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如果有足够信任没有问题。看纪效新书就知道了,戚继光的训练方法已经制式化,可以马上推广。曾国藩训练湘军就是看纪效新书。
如果按照戚家军模式训练10万野战军,干八旗没问题。
版主: Softfist
戚继光如果有足够信任没有问题。看纪效新书就知道了,戚继光的训练方法已经制式化,可以马上推广。曾国藩训练湘军就是看纪效新书。
Caravel 写了: 2024年 8月 27日 11:03 戚继光如果有足够信任没有问题。看纪效新书就知道了,戚继光的训练方法已经制式化,可以马上推广。曾国藩训练湘军就是看纪效新书。
如果按照戚家军模式训练10万野战军,干八旗没问题。
搞一个国企改革,把没有战斗力的兵解散了,节省下来的钱给戚继光,戚继光不会只练步兵啊,也可以练骑兵,关键要训练有素。ridgway 写了: 2024年 8月 27日 12:52 第一,明末的财政,没有财力和足够时间按照戚家军模式训练10万野战军。第二,即使真练出来的,也是步兵,没法消灭八旗骑兵。八旗打不过可以跑,步兵追不上骑兵。你最多也就是守住而已,八旗还是可以从蒙古借道入长城。跟史实发生的区别不大,戚继光一个人没法改变历史。
戚继光训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火枪骑兵,类似于西方的龙骑兵。戚继光用步兵为主力迎战,骑兵追杀。
Caravel 写了: 2024年 8月 27日 13:16 戚继光训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火枪骑兵,类似于西方的龙骑兵。戚继光用步兵为主力迎战,骑兵追杀。
火枪骑兵随着火器威力增强,最后会比游牧民族的骑兵更厉害。
“戚继光的战车和之前明军的被动防守阵线完全不一样,因为蓟州镇直接就是北京城的北大门,所以不可能把敌人放进来再打,只能在关外解决战斗,因此戚继光的车营极其擅长野战。戚继光的战车以偏厢车为主,战车在侧面开两个门,上面装备有两台小佛郎机炮,每炮配备30斤火药和100发铅弹。另外辅助还有千斤佛郎机炮和大将军炮,做更远程的火力输出。士兵分为正兵队和奇兵队,正兵队亦为车兵,十人一队,六人负责佛朗机炮的使用,两名带火箭的镗钯手,控制战车方向的舵工一名,然后再配一个队长;奇兵队十人,四名鸟铳手,另外配备双手长刀。藤牌手两名,镗钯手两名。作战时,奇兵队位于战车之间,待敌军大部距离战车五十步时,火炮齐发,奇兵队火枪齐射;待敌军贴上战车之后,火枪队换长刀斩马腿,后面长枪镗钯手负责击杀落地的敌军。与此同时,后面的火枪火炮不停,做远程保护。还有就是奇兵队不得超过战车五步远。
戚继光的车营除了战车,还有十二人一队的骑兵营,全营一共3千人,分左右中三部,其中左右两部有两名鸟铳骑兵、快枪骑兵、镗钯骑兵、刀棍骑兵,另外一个队长和一个后勤火兵。中部第一局一队长八鸟铳三镗钯,第二三局一队长四弓骑四钩镰枪两镗钯。骑兵作战的时机在于敌军慌乱之际。鼎盛时,蓟州的兵马一共有10万余人。”
戚家军在朝鲜虽然并不多,但是战绩辉煌。
Caravel 写了: 2024年 8月 27日 13:54 戚家军在朝鲜虽然并不多,但是战绩辉煌。
壬辰倭乱中的明朝援军力浙江兵共7000人,一半人是戚继光创立的义乌兵团。
1592年12月25日,当时已经60岁的吴惟忠作为明军先锋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地界,随后明军部队陆续进入朝鲜,大规模援朝行动正式开始。由于出发时已经是年末,所以抵达朝鲜几天后就是第二年(1593年)正月。
朝鲜宰相柳成龙对在朝鲜的浙兵有个经典概括:
所谓南兵者,乃浙江之兵也,其兵勇锐无比,不骑马,皆步斗,善用火箭、大炮…皆胜于倭。头戴白稻巾,身以赤白青黄为衣…真皆敢死之兵。
1593年1月6日晚上,明军提督李如松决定先亲自率领一支部队(家丁和大同兵)攻打平壤附近的日军要点牡丹峰,试图打其个出其不意,但这次李如松的进攻失败了,是为第一次牡丹峰战斗。
这次夜袭过后,明军高层决定对平壤城和牡丹峰进行强攻,这次协同明军作战的还有朝鲜官军和僧兵。
明军主力负责攻打平壤城,而吴惟忠则负责攻打牡丹峰,牡丹峰位于平壤城东北部,在这里可以俯瞰整座平壤城。所以这个位置非常重要。
牡丹峰有2000名日兵,由松浦镇信统领。松浦镇信九州肥前的大名,势力不大,在九州西北都属于小大名。之前松浦家只能靠依附大友、龙造寺、岛津三个大大名在九州岛内夹缝生存。
别看松浦家在日本国内是不入流存在,在明嘉靖年间,松浦家幕后大力支持了倭寇和华人海盗打劫内地。松浦镇信领地平户正是倭寇的大本营。日军攻陷釜山时,松浦镇信部队是最早破城那批。松浦家可谓欠下两国血债。(出自《倭寇战争史略》)
攻打牡丹峰的明—朝鲜联军兵力三倍于松浦镇信,可牡丹峰易守难攻,即便有火炮也额外难攻,松浦军则居高临下用火枪射击正在登城的明军,不少明军士兵被射中,就是吴惟忠本人胸口也中了一弹,从城楼上坠了下来。身负重伤的吴惟忠仍指挥战斗。
《宣祖实录》:吴惟忠之军,多死于土墙之前。
《经略复国要编》:有铅子伤胸,血流殷踵,督军不休如吴惟忠者。
尽管牡丹峰是块硬骨头,但在吴惟忠强攻下硬是拿了下来,松浦部队也被打残,死伤大半,松浦镇信仓惶逃跑。
明军攻破平壤城总共耗时2小时,各路明军中率先登上的多为浙兵。根据朝鲜说法,辽东士兵并没怎么参与攻城,攻城的基本上都是浙军。
《宣祖实录》:提督攻城取胜,全用南军(浙兵)。
《碧梧先生遗稿》:吴副总惟忠,浙江金华府义乌县人也,攻平壤,先登功最。
李德馨:贼(倭寇)之所畏惮者,惟在南兵。
总得来说,平壤之战是一场大胜利,值得庆祝。可是胜利后有几个不和谐的音符,如前线司令李如松未能兑现率先登城赏银一万两的承诺,没有给钱就算了。
说起扬我国威的将领,很少有人想到吴惟忠,他是日韩(朝)两国都倾佩的存在。朝鲜人民歌颂吴惟忠为“天将吴候”。今日韩国境内还保存着石碑“天将吴候颂德碑铭”
戚家军就几千人,啃了硬骨头
Caravel 写了: 2024年 8月 27日 14:03 戚家军就几千人,啃了硬骨头
《宣祖实录》:提督攻城取胜,全用南军(浙兵)。
《碧梧先生遗稿》:吴副总惟忠,浙江金华府义乌县人也,攻平壤,先登功最。
李德馨:贼(倭寇)之所畏惮者,惟在南兵。
李如松轻敌冒进,导致碧蹄馆之败。
“明军在碧蹄馆之战战败的根本原因正是李如松贪功冒进,只带辽东军和自己家丁出征,为了不让吴惟忠、骆尚志等浙军将士继续立功,而将他们撇在平壤城,错失一次收复汉城的大好机会,甚至断送明军在当年就把日军赶出朝鲜的时机。
骆尚志:前日碧蹄之战,若大军前进,尽杀倭奴,则国王可安顿王京,天兵亦已陆续回还。而提督轻敌贪功,不带南兵,只率家丁,几死贼手,大败而退,误了一场事。自后畏怯,无前进之心。(出自《宣祖实录》)
不但浙军将领骆尚志认为如果浙军也参加碧蹄馆之战明军即可获胜,就是德川幕府时代的日本人也这么认为。
德川幕府日本人著《征韩杂志》:明将李如松之取平壤,大抵皆南军之力。南军,浙江地方之兵,善用火器,勇锐无比。然如松北人,以故痛抑南军。至碧蹄之战,如松军皆北骑,无火器,竟以是败。呜呼!令如松善用南军,必非我军之利也。而如松不用,自取挫败,私心害事如此。”
那个时代的火枪骑兵应该不如弓骑兵好用 当时燧发枪都还没有Caravel 写了: 2024年 8月 27日 13:16 戚继光训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火枪骑兵,类似于西方的龙骑兵。戚继光用步兵为主力迎战,骑兵追杀。
火枪骑兵随着火器威力增强,最后会比游牧民族的骑兵更厉害。
“戚继光的战车和之前明军的被动防守阵线完全不一样,因为蓟州镇直接就是北京城的北大门,所以不可能把敌人放进来再打,只能在关外解决战斗,因此戚继光的车营极其擅长野战。戚继光的战车以偏厢车为主,战车在侧面开两个门,上面装备有两台小佛郎机炮,每炮配备30斤火药和100发铅弹。另外辅助还有千斤佛郎机炮和大将军炮,做更远程的火力输出。士兵分为正兵队和奇兵队,正兵队亦为车兵,十人一队,六人负责佛朗机炮的使用,两名带火箭的镗钯手,控制战车方向的舵工一名,然后再配一个队长;奇兵队十人,四名鸟铳手,另外配备双手长刀。藤牌手两名,镗钯手两名。作战时,奇兵队位于战车之间,待敌军大部距离战车五十步时,火炮齐发,奇兵队火枪齐射;待敌军贴上战车之后,火枪队换长刀斩马腿,后面长枪镗钯手负责击杀落地的敌军。与此同时,后面的火枪火炮不停,做远程保护。还有就是奇兵队不得超过战车五步远。
戚继光的车营除了战车,还有十二人一队的骑兵营,全营一共3千人,分左右中三部,其中左右两部有两名鸟铳骑兵、快枪骑兵、镗钯骑兵、刀棍骑兵,另外一个队长和一个后勤火兵。中部第一局一队长八鸟铳三镗钯,第二三局一队长四弓骑四钩镰枪两镗钯。骑兵作战的时机在于敌军慌乱之际。鼎盛时,蓟州的兵马一共有10万余人。”
mjridgway 写了: 2024年 8月 26日 19:31 我觉得杀伤八旗兵总计能超过千人就不错了。此役明军全军覆没,怎么统计战果的?
清军在萨尔虎沈阳辽阳松锦等几次大战每次都能歼灭明军主力七八万到十几万,自身损失都不过几百人,很难想象这么一次不太为人所知的战役,清军就会损失上万。
赖美豪中 写了: 2024年 8月 27日 15:11 伤亡几百人也是jb胡扯,八旗战力这么强早就tmd横扫中原把李自成和朱明一锅端了。八旗是全民皆兵,明军的兵马一般最少要除以3才是真实兵力。总兵手下基本打仗考的就是那几百家丁,一个总兵万人里面最少6000吃空饷
Caravel 写了: 2024年 8月 27日 14:03 戚家军就几千人,啃了硬骨头
《宣祖实录》:提督攻城取胜,全用南军(浙兵)。
《碧梧先生遗稿》:吴副总惟忠,浙江金华府义乌县人也,攻平壤,先登功最。
李德馨:贼(倭寇)之所畏惮者,惟在南兵。
李如松轻敌冒进,导致碧蹄馆之败。
“明军在碧蹄馆之战战败的根本原因正是李如松贪功冒进,只带辽东军和自己家丁出征,为了不让吴惟忠、骆尚志等浙军将士继续立功,而将他们撇在平壤城,错失一次收复汉城的大好机会,甚至断送明军在当年就把日军赶出朝鲜的时机。
骆尚志:前日碧蹄之战,若大军前进,尽杀倭奴,则国王可安顿王京,天兵亦已陆续回还。而提督轻敌贪功,不带南兵,只率家丁,几死贼手,大败而退,误了一场事。自后畏怯,无前进之心。(出自《宣祖实录》)
不但浙军将领骆尚志认为如果浙军也参加碧蹄馆之战明军即可获胜,就是德川幕府时代的日本人也这么认为。
德川幕府日本人著《征韩杂志》:明将李如松之取平壤,大抵皆南军之力。南军,浙江地方之兵,善用火器,勇锐无比。然如松北人,以故痛抑南军。至碧蹄之战,如松军皆北骑,无火器,竟以是败。呜呼!令如松善用南军,必非我军之利也。而如松不用,自取挫败,私心害事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