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人拍西瓜,不仅猥琐,还是不懂科学的表现
版主: verdelite, TheMatrix
#1 小黄人拍西瓜,不仅猥琐,还是不懂科学的表现
拍瓜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在瓜上施加一个外力,使其产生受迫振动,根据所产生的振幅、振频及衰减速率判定瓜的生熟度。
振幅及衰减速率这俩,受外力及内因影响很大,信号复杂,非小黄人的耳朵能识别的。
这样只剩下振频这一判据了。不少人认为,瓜没熟时内部硬实,杨氏模量较大,对应振频大,故而产生“当当”的清脆声。相反,熟瓜后内部疏松变软,杨氏模量小,振频小,故而产生噗噗”的沉闷声。
然而,这些人忽视了西瓜是包含瓜瓤与瓜皮的核壳结构。振频高低除了受到内部瓜瓤影响外,还有外部瓜皮的作用。瓜没熟时,瓜皮通常较软,因此倾向于产生比熟瓜更低的振频,这样一定程度抵消了内部瓜瓤的影响。具体抵消多少,因瓜而已。也就是说,用拍瓜的响应谱信号作为判据,并不总是完全可靠的,有的时候你撅着屁股拍来拍去还不如随便捡一个就走。
振幅及衰减速率这俩,受外力及内因影响很大,信号复杂,非小黄人的耳朵能识别的。
这样只剩下振频这一判据了。不少人认为,瓜没熟时内部硬实,杨氏模量较大,对应振频大,故而产生“当当”的清脆声。相反,熟瓜后内部疏松变软,杨氏模量小,振频小,故而产生噗噗”的沉闷声。
然而,这些人忽视了西瓜是包含瓜瓤与瓜皮的核壳结构。振频高低除了受到内部瓜瓤影响外,还有外部瓜皮的作用。瓜没熟时,瓜皮通常较软,因此倾向于产生比熟瓜更低的振频,这样一定程度抵消了内部瓜瓤的影响。具体抵消多少,因瓜而已。也就是说,用拍瓜的响应谱信号作为判据,并不总是完全可靠的,有的时候你撅着屁股拍来拍去还不如随便捡一个就走。
上次由 wh 在 2024年 6月 22日 10:27 修改。
原因: 去掉标题里被举报的不雅词
原因: 去掉标题里被举报的不雅词
#4 Re: 小黄人咔屎抠里撅着屁股拍西瓜,不仅猥琐,还是不懂科学的表现
一看你就不懂,你说的是弹西瓜而不是拍西瓜,所谓当当,噗噗都是弹西瓜出来的声音。pingc223 写了: 2024年 6月 21日 20:34 拍瓜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在瓜上施加一个外力,使其产生受迫振动,根据所产生的振幅、振频及衰减速率判定瓜的生熟度。
振幅及衰减速率这俩,受外力及内因影响很大,信号复杂,非小黄人的耳朵能识别的。
这样只剩下振频这一判据了。不少人认为,瓜没熟时内部硬实,杨氏模量较大,对应振频大,故而产生“当当”的清脆声。相反,熟瓜后内部疏松变软,杨氏模量小,振频小,故而产生噗噗”的沉闷声。
然而,这些人忽视了西瓜是包含瓜瓤与瓜皮的核壳结构。振频高低除了受到内部瓜瓤影响外,还有外部瓜皮的作用。瓜没熟时,瓜皮通常较软,因此倾向于产生比熟瓜更低的振频,这样一定程度抵消了内部瓜瓤的影响。具体抵消多少,因瓜而已。也就是说,用拍瓜的响应谱信号作为判据,并不总是完全可靠的,有的时候你撅着屁股拍来拍去还不如随便捡一个就走。
拍西瓜是一只手托着西瓜在空中,拍正上方,如果你托的那只手感到震颤,这就是熟瓜,如果没什么感觉就是生瓜,当然你拍着都噗噗,那是熟过头的,里面估计快成汤了
#5 Re: 小黄人咔屎抠里撅着屁股拍西瓜,不仅猥琐,还是不懂科学的表现
有点意思,不过口说无凭,多少得讲出点科学支撑才行,即使用中学物理知识就够了
mondy 写了: 2024年 6月 21日 22:08 一看你就不懂,你说的是弹西瓜而不是拍西瓜,所谓当当,噗噗都是弹西瓜出来的声音。
拍西瓜是一只手托着西瓜在空中,拍正上方,如果你托的那只手感到震颤,这就是熟瓜,如果没什么感觉就是生瓜,当然你拍着都噗噗,那是熟过头的,里面估计快成汤了
#6 Re: 小黄人咔屎抠里撅着屁股拍西瓜,不仅猥琐,还是不懂科学的表现
弹与拍的区别是啥,前者近似周期力,后者恒力?
你所谓的一只手拍上方另一只手感知下方,应该涉及波传播问题。不过,熟瓜内部结构疏松,对应振动damping更显著,Q-factor更小,这样波传播应该更难才对啊,也就是熟瓜的震颤感反而应该不如生瓜。矛盾!
难道与特征频率有关,熟瓜瓜瓤的特征频率刚好与你拍的频率相匹配,产生了共振,能量放大后让你感受到了更强震感。此说法似乎也很勉强,缺乏支撑依据。
你所谓的一只手拍上方另一只手感知下方,应该涉及波传播问题。不过,熟瓜内部结构疏松,对应振动damping更显著,Q-factor更小,这样波传播应该更难才对啊,也就是熟瓜的震颤感反而应该不如生瓜。矛盾!
难道与特征频率有关,熟瓜瓜瓤的特征频率刚好与你拍的频率相匹配,产生了共振,能量放大后让你感受到了更强震感。此说法似乎也很勉强,缺乏支撑依据。
mondy 写了: 2024年 6月 21日 22:08 一看你就不懂,你说的是弹西瓜而不是拍西瓜,所谓当当,噗噗都是弹西瓜出来的声音。
拍西瓜是一只手托着西瓜在空中,拍正上方,如果你托的那只手感到震颤,这就是熟瓜,如果没什么感觉就是生瓜,当然你拍着都噗噗,那是熟过头的,里面估计快成汤了
#7 Re: 小黄人咔屎抠里撅着屁股拍西瓜,不仅猥琐,还是不懂科学的表现
弹与拍都分不清楚?这五岁小孩都知道。弹就是一个很小的点受力,生瓜致密所以会是当当当,熟瓜里面松所以声音反响会是稍稍沉闷些。pingc223 写了: 2024年 6月 21日 23:07 弹与拍的区别是啥,前者近似周期力,后者恒力?
你所谓的一只手拍上方另一只手感知下方,应该涉及波传播问题。不过,熟瓜内部结构疏松,对应振动damping更显著,Q-factor更小,这样波传播应该更难才对啊,也就是熟瓜的震颤感反而应该不如生瓜。矛盾!
难道与特征频率有关,熟瓜瓜瓤的特征频率刚好与你拍的频率相匹配,产生了共振,能量放大后让你感受到了更强震感。此说法似乎也很勉强,缺乏支撑依据。
托起来拍西瓜,熟瓜震颤性更强是因为瓜皮和瓜瓤没有那么整体,并且瓜瓤有一定疏松度,震动大。当然你也可以两只手挤着西瓜放在耳边听,能听见刺拉拉声音是熟瓜,没声音是生瓜蛋。
对于在老家种了十来年西瓜,自己家的瓜加上拉别人的瓜去卖了有几十万斤的我,见到的西瓜成了瓜山,根本不用这些手段,打眼一看就知道生熟,瓜瓤如何,是刚刚熟,还是沙瓤
别像个书呆子一样,想当然而搞笑
#9 Re: 小黄人咔屎抠里撅着屁股拍西瓜,不仅猥琐,还是不懂科学的表现
讨论了半天原来是在跟一位瓜农打交道,难怪了!不过无论如何,你瓜拍的多,值得讨论。
“瓜皮和瓜瓤没有那么整体,并且瓜瓤有一定疏松度,震动大”,你这一逻辑关系错了,疏松一定会导致震动变小,这是基本的物理学原理。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你拍棉花试试,震动大吗?
怀疑你真正想表达的是力的传播问题,即对于熟瓜,拍瓜时所施加的外力更易导致瓜瓤受挤压形变,因为形变方向与外力方向完全一直,这样能量能定向的从一侧传播到另一侧,因此你只要把两只手放在相反方向,无论是上下拍打还是左右挤压,都能感受到明显的压力传递作用。而对于生瓜,震动虽强,但它是向四面八方各个方向传播的,所以在任一固定方向上感受到的作用力并不强。不过基于这种解释,你用词错了,不是震颤,而是一种挤压变形传递作用。
弹与拍当然存在受力面积大小的问题,但该属性只涉及压强大小,显然不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有关联的应该是作用时间问题。相比较而言,弹力作用时间更长,而且存在一个卸力的过程,也就是我说的近似周期力,明白了吗。
“瓜皮和瓜瓤没有那么整体,并且瓜瓤有一定疏松度,震动大”,你这一逻辑关系错了,疏松一定会导致震动变小,这是基本的物理学原理。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你拍棉花试试,震动大吗?
怀疑你真正想表达的是力的传播问题,即对于熟瓜,拍瓜时所施加的外力更易导致瓜瓤受挤压形变,因为形变方向与外力方向完全一直,这样能量能定向的从一侧传播到另一侧,因此你只要把两只手放在相反方向,无论是上下拍打还是左右挤压,都能感受到明显的压力传递作用。而对于生瓜,震动虽强,但它是向四面八方各个方向传播的,所以在任一固定方向上感受到的作用力并不强。不过基于这种解释,你用词错了,不是震颤,而是一种挤压变形传递作用。
弹与拍当然存在受力面积大小的问题,但该属性只涉及压强大小,显然不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有关联的应该是作用时间问题。相比较而言,弹力作用时间更长,而且存在一个卸力的过程,也就是我说的近似周期力,明白了吗。
mondy 写了: 2024年 6月 21日 23:56 弹与拍都分不清楚?这五岁小孩都知道。弹就是一个很小的点受力,生瓜致密所以会是当当当,熟瓜里面松所以声音反响会是稍稍沉闷些。
托起来拍西瓜,熟瓜震颤性更强是因为瓜皮和瓜瓤没有那么整体,并且瓜瓤有一定疏松度,震动大。当然你也可以两只手挤着西瓜放在耳边听,能听见刺拉拉声音是熟瓜,没声音是生瓜蛋。
对于在老家种了十来年西瓜,自己家的瓜加上拉别人的瓜去卖了有几十万斤的我,见到的西瓜成了瓜山,根本不用这些手段,打眼一看就知道生熟,瓜瓤如何,是刚刚熟,还是沙瓤
别像个书呆子一样,想当然而搞笑
#14 Re: 小黄人咔屎抠里撅着屁股拍西瓜,不仅猥琐,还是不懂科学的表现
拍西瓜本身是个经验,但凡有过经验的都知道从生瓜到熟瓜,拍出来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自己先去拍拍,看有没有差别,如果能感觉到差别,那你再去从科学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有差别,这个是科学的做法。
象你这种上来就摆一通理论去证明不可能有差别就不是科学的做法。
你自己先去拍拍,看有没有差别,如果能感觉到差别,那你再去从科学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有差别,这个是科学的做法。
象你这种上来就摆一通理论去证明不可能有差别就不是科学的做法。
x1

#16 Re: 小黄人拍西瓜,不仅猥琐,还是不懂科学的表现
pingc223 写了: 2024年 6月 21日 20:34 拍瓜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在瓜上施加一个外力,使其产生受迫振动,根据所产生的振幅、振频及衰减速率判定瓜的生熟度。
振幅及衰减速率这俩,受外力及内因影响很大,信号复杂,非小黄人的耳朵能识别的。
这样只剩下振频这一判据了。不少人认为,瓜没熟时内部硬实,杨氏模量较大,对应振频大,故而产生“当当”的清脆声。相反,熟瓜后内部疏松变软,杨氏模量小,振频小,故而产生噗噗”的沉闷声。
然而,这些人忽视了西瓜是包含瓜瓤与瓜皮的核壳结构。振频高低除了受到内部瓜瓤影响外,还有外部瓜皮的作用。瓜没熟时,瓜皮通常较软,因此倾向于产生比熟瓜更低的振频,这样一定程度抵消了内部瓜瓤的影响。具体抵消多少,因瓜而已。也就是说,用拍瓜的响应谱信号作为判据,并不总是完全可靠的,有的时候你撅着屁股拍来拍去还不如随便捡一个就走。
拍西瓜类似用炸药爆炸产生的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
拍西瓜应该能知道西瓜皮多厚,西瓜内部是否均匀,弹性系数随半径变换。。。。。
就怕你不会拍不会听
#17 Re: 小黄人拍西瓜,不仅猥琐,还是不懂科学的表现
反正我是左手托瓜,右手水平拍,左手感到微微震颤的是好瓜。当然声音不能太噗噗了,否则是过熟的瓜。那种感觉和经验无法用语言描述,只有自己去大量实践才能体会。我估算了一下,大概买了350斤瓜以后才感到掌握了挑瓜的本领。
#18 Re: 小黄人拍西瓜,不仅猥琐,还是不懂科学的表现
拍西瓜是统计学原理。一个手拍瓜,是给一个注入信号(transmitter),另外一手托瓜,是感知信号(receiver).西瓜是介质。西瓜的生熟代表介质的不同。
拍后记下感觉(记录数据),几次后就知道什么手感是生,什么手感是过熟。人是最精密的带传感器和超级数据库的计算机系统。拍不出来,呃,是CUP不够好还是软件不够好?
不过在美国超市,同一批次瓜应该都差不多成熟度。有时特别大的瓜单手托起难度比较大,另外还要举重若轻用另外一只手拍。。。。得是武林高手。遇到单手托不起的一批瓜,我一般就挑一个最大的。
拍后记下感觉(记录数据),几次后就知道什么手感是生,什么手感是过熟。人是最精密的带传感器和超级数据库的计算机系统。拍不出来,呃,是CUP不够好还是软件不够好?
不过在美国超市,同一批次瓜应该都差不多成熟度。有时特别大的瓜单手托起难度比较大,另外还要举重若轻用另外一只手拍。。。。得是武林高手。遇到单手托不起的一批瓜,我一般就挑一个最大的。
#20 Re: 小黄人拍西瓜,不仅猥琐,还是不懂科学的表现
原理是这样,不管西瓜内部结构属性多复杂,通过施加可控激励信号,分析响应谱信息,必要时结合深度学习大数据,总能解构出来。但寄望于人耳达成这一点,太难了。
#21 Re: 小黄人拍西瓜,不仅猥琐,还是不懂科学的表现
真别说,哥最爱拍西瓜,而且拍的十拿九稳。每次买的又沙又甜。
pingc223 写了: 2024年 6月 21日 20:34 拍瓜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在瓜上施加一个外力,使其产生受迫振动,根据所产生的振幅、振频及衰减速率判定瓜的生熟度。
振幅及衰减速率这俩,受外力及内因影响很大,信号复杂,非小黄人的耳朵能识别的。
这样只剩下振频这一判据了。不少人认为,瓜没熟时内部硬实,杨氏模量较大,对应振频大,故而产生“当当”的清脆声。相反,熟瓜后内部疏松变软,杨氏模量小,振频小,故而产生噗噗”的沉闷声。
然而,这些人忽视了西瓜是包含瓜瓤与瓜皮的核壳结构。振频高低除了受到内部瓜瓤影响外,还有外部瓜皮的作用。瓜没熟时,瓜皮通常较软,因此倾向于产生比熟瓜更低的振频,这样一定程度抵消了内部瓜瓤的影响。具体抵消多少,因瓜而已。也就是说,用拍瓜的响应谱信号作为判据,并不总是完全可靠的,有的时候你撅着屁股拍来拍去还不如随便捡一个就走。
老将皆傻逼;煤粉皆球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