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将李奇微说侵华日军光生病就病死了十个师团
版主: Softfist
#486 Re: 老将李奇微说侵华日军光生病就病死了十个师团
ridgway 写了: 2024年 3月 4日 14:06 没错,但是我从来没说过10个师团,我说的是20万左右。10个师团是你先说的。这个客观事实也需要澄清。尽管10个师团事实上和20万也差不多,但是说过就是说过,没说过就是没说过。你不能把我没说过的话硬说成是我说的,对不对?
#493 Re: 老将李奇微说侵华日军光生病就病死了十个师团
怎么会是无关紧要?本文title就是说你的这个说法不对,核心争议就在病死到底有多少。难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才是你辩论的习惯?
反倒是昨天我的一个字你就要纠缠,其实根本不影响上下文的意思,那才是无关紧要的东西
#494 Re: 老将李奇微说侵华日军光生病就病死了十个师团
那就更应该说清楚,10个师团不是我的本意和原话,是楼主自己换算的。我的本意和原话就是20万。因为一个师团可能多达近3万人,也可能少到只有1万多。10个师团不够准确,20万是更准确的表述。
你昨天的表述很不准确,什么日军在自己占了十几年的地盘进攻?日军是占了河南十几年吗?日军是占了湖南和广西十几年吗?日军只有东北是占了十几年,但是日军是在东北进攻吗?
你昨天的表述很不准确,什么日军在自己占了十几年的地盘进攻?日军是占了河南十几年吗?日军是占了湖南和广西十几年吗?日军只有东北是占了十几年,但是日军是在东北进攻吗?
firecloud 写了: 2024年 3月 5日 12:49 怎么会是无关紧要?本文title就是说你的这个说法不对,核心争议就在病死到底有多少。难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才是你辩论的习惯?
反倒是昨天我的一个字你就要纠缠,其实根本不影响上下文的意思,那才是无关紧要的东西
#495 Re: 老将李奇微说侵华日军光生病就病死了十个师团
lol,我的本意是“从”地盘发动进攻,即便你没看懂,也必然知道不可能是自己打自己的地盘不是?难道这点理解力都没有?ridgway 写了: 2024年 3月 5日 17:46 那就更应该说清楚,10个师团不是我的本意和原话,是楼主自己换算的。我的本意和原话就是20万。因为一个师团可能多达近3万人,也可能少到只有1万多。10个师团不够准确,20万是更准确的表述。
你昨天的表述很不准确,什么日军在自己占了十几年的地盘进攻?日军是占了河南十几年吗?日军是占了湖南和广西十几年吗?日军只有东北是占了十几年,但是日军是在东北进攻吗?
一个师团多少人没关系,因为大家自己就会按普遍情况下取个折中值,比如公认的两万五左右,多少10%其实并不影响最后的结论。否则要是有人按照一个师团一万人算,一共病死十万人,那岂不是没争议了?显然其他人并没有这么极端。
你这里不过是为自己的错误开脱而钻别人的牛角尖
#496 Re: 老将李奇微说侵华日军光生病就病死了十个师团
你又扯传染病,那咱们就对比传染病。
这里有一份资料说的著名的1910年东北鼠疫大流行,一个城市被鼠疫这样烈性感染病击中,死亡率也就是10%, 而且城市里老弱病残都有,那个时候比日本侵华还早30年,大清都快亡了东北一半老百姓的医疗条件也远不如侵华日军,更别提日军都是年轻人了。
当然日本军中也会有传染病,但没有报道有持续8年全军的鼠疫烈性瘟疫,居然也能有同样的病死率?病死的日军相当于20个东北大鼠疫死的老百姓,有可能吗?
“在第一次鼠疫流行时,哈尔滨有人口7万,染疫而亡的有7000人,致死率约10%;到1921年初第二次鼠疫流行时哈尔滨已有30万人,最终染疫而亡的有3125人,致死率约1%”
https://www.sohu.com/a/460236779_120873510
这里有一份资料说的著名的1910年东北鼠疫大流行,一个城市被鼠疫这样烈性感染病击中,死亡率也就是10%, 而且城市里老弱病残都有,那个时候比日本侵华还早30年,大清都快亡了东北一半老百姓的医疗条件也远不如侵华日军,更别提日军都是年轻人了。
当然日本军中也会有传染病,但没有报道有持续8年全军的鼠疫烈性瘟疫,居然也能有同样的病死率?病死的日军相当于20个东北大鼠疫死的老百姓,有可能吗?
“在第一次鼠疫流行时,哈尔滨有人口7万,染疫而亡的有7000人,致死率约10%;到1921年初第二次鼠疫流行时哈尔滨已有30万人,最终染疫而亡的有3125人,致死率约1%”
https://www.sohu.com/a/460236779_120873510
ridgway 写了: 2024年 3月 1日 21:15 前面有人给你普及了,当时青霉素还没普及,随便一个感染就可能致命。西班牙大流感就是1918年的事,全球范围内死了好几亿。很多国家都是病死的军人多于战死,比如美国。
上次由 fieldman 在 2024年 3月 5日 18:48 修改。
#497 Re: 老将李奇微说侵华日军光生病就病死了十个师团
一个师团2.5万并不是公认的,其实日军后来大多数师团都只有1万多。我说20万,很清楚没有任何歧义。而10个师团很容易产生歧义,也不是我的本意和原话。
所谓“从地盘发动进攻”完全就是你的鬼扯和诡辩,哪个进攻不是从自己的地盘发动的?日军是从东北发动进攻吗?除了东北哪个地盘日军占了十几年?
所谓“从地盘发动进攻”完全就是你的鬼扯和诡辩,哪个进攻不是从自己的地盘发动的?日军是从东北发动进攻吗?除了东北哪个地盘日军占了十几年?
firecloud 写了: 2024年 3月 5日 18:03 lol,我的本意是“从”地盘发动进攻,即便你没看懂,也必然知道不可能是自己打自己的地盘不是?难道这点理解力都没有?
一个师团多少人没关系,因为大家自己就会按普遍情况下取个折中值,比如公认的两万五左右,多少10%其实并不影响最后的结论。否则要是有人按照一个师团一万人算,一共病死十万人,那岂不是没争议了?显然其他人并没有这么极端。
你这里不过是为自己的错误开脱而钻别人的牛角尖
#498 Re: 老将李奇微说侵华日军光生病就病死了十个师团
1. 十个师团是不是你说的?为什么之前要否认说过?不管到底是多少人,这跟你说过的事实毫不相关,你为什么要否认?承认错误难道是你不可接受的?ridgway 写了: 2024年 3月 5日 18:40 一个师团2.5万并不是公认的,其实日军后来大多数师团都只有1万多。我说20万,很清楚没有任何歧义。而10个师团很容易产生歧义,也不是我的本意和原话。
所谓“从地盘发动进攻”完全就是你的鬼扯和诡辩,哪个进攻不是从自己的地盘发动的?日军是从东北发动进攻吗?除了东北哪个地盘日军占了十几年?
2. 问你多少次了,卢沟桥是东北吗?难道77事变时日军是从东北空降过去的?好像没见你回答过。只要是从相邻地区进攻,这么说就完全没问题。
3. 日本进攻东南亚是要海军运兵过去,当然不可能从自己地盘发动进攻,这很难理解?纠缠这只不过是你双标的一贯作风
4. 再说师团人数,一个师团平均2.5万左右这个没什么可争议的,难道你说10个师团的时候心里想的是1万多的那种情况?很显然当时你的第一印象一定是超过两万的,否则你也不需要修改你的说法了。要是你这都不敢承认,那十个师团也可以狡辩了,毕竟外星人的十未必就是地球人的十
#499 Re: 老将李奇微说侵华日军光生病就病死了十个师团
1.是我说的,但不是我的首创和本意,我只是引用对方而已。
2. 问你多少次了,日军豫湘桂战役是从卢沟桥进攻吗?“从”和“在”是一回事吗?你说的可不是“从”自己地盘进攻,而是在自己占了十几年的地盘进攻。这话根本就错的一塌糊涂。
3. 日本进攻东南亚是要海军运兵过去,当然不可能从自己地盘发动进攻,这很难理解?纠缠这只不过是你双标的一贯作风
-------------------------------------------------------------------------------------
日军进攻东南亚也是“从”自己地盘运兵过去进攻。
4. 再说师团人数,一个师团平均2.5万左右这个没什么可争议的,难道你说10个师团的时候心里想的是1万多的那种情况?很显然当时你的第一印象一定是超过两万的,否则你也不需要修改你的说法了。要是你这都不敢承认,那十个师团也可以狡辩了,毕竟外星人的十未必就是地球人的十
-----------------------------------------------------------------------------------------------------------------------------------------
其实日军在中国大陆的大多数师团,都是不到2万的。2万以上的只有初期的常设师团。后来从两旅团四联队制改成三单位制三联队后,绝大多数师团都不满两万,有的1.8万,有的只有1万出头。
2. 问你多少次了,日军豫湘桂战役是从卢沟桥进攻吗?“从”和“在”是一回事吗?你说的可不是“从”自己地盘进攻,而是在自己占了十几年的地盘进攻。这话根本就错的一塌糊涂。
3. 日本进攻东南亚是要海军运兵过去,当然不可能从自己地盘发动进攻,这很难理解?纠缠这只不过是你双标的一贯作风
-------------------------------------------------------------------------------------
日军进攻东南亚也是“从”自己地盘运兵过去进攻。
4. 再说师团人数,一个师团平均2.5万左右这个没什么可争议的,难道你说10个师团的时候心里想的是1万多的那种情况?很显然当时你的第一印象一定是超过两万的,否则你也不需要修改你的说法了。要是你这都不敢承认,那十个师团也可以狡辩了,毕竟外星人的十未必就是地球人的十
-----------------------------------------------------------------------------------------------------------------------------------------
其实日军在中国大陆的大多数师团,都是不到2万的。2万以上的只有初期的常设师团。后来从两旅团四联队制改成三单位制三联队后,绝大多数师团都不满两万,有的1.8万,有的只有1万出头。
firecloud 写了: 2024年 3月 5日 19:04 1. 十个师团是不是你说的?为什么之前要否认说过?不管到底是多少人,这跟你说过的事实毫不相关,你为什么要否认?承认错误难道是你不可接受的?
2. 问你多少次了,卢沟桥是东北吗?难道77事变时日军是从东北空降过去的?好像没见你回答过。只要是从相邻地区进攻,这么说就完全没问题。
3. 日本进攻东南亚是要海军运兵过去,当然不可能从自己地盘发动进攻,这很难理解?纠缠这只不过是你双标的一贯作风
4. 再说师团人数,一个师团平均2.5万左右这个没什么可争议的,难道你说10个师团的时候心里想的是1万多的那种情况?很显然当时你的第一印象一定是超过两万的,否则你也不需要修改你的说法了。要是你这都不敢承认,那十个师团也可以狡辩了,毕竟外星人的十未必就是地球人的十
#500 Re: 老将李奇微说侵华日军光生病就病死了十个师团
关于侵华日军师团人数、简单地说,绝大多数侵华日军师团都不满两万人。
https://zhuanlan.zhihu.com/p/674833453
简述二战日军师团编制
宫小路瑞穗
宫小路瑞穗
47 人赞同了该文章
之所以要写一篇这样的文章,主要是看网上相关的介绍,全都是那一套甲乙丙丁四级师团,甲级师团十七个,没有介绍的好的(肯定有对这方面研究的深的,不过这些人普遍比较低调,不当营销号),索性就自己写一篇。
这里强调一下,我只是业余爱好者,连日语都不懂,防卫厅出版的战史丛书我买了,但只能抱着几本翻译了的看来看去,就是已经翻译了的一本书,居然在关键地方省略了(可能翻译者认为这种纯列数字的东西没有日军打了多少地方重要吧 ),总之,我的文章只是简要介绍,会有很多遗漏的内容。
这里首先要介绍几个概念。二战时日本没有空军,只有海陆军,陆军师团一级编制大家比较熟悉了,师团上面是军,再上面是方面军,再上面是总军。军、方面军、总军都是没有固定编制,下属部队全看情况,有下辖七个师团二十多万人的军,也有只有一个师团和一些守备队几万人的。日军总共只有六个总军,分别是国内的第一总军,第二总军,航空总军,和对付大陆的中国派遣军,对付苏联的关东军,对付太平洋地区的南方军。宝岛上的第十方面军是大本营直辖,不归任何一个总军管。
日军师团的编制真要细究起来的话,得有上百种。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主要是日军师团都是针对不同情况特化了的,调到其他地方就得改编。我没有那个能耐搞清楚,只能带着大家把大体的流程过一遍,后期我提的编制仅限于中国派遣军范畴内的师团。其他地方的我一概不清楚。
日军师团的起源是明治维新后,1871年,明治政府在全国设立东京,大阪,镇西,东北四个镇台,1873年扩建为东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广岛,熊本六个镇台。1888年,将镇台改为第一到第六师团,1891年组建近卫师团。这是日军最早的部队,也是最强的一批部队。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又组建了七到十八师团,占领朝鲜后组建了十九和二十师团。1925年,因为财政问题,裁掉了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四个师团。这样,剩下来的十七个师团就成了日军的绝对主力,被称为常设师团。
在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前,由于是和平时期,各师团都不满编。各师团满编一万八左右,实际情况,根据《中国事变陆军战史》的记载为:
近卫、第三(名古屋)、第五(广岛)、第六(熊本)、第八(弘前)、第十(姬路)、第十四(宇都宫)、第十六(京都)、第十九(罗南)、第二十(龙山)师团,编成挽马师团(野炮兵编成),定员:人员一万一千八百五十八名、马一千五百九十二匹。
第七(旭川)、第九(金泽)、第十一(善通寺)、编成驮马师团(山炮兵编成),人一万一千七百一十五名、马一千四百四十三匹。
派遣去东北的第一(东京)、第二(仙台)、第四(大阪)、第十二(久留米)师团,也是挽马师团,但因为在国内有留守部队,所以编制为一万五百零八十三人。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日本一面将常设师团投入战场,一面将常设师团的预备役人员召集起来组建了特设师团。包括13,18,103,104,106,108,109,110,114,116,这十个师团。日本此时对部队进行了简单分级,常设师团是甲级,特设师团是乙级(非正式规定,只是临时分级)。投入战场的部队不仅恢复了满编,而且在火力后勤等方面进行了加强,我们常看见的所谓日军甲级师团编制就是这时候出现的。如下所示:
常设四单位制挽马师团主要编制:师团下编两个步兵旅团(每步兵旅团编两个步兵联队,每步兵联队 编3个步兵大队、1个步兵炮中队、1个速射炮中队,每步兵大队编4个 步兵中队)、1个骑兵联队、1个野战炮兵联队、1个工兵联队、1个辎重 兵联队、1个通信队、1个兵器勤务队、1个卫生队、4个野战病院(有的 编有病马厂)。人员、装备:师团司令部:人员约330人,马约165匹,各种枪95支,非机动车 63辆。旅团司令部:人员约75人,马约20匹,各种枪36支,非机动车4辆。步兵联队:人员3747人,马526匹,各种枪2590支,掷弹筒 76支,非机动车256辆。步兵大队:人员1091人,马118匹。步兵中队:人员194人,各种枪174支。骑兵联队:人员452人,马429匹,各种枪320支。骑兵中队:人员144人,马134匹。野战炮兵联队:人员2894人,马2269匹,各种炮48门,各种枪541支。野战炮兵大队:人员634人,马499匹,野战炮12门。野战炮兵中队:人员128人,马184匹,野战炮4门。工兵联队:人员672人,马99匹。工兵中队:人员286人,马19匹。辅重兵联队:人员3461人,马2612匹。辎重兵中队:人员562人,马376匹。师团通信队:人员255人,马47匹。兵器勤务队:人员121人。师团卫生队:人员1101人,马128匹。野战病院:人员约240人。总计:每师团约25000人,每旅团约7800人。
常设四单位制驮马师团主要编制:师团下编两个步兵旅团(每步兵旅团编两个步兵联队,每步兵联队 编3个步兵大队、1个步兵炮中队、1个联队炮中队)、1个骑兵联队、1个 山炮兵联队、1 个工兵联队、1个辎重兵联队、1个师团通信队、1个兵器 勤务队、1个师团卫生队、2至4个野战病院(有的编有病马厂)。人员、装备:师团司令部:人员391人,马2390匹。旅团司令部:人员80人,马25匹。步兵联队:人员3818人,马约720匹。步兵大队:人员1150人,马180匹。步兵中队:人员194人。骑兵联队:人员508人,马约221匹。山炮兵联队:人员3699人,马3600匹。山炮兵大队:人员999人,马720匹,山炮12门。辎重兵联队:人员4890人,马4260匹,辎重驮马具3882个。辎重兵中队:人员684人,马598匹。师团通信队:人员289人,马84匹。兵器勤务队:人员121人。师团卫生队:人员1328人,马163匹。野战病院:人员300人左右。总计,每师团约28500人,每旅团约7900人。
而特设师团编制与常设师团是大同小异的,只是属于缩水版,特设挽马师团21892人,特设驮马师团26848人。
谈起特设师团,不得不提的是,我以前一直认为,作为预备役人员组成的部队,战斗力肯定比后面新成立的部队要强,但是《冈村宁次回忆录》却推翻了这种看法。在他看来,预备役人员在社会上待的时间太长,成了老油条,比如101师团有个一等兵是浅草的流氓,中队长也得跟下人一样给他打洗脚水。除去这种极端案例,也有不少预备役士兵是社长,军官是社员的情况,自然不敢管。结果就是这些部队战斗力不强,违反均价的事情却是最多。第六师团是日军第一主力,他的预备役人员组成的106师团却贡献了万家岭这场大败仗。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像116师团经过长时间整顿之后,战斗力提升,后期成了在华日军的主力之一。
自1938年起,日军开始组建一批直接下辖三个联队的师团,这种师团主要任务是警备后方,所以被称为警备师团。主要包括15,17,21,22,23,26,27,32,33,34,35,36,37,38,39,40,41等师团。这种师团的人员大概在一万三,一万四左右。之所以只裁了一个联队,人数却降了一万人,主要是前期的师团是经过加强的,可以负担长距离进攻任务,而警备师团后勤比较薄弱,只能执行短距离进攻和扫荡任务。
除了师团以外,日军此时开始组建一批直接下辖五个步兵大队和一些炮,工,辎的独立混成旅团,大概五千人左右。
武汉会战后,日军开始将原来的常设师团和特设师团改编为三联队师团,但因为战争原因,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才改编完成。改编为三联队之后,这些师团普遍仍然有两万人左右。
我没有这段时间这些师团的编制表,但可以从1941年夏,第十一军参加长沙会战时的情况来一窥究竟 。如下所示: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军调走了大量部队,为了弥补战斗力的不足,开始在独立混成旅团的基础上组建治安师团。这种师团下辖两个旅团八个大队,所以又被称为八大队师团,普通在一万人左右。这些师团缺乏重武器,很难负责野战进攻,但步兵比较多,且轻武器足,对付游击队比野战师团更强。具体番号为第58师团、第59师团、第60师团、第62师团、第63师团、第64师团、第65师团、第68师团、第69师团、第70师团、第114师团、第115师团、第117师团、第118师团、第131师团、第132师团、第133师团、第129师团、第130师团、第161师团。
由于战斗力的不足,中国派遣军开始将部队进行分级,一批新常设师团为甲级,特设师团为乙级,警备师团为丙级,治安师团为丁级。这里要注意,注意【千万注意】。
这里说的常设师团不是战前那十七个常设师团,而且日军重新定义的一批部队,具体什么情况我也不是很清楚,但看番号就知道了,二十九,五十一这两个看番号就知道是战后设立的师团也被算进了常设师团里面。千万不要在这里搞混了。
根据《昭和十七十八年的中国派遣军》一书,1942年这些师团的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进入1945年,因为大量部队调走,为了集中兵力火力进攻,日军开始对师团进行重新分级。将三联队师团分为甲级和乙级,八大队师团分为丙级和丁级。甲级师团是将仅剩的两个常设师团和一批表现好的特设警备师团进行加强,作为进攻的主力,乙级师团做辅助。加强过火力的八大队师团是丙级,没加强的是丁级。甲级师团一般一万八,乙级师团一万二,三左右,丙丁级师团一万多。具体的番号根据《昭和二十年的中国派遣军》记载为: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只有3和13师团是最开始的十七个常设师团。所以不要再一提甲级师团就是十七个了。
因为个人水平有限,有些书不舍得买(孔夫子旧书网一群奸商,仗着全中国只有他们那里能买到,几本书开价一万),所以这里的介绍只是简单谈谈。主要还是希望大家能不被营销号骗。
再次强调,我这里提的甲级乙级都只是局限在中国派遣军这个范畴内,其他地区的日军编制则不算进去。
https://zhuanlan.zhihu.com/p/674833453
简述二战日军师团编制
宫小路瑞穗
宫小路瑞穗
47 人赞同了该文章
之所以要写一篇这样的文章,主要是看网上相关的介绍,全都是那一套甲乙丙丁四级师团,甲级师团十七个,没有介绍的好的(肯定有对这方面研究的深的,不过这些人普遍比较低调,不当营销号),索性就自己写一篇。
这里强调一下,我只是业余爱好者,连日语都不懂,防卫厅出版的战史丛书我买了,但只能抱着几本翻译了的看来看去,就是已经翻译了的一本书,居然在关键地方省略了(可能翻译者认为这种纯列数字的东西没有日军打了多少地方重要吧 ),总之,我的文章只是简要介绍,会有很多遗漏的内容。
这里首先要介绍几个概念。二战时日本没有空军,只有海陆军,陆军师团一级编制大家比较熟悉了,师团上面是军,再上面是方面军,再上面是总军。军、方面军、总军都是没有固定编制,下属部队全看情况,有下辖七个师团二十多万人的军,也有只有一个师团和一些守备队几万人的。日军总共只有六个总军,分别是国内的第一总军,第二总军,航空总军,和对付大陆的中国派遣军,对付苏联的关东军,对付太平洋地区的南方军。宝岛上的第十方面军是大本营直辖,不归任何一个总军管。
日军师团的编制真要细究起来的话,得有上百种。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主要是日军师团都是针对不同情况特化了的,调到其他地方就得改编。我没有那个能耐搞清楚,只能带着大家把大体的流程过一遍,后期我提的编制仅限于中国派遣军范畴内的师团。其他地方的我一概不清楚。
日军师团的起源是明治维新后,1871年,明治政府在全国设立东京,大阪,镇西,东北四个镇台,1873年扩建为东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广岛,熊本六个镇台。1888年,将镇台改为第一到第六师团,1891年组建近卫师团。这是日军最早的部队,也是最强的一批部队。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又组建了七到十八师团,占领朝鲜后组建了十九和二十师团。1925年,因为财政问题,裁掉了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四个师团。这样,剩下来的十七个师团就成了日军的绝对主力,被称为常设师团。
在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前,由于是和平时期,各师团都不满编。各师团满编一万八左右,实际情况,根据《中国事变陆军战史》的记载为:
近卫、第三(名古屋)、第五(广岛)、第六(熊本)、第八(弘前)、第十(姬路)、第十四(宇都宫)、第十六(京都)、第十九(罗南)、第二十(龙山)师团,编成挽马师团(野炮兵编成),定员:人员一万一千八百五十八名、马一千五百九十二匹。
第七(旭川)、第九(金泽)、第十一(善通寺)、编成驮马师团(山炮兵编成),人一万一千七百一十五名、马一千四百四十三匹。
派遣去东北的第一(东京)、第二(仙台)、第四(大阪)、第十二(久留米)师团,也是挽马师团,但因为在国内有留守部队,所以编制为一万五百零八十三人。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日本一面将常设师团投入战场,一面将常设师团的预备役人员召集起来组建了特设师团。包括13,18,103,104,106,108,109,110,114,116,这十个师团。日本此时对部队进行了简单分级,常设师团是甲级,特设师团是乙级(非正式规定,只是临时分级)。投入战场的部队不仅恢复了满编,而且在火力后勤等方面进行了加强,我们常看见的所谓日军甲级师团编制就是这时候出现的。如下所示:
常设四单位制挽马师团主要编制:师团下编两个步兵旅团(每步兵旅团编两个步兵联队,每步兵联队 编3个步兵大队、1个步兵炮中队、1个速射炮中队,每步兵大队编4个 步兵中队)、1个骑兵联队、1个野战炮兵联队、1个工兵联队、1个辎重 兵联队、1个通信队、1个兵器勤务队、1个卫生队、4个野战病院(有的 编有病马厂)。人员、装备:师团司令部:人员约330人,马约165匹,各种枪95支,非机动车 63辆。旅团司令部:人员约75人,马约20匹,各种枪36支,非机动车4辆。步兵联队:人员3747人,马526匹,各种枪2590支,掷弹筒 76支,非机动车256辆。步兵大队:人员1091人,马118匹。步兵中队:人员194人,各种枪174支。骑兵联队:人员452人,马429匹,各种枪320支。骑兵中队:人员144人,马134匹。野战炮兵联队:人员2894人,马2269匹,各种炮48门,各种枪541支。野战炮兵大队:人员634人,马499匹,野战炮12门。野战炮兵中队:人员128人,马184匹,野战炮4门。工兵联队:人员672人,马99匹。工兵中队:人员286人,马19匹。辅重兵联队:人员3461人,马2612匹。辎重兵中队:人员562人,马376匹。师团通信队:人员255人,马47匹。兵器勤务队:人员121人。师团卫生队:人员1101人,马128匹。野战病院:人员约240人。总计:每师团约25000人,每旅团约7800人。
常设四单位制驮马师团主要编制:师团下编两个步兵旅团(每步兵旅团编两个步兵联队,每步兵联队 编3个步兵大队、1个步兵炮中队、1个联队炮中队)、1个骑兵联队、1个 山炮兵联队、1 个工兵联队、1个辎重兵联队、1个师团通信队、1个兵器 勤务队、1个师团卫生队、2至4个野战病院(有的编有病马厂)。人员、装备:师团司令部:人员391人,马2390匹。旅团司令部:人员80人,马25匹。步兵联队:人员3818人,马约720匹。步兵大队:人员1150人,马180匹。步兵中队:人员194人。骑兵联队:人员508人,马约221匹。山炮兵联队:人员3699人,马3600匹。山炮兵大队:人员999人,马720匹,山炮12门。辎重兵联队:人员4890人,马4260匹,辎重驮马具3882个。辎重兵中队:人员684人,马598匹。师团通信队:人员289人,马84匹。兵器勤务队:人员121人。师团卫生队:人员1328人,马163匹。野战病院:人员300人左右。总计,每师团约28500人,每旅团约7900人。
而特设师团编制与常设师团是大同小异的,只是属于缩水版,特设挽马师团21892人,特设驮马师团26848人。
谈起特设师团,不得不提的是,我以前一直认为,作为预备役人员组成的部队,战斗力肯定比后面新成立的部队要强,但是《冈村宁次回忆录》却推翻了这种看法。在他看来,预备役人员在社会上待的时间太长,成了老油条,比如101师团有个一等兵是浅草的流氓,中队长也得跟下人一样给他打洗脚水。除去这种极端案例,也有不少预备役士兵是社长,军官是社员的情况,自然不敢管。结果就是这些部队战斗力不强,违反均价的事情却是最多。第六师团是日军第一主力,他的预备役人员组成的106师团却贡献了万家岭这场大败仗。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像116师团经过长时间整顿之后,战斗力提升,后期成了在华日军的主力之一。
自1938年起,日军开始组建一批直接下辖三个联队的师团,这种师团主要任务是警备后方,所以被称为警备师团。主要包括15,17,21,22,23,26,27,32,33,34,35,36,37,38,39,40,41等师团。这种师团的人员大概在一万三,一万四左右。之所以只裁了一个联队,人数却降了一万人,主要是前期的师团是经过加强的,可以负担长距离进攻任务,而警备师团后勤比较薄弱,只能执行短距离进攻和扫荡任务。
除了师团以外,日军此时开始组建一批直接下辖五个步兵大队和一些炮,工,辎的独立混成旅团,大概五千人左右。
武汉会战后,日军开始将原来的常设师团和特设师团改编为三联队师团,但因为战争原因,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才改编完成。改编为三联队之后,这些师团普遍仍然有两万人左右。
我没有这段时间这些师团的编制表,但可以从1941年夏,第十一军参加长沙会战时的情况来一窥究竟 。如下所示: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军调走了大量部队,为了弥补战斗力的不足,开始在独立混成旅团的基础上组建治安师团。这种师团下辖两个旅团八个大队,所以又被称为八大队师团,普通在一万人左右。这些师团缺乏重武器,很难负责野战进攻,但步兵比较多,且轻武器足,对付游击队比野战师团更强。具体番号为第58师团、第59师团、第60师团、第62师团、第63师团、第64师团、第65师团、第68师团、第69师团、第70师团、第114师团、第115师团、第117师团、第118师团、第131师团、第132师团、第133师团、第129师团、第130师团、第161师团。
由于战斗力的不足,中国派遣军开始将部队进行分级,一批新常设师团为甲级,特设师团为乙级,警备师团为丙级,治安师团为丁级。这里要注意,注意【千万注意】。
这里说的常设师团不是战前那十七个常设师团,而且日军重新定义的一批部队,具体什么情况我也不是很清楚,但看番号就知道了,二十九,五十一这两个看番号就知道是战后设立的师团也被算进了常设师团里面。千万不要在这里搞混了。
根据《昭和十七十八年的中国派遣军》一书,1942年这些师团的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进入1945年,因为大量部队调走,为了集中兵力火力进攻,日军开始对师团进行重新分级。将三联队师团分为甲级和乙级,八大队师团分为丙级和丁级。甲级师团是将仅剩的两个常设师团和一批表现好的特设警备师团进行加强,作为进攻的主力,乙级师团做辅助。加强过火力的八大队师团是丙级,没加强的是丁级。甲级师团一般一万八,乙级师团一万二,三左右,丙丁级师团一万多。具体的番号根据《昭和二十年的中国派遣军》记载为: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只有3和13师团是最开始的十七个常设师团。所以不要再一提甲级师团就是十七个了。
因为个人水平有限,有些书不舍得买(孔夫子旧书网一群奸商,仗着全中国只有他们那里能买到,几本书开价一万),所以这里的介绍只是简单谈谈。主要还是希望大家能不被营销号骗。
再次强调,我这里提的甲级乙级都只是局限在中国派遣军这个范畴内,其他地区的日军编制则不算进去。
#501 Re: 老将李奇微说侵华日军光生病就病死了十个师团
1.看图,这可不是单纯引用能解释的ridgway 写了: 2024年 3月 5日 20:16 1.是我说的,但不是我的首创和本意,我只是引用对方而已。
2. 问你多少次了,日军豫湘桂战役是从卢沟桥进攻吗?“从”和“在”是一回事吗?你说的可不是“从”自己地盘进攻,而是在自己占了十几年的地盘进攻。这话根本就错的一塌糊涂。
3. 日本进攻东南亚是要海军运兵过去,当然不可能从自己地盘发动进攻,这很难理解?纠缠这只不过是你双标的一贯作风
-------------------------------------------------------------------------------------
日军进攻东南亚也是“从”自己地盘运兵过去进攻。
4. 再说师团人数,一个师团平均2.5万左右这个没什么可争议的,难道你说10个师团的时候心里想的是1万多的那种情况?很显然当时你的第一印象一定是超过两万的,否则你也不需要修改你的说法了。要是你这都不敢承认,那十个师团也可以狡辩了,毕竟外星人的十未必就是地球人的十
-----------------------------------------------------------------------------------------------------------------------------------------
其实日军在中国大陆的大多数师团,都是不到2万的。2万以上的只有初期的常设师团。后来从两旅团四联队制改成三单位制三联队后,绝大多数师团都不满两万,有的1.8万,有的只有1万出头。

2. 这句话的理解根本没问题,你自己都说了,根本不可能在自己的地盘进攻(自己),很显然我没有后加宾语,所以根本不可能像你那样理解,你纠缠不过是搞双标而已
3. 从自己地盘”运兵“进攻,你是不是还要加个”运兵“,你不加行吗?
4. 如果是两万,按照你的结论,十个师团完全正确,如果低于两万,那还要超过十个师团,很显然你的常识里师团就是超过两万的(你自己都说了”两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