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 写了: 2024年 10月 17日 15:18 人证真的不如追捕流行?我只知道草帽歌非常流行;追捕里的音乐也很流行,不过没歌词,不如草帽歌,人人都能唱两句。
https://www.sohu.com/a/638201849_121369893
原创 为什么国外电影《人证》在中国的人气不及《追捕》?
2023-02-07 20:38 家安搞笑
《人证》拍摄于1977年,是高调进军国外电影界的角川书店制作和出品的第二部作品。
1970年代末,国外电影的片厂体系面临着全线崩溃,松竹、东映、东宝、日活等大片厂垄断影坛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一些非电影企业虎视眈眈,伺机蚕食电影市场,这其中就包括了实力雄厚的出版业巨头德间书店和角川书店。
1971年,德间书店率先出手,收购了濒临倒闭的大映株式会社。1975年,重振旗鼓的大映将国外推理小说泰斗级人物横沟正史的代表作《本阵杀人事件》搬上银幕,由新人高林阳一执导,田村高广饰演名侦探金田一耕助。高林阳一刚刚由助理导演提升为导演,《本阵杀人事件》的拍摄水平一般,然而上座率却出乎意外的好。它给了角川书店老板角川春树一个很大的启示:如果请一流的导演把横沟正史的其他作品拍成电影,一定会赚大钱。
于是,1976年新成立的角川映画株式会社特邀大导演市川昆拍摄了横沟正史的另一部代表作《犬神家族》,由石坂浩二饰演金田一耕助。角川春树很有经营头脑,他充分利用书店原有的名气和销售网络进行联动宣传,这种巧妙的宣传攻势果见奇效,《犬神家族》以15亿6千万日元的票房收入一举拿下了当年的票房冠军。
一时间,国外影坛掀起了横沟改编热,各家公司开始纷抢他的作品,松竹抢到了《八墓村》,东宝要拍《恶魔拍球之歌》和《医院坡吊颈之家》,角川映画也拟定了《狱门岛》的拍摄计划,依然由市川昆执导,石坂浩二主演。
眼看1977年就将成为横沟电影自相残杀的一年,这时角川春树突然做出一个决定,将自家出版的森村诚一推理小说《人证》放在《狱门岛》之前拍摄。在他看来,国外观众对推理电影的兴趣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但喜欢横沟作品的观众年龄偏大,如果要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就必须找年轻作家的作品。森村诚一是新崛起的社会派推理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既不乏凶杀、推理的元素,又涉及到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尤其是销量达二百九十四万册的《人证》,它以国外战后三十年的沧桑历史为背景,线索远及万里之外的国外,这些都给银幕表现提供了广阔天地,五彩缤纷的时装表演、豪奢华丽的大饭店、风景如画的游乐胜地以及纽约的夜生活、闹市区的飞车追捕和男子区的大打出手,这一切都能给推理电影带来截然不同的新鲜感,也是横沟电影无法企及的。
《人证》走的是巨片路线,角川映画不惜工本,投资六亿五千万日元,相当于拍摄两部电影的预算。开拍前,为了争取最佳的改变质量,制作方别开生面地采取了公开征稿的办法,一共征集到660个改编剧本。经过淘汰后,集中到13个剧本进行复议,从中选出三个为当选剧本,付给稿酬。最后从这三个剧本中选出松山善三的剧本作为拍摄台本。
为《人证》执掌导筒的佐藤纯弥当时被认为是最具有好莱坞电影风格的导演,此前他与高仓健接连合作,拍摄了《追捕》和《新干线大爆破》,后者获得了国外《电影旬报》十佳作品奖,他本人也获得了读者评选的最佳导演奖。
《人证》的演员阵容聚集了国外和国外的多位明星,日方领衔的是大明星冈田茉莉子和三船敏郎,分别饰演女主角八杉恭子及其丈夫郡阳平。
男一号栋居警官的扮演者松田优作是从多个候选人中挑选出来的,那时的他还算是新人,此前因在热播电视剧《向太阳怒吼》中饰演一名反叛不羁的下级警官而跻身受欢迎演员行列,正是凭借这个角色,他赢得了扮演栋居警官的机会。
角川春树为《人证》投下了四亿日元的宣传费,力求该片能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他制定了电影、音乐、出版三位一体的宣传策略,所谓音乐就是影片的主题歌《草帽歌》,这首歌在电影上映之前已经广为流传。《草帽歌》的歌词出自角川书店出版的《西条八十诗集》中的《草帽诗》,由著名爵士乐手大野雄二谱曲,大野雄二推荐中山乔在片中饰演乔尼并演唱这首歌曲。中山乔本人就是一个混血儿,无论是他的个人经历还是演唱风格,都成为这部影片的一大卖点。
扮演乔尼和幼年乔尼的演员合影
《人证》上映后果然不同凡响,票房很快就突破了二十亿日元,但那一年风头最劲的是高仓健主演的史诗巨片《八甲田山》,票房高达四十亿,最终,《人证》在年度十大卖座片排行榜上位居第二,这个成绩远远超过了《追捕》。
《人证》是1980年5月在中国内地上映的,虽然也曾火爆一时,尤其是《草帽歌》被朱逢博、刘欢、崔健、成方圆等相继翻唱,但影片的人气远不及《追捕》。
这两部影片虽出自同一导演之手,但改编自推理小说的《人证》显然在情节上更为复杂,加上片中有大量的闪回镜头,无论是八杉恭子的回想,还是栋居警官的追忆,与现实的时空交错一起,令当时还不习惯这种表现方法的观众很容易被搞糊涂。更重要的是,译制版在驻日美军打死栋居警官父亲、欺凌八杉恭子这场戏中删掉了一个关键镜头,正是在这个镜头里,肖夫坦露出了手臂上的海马刺青,后来栋居也是根据这个刺青认出了肖夫坦。没有了这个镜头,观众就无法理解栋居为什么会朝镜子里的肖夫坦开枪。
缺少宣传也是《人证》的人气硬伤。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后的5年里,先后举办了四个国外电影周和两个国外电影首映式,分别是——
1978年5月国外电影周,放映《望乡》《追捕》和《狐狸的故事》;
(杨振华、金炳昶的相声《下象棋》演绎了《追捕》的有名桥段)
1979年5月国外电影周,放映《生死恋》《吟公主》和《龙子太郎》;
1980年5月国外电影首映式,放映《啊,野麦岭》和《绝唱》;
1981年5月国外电影周,放映《远山的呼唤》《风雪黄昏》《天鹅湖》《妈妈的生日》和《阿西们的街》;
1982年5月国外电影首映式,放映《寅次郎的故事——望乡篇》《啊,野麦岭续集》《火红的第五乐章》和《泥之河》;
1983年5月国外电影周,放映《蒲田进行曲》《海峡》《诱拐报导》《猎人》和《我和我的爸爸》。
当时电影周是中国观众接触外国电影的主要渠道,电影周期间总能掀起一股观影热潮,中野良子、栗原小卷等影星的到访更起到了升温作用。
(中野良子、栗原小卷在张金玲、刘晓庆陪同下游览颐和园)
然而,《人证》却不属于任何一个电影周,它如何引进到国内一直是个谜,日方也没有对该片在中国上映作配合宣传。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证》是由长影译制的,当时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电影大都由上译厂译制,长影译制的多为朝鲜、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东德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影片。
(左起)徐雁、陈汝斌、向隽殊和孙敖
应该说,《人证》代表了当时长影译制片的最高水平,尤其是向隽殊为八杉恭子配音,达到了她配音生涯的顶峰,此外徐雁的栋居、陈光廷的横渡、陈汝斌的刑部主任、张玉昆的肖夫坦等也都各有千秋,长影两位当红影星也参加了配音,即庄培元为乔尼代言,迟志强为郡宫平献声。
但是,观众比较接受的是上译的配音,对长影的配音有些不太习惯,何况这个译制版也存在着一些瑕疵,比如说——
刑警讨论案情一场戏中,一名刑警说:“刺死乔尼的是一把箭牌的水果刀子”。“水果刀子”明显是东北方言。
纽约警官肖夫坦到男子女房东那里调查乔尼时问“他卖毒药吗?”可能当时中国没有毒品的概念,把毒品翻译成毒药了。
肖夫坦在国外街头抓获一个男子小混混,小混混是高凤新配音的,他在《罗马假日》中配的理发师是经典之作,但这里可能是想凸显小混混的油腔滑调吧,说的是满口的东北话,“别抓我啊!”别字说的都是四声。
![]()
为什么《人证》在中国的人气不及《追捕》?(ZZ)
版主: kazaawang, wh
#41 Re: 为什么《人证》在中国的人气不及《追捕》?(ZZ)
我觉得人证挺有名啊。剧情太压抑了。日本的推理小说有一种有别于其它任何国家的特质,我初中看过很多,看到后来快抑郁了,强迫自己戒断了。看阿加莎的都比日本的轻松。
+2.00 积分 [版主 wh 发放的奖励]
#43 Re: 为什么《人证》在中国的人气不及《追捕》?(ZZ)
《追捕》里面都很阳光,高大聪明正直刚阳的检查官,美丽纯真时尚的爱人,冷酷但充满正义的警官,富有的议员农场主,也是富有爱心的好父亲,还有可爱的小丑横路(这名字听着就想了,一个横在路上的人,绝对是个精神病),几个反派也都是经济犯,没有人伦的悲剧。再配上先锋的电子乐BGM,以及日本经济起飞后欣欣向荣的现代化社会背景板,这么充满了乐观向上气氛的电影,不火才怪。
mpi 写了: 2024年 10月 18日 05:41 我觉得人证挺有名啊。剧情太压抑了。日本的推理小说有一种有别于其它任何国家的特质,我初中看过很多,看到后来快抑郁了,强迫自己戒断了。看阿加莎的都比日本的轻松。
+2.00 积分 [版主 wh 发放的奖励]
应运而生 在劫难逃
#44 Re: 为什么《人证》在中国的人气不及《追捕》?(ZZ)
在2024年的今天,你讨论这种老古董的人气,我只能说这两人气都一样
wh 写了: 2024年 10月 17日 15:18 人证真的不如追捕流行?我只知道草帽歌非常流行;追捕里的音乐也很流行,不过没歌词,不如草帽歌,人人都能唱两句。
https://www.sohu.com/a/638201849_121369893
原创 为什么国外电影《人证》在中国的人气不及《追捕》?
2023-02-07 20:38 家安搞笑
《人证》拍摄于1977年,是高调进军国外电影界的角川书店制作和出品的第二部作品。
1970年代末,国外电影的片厂体系面临着全线崩溃,松竹、东映、东宝、日活等大片厂垄断影坛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一些非电影企业虎视眈眈,伺机蚕食电影市场,这其中就包括了实力雄厚的出版业巨头德间书店和角川书店。
1971年,德间书店率先出手,收购了濒临倒闭的大映株式会社。1975年,重振旗鼓的大映将国外推理小说泰斗级人物横沟正史的代表作《本阵杀人事件》搬上银幕,由新人高林阳一执导,田村高广饰演名侦探金田一耕助。高林阳一刚刚由助理导演提升为导演,《本阵杀人事件》的拍摄水平一般,然而上座率却出乎意外的好。它给了角川书店老板角川春树一个很大的启示:如果请一流的导演把横沟正史的其他作品拍成电影,一定会赚大钱。
于是,1976年新成立的角川映画株式会社特邀大导演市川昆拍摄了横沟正史的另一部代表作《犬神家族》,由石坂浩二饰演金田一耕助。角川春树很有经营头脑,他充分利用书店原有的名气和销售网络进行联动宣传,这种巧妙的宣传攻势果见奇效,《犬神家族》以15亿6千万日元的票房收入一举拿下了当年的票房冠军。
一时间,国外影坛掀起了横沟改编热,各家公司开始纷抢他的作品,松竹抢到了《八墓村》,东宝要拍《恶魔拍球之歌》和《医院坡吊颈之家》,角川映画也拟定了《狱门岛》的拍摄计划,依然由市川昆执导,石坂浩二主演。
眼看1977年就将成为横沟电影自相残杀的一年,这时角川春树突然做出一个决定,将自家出版的森村诚一推理小说《人证》放在《狱门岛》之前拍摄。在他看来,国外观众对推理电影的兴趣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但喜欢横沟作品的观众年龄偏大,如果要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就必须找年轻作家的作品。森村诚一是新崛起的社会派推理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既不乏凶杀、推理的元素,又涉及到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尤其是销量达二百九十四万册的《人证》,它以国外战后三十年的沧桑历史为背景,线索远及万里之外的国外,这些都给银幕表现提供了广阔天地,五彩缤纷的时装表演、豪奢华丽的大饭店、风景如画的游乐胜地以及纽约的夜生活、闹市区的飞车追捕和男子区的大打出手,这一切都能给推理电影带来截然不同的新鲜感,也是横沟电影无法企及的。
《人证》走的是巨片路线,角川映画不惜工本,投资六亿五千万日元,相当于拍摄两部电影的预算。开拍前,为了争取最佳的改变质量,制作方别开生面地采取了公开征稿的办法,一共征集到660个改编剧本。经过淘汰后,集中到13个剧本进行复议,从中选出三个为当选剧本,付给稿酬。最后从这三个剧本中选出松山善三的剧本作为拍摄台本。
为《人证》执掌导筒的佐藤纯弥当时被认为是最具有好莱坞电影风格的导演,此前他与高仓健接连合作,拍摄了《追捕》和《新干线大爆破》,后者获得了国外《电影旬报》十佳作品奖,他本人也获得了读者评选的最佳导演奖。
《人证》的演员阵容聚集了国外和国外的多位明星,日方领衔的是大明星冈田茉莉子和三船敏郎,分别饰演女主角八杉恭子及其丈夫郡阳平。
男一号栋居警官的扮演者松田优作是从多个候选人中挑选出来的,那时的他还算是新人,此前因在热播电视剧《向太阳怒吼》中饰演一名反叛不羁的下级警官而跻身受欢迎演员行列,正是凭借这个角色,他赢得了扮演栋居警官的机会。
角川春树为《人证》投下了四亿日元的宣传费,力求该片能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他制定了电影、音乐、出版三位一体的宣传策略,所谓音乐就是影片的主题歌《草帽歌》,这首歌在电影上映之前已经广为流传。《草帽歌》的歌词出自角川书店出版的《西条八十诗集》中的《草帽诗》,由著名爵士乐手大野雄二谱曲,大野雄二推荐中山乔在片中饰演乔尼并演唱这首歌曲。中山乔本人就是一个混血儿,无论是他的个人经历还是演唱风格,都成为这部影片的一大卖点。
扮演乔尼和幼年乔尼的演员合影
《人证》上映后果然不同凡响,票房很快就突破了二十亿日元,但那一年风头最劲的是高仓健主演的史诗巨片《八甲田山》,票房高达四十亿,最终,《人证》在年度十大卖座片排行榜上位居第二,这个成绩远远超过了《追捕》。
《人证》是1980年5月在中国内地上映的,虽然也曾火爆一时,尤其是《草帽歌》被朱逢博、刘欢、崔健、成方圆等相继翻唱,但影片的人气远不及《追捕》。
这两部影片虽出自同一导演之手,但改编自推理小说的《人证》显然在情节上更为复杂,加上片中有大量的闪回镜头,无论是八杉恭子的回想,还是栋居警官的追忆,与现实的时空交错一起,令当时还不习惯这种表现方法的观众很容易被搞糊涂。更重要的是,译制版在驻日美军打死栋居警官父亲、欺凌八杉恭子这场戏中删掉了一个关键镜头,正是在这个镜头里,肖夫坦露出了手臂上的海马刺青,后来栋居也是根据这个刺青认出了肖夫坦。没有了这个镜头,观众就无法理解栋居为什么会朝镜子里的肖夫坦开枪。
缺少宣传也是《人证》的人气硬伤。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后的5年里,先后举办了四个国外电影周和两个国外电影首映式,分别是——
1978年5月国外电影周,放映《望乡》《追捕》和《狐狸的故事》;
(杨振华、金炳昶的相声《下象棋》演绎了《追捕》的有名桥段)
1979年5月国外电影周,放映《生死恋》《吟公主》和《龙子太郎》;
1980年5月国外电影首映式,放映《啊,野麦岭》和《绝唱》;
1981年5月国外电影周,放映《远山的呼唤》《风雪黄昏》《天鹅湖》《妈妈的生日》和《阿西们的街》;
1982年5月国外电影首映式,放映《寅次郎的故事——望乡篇》《啊,野麦岭续集》《火红的第五乐章》和《泥之河》;
1983年5月国外电影周,放映《蒲田进行曲》《海峡》《诱拐报导》《猎人》和《我和我的爸爸》。
当时电影周是中国观众接触外国电影的主要渠道,电影周期间总能掀起一股观影热潮,中野良子、栗原小卷等影星的到访更起到了升温作用。
(中野良子、栗原小卷在张金玲、刘晓庆陪同下游览颐和园)
然而,《人证》却不属于任何一个电影周,它如何引进到国内一直是个谜,日方也没有对该片在中国上映作配合宣传。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证》是由长影译制的,当时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电影大都由上译厂译制,长影译制的多为朝鲜、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东德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影片。
(左起)徐雁、陈汝斌、向隽殊和孙敖
应该说,《人证》代表了当时长影译制片的最高水平,尤其是向隽殊为八杉恭子配音,达到了她配音生涯的顶峰,此外徐雁的栋居、陈光廷的横渡、陈汝斌的刑部主任、张玉昆的肖夫坦等也都各有千秋,长影两位当红影星也参加了配音,即庄培元为乔尼代言,迟志强为郡宫平献声。
但是,观众比较接受的是上译的配音,对长影的配音有些不太习惯,何况这个译制版也存在着一些瑕疵,比如说——
刑警讨论案情一场戏中,一名刑警说:“刺死乔尼的是一把箭牌的水果刀子”。“水果刀子”明显是东北方言。
纽约警官肖夫坦到男子女房东那里调查乔尼时问“他卖毒药吗?”可能当时中国没有毒品的概念,把毒品翻译成毒药了。
肖夫坦在国外街头抓获一个男子小混混,小混混是高凤新配音的,他在《罗马假日》中配的理发师是经典之作,但这里可能是想凸显小混混的油腔滑调吧,说的是满口的东北话,“别抓我啊!”别字说的都是四声。
![]()
#45 Re: 为什么《人证》在中国的人气不及《追捕》?(ZZ)
原因很简单,《追捕》是个简单的故事,观众不需要了解日本历史和文化,一个逃一个追,文化程度不高的中国人也看得懂。
但《人证》就不同了,你要看明白这电影,首先要明白occupied japan, 80年代大部分老中对日本的印象是《地道战》里的鬼子,和《排球女将》里的现代国家,从来没想过太君也有痛苦的血泪史。《人证》讲的就是日本人极力想回避,但又不得不面对的屈辱历史。虽然这故事围绕的是一个被老黑强啪的日本女人和她自己也不敢面对的杂种孩子。
我估计你也没看明白。这里大部分人都不明白。太君的《人证》其实就是反思日本的历史。《人证》的艺术成就远高于《追捕》。
但《人证》就不同了,你要看明白这电影,首先要明白occupied japan, 80年代大部分老中对日本的印象是《地道战》里的鬼子,和《排球女将》里的现代国家,从来没想过太君也有痛苦的血泪史。《人证》讲的就是日本人极力想回避,但又不得不面对的屈辱历史。虽然这故事围绕的是一个被老黑强啪的日本女人和她自己也不敢面对的杂种孩子。
我估计你也没看明白。这里大部分人都不明白。太君的《人证》其实就是反思日本的历史。《人证》的艺术成就远高于《追捕》。
+2.00 积分 [版主 wh 发放的奖励]
x3

#51 Re: 为什么《人证》在中国的人气不及《追捕》?(ZZ)
这个听起来像西部牛仔女郎annorying0 写了: 2024年 10月 18日 01:03 Farm Girl 上面笔误
与某人对话,他说 No 什么,就No farm, 就No farm girl
后来才慢慢体会到 farm girl 所指代以及在西方文化中意义。
https://www.urbandictionary.com/define. ... arm%20girl
independent woman. can ride horses and fourwheelers. can drive anything with four wheels. loves to drive trucks and tractors. they are lovers and fighters.

#52 Re: 为什么《人证》在中国的人气不及《追捕》?(ZZ)
怪不得现在没兴趣看,这样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适合文革结束后、改开初期的中国。社会进一步复杂后,人证这样的伦理片更经久耐嚼……laodongzhe18 写了: 2024年 10月 18日 08:12 《追捕》里面都很阳光,高大聪明正直刚阳的检查官,美丽纯真时尚的爱人,冷酷但充满正义的警官,富有的议员农场主,也是富有爱心的好父亲,还有可爱的小丑横路(这名字听着就想了,一个横在路上的人,绝对是个精神病),几个反派也都是经济犯,没有人伦的悲剧。再配上先锋的电子乐BGM,以及日本经济起飞后欣欣向荣的现代化社会背景板,这么充满了乐观向上气氛的电影,不火才怪。
#53 Re: 为什么《人证》在中国的人气不及《追捕》?(ZZ)
那这个反思挺坦诚和赤裸裸。宫崎骏和吉卜力反思二战的动画片总是带着理想主义的失落和凭吊。littlek 写了: 2024年 10月 18日 13:34 原因很简单,《追捕》是个简单的故事,观众不需要了解日本历史和文化,一个逃一个追,文化程度不高的中国人也看得懂。
但《人证》就不同了,你要看明白这电影,首先要明白occupied japan, 80年代大部分老中对日本的印象是《地道战》里的鬼子,和《排球女将》里的现代国家,从来没想过太君也有痛苦的血泪史。《人证》讲的就是日本人极力想回避,但又不得不面对的屈辱历史。虽然这故事围绕的是一个被老黑强啪的日本女人和她自己也不敢面对的杂种孩子。
我估计你也没看明白。这里大部分人都不明白。太君的《人证》其实就是反思日本的历史。《人证》的艺术成就远高于《追捕》。
#54 Re: 为什么《人证》在中国的人气不及《追捕》?(ZZ)
您这个思想很危险啊
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名声杀子是坏人,如果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杀子呢?
这位浙江人算革命吗?


这位浙江人算革命吗?

wh 写了: 2024年 10月 18日 17:27 八杉恭子不算革命,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名声杀子……
最早的革命者确实多来自贵族或既得利益家庭。背叛如果是分道扬镳,互相尊重,那是高尚的理想主义……如果是出卖、攻击、诬陷、伤害亲友,那就有投机成分了……
出门一笑无拘碍,云在西湖月在天。
#55 Re: 为什么《人证》在中国的人气不及《追捕》?(ZZ)
母亲暗喻祖国,被祖国嫌弃,好像前一段的美华的处境。wh 写了: 2024年 10月 18日 17:23 我都记不大清了,刺杀是第一次见面吗?之前好像见过一面?八杉恭子到底是被强奸还是和美国黑人大兵恋爱?是到美国生下孩子后再自己回日本?
为啥日本人那么爱寻母……
#56 Re: 为什么《人证》在中国的人气不及《追捕》?(ZZ)
不是啊,我说的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名声杀人,是和革命相对,不是和为了党和人民相对。我后面不是说了吗,“背叛如果是分道扬镳,互相尊重,那是高尚的理想主义……如果是出卖、攻击、诬陷、伤害亲友,那就有投机成分了”。
这个卖女儿,也是党性高于人性了。对女儿妻子和自己是感情伤害,其他不好判断。
#58 Re: 为什么《人证》在中国的人气不及《追捕》?(ZZ)
党史百年,“高尚的理想主义”者寥寥无几,革命成功后更是屈指可数,绝大多数都是杨沫之流,为什么,因为上梁不正下梁歪。“高尚的理想主义”是党和人民的一块遮羞布。就像反右运动,一直不肯承认是错误的,只是扩大化了。几十万右派都改正了(注意不是平反),最后全国只剩几十个真正的右派。“高尚的理想主义”者的比例不会比这个高

wh 写了: 2024年 10月 18日 18:51 不是啊,我说的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名声杀人,是和革命相对,不是和为了党和人民相对。我后面不是说了吗,“背叛如果是分道扬镳,互相尊重,那是高尚的理想主义……如果是出卖、攻击、诬陷、伤害亲友,那就有投机成分了”。
这个卖女儿,也是党性高于人性了。对女儿妻子和自己是感情伤害,其他不好判断。
出门一笑无拘碍,云在西湖月在天。
#60 Re: 为什么《人证》在中国的人气不及《追捕》?(ZZ)
是说日本人放下亲情,和屈辱的历史了断?历史不可能斩断吧,只能带着历史发展。学还是要学的吧,前车之鉴。不学历史会很无知啊,感觉历史是所有文科的基础。美国不也学么,初高中的美国历史课还是非常详细的。不过并不教小孩憎恶英国人。历史老师真是要态度正,不要偏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