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民科吧,说说 mRNA 疫苗的有效性,和副作用,
版主: Tlexander
-
- 论坛元老
cellcycle1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863
- 帖子: 63803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5:59
再民科吧,说说 mRNA 疫苗的有效性,和副作用,
有效性:
1,mRNA 在 O 之前的 有效性还可以,尤其对 敏感性人群;
2,但 mRNA 疫苗的 实效性 比较 短,这也是 booster 一个原因,
3,因为 mRNA 是 根据 原始株 S 蛋白设计,随着 病毒 变异增加,免疫逃逸概率加大,因为,在抗体亲和力下降情况下,需要更高滴度的抗体,这也是时效性短的原因之一;
4,另外 给予原始株机体建立的免疫记忆,对变种病毒的反应也差,不能更迅速的产生对应的抗体/免疫力,最后也是免疫逃逸;(所以有段时间说, 打了疫苗 在加上感染恢复的人群 会获得所谓的 超级免疫保护力,,)
5,新冠病毒的主要感染途径是 呼吸道黏膜,这个地方 基本没有 疫苗诱导的 特异性 IgG存在, 所以对防止感染的作用非常有限,这是 疫苗抵御呼吸道病毒的通病;这里,不同个体的 呼吸道黏膜的生态到非常关键,我一直怀疑,小孩和年轻人 的黏膜生态 跟老人 不一样,这是 群体感染敏感性差别的关键;
6,O来了后 因为 其 噬鼻性,所谓“不入血液,不入肺泡”, 疫苗/抗体保护作用很小了;更何况,O 的 S 蛋白变异更大,原来的疫苗更是没啥大用;新的 基于 O 的 booster 也许对敏感性体质的人群 有保护作用,但对大多数 还是用处不大,因为感染病灶集中在 呼吸道黏膜。
7,还有一个 不同个体对于mRNA 刺激产生抗体的 所谓 “半衰期” 差异很大,这是 根据几个同事 随着时间监测体内抗体滴度观察到的,有的滴度下降很快,所以保护力 就下降了,有的很慢,就还可以;
8,mRNA 疫苗 本身刺激出的免疫记忆和其免疫原性 还是非常惊人的,这也是 下面讨论 其副作用的 基础,
mRNA 副作用:
so far,比较 concern 和 有些 普遍的 是 “血栓”,另外更长期的副作用,还没法知道; 这个血栓的产生,应该跟 mRNA 疫苗的 惊人 免疫原性有关,就是 能 瞬间刺激出 大量的抗体;第二针,很多人的反应很强烈,这是 全身机体免疫系统在 行动中。。
还有就是 booster 之后的 一手资料,booster 之后几周内,去监测 体内抗体滴度,好多好多人都 要超过 50万+, 超出机器能够测量的 最高范围;但临床定义是 50 以上就是 阳性,领域内 大概估计 1000~500 的滴度就能提供不错的保护力! 这是另一个原因,我本人拒绝 booster,这个感觉太高了,虽然 50万+值 并不是严格的线形等于你血液中的物理蛋白抗体的分子数,只是一种 “荧光值读数”, 但 你血液中每 mL 在那段时间里含有的 蛋白IgG 的量也是 非常高的,
这么高的 单位血液里“蛋白量”,我估计就是 有些人的调控机制 未有适当的对应,或者急于运动(比如好多年轻人), 这些蛋白也许就 没被“代谢”掉,而是“凝集” 起来,over time 导致 血栓的。
另一个吵的比较多是 mRNA “转基因” 副作用,对于这个 我觉得既没实证,或者时间短? 但从分子生物已知理论上也几乎可以忽略;
1,人机体内 就 没有 potent 逆转录酶,RNA 不转化成 DNA ,就不能整合入 染色体,也没了“转基因”这一说
2,前段时间,好像 瑞典一个组说 ,发现人体 可能编码一种 具有逆转录的 功能酶;这个研究本身是 体外/细胞培养的,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动物实验等等;但确实提供一种可能性;
3,假设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就是 mRNA 疫苗被 逆成了 DNA; 但 mRNA 疫苗接种部位是 哪儿,是 肌细胞群,属于 “终分化”细胞,基本不具备 分裂和复制能力,即使个别细胞的 某个染色体 被恰巧整合的 这个 ”DNA“, 也是只是 ”local“, 不分裂繁殖,不去 germline,对机体基本无害;
4,实际的整合 分子概率非常低,搞过分子gene 注射的都知道,比如 利用 CRISPR or TALEN 技术 做 genetic editing,即使 注射的是 受精卵细胞 (active proliferation),在借助 ”核酸分子刀“ 的情况下,概率也 非常低。。。
总之,对于”转基因“的 claim,我现在是基本不信的。。。
1,mRNA 在 O 之前的 有效性还可以,尤其对 敏感性人群;
2,但 mRNA 疫苗的 实效性 比较 短,这也是 booster 一个原因,
3,因为 mRNA 是 根据 原始株 S 蛋白设计,随着 病毒 变异增加,免疫逃逸概率加大,因为,在抗体亲和力下降情况下,需要更高滴度的抗体,这也是时效性短的原因之一;
4,另外 给予原始株机体建立的免疫记忆,对变种病毒的反应也差,不能更迅速的产生对应的抗体/免疫力,最后也是免疫逃逸;(所以有段时间说, 打了疫苗 在加上感染恢复的人群 会获得所谓的 超级免疫保护力,,)
5,新冠病毒的主要感染途径是 呼吸道黏膜,这个地方 基本没有 疫苗诱导的 特异性 IgG存在, 所以对防止感染的作用非常有限,这是 疫苗抵御呼吸道病毒的通病;这里,不同个体的 呼吸道黏膜的生态到非常关键,我一直怀疑,小孩和年轻人 的黏膜生态 跟老人 不一样,这是 群体感染敏感性差别的关键;
6,O来了后 因为 其 噬鼻性,所谓“不入血液,不入肺泡”, 疫苗/抗体保护作用很小了;更何况,O 的 S 蛋白变异更大,原来的疫苗更是没啥大用;新的 基于 O 的 booster 也许对敏感性体质的人群 有保护作用,但对大多数 还是用处不大,因为感染病灶集中在 呼吸道黏膜。
7,还有一个 不同个体对于mRNA 刺激产生抗体的 所谓 “半衰期” 差异很大,这是 根据几个同事 随着时间监测体内抗体滴度观察到的,有的滴度下降很快,所以保护力 就下降了,有的很慢,就还可以;
8,mRNA 疫苗 本身刺激出的免疫记忆和其免疫原性 还是非常惊人的,这也是 下面讨论 其副作用的 基础,
mRNA 副作用:
so far,比较 concern 和 有些 普遍的 是 “血栓”,另外更长期的副作用,还没法知道; 这个血栓的产生,应该跟 mRNA 疫苗的 惊人 免疫原性有关,就是 能 瞬间刺激出 大量的抗体;第二针,很多人的反应很强烈,这是 全身机体免疫系统在 行动中。。
还有就是 booster 之后的 一手资料,booster 之后几周内,去监测 体内抗体滴度,好多好多人都 要超过 50万+, 超出机器能够测量的 最高范围;但临床定义是 50 以上就是 阳性,领域内 大概估计 1000~500 的滴度就能提供不错的保护力! 这是另一个原因,我本人拒绝 booster,这个感觉太高了,虽然 50万+值 并不是严格的线形等于你血液中的物理蛋白抗体的分子数,只是一种 “荧光值读数”, 但 你血液中每 mL 在那段时间里含有的 蛋白IgG 的量也是 非常高的,
这么高的 单位血液里“蛋白量”,我估计就是 有些人的调控机制 未有适当的对应,或者急于运动(比如好多年轻人), 这些蛋白也许就 没被“代谢”掉,而是“凝集” 起来,over time 导致 血栓的。
另一个吵的比较多是 mRNA “转基因” 副作用,对于这个 我觉得既没实证,或者时间短? 但从分子生物已知理论上也几乎可以忽略;
1,人机体内 就 没有 potent 逆转录酶,RNA 不转化成 DNA ,就不能整合入 染色体,也没了“转基因”这一说
2,前段时间,好像 瑞典一个组说 ,发现人体 可能编码一种 具有逆转录的 功能酶;这个研究本身是 体外/细胞培养的,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动物实验等等;但确实提供一种可能性;
3,假设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就是 mRNA 疫苗被 逆成了 DNA; 但 mRNA 疫苗接种部位是 哪儿,是 肌细胞群,属于 “终分化”细胞,基本不具备 分裂和复制能力,即使个别细胞的 某个染色体 被恰巧整合的 这个 ”DNA“, 也是只是 ”local“, 不分裂繁殖,不去 germline,对机体基本无害;
4,实际的整合 分子概率非常低,搞过分子gene 注射的都知道,比如 利用 CRISPR or TALEN 技术 做 genetic editing,即使 注射的是 受精卵细胞 (active proliferation),在借助 ”核酸分子刀“ 的情况下,概率也 非常低。。。
总之,对于”转基因“的 claim,我现在是基本不信的。。。
x2

-
- 论坛元老
cellcycle1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863
- 帖子: 63803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5:59
Re: 再民科吧,说说 mRNA 疫苗的有效性,和副作用,
谢谢,
副作用 就是需要 时间,没有别的,办法,短期的 副作用,对于绝大多数,基本可以 manageable
在 O 没发生质变的情况下,我个人不主张 健康群体 反复打 booster,
Re: 再民科吧,说说 mRNA 疫苗的有效性,和副作用,
要说真的很奇怪这个病毒相关的疫苗抗体保持的时间都不长,还真不只是mRNA
就算前期感染病毒的人抗体滴度区别也很大,感染三个月后有人滴度还很高,有人就更本测不出来了
就算前期感染病毒的人抗体滴度区别也很大,感染三个月后有人滴度还很高,有人就更本测不出来了
“Information is power. But like all power, there are those who want to keep it for themselves.” ― Aaron Swartz
在新水木看到的有哲理的回答
月收入 1 万是个什么样的水平?拿的人能接受,看的人说 “活不下去” 的水平。
可怜的美华。上半辈子折腾美国签证,下半辈子折腾中国签证。
在新水木看到的有哲理的回答
月收入 1 万是个什么样的水平?拿的人能接受,看的人说 “活不下去” 的水平。
可怜的美华。上半辈子折腾美国签证,下半辈子折腾中国签证。
Re: 再民科吧,说说 mRNA 疫苗的有效性,和副作用,
这是指的那种疫苗
现在已经不知道LNP说的是啥了
“Information is power. But like all power, there are those who want to keep it for themselves.” ― Aaron Swartz
在新水木看到的有哲理的回答
月收入 1 万是个什么样的水平?拿的人能接受,看的人说 “活不下去” 的水平。
可怜的美华。上半辈子折腾美国签证,下半辈子折腾中国签证。
在新水木看到的有哲理的回答
月收入 1 万是个什么样的水平?拿的人能接受,看的人说 “活不下去” 的水平。
可怜的美华。上半辈子折腾美国签证,下半辈子折腾中国签证。
Re: 再民科吧,说说 mRNA 疫苗的有效性,和副作用,
第二点所谓时效性低,要看看跟那种比了,新一代的mRNA技术通过戴帽加尾稳定性已经提高了很多。香港有对比过mRNA疫苗和蛋白灭火疫苗,发在柳叶刀上,mRNA疫苗持续时间比灭火疫苗长一倍
-
- 论坛元老
cellcycle1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863
- 帖子: 63803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5:59
Re: 再民科吧,说说 mRNA 疫苗的有效性,和副作用,
失效问题,其实主因是 病毒在变异, 所以需要 高滴度的抗体,但人体免疫系统保护性的 不维持高“浓度” 血液抗体,而是保持长久“记忆”,Altman 写了: 2022年 9月 29日 22:53 第二点所谓时效性低,要看看跟那种比了,新一代的mRNA技术通过戴帽加尾稳定性已经提高了很多。香港有对比过mRNA疫苗和蛋白灭火疫苗,发在柳叶刀上,mRNA疫苗持续时间比灭火疫苗长一倍
Re: 再民科吧,说说 mRNA 疫苗的有效性,和副作用,
cellcycle1 写了: 2022年 9月 22日 13:18 有效性:
1,mRNA 在 O 之前的 有效性还可以,尤其对 敏感性人群;
2,但 mRNA 疫苗的 实效性 比较 短,这也是 booster 一个原因,
3,因为 mRNA 是 根据 原始株 S 蛋白设计,随着 病毒 变异增加,免疫逃逸概率加大,因为,在抗体亲和力下降情况下,需要更高滴度的抗体,这也是时效性短的原因之一;
4,另外 给予原始株机体建立的免疫记忆,对变种病毒的反应也差,不能更迅速的产生对应的抗体/免疫力,最后也是免疫逃逸;(所以有段时间说, 打了疫苗 在加上感染恢复的人群 会获得所谓的 超级免疫保护力,,)
5,新冠病毒的主要感染途径是 呼吸道黏膜,这个地方 基本没有 疫苗诱导的 特异性 IgG存在, 所以对防止感染的作用非常有限,这是 疫苗抵御呼吸道病毒的通病;这里,不同个体的 呼吸道黏膜的生态到非常关键,我一直怀疑,小孩和年轻人 的黏膜生态 跟老人 不一样,这是 群体感染敏感性差别的关键;
6,O来了后 因为 其 噬鼻性,所谓“不入血液,不入肺泡”, 疫苗/抗体保护作用很小了;更何况,O 的 S 蛋白变异更大,原来的疫苗更是没啥大用;新的 基于 O 的 booster 也许对敏感性体质的人群 有保护作用,但对大多数 还是用处不大,因为感染病灶集中在 呼吸道黏膜。
7,还有一个 不同个体对于mRNA 刺激产生抗体的 所谓 “半衰期” 差异很大,这是 根据几个同事 随着时间监测体内抗体滴度观察到的,有的滴度下降很快,所以保护力 就下降了,有的很慢,就还可以;
8,mRNA 疫苗 本身刺激出的免疫记忆和其免疫原性 还是非常惊人的,这也是 下面讨论 其副作用的 基础,
mRNA 副作用:
so far,比较 concern 和 有些 普遍的 是 “血栓”,另外更长期的副作用,还没法知道; 这个血栓的产生,应该跟 mRNA 疫苗的 惊人 免疫原性有关,就是 能 瞬间刺激出 大量的抗体;第二针,很多人的反应很强烈,这是 全身机体免疫系统在 行动中。。
还有就是 booster 之后的 一手资料,booster 之后几周内,去监测 体内抗体滴度,好多好多人都 要超过 50万+, 超出机器能够测量的 最高范围;但临床定义是 50 以上就是 阳性,领域内 大概估计 1000~500 的滴度就能提供不错的保护力! 这是另一个原因,我本人拒绝 booster,这个感觉太高了,虽然 50万+值 并不是严格的线形等于你血液中的物理蛋白抗体的分子数,只是一种 “荧光值读数”, 但 你血液中每 mL 在那段时间里含有的 蛋白IgG 的量也是 非常高的,
这么高的 单位血液里“蛋白量”,我估计就是 有些人的调控机制 未有适当的对应,或者急于运动(比如好多年轻人), 这些蛋白也许就 没被“代谢”掉,而是“凝集” 起来,over time 导致 血栓的。
另一个吵的比较多是 mRNA “转基因” 副作用,对于这个 我觉得既没实证,或者时间短? 但从分子生物已知理论上也几乎可以忽略;
1,人机体内 就 没有 potent 逆转录酶,RNA 不转化成 DNA ,就不能整合入 染色体,也没了“转基因”这一说
2,前段时间,好像 瑞典一个组说 ,发现人体 可能编码一种 具有逆转录的 功能酶;这个研究本身是 体外/细胞培养的,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动物实验等等;但确实提供一种可能性;
3,假设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就是 mRNA 疫苗被 逆成了 DNA; 但 mRNA 疫苗接种部位是 哪儿,是 肌细胞群,属于 “终分化”细胞,基本不具备 分裂和复制能力,即使个别细胞的 某个染色体 被恰巧整合的 这个 ”DNA“, 也是只是 ”local“, 不分裂繁殖,不去 germline,对机体基本无害;
4,实际的整合 分子概率非常低,搞过分子gene 注射的都知道,比如 利用 CRISPR or TALEN 技术 做 genetic editing,即使 注射的是 受精卵细胞 (active proliferation),在借助 ”核酸分子刀“ 的情况下,概率也 非常低。。。
总之,对于”转基因“的 claim,我现在是基本不信的。。。
写得不错,鼓励你再写一个灭活疫苗的吧
LOL婲猫绘象,蛔象画猫LO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