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篇从黄蜀芹的《孽债》和《围城》引发的深度八卦

版主: kazaawangwh

头像
reknaz(拖把套)
著名点评
著名点评
帖子互动: 117
帖子: 4154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16:40

Re: 转一篇从黄蜀芹的《孽债》和《围城》引发的深度八卦

帖子 reknaz(拖把套) »

对一个作家的印象可能和看的第一部作品有关。就如你所说的,拔高第三者让人觉得别扭,导致对整个作品不喜欢,以致后来她的其它作品都没兴致去看了。

还有一件事情大概也影响了我的感觉,他们家只有一个女儿,结果夫妇俩都是高龄去世,女儿却是英年早逝,而且看时间段,女儿是在钱钟书住院后几年先去世,然后钱钟书紧跟着就去世了。感觉他们女儿就是因为老两口的担子都压在她身上,不得不撑着,耽误了自己的身体。而杨绛反而之后还能活十几年,感觉就是亲人的离去在她心里没太大分量,万事不操心,心很宽。

林徽因大概是比较张扬,最初我看到的都是关于她的八卦,因为我一般对八卦兴趣不大,没什么感觉。反而是后来看到她当年为了记录中国古建筑,不畏艰苦去实地测绘,非常敬业,于是对她的印象反而好起来。
wh. 写了: 2022年 9月 5日 10:08 《洗澡》我也不太喜欢,主要觉得杨绛太拔高第三者了,变成第三者占领道德据高点,怎么看怎么别扭。不知道有什么故事背景。不过她写那种暧昧、暗恋、感情拉扯和挣扎,还是非常细腻缠绵和好看。她写得更好的是散文和小故事,写家里以前的佣人和其他底层人,完全没有刻薄,非常有同情心。很推荐《干校六记》,给我印象极深的是她写一群猎狗追赶野兔:
“兔子跑得快,狗追不上。可是几条狗在猎人指使下分头追赶,兔子几回转折,给三四条狗团团围住。只见它纵身一跃有六七尺高,掉下地就给狗咬住。在它纵身一跃的时候,我代它心胆俱碎。从此我听到“哈!哈!哈!”粗哑的訇喝声,再也没有好奇心去观看。”
给我印象极深的就是这个“心胆俱碎”。

后面还有一段我也抄了下来,讲有人发现了一个穿蓝制服的尸体,自杀,33岁,男。一群人借了铁锹埋了尸体:
“他们走后,我慢慢儿跑到埋人的地方,只看见添了一个扁扁的土馒头。谁也不会注意到溪岸上多了这么一个新坟。
第二天我告诉了默存,叫他留心别踩那新坟,因为里面没有棺材,泥下就是身体。……
不久后下了一场大雪。我只愁雪后地塌坟裂,尸体给野狗拖出来。地果然塌下些,坟却没有裂开。”
给我感觉好细心,又很善良,对死亡别有敬畏。

她回忆童年和家人的文章也充满童真和幽默。女作家很少有幽默的。她在《我们仨》里写的钱钟书很可爱,抄一段以前的笔记:
“比如钱钟书居然从来记不得自己的生年月日。小时候不会分辨左右,好在布鞋不分左右脚。后来出国穿皮鞋就乱穿。还有用毛笔在午睡的杨绛脸上画乌龟,在午睡的女儿肚子上画脸,被他母亲大骂一顿,吓得不敢了。”
《我们仨》非常催泪。我回头贴以前的笔记。不过杨绛写家人有点过于偏爱。又想起她写妹妹杨必,虽然也偏爱,但很好玩,我也转过来。以前版上的波哥说,钱钟书每天下班后到外文所接杨绛,杨绛就跟他玩捉迷藏,笑得像个小姑娘一样。两个老大不小的人玩得旁若无人,跟小孩一样。我相信他俩都有一点天真,也有一些他们很看不惯的人事。记得他们(还有张充和)对林徽因都有微词。林徽因的诗我也觉得太甜,太太的沙龙也搞得很张扬,不喜欢她的人好像不少,呵呵。
emtf
见习点评
见习点评
帖子互动: 117
帖子: 1699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6日 21:53

Re: 转一篇从黄蜀芹的《孽债》和《围城》引发的深度八卦

帖子 emtf »

现在不太敢看关于那个年代的电影、电视
看完后总会有些抑郁...
未名空间 写了: 2022年 8月 30日 22:20 建议看看,拍的不错
上海男人的无奈,和孩子的疑惑刻画的很深
emtf
见习点评
见习点评
帖子互动: 117
帖子: 1699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6日 21:53

Re: 转一篇从黄蜀芹的《孽债》和《围城》引发的深度八卦

帖子 emtf »

也是不幸啊
aixiaoxiaoyu 写了: 2022年 9月 1日 22:37 我初恋的女友就是知青返沪的子女,上大学某天dating的时候她跟我说她爷爷今天去世了,我赶紧显出悲伤的样子说咱爷爷去世我是不是要随份礼?!结果当时的女友很不耐烦地说,你真是个港督。老棺材瓤子死了跟你有啥关系?!立马把我震惊了。后来才知道她孤身一人返沪后,爷爷奶奶一家不收留她,说她父母在外地多年没有尽孝也米有给钞票,她凭啥来讨他们的便宜?!于是我很快和她分手了,感觉两个人生活在两个不同的维度。
irisyuan
论坛精英
论坛精英
帖子互动: 199
帖子: 5540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3日 18:02

Re: 转一篇从黄蜀芹的《孽债》和《围城》引发的深度八卦

帖子 irisyuan »

wh. 写了: 2022年 9月 4日 02:12 我刚查了查,顾准的领导原来是薄一波:
http://www.hybsl.cn/beijingcankao/beiji ... 73680.html
“……时任中央财政部长的薄一波。薄一波以中央节约检查委员会主任的身份到上海帮助三反五反工作。他主张在全国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征税。顾准认为上海企业一般都有健全的账册,完全可以依率计征,所以没听他的。因而被他视为“严重的个人英雄主义,自以为是,目无组织。”薄说,“如果顾准再不听话,饭也不给他吃”。”

那么踢断薄一波肋骨的是薄熙来?
还有谁踢断老子的肋骨的?
应该是陈丕显。薄的经济政策跟顾不一样,进而对他不满,这是事实,但是以薄的位置,他没办法把手升到上海市委里头。他还没那么大能量,而陈可以说是顾的直接领导。顾这个人,有点锥处囊中那个感觉,在当时那个环境下,很难逃过被人搞掉的命运。
emtf
见习点评
见习点评
帖子互动: 117
帖子: 1699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6日 21:53

Re: 转一篇从黄蜀芹的《孽债》和《围城》引发的深度八卦

帖子 emtf »

没觉得《围城》里有美化(可能除了唐小姐?)或者丑化人物啊,大体上还觉得挺接近现实的,虽然那个时代的大部分知识分子可能并不是那样的形象,但是那些“猥琐到夸张的形象”可能并不是来源于真实世界里的某个知识分子,而是把几个知识分子的不同猥琐集中到一个人物身上了。
杨绛在围城的后记里有一篇文章对围城的背景做了详细讲解,挺有意思
reknaz 写了: 2022年 9月 4日 19:05 我和你正相反,我第一次看《围城》的时候挺喜欢,后来还给一位因病双目失明的长辈读了一遍,当时大概就是因为它的幽默感和生动的刻画吧。但是等我看了电视剧和杨绛的《洗澡》之后,看法开始改变,就是你说的感觉,“小心眼、刻薄、互相看不起等等”,这其实就是知识分子骨子里的猥琐男心态,这种心态在买买提上也经常能看到。这夫妻俩写的这两部小说都具有一个作家的通病,就是美化自己认为是正面的主人公或配角,丑化其他人。但现实中,经过多年磨练,大部分知识分子既不是主人公那种纯洁完美,也不是配角那些猥琐到夸张的形象,都是很正常的样子。而且,这两部小说的时代背景,本来是能让作品有相当高的立意,但小说却给人一种感觉,知识分子和时代脱节,整天就只有个人之间的勾心斗角,鸡毛蒜皮和暧暧昧昧。
头像
reknaz(拖把套)
著名点评
著名点评
帖子互动: 117
帖子: 4154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16:40

Re: 转一篇从黄蜀芹的《孽债》和《围城》引发的深度八卦

帖子 reknaz(拖把套) »

“把几个知识分子的不同猥琐集中到一个人物身上”就不真实了。我也许是被电视剧 trigger 了一下,看到范小姐那张马戏团小丑一样的脸,顿时觉得作者过于刻薄了,范小姐本来最多就是有点书呆气。对唐小姐肯定是美化过的,而且为了衬托唐小姐,只好把苏小姐写成市侩,真那么市侩前面看上方鸿渐又说不通了,难道是因为他长得太帅?最后还给配个也是经过丑化的曹元朗(你见过那个时代流传下来那种诗?)。所以这些莺莺燕燕的出现就是为了烘托男主窝囊却挺抢手。其他还有若干配角的丑化就不一一列举了。最主要的,就是在这一群代表中国知识界的人里,你看不到时代的影响,老师学生都是糊弄,大家水平不高还整天忙着互相瞧不起,整个就是知识分子不知亡国恨。而现实中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往往是对国家命运最关切的,即使有些学究的,很多还是关心国家发展的。不排除完全只在乎自己的精英地位,对国家兴衰毫不关心的人。你很难想象这样的学术氛围能出老杨老李邓稼先那样的人。
emtf 写了: 2022年 9月 5日 23:02 没觉得《围城》里有美化(可能除了唐小姐?)或者丑化人物啊,大体上还觉得挺接近现实的,虽然那个时代的大部分知识分子可能并不是那样的形象,但是那些“猥琐到夸张的形象”可能并不是来源于真实世界里的某个知识分子,而是把几个知识分子的不同猥琐集中到一个人物身上了。
杨绛在围城的后记里有一篇文章对围城的背景做了详细讲解,挺有意思
wh(问号)楼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wh 的博客
帖子互动: 3511
帖子: 76268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00:07

Re: 转一篇从黄蜀芹的《孽债》和《围城》引发的深度八卦

帖子 wh(问号)楼主 »

reknaz 写了: 2022年 9月 5日 11:54 对一个作家的印象可能和看的第一部作品有关。就如你所说的,拔高第三者让人觉得别扭,导致对整个作品不喜欢,以致后来她的其它作品都没兴致去看了。

还有一件事情大概也影响了我的感觉,他们家只有一个女儿,结果夫妇俩都是高龄去世,女儿却是英年早逝,而且看时间段,女儿是在钱钟书住院后几年先去世,然后钱钟书紧跟着就去世了。感觉他们女儿就是因为老两口的担子都压在她身上,不得不撑着,耽误了自己的身体。而杨绛反而之后还能活十几年,感觉就是亲人的离去在她心里没太大分量,万事不操心,心很宽。

林徽因大概是比较张扬,最初我看到的都是关于她的八卦,因为我一般对八卦兴趣不大,没什么感觉。反而是后来看到她当年为了记录中国古建筑,不畏艰苦去实地测绘,非常敬业,于是对她的印象反而好起来。
林徽因我也是对她和梁思成勘探古建筑、设计国徽纪念碑、保护北京古城等在建筑方面做的事非常敬佩,可她的诗文不是我的菜。讥贬她个性作风的又大多是我喜欢的文风比较含蓄的作家,也让我大致想见她的为人。

钱瑗是在钱钟书住院一年后突然腰疼不起,查出骨结核和肺癌晚期。在此之前钱瑗一直和二婚的丈夫和孩子住一块;钱钟书住院基本是杨绛照料,每天送饭菜汤水。钱瑗应该是工作累着的,她在北师大从教俄语转教英语,自律严,上课多,备课紧,对学生又无所不帮。她的同事说她像上紧的发条,长期超负荷工作,心力交瘁,直到突然病倒。她和她爸当时都最担心高龄照顾他们的杨绛,钱瑗坚决不让杨绛每天去看她,只在每晚通电话,每周杨绛去看她一次。《我们仨》是钱瑗住院时开始写的,好像写了五篇。这里有一篇写钱瑗去世的文章: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3AVND0V0543QWGK.html

钱瑗去世后,杨绛瞒了钱钟书四个月。再过一年多,钱钟书去世,临走前对杨绛说好好活。杨绛大病一场,每晚吃两次安眠药。几年后振作起来,说他们逃走了,我也想,但我不能走,要留下清理现场。她花十几年整理出版钱钟书笔记,又花几年写完钱瑗开了头的《我们仨》。她把家里的字画捐给国博,钱捐给清华设奖学金,自己过得很简朴。《我们仨》分三部,第一部标题是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走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她对自己的亲人写得很偏爱,在我看来夸得有点过,至亲的悼念文一般很难把握分寸。不过每个人的感情分寸不一样,或许我的口味偏淡。但书里写到感情时常常简淡几笔,让人至恸,这份文字功夫实在是炉火纯青。
wh(问号)楼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wh 的博客
帖子互动: 3511
帖子: 76268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00:07

Re: 转一篇从黄蜀芹的《孽债》和《围城》引发的深度八卦

帖子 wh(问号)楼主 »

irisyuan 写了: 2022年 9月 5日 22:20 应该是陈丕显。薄的经济政策跟顾不一样,进而对他不满,这是事实,但是以薄的位置,他没办法把手升到上海市委里头。他还没那么大能量,而陈可以说是顾的直接领导。顾这个人,有点锥处囊中那个感觉,在当时那个环境下,很难逃过被人搞掉的命运。
哦,你肯定吗?那篇文章里说“薄一波以中央节约检查委员会主任的身份到上海帮助三反五反工作”。我查不到薄一波去上海的具体日期,google有一条显示“1952年1月26日, ... 毛泽东十分重视上海的斗争,派薄一波专门指导上海“五反”工作。”但这篇文章的链接我打不开:
http://smthe.tsinghuajournals.com/artic ... -006.shtml

陈丕显维基说他52年2月调任上海市委第四书记。顾准也是2月被撤职的,没有具体日期,吃不准撤顾准的是刚上任的地头蛇还是中央特派专员。
不过被踢肋骨的是薄一波吧?陈丕显后来有被隔离审查,但好像没被打倒?如果是薄一波,踢他的是薄熙来吗?
顾是不是性格太直太认真了,知识分子玩不转官场?
wh(问号)楼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wh 的博客
帖子互动: 3511
帖子: 76268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00:07

Re: 转一篇从黄蜀芹的《孽债》和《围城》引发的深度八卦

帖子 wh(问号)楼主 »

reknaz 写了: 2022年 9月 6日 02:15 “把几个知识分子的不同猥琐集中到一个人物身上”就不真实了。我也许是被电视剧 trigger 了一下,看到范小姐那张马戏团小丑一样的脸,顿时觉得作者过于刻薄了,范小姐本来最多就是有点书呆气。对唐小姐肯定是美化过的,而且为了衬托唐小姐,只好把苏小姐写成市侩,真那么市侩前面看上方鸿渐又说不通了,难道是因为他长得太帅?最后还给配个也是经过丑化的曹元朗(你见过那个时代流传下来那种诗?)。所以这些莺莺燕燕的出现就是为了烘托男主窝囊却挺抢手。其他还有若干配角的丑化就不一一列举了。最主要的,就是在这一群代表中国知识界的人里,你看不到时代的影响,老师学生都是糊弄,大家水平不高还整天忙着互相瞧不起,整个就是知识分子不知亡国恨。而现实中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往往是对国家命运最关切的,即使有些学究的,很多还是关心国家发展的。不排除完全只在乎自己的精英地位,对国家兴衰毫不关心的人。你很难想象这样的学术氛围能出老杨老李邓稼先那样的人。
具体故事记不清了,不过“把几个知识分子的不同猥琐集中到一个人物身上”,倒是常见的树典型的手法吧。小说不是纪实文学,不需要百分之百真实,只要在故事的特定情境里让读者觉得可信就行。你显然觉得电视剧不可信,呵呵。我只记得苏小姐的死鱼肚白的皮肤,哈哈,钱钟书可真损。吕丽萍演的孙柔嘉皮肤太黄暗了,总让人觉得她有阴谋似的。唐小姐确实非常阳光啊,是不是电视剧之前的网球广告也是史兰芽拍的?那短裙和网球帽太青春了。我对这个广告的印象比电视剧深。

还有钱钟书好像不写歌颂文章。钱杨好像都没有正面赞美为国为民的知识分子的长篇文章,估计他们会觉得肉麻。杨只写过文革中潦倒的或偷偷帮别人的知识分子。钱好像不是一本正经做学问,就是讽损恶作剧。他对杨绛、钱瑗都喜欢画墨画,杨绛在《我们仨》里说“牛津时我午睡,钟书毛笔画我花脸。墨痕难洗,钟书后来不敢恶作剧,只给我画了幅肖像,再添上眼镜胡子,聊以过瘾。回国后暑假回上海,女儿熟睡,他在她肚子上画一个大脸,挨他母亲一顿训斥。……他逗女儿玩,每天临睡在她被窝里埋置“地雷”,埋得一层深入一层,把大大小小各种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就得意大乐。这种玩意天天玩也没多大意思,可是钟书百玩不厌。”又说他们在牛津时,钱钟书就喜欢玩文字游戏,“满嘴胡说打趣,还随口胡诌歪诗。他曾有一首赠向达的打油长诗。头两句形容向达“外貌死的路(still),内心生的门(sentimental)”——全诗都是胡说八道,他们俩都笑得捧腹。向达说钟书:“人家口蜜腹剑,你却是口剑腹蜜。”能和钟书对等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会嫌钟书刻薄了。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 最后两句可能不幸是很多人对他俩的印象。

不过他俩在文革中没有揭发批判过任何人,和他们的小说风格完全不同。他俩在抗战爆发后从法国回国,解放前夕也坚决不离开,对国家的感情没有半点含糊。杨绛在《干校六记》里说曾经问过钱钟书,许多人解放前往国外跑,他们舍不得祖国撇不下;现在是否后悔当初留下不走。钱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杨说“默存向来抉择很爽快,好像未经思考的;但事后从不游移反复。我不免思前想后,可是我们的抉择总相同。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不是盲目的选择,到此也就死心塌地,不再生妄想。”
emtf
见习点评
见习点评
帖子互动: 117
帖子: 1699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6日 21:53

Re: 转一篇从黄蜀芹的《孽债》和《围城》引发的深度八卦

帖子 emtf »

围城里这群知识分子当然是不能代表那个年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也没人说(包括作者)他们代表啊?
但是你不能否认当时(包括之前,现在,将来)就存在一些这样的知识分子,而且他们的存在跟时代背景没有太大的关系
我觉得也不是不关心,以钱钟书的性格揣测,可能只是觉得无能为力吧。记得写围城时,他们是在沦陷区的上海,写这个小说可能也是一种精神避难
reknaz 写了: 2022年 9月 6日 02:15 “把几个知识分子的不同猥琐集中到一个人物身上”就不真实了。我也许是被电视剧 trigger 了一下,看到范小姐那张马戏团小丑一样的脸,顿时觉得作者过于刻薄了,范小姐本来最多就是有点书呆气。对唐小姐肯定是美化过的,而且为了衬托唐小姐,只好把苏小姐写成市侩,真那么市侩前面看上方鸿渐又说不通了,难道是因为他长得太帅?最后还给配个也是经过丑化的曹元朗(你见过那个时代流传下来那种诗?)。所以这些莺莺燕燕的出现就是为了烘托男主窝囊却挺抢手。其他还有若干配角的丑化就不一一列举了。最主要的,就是在这一群代表中国知识界的人里,你看不到时代的影响,老师学生都是糊弄,大家水平不高还整天忙着互相瞧不起,整个就是知识分子不知亡国恨。而现实中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往往是对国家命运最关切的,即使有些学究的,很多还是关心国家发展的。不排除完全只在乎自己的精英地位,对国家兴衰毫不关心的人。你很难想象这样的学术氛围能出老杨老李邓稼先那样的人。
头像
none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2024年度十大优秀网友
帖子互动: 634
帖子: 21964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2日 13:46

Re: 转一篇从黄蜀芹的《孽债》和《围城》引发的深度八卦

帖子 none »

不喜欢杨绛的文字。没啥文采。
emtf
见习点评
见习点评
帖子互动: 117
帖子: 1699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6日 21:53

Re: 转一篇从黄蜀芹的《孽债》和《围城》引发的深度八卦

帖子 emtf »

我记得电视剧有唐小姐和方鸿渐打网球的场景,你这一说网球广告,我似乎也记得一点点了,但不清晰
他们俩内心底层还是属于不喜欢关心政治的闲散知识分子。如果给你选一个仙家法宝,你会选什么? 他俩选的是隐身衣

杨绛也在一封信里讲过一下钱为什么没有去国离乡: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深爱祖国的语言——他的mother tongue,他不愿用外文创作。假如他不得已而只能寄居国外,他首先就得谋求合适的职业来维持生计。他必需付出大部分时间保住职业,以图生存。凭他的才学,他准会挤出时间,配合职业,用外文写出几部有关中外文化的著作。但是《百合心》是不会写下去了。《槐聚诗存》也没有了。《宋诗选注》也没有了。《管锥编》也没有了。
wh. 写了: 2022年 9月 6日 03:58 具体故事记不清了,不过“把几个知识分子的不同猥琐集中到一个人物身上”,倒是常见的树典型的手法吧。小说不是纪实文学,不需要百分之百真实,只要在故事的特定情境里让读者觉得可信就行。你显然觉得电视剧不可信,呵呵。我只记得苏小姐的死鱼肚白的皮肤,哈哈,钱钟书可真损。吕丽萍演的孙柔嘉皮肤太黄暗了,总让人觉得她有阴谋似的。唐小姐确实非常阳光啊,是不是电视剧之前的网球广告也是史兰芽拍的?那短裙和网球帽太青春了。我对这个广告的印象比电视剧深。

还有钱钟书好像不写歌颂文章。钱杨好像都没有正面赞美为国为民的知识分子的长篇文章,估计他们会觉得肉麻。杨只写过文革中潦倒的或偷偷帮别人的知识分子。钱好像不是一本正经做学问,就是讽损恶作剧。他对杨绛、钱瑗都喜欢画墨画,杨绛在《我们仨》里说“牛津时我午睡,钟书毛笔画我花脸。墨痕难洗,钟书后来不敢恶作剧,只给我画了幅肖像,再添上眼镜胡子,聊以过瘾。回国后暑假回上海,女儿熟睡,他在她肚子上画一个大脸,挨他母亲一顿训斥。……他逗女儿玩,每天临睡在她被窝里埋置“地雷”,埋得一层深入一层,把大大小小各种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就得意大乐。这种玩意天天玩也没多大意思,可是钟书百玩不厌。”又说他们在牛津时,钱钟书就喜欢玩文字游戏,“满嘴胡说打趣,还随口胡诌歪诗。他曾有一首赠向达的打油长诗。头两句形容向达“外貌死的路(still),内心生的门(sentimental)”——全诗都是胡说八道,他们俩都笑得捧腹。向达说钟书:“人家口蜜腹剑,你却是口剑腹蜜。”能和钟书对等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会嫌钟书刻薄了。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 最后两句可能不幸是很多人对他俩的印象。

不过他俩在文革中没有揭发批判过任何人,和他们的小说风格完全不同。他俩在抗战爆发后从法国回国,解放前夕也坚决不离开,对国家的感情没有半点含糊。杨绛在《干校六记》里说曾经问过钱钟书,许多人解放前往国外跑,他们舍不得祖国撇不下;现在是否后悔当初留下不走。钱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杨说“默存向来抉择很爽快,好像未经思考的;但事后从不游移反复。我不免思前想后,可是我们的抉择总相同。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不是盲目的选择,到此也就死心塌地,不再生妄想。”
头像
reknaz(拖把套)
著名点评
著名点评
帖子互动: 117
帖子: 4154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16:40

Re: 转一篇从黄蜀芹的《孽债》和《围城》引发的深度八卦

帖子 reknaz(拖把套) »

当时很多知识分子都是钱瑗这种状态,工作强度大,她主要是不幸得了癌症,又没有及时去就医导致病情耽误。自己生活简单,却把大部分积蓄捐赠出来,其实在他们那种情况下是很自然的选择,钱瑗没有自己的后代,他们身后也没有继承人,留着自己花不掉的钱有什么用?用在自己一生精神依托的事业上太正常了。老李就曾经在老婆去世之后拿出大部分积蓄设立了奖学金,鼓励年轻人投身物理。不同的是钱钟书杨绛他们一家都是文科,本来就是靠笔吃饭,可以把这些知识分子的普通状态写下来,成为文学著作,然后后人再经过他们的文字发挥,而理工科的很少把这些记录下来,只有有名到老杨老李这种,会有专人去写传记,但这种传记,虽然也很多是基于本人回忆,但毕竟会揉进作者的一些加工,味道就不一样。

我觉得悼念文多赞美是正常的,特别是亲人的悼念文,完全可以接受。从你描述的经历来看,杨绛其实是一个看得开的,当然女儿和老公去世她也会难过,但心情平复不是困难的事情。究其原因,我觉得这类人感情主要是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倾注在他人身上,这是从小形成的性格造成的,并不是指人品。

wh. 写了: 2022年 9月 6日 02:53 林徽因我也是对她和梁思成勘探古建筑、设计国徽纪念碑、保护北京古城等在建筑方面做的事非常敬佩,可她的诗文不是我的菜。讥贬她个性作风的又大多是我喜欢的文风比较含蓄的作家,也让我大致想见她的为人。

钱瑗是在钱钟书住院一年后突然腰疼不起,查出骨结核和肺癌晚期。在此之前钱瑗一直和二婚的丈夫和孩子住一块;钱钟书住院基本是杨绛照料,每天送饭菜汤水。钱瑗应该是工作累着的,她在北师大从教俄语转教英语,自律严,上课多,备课紧,对学生又无所不帮。她的同事说她像上紧的发条,长期超负荷工作,心力交瘁,直到突然病倒。她和她爸当时都最担心高龄照顾他们的杨绛,钱瑗坚决不让杨绛每天去看她,只在每晚通电话,每周杨绛去看她一次。《我们仨》是钱瑗住院时开始写的,好像写了五篇。这里有一篇写钱瑗去世的文章: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3AVND0V0543QWGK.html

钱瑗去世后,杨绛瞒了钱钟书四个月。再过一年多,钱钟书去世,临走前对杨绛说好好活。杨绛大病一场,每晚吃两次安眠药。几年后振作起来,说他们逃走了,我也想,但我不能走,要留下清理现场。她花十几年整理出版钱钟书笔记,又花几年写完钱瑗开了头的《我们仨》。她把家里的字画捐给国博,钱捐给清华设奖学金,自己过得很简朴。《我们仨》分三部,第一部标题是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走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她对自己的亲人写得很偏爱,在我看来夸得有点过,至亲的悼念文一般很难把握分寸。不过每个人的感情分寸不一样,或许我的口味偏淡。但书里写到感情时常常简淡几笔,让人至恸,这份文字功夫实在是炉火纯青。
头像
reknaz(拖把套)
著名点评
著名点评
帖子互动: 117
帖子: 4154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16:40

Re: 转一篇从黄蜀芹的《孽债》和《围城》引发的深度八卦

帖子 reknaz(拖把套) »

树典型形象是可以用一些文学手法,但我觉得要可信。《围城》给我的感觉主要是有些地方已经夸张得不可信了,所以才会开始怀疑作者的立意。当然文字肯定是不错的,描写生动,要不然我也不会读头一遍的时候还是喜欢的。我就记得里面有个“美丽肥白的孕妇肚子”,讽刺苏小姐看上的好诗。你说中国近代史真有广受赞誉的诗是这样的嘛,这不是夸张过分是啥呀。

给小娃娃画东西我也干过,我娃一两岁的时候睡午觉,我就偷偷在娃两个脚底板上用墨水笔写了“反清复明”四个铿锵有力的小字,区别只是我如果把这个写出来,换不来稿费。
wh. 写了: 2022年 9月 6日 03:58 具体故事记不清了,不过“把几个知识分子的不同猥琐集中到一个人物身上”,倒是常见的树典型的手法吧。小说不是纪实文学,不需要百分之百真实,只要在故事的特定情境里让读者觉得可信就行。你显然觉得电视剧不可信,呵呵。我只记得苏小姐的死鱼肚白的皮肤,哈哈,钱钟书可真损。吕丽萍演的孙柔嘉皮肤太黄暗了,总让人觉得她有阴谋似的。唐小姐确实非常阳光啊,是不是电视剧之前的网球广告也是史兰芽拍的?那短裙和网球帽太青春了。我对这个广告的印象比电视剧深。

还有钱钟书好像不写歌颂文章。钱杨好像都没有正面赞美为国为民的知识分子的长篇文章,估计他们会觉得肉麻。杨只写过文革中潦倒的或偷偷帮别人的知识分子。钱好像不是一本正经做学问,就是讽损恶作剧。他对杨绛、钱瑗都喜欢画墨画,杨绛在《我们仨》里说“牛津时我午睡,钟书毛笔画我花脸。墨痕难洗,钟书后来不敢恶作剧,只给我画了幅肖像,再添上眼镜胡子,聊以过瘾。回国后暑假回上海,女儿熟睡,他在她肚子上画一个大脸,挨他母亲一顿训斥。……他逗女儿玩,每天临睡在她被窝里埋置“地雷”,埋得一层深入一层,把大大小小各种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就得意大乐。这种玩意天天玩也没多大意思,可是钟书百玩不厌。”又说他们在牛津时,钱钟书就喜欢玩文字游戏,“满嘴胡说打趣,还随口胡诌歪诗。他曾有一首赠向达的打油长诗。头两句形容向达“外貌死的路(still),内心生的门(sentimental)”——全诗都是胡说八道,他们俩都笑得捧腹。向达说钟书:“人家口蜜腹剑,你却是口剑腹蜜。”能和钟书对等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会嫌钟书刻薄了。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 最后两句可能不幸是很多人对他俩的印象。

不过他俩在文革中没有揭发批判过任何人,和他们的小说风格完全不同。他俩在抗战爆发后从法国回国,解放前夕也坚决不离开,对国家的感情没有半点含糊。杨绛在《干校六记》里说曾经问过钱钟书,许多人解放前往国外跑,他们舍不得祖国撇不下;现在是否后悔当初留下不走。钱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杨说“默存向来抉择很爽快,好像未经思考的;但事后从不游移反复。我不免思前想后,可是我们的抉择总相同。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不是盲目的选择,到此也就死心塌地,不再生妄想。”
头像
reknaz(拖把套)
著名点评
著名点评
帖子互动: 117
帖子: 4154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16:40

Re: 转一篇从黄蜀芹的《孽债》和《围城》引发的深度八卦

帖子 reknaz(拖把套) »

是有不少采取明哲保身的知识分子,但那是指现实中不要卷入政治漩涡乱说话,以免引祸上身。小说则是虚构的,要表现人物可以描述内心活动,并不需要忌讳。不关心时代的知识分子是有,但显然不太可能全校都没有,既然小说是讲述一个学校,主要角色分布在各个系,相当有代表性,并不是只有一两个人,一点时代的影响都没有实在难以想象。我感觉,无论是第几人称写的小说,书中人物的精神境界其实是和作者有关系的。书中人物如果连内心思想都只关注在互相讥讽挖苦和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作者眼里也多半就是这些了。
emtf 写了: 2022年 9月 6日 21:28 围城里这群知识分子当然是不能代表那个年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也没人说(包括作者)他们代表啊?
但是你不能否认当时(包括之前,现在,将来)就存在一些这样的知识分子,而且他们的存在跟时代背景没有太大的关系
我觉得也不是不关心,以钱钟书的性格揣测,可能只是觉得无能为力吧。记得写围城时,他们是在沦陷区的上海,写这个小说可能也是一种精神避难
wh(问号)楼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wh 的博客
帖子互动: 3511
帖子: 76268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00:07

Re: 转一篇从黄蜀芹的《孽债》和《围城》引发的深度八卦

帖子 wh(问号)楼主 »

emtf 写了: 2022年 9月 6日 21:45 我记得电视剧有唐小姐和方鸿渐打网球的场景,你这一说网球广告,我似乎也记得一点点了,但不清晰
他们俩内心底层还是属于不喜欢关心政治的闲散知识分子。如果给你选一个仙家法宝,你会选什么? 他俩选的是隐身衣

杨绛也在一封信里讲过一下钱为什么没有去国离乡: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深爱祖国的语言——他的mother tongue,他不愿用外文创作。假如他不得已而只能寄居国外,他首先就得谋求合适的职业来维持生计。他必需付出大部分时间保住职业,以图生存。凭他的才学,他准会挤出时间,配合职业,用外文写出几部有关中外文化的著作。但是《百合心》是不会写下去了。《槐聚诗存》也没有了。《宋诗选注》也没有了。《管锥编》也没有了。
我也不关心政治。仙家法宝么,我要长生不老药,哈哈。你呢?
是,钱钟书作为学者,在国外研究中国文学必然是边缘性工作。就像很多出国的作家、学者、艺人大都泯然众人,失去主场,难有大发展。
wh(问号)楼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wh 的博客
帖子互动: 3511
帖子: 76268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00:07

Re: 转一篇从黄蜀芹的《孽债》和《围城》引发的深度八卦

帖子 wh(问号)楼主 »

reknaz 写了: 2022年 9月 7日 13:47 我觉得悼念文多赞美是正常的,特别是亲人的悼念文,完全可以接受。从你描述的经历来看,杨绛其实是一个看得开的,当然女儿和老公去世她也会难过,但心情平复不是困难的事情。究其原因,我觉得这类人感情主要是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倾注在他人身上,这是从小形成的性格造成的,并不是指人品。
一般人写有所偏爱的悼念文完全正常。一个作家写一篇公开的文学性质的悼文,自然就会用文学标准去看哦。偏爱太过的文章会有失衡感,味道不那么正。张洁的长篇《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是悼念她的母亲的,记得前面还好,尤其标题很感人;后面完全看不下去。还有《穆斯林的葬礼》也是这样。作者不能太偏心,呵呵。
wh(问号)楼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wh 的博客
帖子互动: 3511
帖子: 76268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00:07

Re: 转一篇从黄蜀芹的《孽债》和《围城》引发的深度八卦

帖子 wh(问号)楼主 »

reknaz 写了: 2022年 9月 7日 14:08 给小娃娃画东西我也干过,我娃一两岁的时候睡午觉,我就偷偷在娃两个脚底板上用墨水笔写了“反清复明”四个铿锵有力的小字,区别只是我如果把这个写出来,换不来稿费。
哈哈,这个很好玩呀,你可以写成文呀,未必换不来稿费!
头像
reknaz(拖把套)
著名点评
著名点评
帖子互动: 117
帖子: 4154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16:40

Re: 转一篇从黄蜀芹的《孽债》和《围城》引发的深度八卦

帖子 reknaz(拖把套) »

wh. 写了: 2022年 9月 12日 09:04 哈哈,这个很好玩呀,你可以写成文呀,未必换不来稿费!
其实只要不是勉强生的孩子,象过去那样专为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父母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都会有很多类似有趣的事情。这些事情如果发生在名人身上就换得来稿费,因为出版社付的其实是名气钱,靠这个名气能卖出去这个故事,如果是发生在 nobody 身上,除了家人朋友,没有多少人在意,因为这种事太平常了,出版社没有卖点自然不会给稿费。
wh(问号)楼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wh 的博客
帖子互动: 3511
帖子: 76268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00:07

Re: 转一篇从黄蜀芹的《孽债》和《围城》引发的深度八卦

帖子 wh(问号)楼主 »

reknaz 写了: 2022年 9月 12日 20:57 其实只要不是勉强生的孩子,象过去那样专为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父母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都会有很多类似有趣的事情。这些事情如果发生在名人身上就换得来稿费,因为出版社付的其实是名气钱,靠这个名气能卖出去这个故事,如果是发生在 nobody 身上,除了家人朋友,没有多少人在意,因为这种事太平常了,出版社没有卖点自然不会给稿费。
天伦之乐可以写成大家爱看的好文章啊,当然不只是几个好玩的案例,要看整篇文章怎么样了。名人确实容易发文章,不过作家大都也是从无名之辈开始发文章的。生活小文章可以投稿报刊杂志,如果发表了就也有稿费啦。发得多了没准也成了个小小的名人,哈哈。
回复

回到 “书歌影视美食游 - 精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