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分享几个来美国的前前后后的小故事。我把它们串在一起,祭奠我那已经塌陷了的薛定谔的猫。
海淀教堂门口的乞丐
虽然不是基督徒,但我对圣经有多年的研究。曾研读过中文圣经,也研读过英文圣经,甚至粗略地翻过希伯来文的圣经。我听说,要想找到愿意和你恋爱的对象,就要先提高自己的内在美,我又听说,美国以圣经立国,所以为了提高自己内在的力与美,那研读圣经自然成了必修课。我在来美国之前,经常去北京海淀区一所叫“海淀教堂”的地方。这教堂离北大校园很近。我虽然不是每个周末都去,但是如果我周末起的早,没事就蹬着自行车,哐叽哐叽,从北大南门出来,穿过海淀图书城,就到了这教堂。
选择去这个教堂,原因有二。第一,这教堂离学校近。第二,这教堂有英文堂“主日敬拜”。因为英文堂大概是10点以后,对于我这种早起困难户,我自然更喜欢英文堂。科普一下,“主日敬拜”就是每周日,基督徒聚集在教堂,听牧师讲道,期间还伴随各种唱歌等等活动。另外每个月还有一天是吃“圣餐”。其实“圣餐”很简陋,就是喝一小杯葡萄汁和分吃一小块饼干,代表耶稣的血液和身体。每周日上午,一开始是中文堂,唱歌也是用中文唱的。然后是英文堂,用英文唱歌。我发现中文和英文歌曲有明显的区别。中文更突出耶稣受难的悲凉与无赖。英文堂则有更多的国际友人,歌曲也更加摇滚,在唱歌时,还有个专门伴奏的乐队,旋律则是快乐与拯救。末了,会唱一首“欢迎歌”,让新来的朋友站起来,并给新朋友发传单。
而这些都不是重点。唯一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教堂本身的高大与华美,和教堂门口的一些猥琐的乞讨者成为鲜明的对比。在周日教堂的敬拜开始之前,当善男信女们鱼贯而入时,入口处总有一群乞讨者,他们在门口喊着“耶稣保佑你”,然后就凑向前,向你行乞,找你要钱。作为有信仰的人,你到底是给钱还是不给钱,就成了每个周末,鞭笞着你内心的魔鬼。你可能想,他们是假装在门口乞讨,因为你是善良的信徒,你有很大概率会给钱。而他们也知道,他们是故意选在教堂门口行乞,想对你进行道德绑架。你在教堂里面听着牧师的布道,唱着洗涤罪过的歌,心灵获得了充电与净化。而在教堂门口,向你行乞的人,就让你瞬间觉得自己像个罪人一样,内心充满了挣扎与不安。
我在海淀教堂的门口做过长期观察。那些乞讨者,他们可能拉着你的衣服,愿意放下尊严,在门口乞讨着,说着鼓励着”主去保佑你“的话。而绝大部分,道貌岸然的虔诚信徒们,根本就不曾给这些乞讨者一丝丝真正的帮助。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充满矛盾的风景线。教堂门口的乞丐,到底是真乞丐,还是假乞丐,而每周来敬拜的教徒们,是真教徒还是假教徒呢。有可能乞丐是假的,教徒也是假的。罪与恶,是如此赤裸裸地在海淀教堂的门口,周而复始地博弈着。
Johns Hopkins的黑人区
刚来美国时,我住在一个华人的出租房里面。我事先在Johns Hopkins的中国学生会的邮件列表里,看到一则华人的租房信息,我就联系了。等来了美国后,我才知道,这个住所离Johns Hopkins校园还是有一些距离的。因为没有自己的车,我要坐公交车,大概要坐接近20多站。其实20多站的距离并不远,因为市区里面,几乎每个交叉路口,都是一站路。但是我经常在车上就坐着睡着了,一旦错过了Johns Hopkins站,就进入黑人区了。其实公交车一路上,都在穿越各种黑人区。巴尔的摩(Baltimore)的黑人区的房子是有显著特征的:基本上都是公路边上,贴着红色砖头的联排别墅。很多人会麻木地坐在门口。而窗子经常是破碎不堪,或者被木板给钉了起来。后来我涨了记性,只要听到广播报的站点里面有“Broadway” 关键字,那就是快到了。
除了黑人区,我另外比较关注的就是各种教堂的建筑。偶尔,我在公交车上,看到有的教堂,有中文牌子,看着像华人教堂。室友告诉我,在住的不远处,就有个华人教会。这个教会虽然没有中文牌子。但是有中国牧师在星期日,搞“主日敬拜”。
华人教会
我得到了华人教会的信息,自然要去看看。尤其想知道,有没有什么年轻的朋友,最好有年轻的单身女性朋友。一起交个朋友呗,或许能开启一次恋爱呢。梦里想着就能笑起来。
因为我对圣经的研究是相当深入,对各种祷告仪式也十分熟悉。我毫不违和地假扮成“基督徒”,去了那个教会。很惊喜地发现,这教会确实有年轻人的组织,叫“青年团契”。这个团契,是由周围各个学校的留学生组成的,大概十几、二十来个人。在“主日敬拜”活动结束后,各个团契便开始自己的活动。我这个伪“基督徒”,迫不及待地向他们展现我对四福音书里各种故事的理解,并拽着各种基督徒才用的黑话,他们很快就认定我是他们的一员。之后便多次参加他们的一些地下活动,比如偶尔组织的吃饭、联谊等等,也认识了一些朋友。“青年团契”有个小头目,是一名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几年的访问学者。我有着社交恐惧,但是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逼着自己加入一些小团体,也避免不了。
我牢记着,不知道从哪看到的攻略:“要找到对象,就要多参加活动。”打入组织后,我就更积极地参加他们的各种三俗活动,比如旅游、吃饭之类的。也认识了这个“青年团契”里面的一些妹子。我假装轻松愉快地和她们攀谈。我push自己去聊天。为了避免吓倒对方,那就只能聊天气。天呐,我鼓起勇气,加了妹子的QQ/微信号/手机号。很可惜妹子们对我相当谨慎,她们只告诉我她们的英文名字。记忆最深刻的两个妹子的名字叫:Sophia和Rebecca。我告诉她们,我就租在那个Johns Hopkins医学院不远的地方,有什么困难,需要人搭把手,比如搬家什么的,可以找我。我努力记着Sophia告诉我的一切,可她也没有透露太多,她只说她在护理专业学习,她以后的工作可能是一名护士。
我当时觉得妹子们的英文名字都这么可爱,这么漂亮。而很多年以后,根据我混社会的经验,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只告诉你,他/她的英文名字,这等于披了一层皮。只有你和他/她深入交往后,他/她才可能会告诉你,真正的中文名字。在这个团契里面,我最终收获了一堆叫David、Mike、Simon的男性朋友,还有Sophia和Rebecca这两个女性朋友。
加了微信后,我也不记得,我到底有没有勇气给妹子们发过消息。或许转发过一些团契通知,比如出去hiking的时间和地点。因为有几次hiking活动,我专门租了车,然后告诉团契里面的成员,我可以载着他们去hiking的地方。我当然不能只邀请妹子坐我的车,我还象征性地邀请了男性朋友。
薛定谔的猫
当然,最让我苦恼的事情,就是我搞不清楚妹子们到底有没有男朋友。Sophia和Rebecca确实都是学生,我认为她们肯定不可能这么早就结婚,但是有没有男朋友,就是个迷了。在青年团契里面,我也不好意思主动问周围人,或者问妹子本人。我要是问了,那就相当于耍流盲了,暴露了我的motivation。我以后也就不能继续在这个教会里面混下去了,也是我个人的荣誉上的极大污点。我相信,教会里面的人,很快就会知道,我在骚扰人家。
所以妹子们有没有男朋友这件事,似乎成了“薛定谔的猫”,她们是处于一种,即有男朋友,也没有男朋友的混沌状态。只有最终,某件事情真正发生了之后,才能塌陷到一种确定性的结果。我相信,妹子们或许会去享受这种混沌的状态。不管妹子有没有男朋友,她们总可以在看到更好的男朋友后,去选择新的男朋友。
对于我来说,Sophia和Rebecca就是两只薛定谔的猫。
我想先和Sophia有着比较良好的互动,这样或许会逐渐进入到某种暧昧阶段,然后或许有机会知道更多关于她的情况,比如有没有男朋友,比如能不能约她单独出来。当然,我需要收到她的一些更显著的信号,才能开展下一步的计划。
塌陷
后来,不多久,有一天,Sophia主动给我发了信息。我开心极了。或许就像我计划的那样,我们即将进入下一阶段的互动了。
这是上帝给我,开了一扇窗?还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Sophia和我在微信里面寒暄了几句,她接着说,我找你,是想请你帮我个事:”我男朋友要来了,我想搬家。计划在医学院周边租个更大的房子,和我男朋友住一起。听说你住在那附近,那你知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租房的房源?”
我不知道我是怎么回复的。到底哪里有房源已经不重要了。我的大脑已经石化,只有“Sophia已经和别人同居了”,反复击打着我。我不知道Sophia是真的想要租房,还是只是想以某种不伤害我的方式,告诉我,她已经有男朋友了,叫我不要追她了。我使劲回忆着我和她在三俗活动上,到底聊了什么,可能冒犯了她?我好像就聊了天气?我备受挫折,有点垂头丧气。
她已经预判了我的预判
我的内心是感激的。Sophia是个好女孩。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有着智慧的。或许是偶然,或许是已经知道我想和她展开一段浪漫的恋情。总之,她让我不失礼节地离开了她。还没开始,就已然结束。至于Rebecca,我已经不再有勇气了。从那之后,渐渐地,我也不去那个青年团契了,我不想再见到那个读懂了我的心的女孩。我把团契的群设为mute状态。
后记:
从那以后,我多次搬家。后来也被迫参加过各种不同的教会的不同团契。很多时候,都是同学叫我一起去,我纯粹是偶尔去玩一玩,蹭个饭。我再也不说我是基督徒了。
永远,我都不是基督徒,
永远,我也不再懂圣经
永远,我也不想唱赞美诗
永远,我也忘记了祷告
永远,我都没办法知道,
团契里,漂亮的妹子们啊,
你们,到底有没有男朋友,到底有没有结婚。
毕竟,她们也不会把这些信息写在脸上。而你去探究这些事情,也是不道德的。所以,在与妹子们交互,却长期获得不了任何有用信号的情况下,想把关系往恋爱的方向发展,注定是无解的。而你一旦主动去问,就终究要被钉在耶稣边上,那两个犯人的十字架上。就像《路加福音》23章32-33节说到:又有两个犯人,和耶稣一同带来处死。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髑髅地”,就在那里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又钉了两个犯人: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
伤心:她预判了我的预判,及时分手
对应老买买提的军事天地,观点交锋比较激烈。因为此版帖子太多,所以新帖不出现在首页新帖列表,防止首页新帖刷屏太快。
版主: Softfist
前往
- 热门版面
- ↳ 军事天地(Military)
- ↳ 美国新闻(USA News)
- ↳ 书歌影视美食游
- ↳ 书歌影视美食游 - 精华区
- ↳ 股海弄潮(Stock)
- ↳ 股海弄潮精华区
- ↳ 肚皮舞运动(Joke)
- ↳ 肚皮舞运动精华区
- 新闻中心
- ↳ 史海钩沉(History)
- ↳ 美国时政(US Current Affairs)
- ↳ 美国时政精华区
- ↳ 台海风云(Taiwan Strait)
- ↳ 台海风云精华区
- ↳ 捕风捉影(Plausible)
- ↳ 中国新闻(China News)
- 海外生活
- ↳ 车轮上的传奇(Automobile)
- ↳ 子女教育
- ↳ 子女教育 - 精华区
- ↳ 电脑手机(IT)
- ↳ 电脑手机 - 精华区
- ↳ 家居生活(Living)
- ↳ 家居生活 - 精华区
- ↳ 加州华人
- ↳ 二手市场(FleaMarket)
- ↳ 手机计划(Cellular Plan)
- ↳ 投资理财退税(Money)
- ↳ 医疗与健康
- 体育健身
- ↳ 滚吧,足球!(Soccer )
- ↳ 枪械射击(Guns & Gear)
- ↳ 网球(Tennis)
- ↳ 奥运和综合体育
- ↳ 体育博彩
- ↳ 羽毛球(Badminton)
- 休闲娱乐
- ↳ 摄影器材(Photo gears)
- ↳ 网络文学
- ↳ 花鸟鱼虫
- ↳ 新未名博客(Blog)
- 学术与职场
- ↳ STEM
- ↳ STEM精华区
- ↳ 生物医学和制药(Biomedical & Pharmaceutical)
- ↳ 葵花宝典(Programming)
- ↳ 职场讨论与绿卡移民
- ↳ 前沿科技(Frontier)
- ↳ 统计与数据科学(Statistics & DataScience)
- 情感杂想
- ↳ 人到中年(Midlife)
- ↳ 信仰天地(Belief)
- ↳ 海外鹊桥(Chinese Dating)
- ↳ 老贴回顾
- 站务管理
- ↳ 意见与建议
- ↳ 申请新版块或版主
- ↳ 论坛使用交流
- ↳ 账号管理
- ↳ 版主专区
- ↳ 功能测试
- ↳ 广告与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