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满脑子凡俗的思想,那就是个凡俗之人。
Yesterday 写了: 2024年 4月 16日 19:39 我可能是凡俗之人,弃婴不是,感觉他非常聪明
我无意评论你们,新一代国人随着中国的GDP增长也一起膨胀,所以感叹又一代人毁了,长江后浪压前浪,新浪膨胀没商量
版主: Softfist
Yesterday 写了: 2024年 4月 16日 19:39 我可能是凡俗之人,弃婴不是,感觉他非常聪明
我无意评论你们,新一代国人随着中国的GDP增长也一起膨胀,所以感叹又一代人毁了,长江后浪压前浪,新浪膨胀没商量
弃婴还差两点:1,认识到世人皆傻;2,在1完成之后,找个突破口并投入5-10年。Yesterday 写了: 2024年 4月 16日 19:39 我可能是凡俗之人,弃婴不是,感觉他非常聪明
我无意评论你们,新一代国人随着中国的GDP增长也一起膨胀,所以感叹又一代人毁了,长江后浪压前浪,新浪膨胀没商量
meiyoumajia 写了: 2024年 4月 16日 19:49 斯坦福CS不至于那么不堪吧?出了至少几个大公司吧?
25年前为人看过almaden的工作机会,选择性还是太窄,而且工资与有些大公司比并不高。位置相对也不好。
25年以前和后来10年cs充满了机会(也要更多地学习和创新,我遇到一个开了2被买+1正开家公司的香港人仍然在选课),有很多比较基础的东西要大发展甚至产生,因此个别几个能人不等毕业就出去开公司了,还有一些人读完硕士就开公司,还有人在读书期间与老板一起开公司。。。世界各地很多CS的人是从其它系(数学等等,我岳母是在国内高校受命从机械。。。后来独当一面)转过去的。Jennifer Widom是学音乐出身,然后读cs博士只用了4-5年。在almaden工作后才去了斯坦福。 斯坦福cs教授很多自己开公司或者与工业界有紧密联系。那时候机会太多。我老婆(也是从编程毫无关系的专业转研毕业,刚毕业就要被招去搞fault- tolerant system,再后来要找她去搞search engine,但她都没去,那时候有各种挑的机会,只被一家与cs关系并不大的公司拒绝过---那个部门由她本科背景的1中国人管,几年后)进了斯坦福1副教授开的公司(10几个工程师几乎全是从cs前几校毕业的人里选的),后来做得很大。我在2000年选widom的database project课到最后搞优化,她请了几个最大的数据库公司去给我们各做1次讲座。oracle和ibm去的人水平不错,而(被oracle大挖了墙角的)informix的讲座人是最差的,让我们毫无收获!产品应该还不错,后来被oracle它买了。她的不少学生应该会是去搞数据库,包括去ibm。 2000年前后各校成倍扩招cs学生。那是个令人热血奔腾的年代,有很多较大的东西可做。garcia-molina给我们近百人上课说过一次对很多人可能都难以忘记的一番话:“。。。when you create/have your own companies。。。” 在课堂上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东西,包括distributed systems等等。也是第一次实况连线地接触到网络电话。。。再过10年后,我感觉领域的人平均质量开始大不如从前了,做得越来越表面。(我老婆可以做第一批高级java工程师,研究生其间做的一个project就完全是用java编程,但毕业后没去做。我们都觉得不应该过于靠结构的上层/外层。)
到现在,有些领域其实很需要文科背景强的人。比如,人工智能需要语言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人一起做。
斯坦福cs的方向一直很多,学生会选花眼。在理论和应用都有特别强甚至权威的人,而且会与硬件有些挂钩。得过图灵奖的有很多个(1990年以前在斯坦福工作过的人里有6个)吧?各个方向的大名人应该有10个以上。能人多,widom不在其内,开始升得不快很正常,但她在2000年后还算是不错的。hci 写了: 2024年 4月 16日 20:18 你没有听明白,这个梗不是说斯坦福CS不好,而是说Almaden研究院的地位曾经很高,要进去很难。硬盘,关系数据库,等等,一些基本的CS工具,是那里发明的,理论也很强。很多CS名人,都曾经在Almaden工作过,比如AMD的苏老太,陆奇,等等。所以我说的这个梗,不过是一个常识而已。至于Widom,名声并不好,离开Almaden去斯坦福并不是你想象的高升了。
谭府CS的学生,我也不太喜欢,不踏实,个个都一心要开公司。我的一个谭府实习生,一个暑假什么也没干出来。平心而论,招员工的话,谭府的比颗粒的要差多了。当然合伙开公司,谭府的牌子很好使,拿钱容易,也不过是校友相互支持而已。
查了一下所有Turing奖的本科背景meiyoumajia 写了: 2024年 4月 16日 20:38 斯坦福cs的方向一直很多,学生会选花眼。在理论和应用都有特别强甚至权威的人,而且会与硬件有些挂钩。得过图灵奖的有很多个(1990年以前在斯坦福工作过的人里有6个)吧?各个方向的大名人应该有10个以上。能人多,widom不在其内,开始升得不快很正常,但她在2000年后还算是不错的。
ibm后来不怎么做硬件了吧?早就主要侧重服务了吧?时代变化很快,发展很快,ibm还是在某些方面变得落后于很多公司才造成创新能力大不如从前了。
不少大公司(通常都会做得比较宽)应该都有类似的专门的“研究”中心或类似的多个部门,但不一定有ibm那样大。我有个同学毕业后就去了intel的。招人时几乎只考虑专业排在前面几位的。
你属于幸运儿。我老师以前也是语言专业去微软研究院的。美国重视理论,重视新奇怪作为创新培养皿。关键看你有多少钱和真正社会贡献和认可度,其他用中国环境对比美国就是扯淡。自欺欺人。我估计你就是美国平均收入。属于西方创新文化养的怪蛊,美国还有很多扯淡的项目足以笑掉大牙。hci 写了: 2024年 4月 16日 18:32 那你是不了解我。
我老在老站历史版宣布创立伏羲教,已经过去五年了。我前一阵子不是写了5年来的进展么?
我老一个心理系毕业的,从未拿过一个计算机学位,如何能进入全球顶级的计算机研究院做研究员?不靠成果哪行。我老就去访问一下,给个talk,就震惊四座,给我量身定制了一个职位,叫做什么HCI方法论研究员,请我去申请。我被人肉出来,就是因为有很多计算机系的博士生,在Alamden实习过,对这件事非常不服。凭啥我这样一个他们眼里的文科生可以去Almaden CS做研究员。这不是开玩笑吗,Almaden是什么地方?当年如日中天的时候,“进不了Almaden CS的,可以去旁边的一个大学找个教职,这个大学的名字叫斯坦福大学”。真人真事,某些斯坦福CS名教授就是这么去的。哈哈。
我老博士期间天天打游戏,只有一篇文章,得到5个法考题面试机会,就拿到4个offer。
我老法考题的时候,也是天天打游戏,有时候都忘了去上课。哈哈。为了去Almaden与老婆团聚,花了俩个星期,想出个理论,做了个slides,就去讲了,果然语惊四座,再与人聊一圈(其中还有人,考我编程题,尼玛,简直笑话),直接就拿了offer。
这些事情,你们不服不行。我老就是这么拽。
说你跳不出凡俗的框框,没有说错吧?
这能说明啥?dnls 写了: 2024年 4月 16日 16:53 日本概率论大师伊藤清 wolf奖得主,陈丘级别的数学家
见到俄国数学大师kolmogorov,完全是小迷弟的姿态
华人里面的陈省身见到法国大师嘉当更是迷弟跪舔的姿态
黄人的天花板就这样了,这是dna决定的
Mongolian02 写了: 2024年 4月 17日 08:41 你属于幸运儿。我老师以前也是语言专业去微软研究院的。美国重视理论,重视新奇怪作为创新培养皿。关键看你有多少钱和真正社会贡献和认可度,其他用中国环境对比美国就是扯淡。自欺欺人。我估计你就是美国平均收入。属于西方创新文化养的怪蛊,美国还有很多扯淡的项目足以笑掉大牙。
meiyoumajia 写了: 2024年 4月 16日 23:48 查了一下所有Turing奖的本科背景
与比较了解cs的理工背景的人对cs的理解没什么差异
基本可以看出cs的演变和发展
粗略地说::::::::::::
最开始,从physics分出了ee
然后又最开始,math分出了cs,而cs也会具有较强的ee(后来会被继续分出ce分支)性质
因此早期cs的出身里基本是math或/和physics背景。
全部看来,得奖者几乎都是本科为理工的背景。
ai及相关方向与人性/人知/认知越来越关联,因此这个覆盖本来就较广的学科的交叉性质变得越来越强。
过去几十年,时代给很多人提供了很多更好的方向选择。得Turing奖中的大多数人,如果不进入这个领域,可能在原来的领域(尤其在“纯”数学和某些物理方向)不会有可比的贡献。
1966 Alan Perlis chemistry
1967 Maurice Wilkes math
1968 Richard Hamming math
1969 Marvin Minsky math
1970 James H. Wilkinson math
1971 John McCarthy math
1972 Edsger W. Dijkstra math/physics/computation
1973 Charles Bachman m.e.
1974 Donald Knuth physics
1975 Allen Newell physics
1975 Herbert A. Simon political science and economics
1976 Michael O. Rabin math
1976 Dana Scott math
1977 John Backus math
1978 Robert W. Floyd b.a. and physics
1979 Kenneth E. Iverson math and physics
1980 Tony Hoare classics and philosophy, and statistics
1981 Edgar F. Codd math and chemistry
1982 Stephen Cook math
1983 Ken Thompson ee/cs (UCB)
1983 Dennis Ritchie physics and applied math
1984 Niklaus Wirth ee
1985 Richard M. Karp applied math
1986 John Hopcroft ee
1986 Robert Tarjan math
1987 John Cocke me
1988 Ivan Sutherland ee
1989 William Kahan math
1990 Fernando J. Corbató physics
1991 Robin Milner math
1992 Butler Lampson physics
1993 Juris Hartmanis physics and applied math
1993 Richard E. Stearns math
1994 Edward Feigenbaum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computation/computer modeling of learning
1994 Raj Reddy civil.e.
1995 Manuel Blum ee
1996 Amir Pnueli math
1997 Douglas Engelbart ee
1998 Jim Gray math and statistics
1999 Fred Brooks physics
2000 Andrew Yao physics
2001 Ole-Johan Dahl numerical math
2001 Kristen Nygaard math
2002 Ron Rivest math
2002 Adi Shamir math
2002 Leonard Adleman math
2003 Alan Kay biology
2004 Vint Cerf math
2004 Bob Kahn ee
2005 Peter Naur astronomy
2006 Frances Allen math
2007 Edmund M. Clarke math
2007 E. Allen Emerson math
2007 Joseph Sifakis ee and cs
2008 Barbara Liskov math
2009 Charles P. Thacker physics
2010 Leslie Valiant cs
2011 Judea Pearl ee
2012 Silvio Micali math
2012 Shafi Goldwasser math and science
2013 Leslie Lamport math
2014 Michael Stonebraker ee
2015 Whitfield Diffie math
2015 Martin Hellman ee
2016 Tim Berners-Lee physics
2017 John L. Hennessy ee
2017 David Patterson math
2018 Yoshua Bengio ee
2018 Geoffrey Hinton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fter changes between natural sciences, history of art, and philosophy)
2018 Yann LeCun ee
2019 Edwin Catmull physics and cs
2019 Pat Hanrahan nuclear enigineering
2020 Alfred Aho engineering physics
2020 Jeffrey Ullman engineering math
2021 Jack Dongarra math
2022 Robert Metcalfe ee and industiral management
2023 Avi Wigderson cs
不能同意更多。dnls 写了: 2024年 4月 16日 16:53 日本概率论大师伊藤清 wolf奖得主,陈丘级别的数学家
见到俄国数学大师kolmogorov,完全是小迷弟的姿态
华人里面的陈省身见到法国大师嘉当更是迷弟跪舔的姿态
黄人的天花板就这样了,这是dna决定的
hci 写了: 2024年 4月 17日 11:58 西方基本没有创新,无非是中国古代已有道学和科技的精细化和工程化。
不是工程化的部分,就是走火入魔,不足为道。比如现代基于公理化的数学和物理,就是走火入魔,99 %是扯淡。从第一性原理说,基于公理的数学可以无穷无尽,所以是无意义的无用功的概率无限趨向为1。物理不能做实验,就与扯淡行为艺术无异。所谓公理,本来是中国道学让学生背的口诀,西方人拿着芝麻当西瓜,觉得这才是数学的本质,才是真数学,是名符其实的走火入魔。根源是其宗教思维。
唯一我认为有新意的,是把随机和概率的思想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当然他们发展这个,是为了与嫉妒教斗,也是宗教之争。客观上,的确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