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版主: kazaawangwh

头像
1-1(=0)楼主
修改邮箱后未激活修改邮箱后未激活
帖子互动: 4
帖子: 239
注册时间: 2023年 10月 6日 14:46

#1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帖子 1-1(=0)楼主 »

Amorphous 写了: 2023年 11月 1日 23:47 少年游 - 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看那个冰刀割喉, 想起这首.
1-1 写了: 2023年 11月 2日 01:04 摘自《贵耳集》

道君幸李师师家,偶周邦彦先在焉,知道君至,遂匿于床下。道君自携新橙一颗云:「江南初进来。」遂与师师谑语。邦彦悉闻之,檃栝成《少年游》云:「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后云:「严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李师师因歌此词,道君问谁作?李师师奏云:「周邦彦词。」道君大怒,坐朝宣谕蔡京云:「开封府有监税周邦彦者,闻课额不登,如何京尹不按发来?」蔡京罔知所以,奏云:「容臣退朝,呼京尹叩问,续得复奏。」京尹至,蔡以御前圣旨谕之。京尹云:「惟周邦彦课额增羡。」蔡云:「上意如此,只得迁就将上。」得旨,周邦彦职事废弛,可日下押出国门。隔一二日,道君复幸李师师家,不见李师师,问其家,知送周监税。道君方以邦彦出国门为喜,既至不遇,坐久,至更初李始归,愁眉泪睫,憔悴可掬。道君大怒云:「尔去那里去?」李奏:「臣妾万死,知周邦彦得罪押出国门,略致一杯相别,不知官家来。」道君问:「曾有词否?」李奏云:「有《兰陵王》词。」今「柳阴直」者是也。道君云:「唱一遍看。」李奏云:「容臣妾奉一杯,歌此词为官家寿。」曲终,道君大喜,复召为大晟乐正,后官至大晟乐乐府待制。邦彦以词行,当时皆称美成词,殊不知美成文笔大有可观,作《汴都赋》,如笺奏杂著,皆是杰作,可惜以词掩其他文也。当时李师师家有二邦彦,一周美成,一李士美,皆为道君狎客,士美因而为宰相。吁!君臣遇合于倡优下贱之家,国之安危治乱,可想而知矣。
某日,周邦彦又来跟李师师约会,二人把酒填词,深入探讨了最近的一新作。

突然听到有人来报,说有人要来看师师,劝周邦彦快走。周邦彦生气地说,不,让那个人不要来。报信的人说,你还是快走吧,来的是皇上。

可是来不及了,周邦彦只好藏在床下。

来人果然是皇上。皇上还把宫廷专供的橙子带了几个,让师师尝鲜。师师净手切橙子,端给皇上吃。

床底下的周邦彦只闻得扑鼻的新鲜橙子味,吃不到橙子,自然觉得橙子有点酸。

闲着也是闲着,才子稍微一思考,一首《少年游》的腹稿已经打好。

皇上和师师吃完橙子,还不想走,师师一番温存软语,皇上很不情愿走了。

周邦彦灰头土脑爬出来,提笔就写: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

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

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

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

直是少人行。


他人虽然在床下,可是对场面的描写还是非常细腻。一个“破”字,完全不露声色,可是橙子的盈盈酸甜,已经跃然纸上。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是说切橙子的刀,闪着水一样的光,吴地产的盐像雪一样白。这两句实写,是在为吃橙子做准备,颇有仪式感。橙子或许有些酸涩,需要盐来中和。

准备好刀和盐之后,第二句写得特别妙“纤手破新橙”。据说师师喜欢弹琴,搞弦乐的人,手指细长,关节灵活,皮肤光滑。

这样一双手,拿着刀去切橙子,自然别有风致。一刀下去,满室都是鲜爽的水果味。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锦幛之内,香薰袅袅,有了香气,似乎更温暖了,二人对坐,师师在为手里的笙调弦定调。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一定是几曲笙歌之后,师师问:晚上住哪里,已经是三更天了。言外之意,天色已晚,你该走了。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夜色渐浓,都起霜露了,马容易滑倒,不如别走了吧。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少了,你若走了,我会担心你的。

虽然面对的是皇上,可是李师师表现出的依然是不拒不迎,很有自己的态度。

+3.00 积分 [版主 wh. 发放的奖励]
任何一个偶数(不包括0)都可表示为无穷多对不同的奇素数之差。
wh(问号)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wh 的博客
帖子互动: 4057
帖子: 84095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00:07

#2 Re: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帖子 wh(问号) »

1-1 写了: 2023年 11月 2日 01:49 某日,周邦彦又来跟李师师约会,二人把酒填词,深入探讨了最近的一新作。

突然听到有人来报,说有人要来看师师,劝周邦彦快走。周邦彦生气地说,不,让那个人不要来。报信的人说,你还是快走吧,来的是皇上。

可是来不及了,周邦彦只好藏在床下。

来人果然是皇上。皇上还把宫廷专供的橙子带了几个,让师师尝鲜。师师净手切橙子,端给皇上吃。

床底下的周邦彦只闻得扑鼻的新鲜橙子味,吃不到橙子,自然觉得橙子有点酸。

闲着也是闲着,才子稍微一思考,一首《少年游》的腹稿已经打好。

皇上和师师吃完橙子,还不想走,师师一番温存软语,皇上很不情愿走了。

周邦彦灰头土脑爬出来,提笔就写: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

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

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

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

直是少人行。


他人虽然在床下,可是对场面的描写还是非常细腻。一个“破”字,完全不露声色,可是橙子的盈盈酸甜,已经跃然纸上。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是说切橙子的刀,闪着水一样的光,吴地产的盐像雪一样白。这两句实写,是在为吃橙子做准备,颇有仪式感。橙子或许有些酸涩,需要盐来中和。

准备好刀和盐之后,第二句写得特别妙“纤手破新橙”。据说师师喜欢弹琴,搞弦乐的人,手指细长,关节灵活,皮肤光滑。

这样一双手,拿着刀去切橙子,自然别有风致。一刀下去,满室都是鲜爽的水果味。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锦幛之内,香薰袅袅,有了香气,似乎更温暖了,二人对坐,师师在为手里的笙调弦定调。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一定是几曲笙歌之后,师师问:晚上住哪里,已经是三更天了。言外之意,天色已晚,你该走了。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夜色渐浓,都起霜露了,马容易滑倒,不如别走了吧。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少了,你若走了,我会担心你的。

虽然面对的是皇上,可是李师师表现出的依然是不拒不迎,很有自己的态度。
从血腥联想到调情,厉害……
从没在橙子里加过盐。干嘛不加糖……
总书记(无名)
论坛支柱
论坛支柱
帖子互动: 385
帖子: 12242
注册时间: 2022年 8月 29日 20:51

#3 Re: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帖子 总书记(无名) »

wh. 写了: 2023年 11月 2日 15:23 从血腥联想到调情,厉害……
从没在橙子里加过盐。干嘛不加糖……
古时候没有白糖吧。
这首词很好,我很喜欢。并州产名刀,也是从这里知道的
功成不必在我
wh(问号)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wh 的博客
帖子互动: 4057
帖子: 84095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00:07

#4 Re: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帖子 wh(问号) »

总书记 写了: 2023年 11月 2日 15:38 古时候没有白糖吧。
这首词很好,我很喜欢。并州产名刀,也是从这里知道的
只知道张小泉剪刀……

想起甘之如饴,饴是软糖是吗?查了维基的糖词条:
“饴的古字“飴”在先秦古籍中就出现了。汉代时,陆续出现了“𩛿”、“餳”和“餹”等字。饴、𩛿指软糖,饧、糖指硬糖。飴读为yí,𩛿、餳读xíng,餹读为táng(餳多音字亦有táng的读音)。在六朝时才出现“糖”字。中国蔗糖的制造始于三国魏晋南北朝到唐代之间的一个时代。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糖法出西域,唐太宗始遣人传其法入中国,以蔗准过樟木槽取而分成清者,为蔗饧。凝结有沙者为沙糖,漆瓮造成如石如霜如冰者为石蜜、为糖霜、为冰糖。”醣字始见于民国,为化学翻译而造,在中国大陆的汉字简化过程中被归并简化为糖。”

宋代应该有蔗糖、沙糖了哦,不过维基没说颜色。

又查到 一篇糖在中国的起源,明代以前的砂糖可能是红色褐色的,明代开始有白砂糖:
https://guoxue.ifeng.com/a/20150912/44638502_0.shtml
追溯糖的起源:三千年前中国人就有糖吃

2015年09月12日 08:13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卜松竹

图片
(明代《天工开物》中的制糖图样)

图片
(南方的甘蔗林)

甜味是世界各地人们都爱好的味道,据说是因为它能唤起人愉悦的感觉。就日常生活经验而言,甜味主要来源于各种“糖”。但“糖”这个字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并不算早,但也有至少1500年的历史,因为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了。那更早的古人吃“糖”吗?如果吃,吃的是什么“糖”呢?今天我们吃的各种便宜方便的糖,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饴:最早的人工糖

在各种调味品中,唯一有着专门的国产大部头研究专著的,恐怕就算是糖了。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经写了一部70万字的《糖史》,对于糖的来龙去脉以及在我国发展传播的源流都给予了很深入的探讨。

研究糖的历史并不容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不太容易保存,难以找到古代留下的实物。但是在古籍中,与糖或者甜味剂有关的记载还是不少的。

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可能对儿时吃过的一种名叫“高粱饴”的糖有印象。在市面物资开始逐渐变得丰富,各种新型糖果层出不穷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种味道相对清淡的糖,很有些与众不同的感觉。“饴”这个字,就是古人口中的一种糖。类似的字还有不少,大约能数出十来个,但除了“饴”和“饧”很多现在都不用了。

饴、饧在古代,主要指的是麦芽糖的制成品。相对而言,“饧”指稍硬一点的“饴”。植物种子发芽时一般会产生出糖化酵素,从而把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不太容易结晶,但很容易制成胶装物质。它是古人最早制作出的甜味剂。这种糖现在在国内各地都还比较常见。很多地方还保存着在“小年”,也就是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祭灶的习俗,冀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用麦芽糖是为了让灶王爷的嘴巴甜一点。

麦芽糖产品的利用,从大约3000年前的《诗经》中就可以看到端倪,比如“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在大约作于战国的《书经》中又有“稼穑作甘”的话,可以被解释为当时人已经明了以淀粉制糖的方法了。从当时的资料中还可以得知当时各阶层的人都很爱吃糖,“含饴弄孙”就是东汉章帝时期马皇后的人生理想,很简朴实在,是吧?

至少到了贾思勰的时期,麦芽糖的制法已经很成熟了,和现在相比也并没有很大的不同,成分上可能也类似。

蜂蜜:吴越时期,君主们就以此互赠

不过在麦芽糖之外,古人还利用另外一种甜味剂,就是蜂蜜。现在养蜂的技术已经很先进了,“逐花而居”几乎成了另外一种“游牧”生活。但在一些乡村,更加原始的、对野蜂的自然利用方式仍然保留着。记者曾经在安徽右龙的一家古村农户的屋檐下面,看到并排安放了五个大小仿佛的陶罐,罐体外有峰飞来飞去。这家的主人告诉记者,这是在招引野蜂来做窝。当时并非盛花期,他所获不多,家中所储野蜂蜜,只装了一个一升的搪瓷杯的一半。蜂蜜颜色暗沉,里面还掺杂着不少蜜蜂尸骸等杂物,但入口味道极香甜。他说一年下来,除了自己吃之外,有时还有一些剩余可以拿出来卖掉。可见产量还是比较可观的。

由于蜂蜜是纯天然物质,所以不少学者认为人类利用它的时间很可能早过麦芽糖。之前曾有报道称在埃及法老陵墓中曾经出土过蜂蜜,虽然历史已有五六千年,但似乎仍能食用。

就中国而言,至少在大约公元前5世纪的吴越时期,君主们就互相以蜂蜜作为珍贵的赠品了。但也因其珍贵,可以推测产量很有限,应该是和较为落后的饲养和采集技术有关。到了1700年前的三国时期,今天人们熟悉的“蜜饯”已经出现了。用蜜来浸渍食物是我国的独特发明,除了取其甜美的味道之外,也充分利用了蜂蜜的天然防腐剂的功效。

至于人工养蜂,有些专家推测晋代郭璞“繁布金房,叠构玉室”的句子,有可能就指的是人工蜂房。但实在地说,这句话用来形容野蜂房也没什么不妥。但唐代贾岛“凿石养蜂休卖蜜,坐山秤药不争星”的描述,显然是讲人工养蜂了。

在种不了甘蔗的北方,蜂蜜作为主要甜味剂的时期延续得更长。蜂蜜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恩物。

甘蔗和甜菜:甜味的最大来源

今天制糖最主要的来源,是甘蔗和甜菜。

甘蔗的起源地目前仍有很多争论,有起源于中国说,有起源于印度和印度支那说,也有人认为起源于南太平洋地区。从野生资源的分布来看,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加里曼丹和南太平洋的巴布亚等,都很丰富。可以说这一区域是甘蔗植物起源的中心地带。而当中的中国和印度,则是人工栽培甘蔗和制糖最早的国家。

甘蔗,以及它的一系列古称,听起来和“嚼”的发音都有相似处,被有些学者解读为是其得名的原因。在屈原的《楚辞》中已经写有甘蔗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也写到甘蔗,除了饮用之外,当时认为还能用来解酒——这个观点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今天人们喝多了之后也常常喝一些白糖水——有学者据此认为我国早在2400多年前已经栽培甘蔗,并且可能进入了榨汁后再利用的较高阶段。

到了汉代,甘蔗已经推进到两湖地区。魏晋南北朝,又进入了江南和四川。及至唐宋,今天的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诸省区,已经普遍有甘蔗分布。明清时候,河南的汝南、郾城、许昌一带也有了甘蔗。这也大体上是中国甘蔗种植的北界了。

将甘蔗汁浓缩成为“蔗饴”或者“石蜜”,也就是液态糖或固态糖的时间,大约也能追溯到汉代以前。到了东汉,从西域进口来的外国“石蜜”得到国人的青睐。

至于砂糖,出现大概在西汉,但是可能当时主要是红砂糖,口味更好的白砂糖当时可能还没有。

唐代是我国制糖的一个大发展时期。一方面,冰糖的生产技术在这一时期趋于成熟,著名的产地有四川遂宁等。另一方面,白砂糖的提炼在中国本土技术的基础上,经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到印度专程学习制糖法之后,迅速发展成熟,生产出了质量远远好过印度的糖。到了明代,中国工匠又发明了“黄泥法”:“其法先取蔗汁煎之,搅以白灰,成黑糖矣。仍置大瓮漏中,候出水尽时,覆以细滑黄土,凡三遍,其色改白。”季羡林先生认为,“在近代工业制糖化学脱色之前,手工制糖脱色的技术,恐怕这是登峰造极的了。”

甜菜原产欧洲地中海周边地区,大约在1500年左右进入中国,但真正发扬光大则晚至1906年。当时先在东北试种,1908年建立第一座机制甜菜糖厂后渐向其他地区推广。主产区在北纬40°以北,包括东北、华北、西北三个产区,其中东北种植最多,南方如贵州毕节、威宁,四川阿坝,湖北恩施和云南曲靖等地,由于有较高的海拔,也种了不少春播甜菜。

中国古代还有一些用其他植物提炼甜味剂的记录,比如“洗心糖”、“蜜草”等,但究竟指什么植物,就很难确定了。
头像
montauk(蒙托克)
见习点评
见习点评
帖子互动: 61
帖子: 1466
注册时间: 2022年 10月 24日 11:27

#5 Re: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帖子 montauk(蒙托克) »

蘸盐能提香解涩去酸,也适用于饮酒。

比如将细盐洒在手背,用舌头舔一口,再嚼一片柠檬,接着再来一大口Tequila,是为Three Friend,传统的喝法。也有女子把盐洒在手臂或大腿上,男子舔一口后把一杯tequila一饮而尽,不知今夕是何年。

话说邦彦少年游,草蛇灰线,明暗之间似应有更多故事。
wh(问号)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wh 的博客
帖子互动: 4057
帖子: 84095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00:07

#6 Re: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帖子 wh(问号) »

montauk 写了: 2023年 11月 2日 17:45 蘸盐能提香解涩去酸,也适用于饮酒。

比如将细盐洒在手背,用舌头舔一口,再嚼一片柠檬,接着再来一大口Tequila,是为Three Friend,传统的喝法。也有女子把盐洒在手臂或大腿上,男子舔一口后把一杯tequila一饮而尽,不知今夕是何年。

话说邦彦少年游,草蛇灰线,明暗之间似应有更多故事。
这个也没吃过,下次试试。我以前旁听历史系的课,学期结束时按历史系的传统去老师家搓一顿。老师拿出来的开胃菜是牛油果,切片,洒盐和橄榄油,味道颇不错。
李师师的故事一定更多 :D 记得有个水浒的老电影里有李师师,不知道是不是浪子燕青。
Dzeko(Contrarian)
著名点评
著名点评
Dzeko 的博客
帖子互动: 344
帖子: 4389
注册时间: 2022年 8月 10日 18:41

#7 Re: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帖子 Dzeko(Contrarian) »

wh. 写了: 2023年 11月 2日 15:23 从血腥联想到调情,厉害……
从没在橙子里加过盐。干嘛不加糖……
盐可以让甜味更厚一点。
国内很多切好菠萝后,过遍盐水。
中餐很多甜的菜,盐不够,味道“飘”。
“It ain’t what you don’t know that gets you into trouble. It’s what you know for sure that just ain’t so. “ – Mark Twain
wh(问号)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wh 的博客
帖子互动: 4057
帖子: 84095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00:07

#8 Re: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帖子 wh(问号) »

Dzeko 写了: 2023年 11月 2日 22:41 盐可以让甜味更厚一点。
国内很多切好菠萝后,过遍盐水。
中餐很多甜的菜,盐不够,味道“飘”。
对,我家以前吃菠萝是过盐水的。好像杨梅也是?记得说是杀菌?
emtf
见习点评
见习点评
帖子互动: 118
帖子: 1734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6日 21:53

#9 Re: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帖子 emtf »

太酸的杨梅才攒盐吃
wh. 写了: 2023年 11月 2日 23:09 对,我家以前吃菠萝是过盐水的。好像杨梅也是?记得说是杀菌?
wh(问号)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wh 的博客
帖子互动: 4057
帖子: 84095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00:07

#10 Re: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帖子 wh(问号) »

emtf 写了: 2023年 11月 2日 23:23 太酸的杨梅才攒盐吃
哦,我家不是蘸盐,是用盐水泡。据说杨梅的缝隙里容易藏小虫子,用盐水泡会洗得更干净。突然想起好像还用高锰酸钾泡?
Sususu
论坛点评
论坛点评
帖子互动: 230
帖子: 2608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6日 19:53

#11 Re: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帖子 Sususu »

吴盐胜雪说得是她手白。
emtf
见习点评
见习点评
帖子互动: 118
帖子: 1734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6日 21:53

#12 Re: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帖子 emtf »

杨梅还可以泡酒喝
用高锰酸钾泡倒没听说过
wh. 写了: 2023年 11月 2日 23:30 哦,我家不是蘸盐,是用盐水泡。据说杨梅的缝隙里容易藏小虫子,用盐水泡会洗得更干净。突然想起好像还用高锰酸钾泡?
emtf
见习点评
见习点评
帖子互动: 118
帖子: 1734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6日 21:53

#13 Re: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帖子 emtf »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Sususu 写了: 2023年 11月 2日 23:30 吴盐胜雪说得是她手白。
cozofxx
知名作家
知名作家
帖子互动: 38
帖子: 960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9日 00:53

#14 Re: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帖子 cozofxx »

老曹家嗜甜,还专门让孙权进贡石蜜,也就是冰糖。曹丕,曹睿两位英年早逝,很多有可能都是糖尿病触发的并发症。
wh. 写了: 2023年 11月 2日 15:54 只知道张小泉剪刀……

想起甘之如饴,饴是软糖是吗?查了维基的糖词条:
“饴的古字“飴”在先秦古籍中就出现了。汉代时,陆续出现了“𩛿”、“餳”和“餹”等字。饴、𩛿指软糖,饧、糖指硬糖。飴读为yí,𩛿、餳读xíng,餹读为táng(餳多音字亦有táng的读音)。在六朝时才出现“糖”字。中国蔗糖的制造始于三国魏晋南北朝到唐代之间的一个时代。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糖法出西域,唐太宗始遣人传其法入中国,以蔗准过樟木槽取而分成清者,为蔗饧。凝结有沙者为沙糖,漆瓮造成如石如霜如冰者为石蜜、为糖霜、为冰糖。”醣字始见于民国,为化学翻译而造,在中国大陆的汉字简化过程中被归并简化为糖。”

宋代应该有蔗糖、沙糖了哦,不过维基没说颜色。

又查到 一篇糖在中国的起源,明代以前的砂糖可能是红色褐色的,明代开始有白砂糖:
https://guoxue.ifeng.com/a/20150912/44638502_0.shtml
追溯糖的起源:三千年前中国人就有糖吃

2015年09月12日 08:13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卜松竹

图片
(明代《天工开物》中的制糖图样)

图片
(南方的甘蔗林)

甜味是世界各地人们都爱好的味道,据说是因为它能唤起人愉悦的感觉。就日常生活经验而言,甜味主要来源于各种“糖”。但“糖”这个字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并不算早,但也有至少1500年的历史,因为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了。那更早的古人吃“糖”吗?如果吃,吃的是什么“糖”呢?今天我们吃的各种便宜方便的糖,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饴:最早的人工糖

在各种调味品中,唯一有着专门的国产大部头研究专著的,恐怕就算是糖了。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经写了一部70万字的《糖史》,对于糖的来龙去脉以及在我国发展传播的源流都给予了很深入的探讨。

研究糖的历史并不容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不太容易保存,难以找到古代留下的实物。但是在古籍中,与糖或者甜味剂有关的记载还是不少的。

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可能对儿时吃过的一种名叫“高粱饴”的糖有印象。在市面物资开始逐渐变得丰富,各种新型糖果层出不穷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种味道相对清淡的糖,很有些与众不同的感觉。“饴”这个字,就是古人口中的一种糖。类似的字还有不少,大约能数出十来个,但除了“饴”和“饧”很多现在都不用了。

饴、饧在古代,主要指的是麦芽糖的制成品。相对而言,“饧”指稍硬一点的“饴”。植物种子发芽时一般会产生出糖化酵素,从而把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不太容易结晶,但很容易制成胶装物质。它是古人最早制作出的甜味剂。这种糖现在在国内各地都还比较常见。很多地方还保存着在“小年”,也就是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祭灶的习俗,冀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用麦芽糖是为了让灶王爷的嘴巴甜一点。

麦芽糖产品的利用,从大约3000年前的《诗经》中就可以看到端倪,比如“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在大约作于战国的《书经》中又有“稼穑作甘”的话,可以被解释为当时人已经明了以淀粉制糖的方法了。从当时的资料中还可以得知当时各阶层的人都很爱吃糖,“含饴弄孙”就是东汉章帝时期马皇后的人生理想,很简朴实在,是吧?

至少到了贾思勰的时期,麦芽糖的制法已经很成熟了,和现在相比也并没有很大的不同,成分上可能也类似。

蜂蜜:吴越时期,君主们就以此互赠

不过在麦芽糖之外,古人还利用另外一种甜味剂,就是蜂蜜。现在养蜂的技术已经很先进了,“逐花而居”几乎成了另外一种“游牧”生活。但在一些乡村,更加原始的、对野蜂的自然利用方式仍然保留着。记者曾经在安徽右龙的一家古村农户的屋檐下面,看到并排安放了五个大小仿佛的陶罐,罐体外有峰飞来飞去。这家的主人告诉记者,这是在招引野蜂来做窝。当时并非盛花期,他所获不多,家中所储野蜂蜜,只装了一个一升的搪瓷杯的一半。蜂蜜颜色暗沉,里面还掺杂着不少蜜蜂尸骸等杂物,但入口味道极香甜。他说一年下来,除了自己吃之外,有时还有一些剩余可以拿出来卖掉。可见产量还是比较可观的。

由于蜂蜜是纯天然物质,所以不少学者认为人类利用它的时间很可能早过麦芽糖。之前曾有报道称在埃及法老陵墓中曾经出土过蜂蜜,虽然历史已有五六千年,但似乎仍能食用。

就中国而言,至少在大约公元前5世纪的吴越时期,君主们就互相以蜂蜜作为珍贵的赠品了。但也因其珍贵,可以推测产量很有限,应该是和较为落后的饲养和采集技术有关。到了1700年前的三国时期,今天人们熟悉的“蜜饯”已经出现了。用蜜来浸渍食物是我国的独特发明,除了取其甜美的味道之外,也充分利用了蜂蜜的天然防腐剂的功效。

至于人工养蜂,有些专家推测晋代郭璞“繁布金房,叠构玉室”的句子,有可能就指的是人工蜂房。但实在地说,这句话用来形容野蜂房也没什么不妥。但唐代贾岛“凿石养蜂休卖蜜,坐山秤药不争星”的描述,显然是讲人工养蜂了。

在种不了甘蔗的北方,蜂蜜作为主要甜味剂的时期延续得更长。蜂蜜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恩物。

甘蔗和甜菜:甜味的最大来源

今天制糖最主要的来源,是甘蔗和甜菜。

甘蔗的起源地目前仍有很多争论,有起源于中国说,有起源于印度和印度支那说,也有人认为起源于南太平洋地区。从野生资源的分布来看,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加里曼丹和南太平洋的巴布亚等,都很丰富。可以说这一区域是甘蔗植物起源的中心地带。而当中的中国和印度,则是人工栽培甘蔗和制糖最早的国家。

甘蔗,以及它的一系列古称,听起来和“嚼”的发音都有相似处,被有些学者解读为是其得名的原因。在屈原的《楚辞》中已经写有甘蔗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也写到甘蔗,除了饮用之外,当时认为还能用来解酒——这个观点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今天人们喝多了之后也常常喝一些白糖水——有学者据此认为我国早在2400多年前已经栽培甘蔗,并且可能进入了榨汁后再利用的较高阶段。

到了汉代,甘蔗已经推进到两湖地区。魏晋南北朝,又进入了江南和四川。及至唐宋,今天的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诸省区,已经普遍有甘蔗分布。明清时候,河南的汝南、郾城、许昌一带也有了甘蔗。这也大体上是中国甘蔗种植的北界了。

将甘蔗汁浓缩成为“蔗饴”或者“石蜜”,也就是液态糖或固态糖的时间,大约也能追溯到汉代以前。到了东汉,从西域进口来的外国“石蜜”得到国人的青睐。

至于砂糖,出现大概在西汉,但是可能当时主要是红砂糖,口味更好的白砂糖当时可能还没有。

唐代是我国制糖的一个大发展时期。一方面,冰糖的生产技术在这一时期趋于成熟,著名的产地有四川遂宁等。另一方面,白砂糖的提炼在中国本土技术的基础上,经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到印度专程学习制糖法之后,迅速发展成熟,生产出了质量远远好过印度的糖。到了明代,中国工匠又发明了“黄泥法”:“其法先取蔗汁煎之,搅以白灰,成黑糖矣。仍置大瓮漏中,候出水尽时,覆以细滑黄土,凡三遍,其色改白。”季羡林先生认为,“在近代工业制糖化学脱色之前,手工制糖脱色的技术,恐怕这是登峰造极的了。”

甜菜原产欧洲地中海周边地区,大约在1500年左右进入中国,但真正发扬光大则晚至1906年。当时先在东北试种,1908年建立第一座机制甜菜糖厂后渐向其他地区推广。主产区在北纬40°以北,包括东北、华北、西北三个产区,其中东北种植最多,南方如贵州毕节、威宁,四川阿坝,湖北恩施和云南曲靖等地,由于有较高的海拔,也种了不少春播甜菜。

中国古代还有一些用其他植物提炼甜味剂的记录,比如“洗心糖”、“蜜草”等,但究竟指什么植物,就很难确定了。
vinyl
正式会员
正式会员
帖子互动: 11
帖子: 17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9日 17:16

#15 Re: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帖子 vinyl »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裂西瓜。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剥虾。
低声问,向谁行宿,这有樟茶鸭。
肉滑香浓,不如休去,尝尝香辣蛙。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劈榴莲。
烤架尚温,香味环绕,牛排刚煎完。
低声道,酸菜白肉,这个最解馋。
火锅不错,羊肉很嫩,不如再来盘。

+2.00 积分 [版主 wh. 发放的奖励]
x1 图片
emtf
见习点评
见习点评
帖子互动: 118
帖子: 1734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6日 21:53

#16 Re: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帖子 emtf »

哈哈,赶上周芷若 素手裂红巾了
vinyl 写了: 2023年 11月 2日 23:57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裂西瓜。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剥虾。
低声问,向谁行宿,这有樟茶鸭。
肉滑香浓,不如休去,尝尝香辣蛙。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劈榴莲。
烤架尚温,香味环绕,牛排刚煎完。
低声道,酸菜白肉,这个最解馋。
火锅不错,羊肉很嫩,不如再来盘。
wh(问号)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wh 的博客
帖子互动: 4057
帖子: 84095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00:07

#17 Re: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帖子 wh(问号) »

Sususu 写了: 2023年 11月 2日 23:30 吴盐胜雪说得是她手白。
哦有道理。
我查了半天,大部分地方还是说用盐调味去酸。不过也无所谓了,两种解释都说得通。倒是查到周邦彦李师师宋徽宗三人行的故事是假的,说是三人年龄不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346506 ... /754771886
“因周邦彦不乏狎妓艳词,后人颇多附会。这首词虽然清婉动人,不过原不是为李师师而写。南宋末年的诸多词话笔记中都无此事,美成为太学生相狎李师师又遇徽宗之事始见于《贵耳集》。吴世昌先生有言:“张端义在《贵耳集》中编造本事,全是胡言。”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也有驳斥。

罗忼烈先生是考证清真词的大家,亦说“清真以元丰二年至太学生,而徽宗生于元丰五年”此时怎能相共狎妓?《雅谈》言此事发生在“宣和中”,不过南渡之初《汴京记事》就载“师师垂老过湖湘”,在宣和年间李师师恐怕年逾六十了。因此这两个时间都有种种破绽,这个故事不过是后人伪托啦。”
wh(问号)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wh 的博客
帖子互动: 4057
帖子: 84095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00:07

#18 Re: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帖子 wh(问号) »

emtf 写了: 2023年 11月 2日 23:35 杨梅还可以泡酒喝
用高锰酸钾泡倒没听说过
嗯,可以治拉肚子。我爸以前每年泡杨梅酒 :D
wh(问号)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wh 的博客
帖子互动: 4057
帖子: 84095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00:07

#19 Re: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帖子 wh(问号) »

cozofxx 写了: 2023年 11月 2日 23:46 老曹家嗜甜,还专门让孙权进贡石蜜,也就是冰糖。曹丕,曹睿两位英年早逝,很多有可能都是糖尿病触发的并发症。
孙权自制的冰糖?看那篇文章里说东汉时进口冰糖;唐代冰糖制作技术才成熟。
曹冲咋死的……
wh(问号)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wh 的博客
帖子互动: 4057
帖子: 84095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00:07

#20 Re: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帖子 wh(问号) »

vinyl 写了: 2023年 11月 2日 23:57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裂西瓜。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剥虾。
低声问,向谁行宿,这有樟茶鸭。
肉滑香浓,不如休去,尝尝香辣蛙。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劈榴莲。
烤架尚温,香味环绕,牛排刚煎完。
低声道,酸菜白肉,这个最解馋。
火锅不错,羊肉很嫩,不如再来盘。
哈哈,你写的?纤手裂西瓜,这可要深厚的内功啊……
你从去年注册,到今天才发处女帖啊 ;)
回复

回到 “书歌影视美食游 - 精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