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正文
雪菲随笔
9-11 17:14
【神奇的民民 九州卫士 :《西北某些地方教材的人名怎么都是阿拉伯式的?》(2022年9月11日)西北某些地方教材的人名怎么都是阿拉伯式的?;五一评论:阿拉伯味十足的传说故事,编写进入地方义务教育教科书,不利于#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宁夏流传的黄河故事,把华夏民族的起源地变成阿拉伯飞地,居心叵测!】
敲黑板:这个故事的隐含意思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被一个白胡子阿訇点化的“皈回”老汉一宝剑劈断流了,才创造出回回的家园宁夏。
敲黑板:这种阿拉伯味十足的传说故事,居然可以进地方上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当地教育部门里某些人的真名怕是也叫“尔德”吧?
五一评论:阿拉伯味十足的传说故事,编写进入地方义务教育教科书,不利于#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宁夏流传的黄河故事,把华夏民族的起源地变成阿拉伯飞地,居心叵测!
——————————————————
《西北某些地方教材的人名怎么都是阿拉伯式的?》
西北某些地方教材《阅读》五年级上册里的许多人名都是阿拉伯式的。
比如这个《看回族小英雄怎样助人》,主人公就是个叫伊斯麻的。
还有这个洮河边上的葡萄山和高陵峙的传说,里面的东乡族牧羊人叫老底嘎,
让洮河上的桥没架成的坏蛋叫伊比力厮(阿拉伯语恶魔)。
这让我想起了那个黄河在宁夏的传说。
宁夏牛首山上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梦里有个白胡子阿訇让他不要摘黄瓜。
第二天一股黄风和一股黑风把黄瓜都吹蔫了。
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黄河就裂缝了,他走进洞里拿了宝剑,把黄河劈断流,让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
看这个故事里,是不是也有“伊比利斯”啊。“尔德”在阿拉伯语里的意思为“皈回”,开斋节在阿拉伯语中为“尔德·菲图尔”。
这个故事的隐含意思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被一个白胡子阿訇点化的“皈回”老汉一宝剑劈断流了,才创造出回回的家园宁夏。
故事里的宝剑要是改成阿拉伯弯刀就味道更冲了。
有些人吧,明明没有什么阿拉伯血统,却偏偏自以为自己是阿拉伯人的后裔,总想着鸠占鹊巢,把华夏民族的起源地变成阿拉伯飞地。
马寅先生在1983年就说过:
有些人一讲, 就说:我们是“天方”来的、是“阿拉伯来的”、“麦加来的”。有的文章说阿拉伯人,是回族的“祖先”,有的戏剧和美术作品,也有意无意的反映了这种观点。近几年我接触过一些来我国访问的阿拉伯人,他们都很友好,但没有一位在谈话中说回族跟他们是亲戚,是一家人。
像这种阿拉伯味十足的所谓“传说”和故事,都是某些人瞎编的,故意把主人公的名字用阿拉伯式的名字,自然是要表明他们不是中国人,而是来自阿拉伯。
这种阿拉伯味十足的传说故事,居然可以进地方上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当地教育部门里某些人的真名怕是也叫“尔德”吧?

转发208评论104赞917
詹旎迩叡
这是甘肃的教材啊
9-11 17:22 来自宁夏36
楚天熊0903
触目惊心
9-11 18:47 来自四川19
左海小珍珠
@微言教育
9-11 17:20 来自福建14
夏天轻风
拨乱反正刻不容缓[话筒][话筒][话筒]
9-11 17:54 来自江苏4
投资者老闫
不敢想象,这是甘肃的教材
9-11 17:24 来自广东1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