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学,比如南京大学 研究生补助费用 不多,一个月500 元,还要交学费。住宿便宜,但条件也不好。
版主: Softfist
-
ReticulumZeta(首席 大妈观察家 大妈观察学博士生导师)楼主
- 论坛精英

- 帖子互动: 469
- 帖子: 7104
- 注册时间: 2023年 1月 25日 22:25
#1 国内大学,比如南京大学 研究生补助费用 不多,一个月500 元,还要交学费。住宿便宜,但条件也不好。
作者:你的眼眸浩瀚星辰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766943 ... /90673509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所有研究生都有的国家补贴:每月600,一年发10个月一共6000。补一句有些学校是500×12个月。这个是所有人都有的。不一定所有人都一样的部分:800块的劳务费,大部分导师都会再收回去……似乎也是政策要求的,但其中一部分是导师出,所以很多导师都会把钱收回去。为啥是800呢。因为超过800以上的部分就会收20%的税。听说年底可以退。
编辑于 2021-05-31 20:23赞同 8529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粒度 关注57 人赞同了该回答
先说个人情况: 地理学专业,南京大学,研一,每个月导师发1000元的助研费,每个月月初发,寒暑假会视休假情况少发。一般校内学生主要走的是助研费。助研费学校每年会设置一个上限,硕博士不一样;每月超过一定额度的话,报账的流程会麻烦。助研费一般理工科会多一点,文科的会少一点。当然,学院之间、学校之间也会有差别。劳务费是另外干活发放的,超过800需要交税。
国家补贴是每个人都有,每个月发500,500*12就是一年的6000,每个月10号发。开学需要交学费。但是后续的学业奖学金会抵消或部分抵消学费,因为奖学金分为三挡。学业奖学金是每年的十二月发。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奖学金,当然每个学校的情况会不一样,在此不赘述。其次,补充一下楼里另外一个答主说的。并不是大部分导师都会把研究生的劳务费收回去,一般这部分钱是从老师的项目里出,因为大部分的项目里都会做劳务的预算。真的只有少数的导师才会干这种明面上发劳务、发助研费,实际上为了避税把钱收回去的事。这部分劳务可以不给,或者少给都是,凭导师的良心。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766943 ... /90673509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所有研究生都有的国家补贴:每月600,一年发10个月一共6000。补一句有些学校是500×12个月。这个是所有人都有的。不一定所有人都一样的部分:800块的劳务费,大部分导师都会再收回去……似乎也是政策要求的,但其中一部分是导师出,所以很多导师都会把钱收回去。为啥是800呢。因为超过800以上的部分就会收20%的税。听说年底可以退。
编辑于 2021-05-31 20:23赞同 8529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粒度 关注57 人赞同了该回答
先说个人情况: 地理学专业,南京大学,研一,每个月导师发1000元的助研费,每个月月初发,寒暑假会视休假情况少发。一般校内学生主要走的是助研费。助研费学校每年会设置一个上限,硕博士不一样;每月超过一定额度的话,报账的流程会麻烦。助研费一般理工科会多一点,文科的会少一点。当然,学院之间、学校之间也会有差别。劳务费是另外干活发放的,超过800需要交税。
国家补贴是每个人都有,每个月发500,500*12就是一年的6000,每个月10号发。开学需要交学费。但是后续的学业奖学金会抵消或部分抵消学费,因为奖学金分为三挡。学业奖学金是每年的十二月发。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奖学金,当然每个学校的情况会不一样,在此不赘述。其次,补充一下楼里另外一个答主说的。并不是大部分导师都会把研究生的劳务费收回去,一般这部分钱是从老师的项目里出,因为大部分的项目里都会做劳务的预算。真的只有少数的导师才会干这种明面上发劳务、发助研费,实际上为了避税把钱收回去的事。这部分劳务可以不给,或者少给都是,凭导师的良心。
标签/Tags:
-
ReticulumZeta(首席 大妈观察家 大妈观察学博士生导师)楼主
- 论坛精英

- 帖子互动: 469
- 帖子: 7104
- 注册时间: 2023年 1月 25日 22:25
#5 Re: 国内大学,比如南京大学 研究生补助费用 不多,一个月500 元,还要交学费。住宿便宜,但条件也不好。
do not argue with me, argue with the poster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685099 ... 2616198916
据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劳务报酬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对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布的教育方面的奖学金,免征个人所得税。因此,在校研究生领取的国家助学金等由国家财政发放的助学金,不需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如果是导师或课题组发给研究生的补助金都属于劳务所得,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根据《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第八条的规定,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按照未减除费用(每次800元或者每次收入的20%)的收入额计算。
作者:你好我是姚同学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685099 ... 261619891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7 Re: 国内大学,比如南京大学 研究生补助费用 不多,一个月500 元,还要交学费。住宿便宜,但条件也不好。
(一)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二)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二)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8 Re: 国内大学,比如南京大学 研究生补助费用 不多,一个月500 元,还要交学费。住宿便宜,但条件也不好。
学术研究生,每人每月800-1500
博士,每人每月3000-5000
博士后,每人每月15000-35000
导师用他们做教学或者项目,补贴另算。
博士,每人每月3000-5000
博士后,每人每月15000-35000
导师用他们做教学或者项目,补贴另算。
#9 Re: 国内大学,比如南京大学 研究生补助费用 不多,一个月500 元,还要交学费。住宿便宜,但条件也不好。
研究生补助,是按劳务报酬算吧
redot 写了: 2025年 3月 9日 20:27 (一)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二)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16 Re: 国内大学,比如南京大学 研究生补助费用 不多,一个月500 元,还要交学费。住宿便宜,但条件也不好。
助研费一般要给老板50%回扣
ReticulumZeta 写了: 2025年 3月 9日 19:52 作者:你的眼眸浩瀚星辰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766943 ... /90673509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所有研究生都有的国家补贴:每月600,一年发10个月一共6000。补一句有些学校是500×12个月。这个是所有人都有的。不一定所有人都一样的部分:800块的劳务费,大部分导师都会再收回去……似乎也是政策要求的,但其中一部分是导师出,所以很多导师都会把钱收回去。为啥是800呢。因为超过800以上的部分就会收20%的税。听说年底可以退。
编辑于 2021-05-31 20:23赞同 8529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粒度 关注57 人赞同了该回答
先说个人情况: 地理学专业,南京大学,研一,每个月导师发1000元的助研费,每个月月初发,寒暑假会视休假情况少发。一般校内学生主要走的是助研费。助研费学校每年会设置一个上限,硕博士不一样;每月超过一定额度的话,报账的流程会麻烦。助研费一般理工科会多一点,文科的会少一点。当然,学院之间、学校之间也会有差别。劳务费是另外干活发放的,超过800需要交税。
国家补贴是每个人都有,每个月发500,500*12就是一年的6000,每个月10号发。开学需要交学费。但是后续的学业奖学金会抵消或部分抵消学费,因为奖学金分为三挡。学业奖学金是每年的十二月发。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奖学金,当然每个学校的情况会不一样,在此不赘述。其次,补充一下楼里另外一个答主说的。并不是大部分导师都会把研究生的劳务费收回去,一般这部分钱是从老师的项目里出,因为大部分的项目里都会做劳务的预算。真的只有少数的导师才会干这种明面上发劳务、发助研费,实际上为了避税把钱收回去的事。这部分劳务可以不给,或者少给都是,凭导师的良心。
If printing money would end poverty, printing diplomas would end stupid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