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以万计的“长新冠”患者可能终于等来了答案。“脑雾”症状,并非一种“感觉”或者“错觉”,而是能被检出证实的“症状”。
日前,《大脑通讯》(Brain Communications)发表了日本横滨市立大学团队的突破性成果。他们利用一项前沿的脑成像技术,首次揭示了新冠脑雾的生物学基础,找到了潜在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这不仅仅是一项单独研究,也是科学界对“长新冠”脑雾迷局的一系列新研究,可能为全球数以万计的患者带来了曙光。
“脑雾”如同一种席卷全球的“隐形瘟疫”。自疫情以来,无数康复者发现,新冠症状虽然消失了,却留下了一个看不见的“症状”。如果被偷走了记忆力、专注力和执行力。最令人绝望的是,这种痛苦难以被证实。常规的CT、MRI检查往往一切正常,很多人因此被误诊,甚至被贴上“心理问题”的标签,接受不必要的长期心理治疗。当医生都告诉你“你没病”时,你该如何证明自己承受的病痛?这不仅是一场与后遗症的战争,更是一场捍卫自我感知的远征。
问题可能出在一种叫做“AMPA受体”(AMPARs)的物质上。可以把它想象成大脑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开关”。每一次学习和记忆,都需要这些“开关”恰到好处地工作。
传统技术对此无能为力。但科学家们使用了一种名为[11C]K-2的PET成像技术。
[11C]K-2这个名字看起来有点怪,这是利用碳-11作为示踪剂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注射到人体后,会进入大脑和AMPA受体结合,帮助PET精准地追踪、定位并量化大脑中AMPA受体的密度。碳-11半衰期只有20分钟,所以必须由粒子加速器现场制备,在不到一小时内完成扫描。30名被脑雾深度困扰的患者和80名健康人参加了实验。当结果出来时,所有人都震惊了。患者大脑中的AMPA受体出现了全脑范围内的、系统性的增多,远远超过健康人。
AMPA受体的暴增,并没有让信息处理更高效,反而造成了一场“喧嚣”。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房间里,一个人说话你听得很清楚。但如果一百个人同时对你大喊,你听到的就只有一片混乱的噪音,什么有效信息也接收不到。过量的AMPA受体让大脑信号处理的“信噪比”严重失调。大脑过度兴奋,却处理不了任何正常信息,不但让你容易疲劳,也很难处理接收的信息。研究发现,AMPA受体越多,患者的认知测试得分就越差。
这意味着,未来“脑雾”将不再是一个主观描述,而是一个可以通过影像客观看见的疾病。
研究也指出,抑制AMPA受体活性的药物,如某些现有的抗癫痫药物,可能成为治疗脑雾的潜在有效手段。这意味着,我们离真正的“脑雾解药”又近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