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第八章G:周汇淙记《玉历》释解冤仇 一、赖帐复杀人,冤魂附体索命。詹泽林先生,徽州休宁人,年二十一岁。他的伯父一向在汉镇苏松茂朱店帮忙贸易的事,泽林也随著学习生意之道。他的伯祖住在公庵汪姓的房屋处,已在道光十四年去世。泽林每晚必回来此处守卧。有一天晚上,他突然发狂,大声说:「我姓王,名翠,附身道说冤情。我前生的丈夫也姓王,名阮,是浙江嘉兴县人。詹泽林前生名叫吴耀珍,是江西南昌县人。吴耀珍到浙江作客,与王元认识,二人感情很好。王元曾付给吴耀珍一千两纹银,请他代为做生意。几年之後,王元向吴耀珍索讨本银,岂料吴竞昧著良心不认帐。以致王员忿怒之极,拿起刀要杀吴耀珍。吴接住刀子,反过来杀死了王元,逃回南昌。我王翠於是向嘉兴县令控告吴。并随着发票、拘拿文书到南昌拘拿吴耀珍到案,讯问属实,定罪後发配充军。这是乾隆五十九年的事。到嘉庆六年,吴耀珍遇到皇帝的恩赦,放回。我王翠由於夫死无依,一身萧条,听到他恩赦回家,只得奔赴他家,向他索回所欠的一千两纹银。可是吴耀珍仍然分文不给,甚至於闭门拒客。我王翠孤身一人,生活毫无着落,一气之下,自缢於吴家门口。吴耀珍一见大惧,但仍然逃避於外地。不到二年,就死亡了。到嘉庆十九牛,吴耀珍投生於詹姓人家,就是今天的泽林。我王翠魂留枉死城,不愿投胎。三十多年来,由於含冤莫白,一心三思地要找机会报仇。一缕孤魂,遍找各省,都找不到。今天我来到汉镇,被我找到,必定索詹泽林的命回去抵偿,以消夙恨。」每天一到晚上,王氏必定附身几次,使詹泽林用自己的拳头槌击自己的颈部,或咬自己的手臂等处,弄得头、颈、手臂皮开肉绽,血肉淋漓。见到的人莫不心惊肉跳。...
37第八章F:重刊《玉历》,竟得奇方愈病记 以下是碧云居士曜献身的自述:癸酉年夏五月, 我校订《玉历》宝编, 志在重刊. 经过一个月才完成, 付印.这时, 第二个媳妇生产, 喜获麟儿. 岂料七日之内, 夜间哭啼不止. 既不吃乳, 眼角渐黄....
36j第八章E:三毒不净, 考场不利。 休宁程春普先生为陈钧的自记文写了一篇跋说:「有天地就有阴阳、就有鬼神,也就有天堂与地狱放荡的人认为:生死都不害怕了,那怕什么鬼神执着世俗的人认为:只有现实的人事现象才可依凭,至於鬼神之说、实在难以证实。殊不知,每个人都有十目在视察,十手在指责,也就是幽独中皆鬼神也。只要善念一动,立即招感鬼神的护佑;恶念一生,鬼神马上降罪。我读书四十年,十分自负。虽然遵信《玉历》,然而贪、瞠、痴、妄等邪念尚未尽除。一出言,每每有伤天地的和气:所行之事,常常遭鬼神的谴责.以至于,...
36i第八章E:行恶减禄,印善书消业。 如皋陈钧先生,年三十九岁,任职望江县县学裏的教谕(即嘉庆庚戌年六月十一日晚上,梦中来到如皋县城南门外的地藏王庙。庙中有位黑衣的官吏,引导他进入大殿,见到殿上香烟缭绕,遮雨的走廓上,鬼卒森然罗列。陈钧俯伏於台阶下,忽然听到...
36h第八章E:重病将死,印《玉历》得愈。滁州鲁兆熊先生因为母亲病重,请医生来治疗。医生说:「已经病入膏肓了。」就收手不想开药。兆熊先生於是叩祷慈悲的佛祖加被,并发愿印送二百本的《玉历》,祈求母亲生病痊愈。结果,不到半个月,母病竟然痊愈了。以上是兆熊先生亲自对季亮先生说的事例。
36g第八章E:募刊《玉历》,梦治痔疾。 宝山宣焕章先生,长久患痔漏,痛苦难行。嘉庆戊辰年三月,偶然读到《玉历》全书,立即生起敬信之七。马上在向司命灶君神前,发愿招募刊行《玉历》, 以及《惜字说》、《敬灶篇》等书,祈求消除痼疾。默默祷告後,梦见一位和尚,手持利剑,前来向他说:「我为你斩去痔漏吧!顿时一惊而醒,久年的痔疮竞因此去除了。这是刘葆初先生对季亮先生叙述的事例。
36f第八章E:印赠不及,不能延寿 上元县陈克宽先生,因为听到亲戚潘景封先生病势危急,医药失效。克宽就劝他印赠《玉历》流传,以回向业债主。这时,景封先生已经奄奄一息,昏迷不能言语,一缕幽魂悠悠地来到冥府。在阴问,遇见家中所供奉的观音大士指示他:「你阳寿已尽,如要延长寿命,一定要刊印流传《玉历》一万本,以景封十分高兴,就醒了过来,将观音大士所说的话告诉家人。...
36e第八章E:印赠《玉历》,重病突痊 《柯氏润堂集》中记载:河北竞陵县剧时磨先生,生一于名叫天裕。有一天,天裕生重病,百药无效。医生说:「就是扁鹊再世,也难以复生,无救了。」* 全家人心惶惶,可是也无可奈何。特善先生素来善心坚固,於是诚心地向神佛祷求:「印赠《玉历》百本劝世,希望快点痊愈。」祷完,奇迹出现了,转瞬间,病体竟然神气逐渐恢复。连先前治过他病的医生也不敢相信地说:「早晚病情的变化如此的大,令人百思不解!」於是,用药调冶,经过十多天,就完全康复了。*扁鹧,中国历史上大名医。扁鹧归空後,证果天曹仙真(气天大仙)。沾了...
36d第八章E:悔改前过,鬼祟得消。 《求己堂集》中有一段裘大荣先生对林椿说的话:南京裘腹初,当父母在时,奉养十分孝顺。妻子早去世,儿子名大荣,也很孝顺,同时喜欢行善。但是腹初先生不信有鬼有地狱。乾隆壬子年往苏州一带贸易,带回《玉历》一本,父子一同观看。腹初先生笑著说:「真是荒唐!」就放进书柜裏。大荣十分敬信,想找人印赠流传,叉伯父亲见了责怪,於是作罢。癸丑年,腹初先生得重病,对著儿子叹气说:「最近时常这时,腹初便听到鬼说:「他虽然即将死亡,灶神在他的额却已写了『顺遵』两字。」叉听到其他的鬼在外呼叫说:「玉旨快到了,...
36c第八章E:阻人印善书,阴魂来纠缠。 竹西罗两峰先生曾在李氏《求己堂集》中留下一段记载:山阴县刘学潮先生,在乾隆丙申年带著家眷进京候选。白天,在路边见到一位穿粉红色衣服的妇人对他说:「我在世时,想印《玉历》一百本,你说印那书无益处、阻止我,害我死後无法脱离阴问的罪苦。,一刘先生很惊骇地仔细一看,原来是以前的女仆人郑妈妈。受此一惊,回家後即卧病。病中常见郑妈妈的阴魂来相缠。妻子姜氏,祈祷答应加倍印送流传。刘学潮竟然发出郑妈妈的声音说:「主人的病,是因阳寿将尽之故,因此我一方面前来说明此事,另一方面带他一同到阴司。现在既然愿为我印送《玉历》流传,我仰仗此冥福,应当可以得到超拔,再投生为人。如果能够再印送如此多的《玉历》,主人或许可以延长寿命。一姜氏立即叉捐钱印了四百本,分发四方,流传劝善。半个月後,夫妇同时梦见郑妈妈前来谢恩,并恭贺说:「藉著这本善书的流传,很幸运的,已有数人阅後忏悔往过。阴司已准许我投生为人了。而主人你也可延长寿命。主母你的功德也不少,往後的好报必定无穷尽。」夫妇醒後,所述的梦境竟相同,而浏学朝的病果然很快就痊愈了。
36b第八章E:印送《玉历》, 喉炎治愈。 苏州葛雨田先生说:夏有桥是杭州一带的名举人. 戊寅年来我家作客时,曾送一本《玉历》给我。读到「阴司地狱,就是人心地狱」这句时,不觉惊惧,而觉悟因果报应之深理非假。乙卯年,长孙病危,我朝天焚香祷告祈救,愿竞印送此书。发愿完,长孙的病立即有了转机。今年辛巳年二月,长子寅亮患严重喉炎(古名喉风),病势十分危险,急切之间无计可施,只得焚香又朝天祷救,愿再印送,祈求赶快痊愈。求完汗出,转危为安。因此感激...
36a第八章E:救妻儿出疹脱险。 仁和高澜先生自己记述说:我的母舅夏有桥,去年秋天参加乡试考举人,九月十一日放榜时,我去恭贺他金榜题名。舅舅历述印送《玉历》的神奇徵验,并且举所梦的情形为例,我听後十这时,我的儿子显曾,恰生麻疹。三、四天过了,还不能出十五日,内人吗氏,及女儿贞卿也同样出疹子。不久一位学生及一位婢女相继著都患了疹子。一时危象四起,第二天晚上於是烧香作疏文,力求忏悔,并且愿意印送《玉历》三百本,买三十万生灵放生。不到十天,已四个人痊愈。只有显曾吾儿因为身体虚弱毒尚无法很快退净,左耳的疹毒较慢化脓结痂。最神奇的是妻子冯氏,原本疹点只是将透欲透,因为素来劳瘁忧郁,七情内伤,医生深伯她变成黑陷的阴症。可是焚完疏文後,发了三次汗,竟然疹子不知不觉地消掉了。仰承...
35第八章E:清朝夏建谟印送《玉历》考中举人 夏建谟,字有桥,是钱塘有名的孝廉(举人),他自己记载印赠《玉历》的经过如下: 我在嘉庆二十三年戊寅年,在高家的萱寿庐作客。四月问,翻检架上的旧书,发现《玉历》传钞本一册。阅读後,深戚其中作述皆是必然的道理,所写的情形,也不能认为是虚无乌有。而且,词语浅显,即使是知识不高的人,都可看懂。因此,立愿印送百册。过了几天,再加阅读,觉得其中所写的事情,似乎有些虚诞,必竟不是一个读书人所该谈的。於是前日的愿心立即息止A/心中不再记挂印书的事。...
34第八章D:袁德初因《玉历》救母活妻奇验记 袁德初,是四川酉阳州袁谨安的遗孤。七岁丧父,家庭富饶。母亲邵氏,因为他长得太瘦、叉多病,十分忧愁。一日,看到食疗的书记载肥嫩鸡汤能补养元气。从此每顿饭必定杀一、二只鸡,和成肉汤给他吃。并且养了很多小鸡,天天挖寻小虫喂鸡,等鸡长得壮硕了来杀。袁德初十五岁那年,母亲忽然患了皮蛀的病。遍身如同虫在钻、鸡在啄,痛苦得卧床不起,但是由於不明白因果报应的道理,仍然令佣人照常烹杀。德初阅读既多,见到母亲患病,知道是罪孽的报应。立即禁止佣人再杀鸡,并且将以往所存留,腐败堆积,如山如丘的鸡毛鸡骨,引母亲去观看。母亲生病日久,毫无起色。悲啼七年之後惨死。临终之时,发出虫的唧唧声与鸡的啼叫声,并且自己用手扒碎皮肉,哀号至死。德初见此惨状,泣想:「为了补养我一个人的身体,杀害那么多的生灵,才会使母亲遭此恶死的报应,宜戒杀立德,以赎不孝之罪才是。」於是发誓戒杀。...
33第八章C:柯润堂记载的三则善报 一、刻印《玉历》,会试连捷。我的同乡陈仲长先生,很久以来,即仰慕《玉历》的善理。但是想到此书附近无法购买到,十分难过。有一天,到苏城的一座古庙,很幸运地获赠一册。读後心中十分警惕,毛发都为之竦立。因此,告诉熟识的出家师父说:「世间的善书,少有如此好的!此书不但有智慧的人阅後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省悟,即使一般人听闻其中的道理,也莫不可以产生更加敬慎的德行,而後悔於以往的过错。」於是发大愿心,照原书的式样,交给出版商刻版,以流传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