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20年大事記》 亚洲第一前锋 郝海东
版主: opa21, ridgway
#261 Re: 《中國足球20年大事記》 亚洲第一前锋 郝海东
赴美留学人数增长,中国留学生依然是国际生人数首位
过去几年,受和中美关系影响,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人数出现下降,甚至有人认为“美国大学不招中国学生了”。
但是今年一些美国大学的学生数据报告,一次又一次推翻这些假想。
本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发布了截止2023年6月的海外留学生学年人数。
数据显示,该校2022/2023学年共有19001名海外学生,其中中国学生人数9174人,几乎占据该校留学生总人数的一半!
这一人数也刷新了哥大历年在读中国学生的人数纪录!
除此之外,以理工科见长的麻省理工、卡耐基·梅隆大学,这些大学2022/2023学年的中国学生人数都创下历史新高!
今年上半年美国发布的签证数据,也显示中国学生的F1签证数量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之前水平!
这些数据都表明:美国高校欢迎中国学生,大量中国学生在选择赴美留学!
值得关注的是,在一些名校中国学生逐年增加的同时,在一部分缺乏竞争力的大学里,中国学生的数量在逐年萎缩。
这说明,中国留学生家庭的选择正变得理性——花了几百万留学,如果学校和专业没有竞争力,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放弃。
从这一点来说,未来几年毫无疑问还将继续有大量中国学生“卷”在美国名校。
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的国际生人数重返百万,已接近3年前水平!
据国际教育市场研究机构ICEF Monitor报道,SEVIS(国土安全部的学生和交流访问者信息系统)数据显示,在美国际生入学人数再次破百万。
截至2023年1月,美国有108万持有有效学习签证的国际学生,而2020年1月的总人数为114万,已经接近三年前水平!
另一份数据能更清晰直观地反映在美留学生人数的变化趋势:爆发后留美人数剧烈下滑,但21年后,人数在慢慢回升。
生活回归常态后,美国依然是全球吸引力的留学目的地。
不过,SEVIS数据显示出美国全球生源市场的显著变化。
过去十余年,中国一直是赴美留学生最大的来源国,但今年情况有所不同——相较于2020年,今年持有效签证的中国学生人数骤降,缩水近29%;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印度学生人数升幅超30%。
我们可以看出,即使目前中国依然是最大生源国,紧随其后的印度正在迎头赶上。也就是说,中国同学们要做好跟更多印度学生竞争的准备了……
与此同时,留美学生源也呈现出更为多样化的趋势。
过去几年,受和中美关系影响,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人数出现下降,甚至有人认为“美国大学不招中国学生了”。
但是今年一些美国大学的学生数据报告,一次又一次推翻这些假想。
本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发布了截止2023年6月的海外留学生学年人数。
数据显示,该校2022/2023学年共有19001名海外学生,其中中国学生人数9174人,几乎占据该校留学生总人数的一半!
这一人数也刷新了哥大历年在读中国学生的人数纪录!
除此之外,以理工科见长的麻省理工、卡耐基·梅隆大学,这些大学2022/2023学年的中国学生人数都创下历史新高!
今年上半年美国发布的签证数据,也显示中国学生的F1签证数量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之前水平!
这些数据都表明:美国高校欢迎中国学生,大量中国学生在选择赴美留学!
值得关注的是,在一些名校中国学生逐年增加的同时,在一部分缺乏竞争力的大学里,中国学生的数量在逐年萎缩。
这说明,中国留学生家庭的选择正变得理性——花了几百万留学,如果学校和专业没有竞争力,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放弃。
从这一点来说,未来几年毫无疑问还将继续有大量中国学生“卷”在美国名校。
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的国际生人数重返百万,已接近3年前水平!
据国际教育市场研究机构ICEF Monitor报道,SEVIS(国土安全部的学生和交流访问者信息系统)数据显示,在美国际生入学人数再次破百万。
截至2023年1月,美国有108万持有有效学习签证的国际学生,而2020年1月的总人数为114万,已经接近三年前水平!
另一份数据能更清晰直观地反映在美留学生人数的变化趋势:爆发后留美人数剧烈下滑,但21年后,人数在慢慢回升。
生活回归常态后,美国依然是全球吸引力的留学目的地。
不过,SEVIS数据显示出美国全球生源市场的显著变化。
过去十余年,中国一直是赴美留学生最大的来源国,但今年情况有所不同——相较于2020年,今年持有效签证的中国学生人数骤降,缩水近29%;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印度学生人数升幅超30%。
我们可以看出,即使目前中国依然是最大生源国,紧随其后的印度正在迎头赶上。也就是说,中国同学们要做好跟更多印度学生竞争的准备了……
与此同时,留美学生源也呈现出更为多样化的趋势。
#264 Re: 《中國足球20年大事記》 亚洲第一前锋 郝海东
不是,中国大陆是大民族宗主国,只有低等华人群体才会漂泊在没有传承事迹荣耀载体的外族地界里。ridgway 写了: 2024年 12月 5日 09:36 这个主要是疫情以及中美关系恶化双方都出台一系列限制措施的影响。尽管如此,中国仍是美国国际留学生最大来源之一。充分说明中国年轻人仍然崇拜向往美国,只是习近平的政策不让他们出国而已。
#275 Re: 《中國足球20年大事記》 亚洲第一前锋 郝海东
https://www.voachinese.com/a/china-mass ... 71171.html
“献忠”式袭击一起接着一起,“蓝底白字”的官方通报已无法安抚中国公众的不满
自上星期以来,中国发生了至少三起针对公众的袭击事件,导致了至少43人死亡,超过60人受伤。事件发生后,官方无一例外地严格审查了和袭击有关的讨论,仅允许民众通过“蓝底白字”的警方通报了解情况,这引起了社交媒体用户的不满。
“献忠”式袭击事件不断发生
当地时间11月11日晚,广东省珠海市一名62岁的男子开车冲撞了在体育中心锻炼的市民,致死35人,致伤43人。11月16日,一人在江苏省无锡市的一所学校内持刀捅人,导致8人死亡,17人受伤。星期二(11月19日),湖南省常德市的一所小学外也发生了一起汽车冲撞事件,受伤人数不明。
根据警方的说法,三起事件中有至少两起事件的嫌疑人是出于报复心理犯案。珠海嫌犯的作案动机是不满离婚后的财产分割结果。无锡的嫌犯则是“因考试不及格未拿到毕业证书以及对实习报酬不满遂回校发泄行凶”。
在中文互联网上,这类报复社会性质的袭击事件被称为“献忠”事件。“献忠”指的是张献忠,他是明朝末年盘踞于四川地区的一位农民起义领袖。有史料记载称,张献忠在意识到自己即将败于清兵后,开始杀戮自己的妻妾和孩子。
20世纪的中国作家鲁迅曾写道:“他(张献忠)分明感到天下已没有自己的东西,现在是在毁坏别人的东西了”。
谷歌的公开数据显示,11月11日珠海的袭击事件发生后,对关键词“献忠”的搜索次数在过去几天里逐渐上升。
在论坛网站Reddit上专门讨论中国相关事务的中文板块“流浪防区”里,过去一个星期里发生的多起袭击事件也成了用户争论的焦点。他们在是否该谴责这些袭击者上无法达成一致。
“我们必须对这些残暴行为给予足够的谴责,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些暴力行为是对社会不公的回应。问题的根源正是在于这个社会里法律的不彰和正义的缺失。” 一位用户发帖写道。
另一位用户则认为这样的谴责并没有意义:“谴责绵软无力,暴政无孔不入。 在你的谴责到来之前,残酷的现实已经摧毁了献忠者的理智。”
根据中国媒体的报道,过去六个月里,类似的公共袭击事件发生过至少11起,事发地遍及全国,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吉林、湖南等。受害和受伤者不仅有中国人,还有日本籍和美国籍的个人。
根据经常收集并发布中国媒体未报道的公众事件的X账号“李老师不是你老师”,过去一年里,中国发生了接近100起公众袭击事件。美国之音无法独立核实“李老师不是你老师”列举的所有事件。
“蓝底白字”的官方通报无法安抚网民不满
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和过去10天里三起袭击事件有关的讨论遭到了严格的审查。
以微博为例,在这个以公共讨论为核心的社媒平台上,多个和这三起袭击事件有关的热搜话题遭到了封杀。
根据美国之音的测试,这些话题包括“珠海一男子驾车撞人致35死”、“无锡持刀伤人案致8死17伤”、“湖南一小学门口车辆撞人多名学生受伤”等等。这些话题的搜索结果均显示“抱歉,未找到相关结果”或“抱歉,该话题内容未予显示”。
而能够显示的的搜索结果则是来自官方的通报,以及官方对网上一些不实传闻的否认,这些传闻包括称无锡的凶嫌不止一人,共犯逃到了临近城市南京等。
中国的媒体没有对这三起事件进行跟进报道。来自官方的“蓝底白字”的通报成了公众了解事件进展和细节的唯一来源。但这些通报的内容有时也模糊不清。例如常德市警方的通报并未透露受伤人数。
过去几年来,调查新闻在中国受到的来自官方的打压不断加剧,处境愈发艰难。在很多公共事件上,官方通报变成了最权威的但也常常是唯一的信息源。一些人认为这体现了官方对舆论的一种垄断。
“蓝底白字的真意就是你能怎样?你想怎样?你敢怎样?” 一位微博用户讽刺地写道。
中国媒体人彭远文今年1月曾在一篇文章里将官方对公共事件的信息垄断称为“通报时代”。他表示,大量民众如今在得知某个事件发生后,会自觉地等待官方的说法。
“在相当一部分受众眼里,‘通报’即为事实,” 他写道,“所谓‘通报时代’,就是一个公权大幅扩张,媒体同步萎缩的过程。”
最近的这三起袭击不仅没有受到中国媒体的独立报道,一些来自外国媒体的报道也遭到了阻碍。
路透社和法新社的报道均称,自己的记者在珠海报道前来事发地点悼念的民众时,遭到了现场安保人员的阻拦。
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麦笛文(Stephen McDonell)同样受到了阻挠。在一段BBC发布的片段里,麦笛文在对着镜头讲话时,一名中国男子对麦笛文进行了骚扰,阻碍他的录制,并称要报警。
在麦笛文询问了该男子的身份后,该男子严肃地表示:“我是中国人”。
过去几天里,官方严格管控叙事的现象遭到了不少人的批评。
“社会的稳定、人心的平静从容,从来不是靠制造信息真空可以实现的。” 前《新京报》、《南方周末》记者褚朝新在一篇微信文章中写道。
“我呼吁一边敦促有关部门迅速查明真相、及时发布信息,一方面让媒体深入采访、真实报道,让紧绷的人群放松下来,让高压的氛围轻松下来,让越来越多人通过更多的信息获取慢慢找回安全感。” 他写道。
这篇文章已经被微信删除。
“献忠”式袭击一起接着一起,“蓝底白字”的官方通报已无法安抚中国公众的不满
自上星期以来,中国发生了至少三起针对公众的袭击事件,导致了至少43人死亡,超过60人受伤。事件发生后,官方无一例外地严格审查了和袭击有关的讨论,仅允许民众通过“蓝底白字”的警方通报了解情况,这引起了社交媒体用户的不满。
“献忠”式袭击事件不断发生
当地时间11月11日晚,广东省珠海市一名62岁的男子开车冲撞了在体育中心锻炼的市民,致死35人,致伤43人。11月16日,一人在江苏省无锡市的一所学校内持刀捅人,导致8人死亡,17人受伤。星期二(11月19日),湖南省常德市的一所小学外也发生了一起汽车冲撞事件,受伤人数不明。
根据警方的说法,三起事件中有至少两起事件的嫌疑人是出于报复心理犯案。珠海嫌犯的作案动机是不满离婚后的财产分割结果。无锡的嫌犯则是“因考试不及格未拿到毕业证书以及对实习报酬不满遂回校发泄行凶”。
在中文互联网上,这类报复社会性质的袭击事件被称为“献忠”事件。“献忠”指的是张献忠,他是明朝末年盘踞于四川地区的一位农民起义领袖。有史料记载称,张献忠在意识到自己即将败于清兵后,开始杀戮自己的妻妾和孩子。
20世纪的中国作家鲁迅曾写道:“他(张献忠)分明感到天下已没有自己的东西,现在是在毁坏别人的东西了”。
谷歌的公开数据显示,11月11日珠海的袭击事件发生后,对关键词“献忠”的搜索次数在过去几天里逐渐上升。
在论坛网站Reddit上专门讨论中国相关事务的中文板块“流浪防区”里,过去一个星期里发生的多起袭击事件也成了用户争论的焦点。他们在是否该谴责这些袭击者上无法达成一致。
“我们必须对这些残暴行为给予足够的谴责,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些暴力行为是对社会不公的回应。问题的根源正是在于这个社会里法律的不彰和正义的缺失。” 一位用户发帖写道。
另一位用户则认为这样的谴责并没有意义:“谴责绵软无力,暴政无孔不入。 在你的谴责到来之前,残酷的现实已经摧毁了献忠者的理智。”
根据中国媒体的报道,过去六个月里,类似的公共袭击事件发生过至少11起,事发地遍及全国,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吉林、湖南等。受害和受伤者不仅有中国人,还有日本籍和美国籍的个人。
根据经常收集并发布中国媒体未报道的公众事件的X账号“李老师不是你老师”,过去一年里,中国发生了接近100起公众袭击事件。美国之音无法独立核实“李老师不是你老师”列举的所有事件。
“蓝底白字”的官方通报无法安抚网民不满
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和过去10天里三起袭击事件有关的讨论遭到了严格的审查。
以微博为例,在这个以公共讨论为核心的社媒平台上,多个和这三起袭击事件有关的热搜话题遭到了封杀。
根据美国之音的测试,这些话题包括“珠海一男子驾车撞人致35死”、“无锡持刀伤人案致8死17伤”、“湖南一小学门口车辆撞人多名学生受伤”等等。这些话题的搜索结果均显示“抱歉,未找到相关结果”或“抱歉,该话题内容未予显示”。
而能够显示的的搜索结果则是来自官方的通报,以及官方对网上一些不实传闻的否认,这些传闻包括称无锡的凶嫌不止一人,共犯逃到了临近城市南京等。
中国的媒体没有对这三起事件进行跟进报道。来自官方的“蓝底白字”的通报成了公众了解事件进展和细节的唯一来源。但这些通报的内容有时也模糊不清。例如常德市警方的通报并未透露受伤人数。
过去几年来,调查新闻在中国受到的来自官方的打压不断加剧,处境愈发艰难。在很多公共事件上,官方通报变成了最权威的但也常常是唯一的信息源。一些人认为这体现了官方对舆论的一种垄断。
“蓝底白字的真意就是你能怎样?你想怎样?你敢怎样?” 一位微博用户讽刺地写道。
中国媒体人彭远文今年1月曾在一篇文章里将官方对公共事件的信息垄断称为“通报时代”。他表示,大量民众如今在得知某个事件发生后,会自觉地等待官方的说法。
“在相当一部分受众眼里,‘通报’即为事实,” 他写道,“所谓‘通报时代’,就是一个公权大幅扩张,媒体同步萎缩的过程。”
最近的这三起袭击不仅没有受到中国媒体的独立报道,一些来自外国媒体的报道也遭到了阻碍。
路透社和法新社的报道均称,自己的记者在珠海报道前来事发地点悼念的民众时,遭到了现场安保人员的阻拦。
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麦笛文(Stephen McDonell)同样受到了阻挠。在一段BBC发布的片段里,麦笛文在对着镜头讲话时,一名中国男子对麦笛文进行了骚扰,阻碍他的录制,并称要报警。
在麦笛文询问了该男子的身份后,该男子严肃地表示:“我是中国人”。
过去几天里,官方严格管控叙事的现象遭到了不少人的批评。
“社会的稳定、人心的平静从容,从来不是靠制造信息真空可以实现的。” 前《新京报》、《南方周末》记者褚朝新在一篇微信文章中写道。
“我呼吁一边敦促有关部门迅速查明真相、及时发布信息,一方面让媒体深入采访、真实报道,让紧绷的人群放松下来,让高压的氛围轻松下来,让越来越多人通过更多的信息获取慢慢找回安全感。” 他写道。
这篇文章已经被微信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