个能力;
- 问:“你的前任呢” ,答:“死了“。
笑喷了之余,忽然想起了歌德,还有他的《玛丽恩巴德挽歌》。
知道《玛丽恩巴德挽歌》是因为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不是很喜欢读茨威格的作品,倒不是他写的不好,相反他的文笔非常优雅,修辞也特别讲究,其实很适合女性读者。但是他作品很多都是以悲剧和失败收场,不像“主流”的作品那样追求一个”光明的结局“。茨威格更热衷于呈现人在命运或心理压迫下崩溃的过程.
还好《人类群星闪耀时》是我第一次读茨威格的书,也许因为是写真实的人物,所以我读的时候还没有后面读他其它作品的那么强烈的感觉。
《玛丽恩巴德挽歌》是《人闪时》的一章,年老的艺术巨匠歌德为了摆脱因为年纪大(73岁)而引起的生活单调和身心乏累而去到一个温泉中心修养。 在那里遇到了年仅17岁的女孩儿乌尔丽克·冯·莱韦措。歌德与乌尔丽克在疗养期间频繁散步、谈诗论文。这位老大爷忽然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为妙龄少女:他逐渐对她产生了深切的感情,不是单纯的长者欣赏,而是热烈、真挚、渴望结合的爱情。
一个可爱的少女映入我眼中,
纯洁如天使,温柔如光;
我年老的伤痛似乎尽散,
但脸上却燃起了新的火光。
不过歌大爷是见过世面的,是有自知之明的。
多么艰难啊,当精神压抑自己,
更艰难的是要驾驭内心的情感,
而最艰难的,是在克制之后,
还不能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然而,当情感战胜了理智,理想超越了现实的时候,大爷是不顾一切的。 他请了当时极具威望一方领土的掌权者古斯特大公给他做媒, 去向女孩儿提亲。大公甚至提出应允女孩儿一生荣华富贵,衣食无忧的条件。
但是, 17岁的少女是清醒的,是简单的。 才华,浪漫,财富,权力统统在年龄面前败下阵来。女孩拒绝了歌德。(这不是很正常吗)可是这看似很正常的拒绝却被描写成了对歌德巨大的打击。
万物仍在,我却已迷失自我,
曾是众神的宠儿,今日却被遗弃;
命运赐予我美丽的潘多拉,
满载财富,却更满是危险与诅咒。
被无情拒绝了以后,歌德大受打击,悲天怜人,歌德回到家后情绪低落、终日不语,甚至一度精神恍惚。一个人在屋子里拒绝见人,写下了《玛丽恩巴德挽歌》。
<b>在这花期已过的今天,</b>
<b>我如何期望和她再见?</b>
<b>天堂和地狱都张开大口,</b>
我心潮翻涌,左右为难。
这首诗并不是《玛丽恩巴德挽歌》的一部分,而是歌德后来私人的手稿。
写完《玛丽恩巴德挽歌》后,歌德逐渐恢复了理智与秩序。
“诗歌成了他的炼狱——他烧尽了情感的毒焰,也焚出了灵魂的光明。”
他将诗稿封存,继续做着国家顾问、文学权威的角色。但茨威格说,这一刻之后的歌德已经不同——他从“ 神” 重新回到了“ 人”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