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S A TRAP!
版主: Softfist
Re: IT'S A TRAP!
这tmd幼儿园小朋友都能看出来是是一个口袋,只有打了70年治安战的五角大楼看不懂,反正美军怎么打都不会被包围
If printing money would end poverty, printing diplomas would end stupidity.
-
- 论坛元老
cellcycle1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866
- 帖子: 64207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5:59
Re: IT'S A TRAP!
历史有个著名的坎尼会战(Battle of Cannae),发生于公元前216年,西方军事理论的先驱汉尼拔,在坎尼一举败了不可一世的罗马军团,那是西方军事历史上的第一次歼灭战。汉尼拔的战术就是把最低素质的两万五千名新兵放于中军,一万二千名骁勇善战的重装兵则分列两边,而两翼则分置骑兵。交战以后罗马军团在中军轻易取得优势,高歌猛进。汉尼拔的中军节节后退,而两翼重装兵和骑兵渐渐从侧翼对罗马军团形成了包围,最后全歼罗马军团。


Re: IT'S A TRAP!
战术部署
当时传统的阵形是步兵置中军,骑兵置两翼。罗马人依照此法摆阵,但选择加厚中军的纵深而不是加阔其战线阔度(这是因为其军队数量多于迦太基的,所以其战线可以与迦太基人的等长),并希望以此迅速击溃汉尼拔的中军。其第二队小队(principes)紧接著第一队小队(hastati),当罗马军队前进时可以确定其具有统一的战线。但就如波利比奥斯所述:“罗马的小队(Maniple)一个接一个,结果中间的走动空间少了……而每个小队的纵深皆比前线的为大。”[5]。然而面对发罗的阵形,汉尼拔没有可调配的空间或撤退的可能,因为其背后为河流,而罗马人的优势兵力却会逼使其军队会后撤至,最后其可能被切割并逐个击溃。坎尼这个战场不同于此前的战场,一目了然,没有可以伏兵之地,而发罗知道汉尼拔此前两仗均以诡计与花招取胜,所以其主动寻求发动战役,以防被算计。此外,发罗亦知道罗马步兵当初在特拉比亚会战里成功穿透了汉尼拔的中军,所以其打算再次制造此结果并且要更为从容地取得更大的战果。
汉尼拔为了应付罗马军的优势兵力,选择了不同于传统的阵形,其将最低素质的两万五千名的高卢新兵放于中军,并辅以八千名久经沙场的西班牙重装步兵,而一万二千名骁勇善战的非洲重装兵则分列两边。而两翼则分置骑兵。汉尼拔依据各兵种的特性与战斗质素来布阵。其使用了各兵种的优势与缺点来实行其计划[6]。其计划首先命令其两翼的精锐骑兵先击溃较弱的罗马骑兵并从后攻击罗马步兵,此时那些罗马步兵会因数量上占优而将汉尼拔的中军逼向后撤,而汉尼拔此时则可将原先安放在两侧的非洲重装兵向中间进攻,对罗马军队形成包围。
汉尼拔接著逐渐扩展其中军战线,如波利比奥斯所述:“当其中军变为一条直线后,其将中军的西班牙重装步兵和高卢新兵放前,而其后部队则逐渐后退,但保持与中军的接触,结果形成了一个新月状的阵形,侧翼的战线则会因为战线延长而变薄,而其部署非洲兵在此,而作支援,并与西班牙重装步兵和高卢新兵互相策应。”[7]波利比奥斯形容迦太基的中军在新月状布阵里是薄弱的,并突出向罗马中军,而两侧则作梯形排列。普遍相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阻延罗马步兵前进的步伐,并让汉尼拔有时间部署对其非洲兵作出最有效的部署[8]。
汉尼拔亦确定罗马军队面向南方,而其军队则面向北方,所以早晨的光线照向罗马军,而且罗马军亦会受到夹杂著沙尘的东南风的吹袭。此外,奥非都斯河在汉尼拔的战略部署里亦占了重要席位。因为其背靠著奥非都斯河,所以可以确保迦太基军的后方不会受到罗马军的进攻。此外,罗马军因为背靠坎尼城的山丘,右靠奥非都斯河,所以其只有从左方撤退[9]。汉尼拔对军队的布阵,及对军队能力的了解程度,成为其在坎尼会战里获胜的最主要的因素。
当时传统的阵形是步兵置中军,骑兵置两翼。罗马人依照此法摆阵,但选择加厚中军的纵深而不是加阔其战线阔度(这是因为其军队数量多于迦太基的,所以其战线可以与迦太基人的等长),并希望以此迅速击溃汉尼拔的中军。其第二队小队(principes)紧接著第一队小队(hastati),当罗马军队前进时可以确定其具有统一的战线。但就如波利比奥斯所述:“罗马的小队(Maniple)一个接一个,结果中间的走动空间少了……而每个小队的纵深皆比前线的为大。”[5]。然而面对发罗的阵形,汉尼拔没有可调配的空间或撤退的可能,因为其背后为河流,而罗马人的优势兵力却会逼使其军队会后撤至,最后其可能被切割并逐个击溃。坎尼这个战场不同于此前的战场,一目了然,没有可以伏兵之地,而发罗知道汉尼拔此前两仗均以诡计与花招取胜,所以其主动寻求发动战役,以防被算计。此外,发罗亦知道罗马步兵当初在特拉比亚会战里成功穿透了汉尼拔的中军,所以其打算再次制造此结果并且要更为从容地取得更大的战果。
汉尼拔为了应付罗马军的优势兵力,选择了不同于传统的阵形,其将最低素质的两万五千名的高卢新兵放于中军,并辅以八千名久经沙场的西班牙重装步兵,而一万二千名骁勇善战的非洲重装兵则分列两边。而两翼则分置骑兵。汉尼拔依据各兵种的特性与战斗质素来布阵。其使用了各兵种的优势与缺点来实行其计划[6]。其计划首先命令其两翼的精锐骑兵先击溃较弱的罗马骑兵并从后攻击罗马步兵,此时那些罗马步兵会因数量上占优而将汉尼拔的中军逼向后撤,而汉尼拔此时则可将原先安放在两侧的非洲重装兵向中间进攻,对罗马军队形成包围。
汉尼拔接著逐渐扩展其中军战线,如波利比奥斯所述:“当其中军变为一条直线后,其将中军的西班牙重装步兵和高卢新兵放前,而其后部队则逐渐后退,但保持与中军的接触,结果形成了一个新月状的阵形,侧翼的战线则会因为战线延长而变薄,而其部署非洲兵在此,而作支援,并与西班牙重装步兵和高卢新兵互相策应。”[7]波利比奥斯形容迦太基的中军在新月状布阵里是薄弱的,并突出向罗马中军,而两侧则作梯形排列。普遍相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阻延罗马步兵前进的步伐,并让汉尼拔有时间部署对其非洲兵作出最有效的部署[8]。
汉尼拔亦确定罗马军队面向南方,而其军队则面向北方,所以早晨的光线照向罗马军,而且罗马军亦会受到夹杂著沙尘的东南风的吹袭。此外,奥非都斯河在汉尼拔的战略部署里亦占了重要席位。因为其背靠著奥非都斯河,所以可以确保迦太基军的后方不会受到罗马军的进攻。此外,罗马军因为背靠坎尼城的山丘,右靠奥非都斯河,所以其只有从左方撤退[9]。汉尼拔对军队的布阵,及对军队能力的了解程度,成为其在坎尼会战里获胜的最主要的因素。
Re: IT'S A TRAP!
战役经过
当战役开始后,两翼交锋的骑兵即展开厮杀。波利比奥斯是如此形容当时的景况的:“当左翼的西班牙与高卢骑兵进攻罗马骑兵时,粗野的战斗便不断接踵而来。”[10]迦太基的骑兵很快便战胜了右翼较弱的罗马骑兵,并展开追击。部份迦太基骑兵则由自军左翼出击,越过罗马军右翼,进入罗马骑兵的后军里。罗马兵已变得分散,而迦太基人不断攻进其内,对其展开包围切割[11]。当罗马人进攻时,一阵热西风夹杂著尘埃向罗马军队迎面吹来,并阻碍了其视野。然而那阵西风吹来的尘埃并非主要因素,交战双方所做成的尘埃才最阻碍行军视野。而汉尼拔在此前数天对罗马人作出的袭击使其得不到充足的食水供应亦对罗马军的表现造成影响。
汉尼拔站在较弱的中军,并指挥其向后慢慢退却。汉尼拔知道罗马步兵占有优势,因此有计划地让中军慢慢后撤,但这时罗马步兵的优势失去了,并被迦太基军占了上风,这是因为当前线的步兵向前迈进时,拥踵的罗马军团开始失去了默契,各小队间的隙缝开始变细。结果连施展身手的空间亦没有了。当罗马中军向著后撤的迦太基中军的西班牙与高卢兵进攻时,忽略了迦太基两侧的非洲兵,结果反被其形成了新月形的包围[12]。与此同时,迦太基骑兵攻向罗马中军的后方,并对其完成包围。这时汉尼拔的中军已经如同一只大海碗,开始逼使两侧的罗马军向中央靠拢,而罗马步兵亦越陷越深,汉尼拔于是在此决定性时刻,下令左右两方原来静止不动的非洲兵向中央的罗马步兵进行合围。[13]结果将罗马军的两翼皆赶进碗里去,这是早期的钳形战术的例子之一。
当两侧的非洲兵向中央压逼时,罗马步兵再没有发挥的空间,并且被分割包围,即使是逃亡的空间亦没有。汉尼拔成功建立了包围罗马军的人墙并且将罗马军集中歼灭。波利比奥斯记述道:“当其被不断切割,生还者被逼站在原地引颈就戮。”罗马三大历史学家之一的李维这样形容:“数以千计的罗马士兵俯伏地上…部份还未战死的罗马士兵,其伤口被寒冷的晨风吹著,结果使其痛得醒了过来。但当其醒来时,满地鲜血,遍地死尸,罗马战败了。部份人发觉其头部插入了泥土里,部份人成功挖开泥土,得而生还;部份人万念俱灰,为自己与同伴挖掘坟墓;部份人再没力量挣扎,被泥土活埋。”[14]。每分钟大约有六百士兵被杀,直至夜幕低垂,这场血战才终结([1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只有一万四千名罗马士兵成功逃脱(大部份人逃至最接近的城市卡流苏门(Canusium))。在该天结束时,原来有八万七千人的罗马军队,只有约十分之一人生还[16]。 战后,汉尼拔向罗马要求赎金以释放俘虏,俘虏们选出代表并派遣他们到罗马城去,但被元老院在一阵激辩后拒绝了这个提议,汉尼拔一怒之下将一些俘虏杀死,并用这些俘虏的尸体造桥,以渡过一条河流。而另一些则予以卖出。至于俘虏中元老和显贵,他命令他们彼此相斗,特别是让父子相斗、兄弟相残,以供迦太基人观赏。[17]。
当战役开始后,两翼交锋的骑兵即展开厮杀。波利比奥斯是如此形容当时的景况的:“当左翼的西班牙与高卢骑兵进攻罗马骑兵时,粗野的战斗便不断接踵而来。”[10]迦太基的骑兵很快便战胜了右翼较弱的罗马骑兵,并展开追击。部份迦太基骑兵则由自军左翼出击,越过罗马军右翼,进入罗马骑兵的后军里。罗马兵已变得分散,而迦太基人不断攻进其内,对其展开包围切割[11]。当罗马人进攻时,一阵热西风夹杂著尘埃向罗马军队迎面吹来,并阻碍了其视野。然而那阵西风吹来的尘埃并非主要因素,交战双方所做成的尘埃才最阻碍行军视野。而汉尼拔在此前数天对罗马人作出的袭击使其得不到充足的食水供应亦对罗马军的表现造成影响。
汉尼拔站在较弱的中军,并指挥其向后慢慢退却。汉尼拔知道罗马步兵占有优势,因此有计划地让中军慢慢后撤,但这时罗马步兵的优势失去了,并被迦太基军占了上风,这是因为当前线的步兵向前迈进时,拥踵的罗马军团开始失去了默契,各小队间的隙缝开始变细。结果连施展身手的空间亦没有了。当罗马中军向著后撤的迦太基中军的西班牙与高卢兵进攻时,忽略了迦太基两侧的非洲兵,结果反被其形成了新月形的包围[12]。与此同时,迦太基骑兵攻向罗马中军的后方,并对其完成包围。这时汉尼拔的中军已经如同一只大海碗,开始逼使两侧的罗马军向中央靠拢,而罗马步兵亦越陷越深,汉尼拔于是在此决定性时刻,下令左右两方原来静止不动的非洲兵向中央的罗马步兵进行合围。[13]结果将罗马军的两翼皆赶进碗里去,这是早期的钳形战术的例子之一。
当两侧的非洲兵向中央压逼时,罗马步兵再没有发挥的空间,并且被分割包围,即使是逃亡的空间亦没有。汉尼拔成功建立了包围罗马军的人墙并且将罗马军集中歼灭。波利比奥斯记述道:“当其被不断切割,生还者被逼站在原地引颈就戮。”罗马三大历史学家之一的李维这样形容:“数以千计的罗马士兵俯伏地上…部份还未战死的罗马士兵,其伤口被寒冷的晨风吹著,结果使其痛得醒了过来。但当其醒来时,满地鲜血,遍地死尸,罗马战败了。部份人发觉其头部插入了泥土里,部份人成功挖开泥土,得而生还;部份人万念俱灰,为自己与同伴挖掘坟墓;部份人再没力量挣扎,被泥土活埋。”[14]。每分钟大约有六百士兵被杀,直至夜幕低垂,这场血战才终结([1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只有一万四千名罗马士兵成功逃脱(大部份人逃至最接近的城市卡流苏门(Canusium))。在该天结束时,原来有八万七千人的罗马军队,只有约十分之一人生还[16]。 战后,汉尼拔向罗马要求赎金以释放俘虏,俘虏们选出代表并派遣他们到罗马城去,但被元老院在一阵激辩后拒绝了这个提议,汉尼拔一怒之下将一些俘虏杀死,并用这些俘虏的尸体造桥,以渡过一条河流。而另一些则予以卖出。至于俘虏中元老和显贵,他命令他们彼此相斗,特别是让父子相斗、兄弟相残,以供迦太基人观赏。[17]。
Re: IT'S A TRAP!
从这幅图上看,吴军把战线打成这样,随后必须迅速拉平战线,无论是两翼迅速前推,或者突击队部队后撤
吴军如果把战线维持成这样就是插标卖首,把突击队部队的两肋和后背亮给鹅毛的刺刀插
没有任何消息说俄军的主力被歼灭,即使是小道消息也没有,他们应该离战场不远
吴军如果把战线维持成这样就是插标卖首,把突击队部队的两肋和后背亮给鹅毛的刺刀插
没有任何消息说俄军的主力被歼灭,即使是小道消息也没有,他们应该离战场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