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明珠婚后怀过五次孕,但仅活了三个孩子,都是在襁褓中就托给老百姓抚养。郝明珠回想她生孩子的经历时感叹万分,哪里像当今女性那么娇贵。她的孩子一个个都是在行军转战的过程中生的。临产时,找一个偏僻的离敌人远的农村,请老乡的接生婆,按老乡生孩子的土办法,先烧热炕,装一袋细末黄土当靠背,是死是活,任接生婆摆弄。她一个孩子是立生,孩子腿先生出来,两只胳膊却像十字架一样卡在上边出不来,接生婆硬拉死拽,把孩子硬拉出来,结果孩子被拽死了,弄得大人也大出血,差点要了命。另一个孩子出生后不久,染上疾病无法医治,也早早夭折了。这一次次生理上的折磨、一次次生死攸关的打击,无形中给她心灵上留下累累创伤。
每当她在这样的生死攸关之际,丈夫都不在身边。这不是他有意躲避,而是重任在身,他要指挥军队与敌人周旋打仗,无暇守在妻子身边照料她,关心体贴她。这一点,作为妻子的她心中也十分清楚,但从女性的角度来说,她心中未免不无苦涩和无言的遗憾。
当然,丈夫在百忙中也会抽空来看她。有时匆匆赶来,身边还会带一帮人,她还要拖着产后虚弱的身体下地给他们做吃做喝。有时只好拿出自己坐月子唯一与众不同的奢侈品――挂面来招待他们一顿。丈夫瞅着炕上新生的孩子,当然满心欢喜,这帮人说笑一会,逗弄孩子一会,又风风火火地出发走了。她所受的痛苦与磨难,丈夫似乎完全体察不到,甚至没有一句温馨的话。丈夫走后,她感到无人关心,无人过问,心中很憋气。在见面的短促时间里,不善言谈的她,当然不会向他絮叨个人这些痛苦,何况往往还有别人在旁边,她只有无言的委屈、伤心。就在1944年难产后,一个孩子死了,她大出血差点丧命,死里逃生后的她在心中默默地想着自己怎样才能减轻自己痛苦的办法。
然而,善良单纯年轻的她,毕竟是小地方生长的人,从未见过大世面,更没有深厚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她对男性世界了解得甚少甚少,她只单纯地一心想保护自己少生孩子,从而减少折磨和痛苦。她采取的措施也是幼稚可笑的,她远离丈夫,不随他闯南转北。即使与丈夫会面,也是有意无意地躲着丈夫,不理不睬他,不与他接近。她为什么有这种行为,她的思想从不向丈夫吐露,也从不向他交流,不求得他的支持。她认为难于启齿,只是自己默默地、倔强地执行着自己的保护主义办法。然而,丈夫怎么能看透她的心思,屡屡见她不搭理自己而感到莫名其妙,百思不得一解。当时,他们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要说成熟,他们勇敢打天下,一个个都显得十分成熟干练。要说不成熟,他们在个人生活方面表现得很不成熟。妻子经常这样不理不睬自己,他误认为妻子有外心,讨厌他,看不上他了。妻子的行为当然也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他也就渐渐地故意疏远她,有意识地气她,总以为采取激将法,妻子会主动来搭理他。单纯善良的她哪里会想到这中间会产生误会,而且这种误会越来越大、距离越来越远呢。她曾暗自高兴自己的保护主义措施奏效了。其实,她对丈夫的感情丝毫未变,心中仍然一往情深。
她以自己之心度丈夫之腹,认为丈夫和她一样,感情不会有什么变化。年轻、单纯的她呀,怎么会知道在这纷纭杂沓的世界里,事物都在辗转不息瞬息万变。何况男人的世界和女人的世界本来就不一样,你不去接近他,有人会去接近他,何况他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渐渐丈夫由赌气疏远她,变成真的疏远她,并渐渐另有了新人。她傻里傻气地蒙在鼓里,连做梦也没有想到丈夫对她的感情会起变化。直到有一天,丈夫对她出言不逊,向她提出分手的要求,她才感到丈夫的话如五雷轰顶。单纯、年轻的她,如坠烟雾,不知所措。
对一个略有生活经验的女性来说,能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步田地,可对她这个小地方出生的单纯女性来说,总以为自己的心没变,对方的心也不会变。她万万没有料到他们夫妻会有分手的这一天。这种打击,对历尽坎坷的她来说,实在太大、太沉重了。但她毕竟是喝延河水长大的女性,是在陕北革命风雨中成长起来的女性。她虽然咽不下这口气,但她没有作任何的乞求,也没有说一句软话,就在她与他经历了九个年头的风雨沧桑,饱尝了九个春夏秋冬的苦难艰险之后,于1944年初冬,她毅然决然地与他离了婚,分道扬镳。当时,她年仅26岁,依然花容月貌,有人追求。但她却孑然一身,再未成婚。
关于他们的离婚,习仲勋曾对他的二女儿说:“我和你妈妈离婚,没有为个啥啥。当时我们都年轻气盛,谁也不让谁,互相赌气,结果把路走成了这个样子。”他还讲了他最后下决心与她分手的小插曲。
1943年至1944年10月期间,习仲勋担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兼绥德警备司令部政委,妻子没有与他同去绥德,而是留在延安地区,如此分离一年多。他对妻子不与他同去绥德很不满意,认为妻子有了外心。他们之间书信往来闹意见,互相伤害。妻子则因为一次又一次怀孩子,自己太受苦,想相对安静一段时间,休养一下身体。但她从未向丈夫讲述过她的想法,只是不与他同行绥德而分居。
他们是患难夫妻,已经共同度过九个春夏秋冬,历经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她也为他生下了三个可爱的女儿。要说他对妻子没感情,一下就抛弃她远远而去,那是不可能的。然而妻子那说一不二、从不肯说软话的倔脾气也真使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费解,他憋气……虽然矛盾重重,但他还是念念不忘她。
10月的一天,秋风瑟瑟,阴雨蒙蒙,他牵着头毛驴从绥德赶往瓦窑堡,急切切地去看望久别的妻子。本想与她好好谈一谈,化干戈为玉帛,共同再创新生活。
他清早出发,傍晚才赶到瓦窑堡。他拴好毛驴,去敲妻子住的窑洞口。妻子听见声音,把门打开个缝,一看是他,回头把门“哐啷”一声关上,任他怎么在门外说好话、叫门,始终没有把门叫开,他叫门叫了足有一个多钟头。看看夜幕降临,若当天再返回绥德是万万不可能的事了,何况他赶了一天路,已经筋疲力尽……
郝明珠是郝家的娇女。她自己讲:“我一生物质上虽然没有得到过什么好处,精神上我从小到大没有受过气。我是不会受别人气的人。”她不接待丈夫,是受不了他诬蔑自己有外心。她不骂他也不说他,只是一味无言地不理他,自己独自心如刀锉一样生闷气。母亲看不惯女儿如此任性如此不懂得刚柔相济的道理,多次劝女儿给丈夫开门,但却遭到女儿的呵斥。因此,父母也不敢替她接待他。
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此时此刻的习仲勋,赶了一天的路,又饥又渴,又进不了门。风雨潇潇,他蹲在门外却泪珠儿滚滚,百感交集,他伤心透了……如此,他蹲了良久,良久……实在无可奈何,他只好找个马厩胡乱地过了一夜。
第二天,天还未亮,这个纵横驰骋于黄土地上的叱咤风云的人物就扬鞭催马驰骋而去,头也没回,飞快地走了……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自此,他再也没有回头。
啊,错综复杂的人生!他们的往事,他们的悲欢离合,谁之过?到头来能怨谁呢?
TOP_TOP 写了: 2024年 11月 4日 17:40 太好了, 请大家一起来追这个剧啊。 重点关注一下 习仲勋-郝明珠-齐心 的三角故事
1913年, 习仲勋出生在陕西省富平县一个农民家庭。
1935年, 习仲勋与19岁的我党妇女干部郝明珠结婚。
1935年-1944年, 郝明珠为习仲勋陆续生育5个孩子; 其中1944年第5个孩子难产早夭,郝明珠大出血差点丧命。
1944年冬,习仲勋与28岁的郝明珠正式离婚。
-------------------------------------------------------------
1943年4月,17岁的中学生齐心邂逅绥德地委书记、我党优秀干部习仲勋同志。
1943年冬,习仲勋和中学生齐心开始谈婚论嫁。
1944年4月, 习仲勋与18岁的齐心正式结婚。
魔鬼,都在时间的细节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