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电诈等新闻,估计很少人会知道。
但是在历史上则是大大有名:氐人。严格说,是氐人的一部分。南北朝氐人主体是之前的白马羌和仇池羌,而缅族的祖先则是白马羌。不过在古代汉人写的史书里面,这两者也经常随便混称。
今天缅甸克伦族第一大姓是Yang。和氐人联系一下,大家立刻就会想到南北朝的仇池杨氏。
“昔有成汤,自彼氐羌” , “高原为氐,平地为羌”,也因此,历史上,羌、氐两个词很多时候是混用的。并且高原和平地,也经常是迁徙来回。
在发羌(蕃羌)向高原迁徙,随后在拉萨河谷兴起,并征服整个高原的同时,原本在高原的氐人先后逐渐离开高原东下。在南北朝,先后建立前秦,后凉,后秋池等政权,(党项离开高原则要晚很多)。
仇池氐(仇池羌)这个名字,来自甘肃仇池山。仇池山对于杨氏,大约类似大鲜卑山对于拓跋鲜卑,是其认定的佑护自己的圣山。拓跋鲜卑在南迁过程中,据说遇见了山神,所以此后以之为圣战,仇池山也类似。
历史上的仇池国主要是指杨茂搜建立的前仇池国、杨定重建的后仇池国。而杨氏后裔所建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也被史学家认为是仇池国的延续,所以完整意义上的杨氏仇池国应该指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五个政权。
秦汉之间,仇池氐离开拉萨河谷,迁徙到陇右(青海、甘肃)畜牧。
东汉末年,仇池氐酋长杨腾率领部众迁到仇池,定居下来。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马超(他母亲是白马羌,当时凉州马氏是白马羌的一个领袖)、韩遂等人在凉州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曹起义,仇池氐酋长杨千万与另一位氐族首领,兴国氐王阿贵也一起举兵响应马超,被曹操打败,阿贵被夏侯渊阵斩,杨千万则带领部落投奔刘备去了,后来跟着诸葛亮、姜维屯田。他活得很长,后来一直活到蜀汉灭亡。还有一些残余部落未即时能跟随逃跑,向曹操投降。仇池氐遭到重大打击。
到西晋武帝时,杨千万的孙子杨飞龙受晋封号,以假征西将军名义,率部落“还居略阳”。杨飞龙没有儿子,以自己的外甥,汉人令狐茂搜(即杨茂搜,他父亲是汉人)为养子。
西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杨茂搜率部落四千家迁到仇池,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氐族部众拥戴称王,始建前仇池国,称仇池公,其辖地有武都(武都郡)、阴平(武都郡)二郡。
晋愍帝任命他为骠骑将军、左贤王。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前仇池分裂,杨茂搜长子杨难敌继位,号左贤王,屯下辨。其弟杨坚头号右贤王,屯河池(今徽县),今陇南地区大部都在其控制范围之内。其后兄弟内斗,国力日弱。
东晋太和十一年(371年),前秦皇帝苻坚遣将杨安灭了仇池国,将氐族人迁徙到关中一带,前仇池国灭亡。苻坚把女儿嫁给仇池杨氏的杨定,招为驸马。
下图是前秦全盛时期地图:

苻坚在淝水之战中战败,前秦瓦解。随后追随苻坚的杨定乘机回到陇右,收集旧部众,自称龙骧将军、仇池公,招纳氐、汉民自立,向东晋称藩。杨定恢复的仇池政权被称为后仇池国。晋太元十九年(394年)被西秦王乞伏乾归击败,失败被杀。
乞伏乾归是西秦第二位君主,宣烈王乞伏国仁之弟,也是一个传奇人物。西秦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地处甘肃、青海的一个鲜卑政权,乞伏乾归的父亲是乞伏部首领,前秦苻坚时期的重臣乞伏司繁。壮烈天王苻坚被背信弃义的后秦姚苌缢杀后,乞伏乾归的兄长乞伏国仁自称大都督、大单于,建立西秦政权。
杨定死后,堂弟杨盛继位,辖区只有武都、阴平两处城池,为稳定局势,杨盛先后向后秦、东晋以及刘宋称藩。杨盛时期,后仇池国发展艰难,不过在其后期,由于国内较为安定,后仇池国呈现出繁荣景象。
公元414年,东晋刘裕征蜀,后仇池国献上降表,向刘裕称臣,归附东晋。
杨盛死后,其子杨玄继位,杨玄是一位守成之主,“善待士,为流、旧所怀”。南朝刘宋初年,杨玄在位,自称武都王,接受刘宋册封,称臣于宋。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北魏封杨玄为南秦王。刘宋封杨玄秦州刺史、武都王。
杨玄死后,其子杨保宗继位,随后杨玄弟杨难当废杨保宗自立,元嘉十三年(436 年)杨难当自称大秦王,如天子之制,显示了与宋魏并立的野心,但仍然向二者朝贡。杨难当企图在北魏与刘宋之间纵横捭阖,利用双方矛盾取利,但最终却是两面不讨好,把双方都得罪了,外交政策堪称失败。
杨难当的晚期,在内乱中度过,杨保宗被废黜后,曾举兵反抗,兵败后遭到杨难当的软禁,439年(同一年,北魏统一北方),杨保宗与庶兄杨保显设法逃脱,投奔北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封杨保宗为都督陇西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秦州牧、武都王,并令其镇守上邽。
元嘉十七年(440),仇池大旱,杨难当向刘宋求助,刘宋送了一些粮食,但是不够,杨难当还要,刘宋说我也没有吃的了。
次年,旱灾继续,为了获得粮食,杨难当出尔反尔,举全国之力,大举入蜀,再次与刘宋政权撕破脸皮。但是被宋军击败。龙骧将军裴方明等人生俘杨难当三子杨虎(后押往建康斩首示众),杨难当走投无路,向北魏请降,北魏派遣中山王拓跋辰迎接杨难当到平城。杨难当后在北魏担任闲官,464年病死。至此,后仇池国灭亡。刘宋以杨玄三子杨保炽镇守广元。值得一提的是,杨难当的另一个孙子——杨大眼投身行伍,效劳北魏,后成为北魏的一代名将。
此后仇池氐分为南北二支。北支在北魏,南支在南朝。后来南北朝后期,南支在杨保炽子孙带领下南迁云南。在南诏兴起后又继续南迁。离开中国境内,最后到达伊洛瓦底江下游。比缅族到达缅甸南部要早。
但是缅族到来以后,克伦人被从伊洛瓦底江下游撵走,向东挤压到今天克伦邦一带,也一直是独立政权。
1825年,英国发动第一次侵缅战争,英国诱使克伦人和自己结盟,克伦人带领英军进攻缅军,占领下缅甸。
在英国的英缅殖民地里面,把克伦画进了地图,虽然克伦一直是独立地区。同样,英国地图开疆,把缅北也画进了地图,虽然从未有实际占领。
二战期间,英国答应克伦族,自己撤退以后可以独立建国,令其缺席了“缅甸国父”昂山将军与各民族代表的会议。
但是英国撤退以后,交给缅甸政府的地图里面,把缅北和克伦都包含在里面。
1947年,克伦族因对建邦问题不满,组建了自己的新政权 KNU(Karen National Union)和克伦民族解放军KNLA (Karen National Liberation Army)。1948年战争中一度占领了半个缅甸。之后又被政府军击败,退守到缅甸东南一带。
克伦解放军的旗帜和一个士兵


克伦族人原本信奉佛教;后来在英美传教士的帮助下,很多克伦人,尤其是上层和城市居民,则信奉了基督教。
1994年,克伦族内部信仰佛教和基督教的人员发生矛盾,克伦政权一分为二。基督教派继续沿用KNU(Karen National Union)和克伦民族解放军(KNLA)Karen National Liberation Army 的名称,佛教派则自立门户,组建了民主克伦佛教军DKBA(Democratic Karen Buddhist Army)。
2010年,DKBA被缅甸政府收编,摇身一变成为“克伦边防军”(BGF)。
妙瓦底是克伦佛教军的地盘,这里有为数不少的华人,尤其是台湾人在此聚居。台湾电诈事业大发展以后,这里也逐渐成为电诈中心。台湾人在大陆,比如四川也开办过电诈中心,后来被揭露打击以后都跑了。最后都转移到海外。尤其是缅甸和菲律宾。
后来也有大陆人来这里搞事业,比如佘伦凯。不过大陆人在海外搞电诈,即使是入了外国籍的,土鳖也有办法打击,甚至“恢复国籍”之类。佘伦凯就被抓了引渡。
但是台湾人,土鳖基本就没办法了。
最后是一张克伦女孩的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