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员任免上,韦待价假定每个官员都是忠实的。他们当然可能有私心,但是跟每个人的私心打交道,太让人不耐烦了。
官员的诚信已由吏部检视过了。他只要翻阅卷宗,查看该官员的历任考绩就够了。
已经考核过的东西,一考再考,令人烦闷。忠心这种东西,又不能当饭吃。难道今天忠于朝廷,明天就变心了吗?
韦待价每天整理冠带出门去上朝,路上遇到夫人、婢仆、管家、兵士、下属、同僚,十有八九问他:吃了吗?他也觉得烦厌无比。
忘记了吃饭,提醒一次就够了。已经吃过了,也不用再提醒十几次。
夫人说:你跟公主谈天气。谈一次也就够了。谈个千八百遍,不也是一样吗?有意思吗?不就是打个招呼吗?
韦相爷说:“吐蕃可能会有事。”
夫人眼泪浮上来了,“贬官也离京,又戍辽东,防吐蕃,又造乾陵,一年到头,聚少离多。吐蕃有什么事?你是嫌了我们吧!”
夫人的抱怨还没完,新任相爷韦待价又出京了,去防御突厥。
在忠诚这件事上,韦待价可能犯了个错误。忠诚的前提是信任。大多数时候,人们没跟朝廷打过交道,信任如何谈起呢?
你说你不是交租了吗?你不是逃税了吗?你怎么没跟朝廷打过交道?
从这个角度说的话,人们对朝廷是有个默认的信任值的。人们交租,服役,生活安稳,人们就对朝廷有个平安的信任。
要是遇到了不平事,打官司,朝廷把官司判了,你觉得挺公平,人就对朝廷有个公道的信任。
谁天天碰着不平事啊?你不去挑猫逗狗,猫狗也不来抓你挠你,没有官司可打,怎么来建立对朝廷公道的信任呢?
有人说读书啊!书上教你朝廷都是好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还有什么好怀疑的?
书里写忠君,怎么王莽又篡汉?
乱臣贼子!骂吧!
怎么正道君亲打不赢乱臣贼子呢?
教读书的人没词儿了。
有人教说要信天道,信神,信佛……
所以皇帝要封禅,要祥瑞,各种跟神佛攀亲。
到了天灾就只好灰溜溜下罪己诏。
要是老天不开眼,专门给你发洪水,难道皇帝这个职业就不做了吧?
还是得自己搞事情呀!
所以贤明的政府,恨不得最大的官儿犯错,最靓的明星犯错,然后朝廷来惩诫一番。国民有目共睹:有不平事了!朝廷处理得公道!我将来遇到不平,有政府来帮我讨公道。
犯错的人影响力越大越好,举国上下都看个清清楚楚才好呢!天皇老子都不行!你小子也把尾巴好好夹起来!
要是没有这么个活靶子,国民跟朝廷也没什么矛盾冲突上的来往,这个默认的信任值是零。你说圣贤书还是神佛建立的合法性都在小数点后面。
在零公道信任的基础上要招人打仗就很困难,因为把平安信任又打破了。
韦家总体上的家风是关起门来自律,对皇家及其他高官显贵的奇葩事不闻不问,因此不可能协助朝廷把公道信任建立起来。活靶子打不起,什么大丑事都轻轻放过了。
这一点与后世正相反。美国丑闻下台的总统,其实对国民的爱国热情都有贡献。越位高权重,越不敢在私德上冒天下之大不讳。个个上台,都是活靶子来的。反而屁民婚外情也好,胡来也好,一句“自由”就轻轻放过了。
上梁不正下梁歪。
上下梁正了,房子内外的摆设随便搭搭,怎么搭都是艺术。
现代的建筑艺术越来越美妙,上下梁都不正的场馆都可以造得坚固宏伟,社会伦理是不是也能在不完美中找到平衡呢?
不正的上下梁,似乎也不用锯断了。没办法摆正的话,也许也可以移做它用。
关于公信力
版主: kazaawang, wh